馬上又要進入寒假模式了,許多家長又該頭疼孩子不喜歡學習的事情了,假期在家要催N多遍,孩子才會磨磨蹭蹭走到書桌前,一提到學習或者寫作業,都提不起精神。怎麼管、提醒、催促都沒什麼大效果了。
我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是:你的孩子有學習目標嗎?不管大小,不管長短期,有一個開始就好。這是為什麼?
因為,孩子自己設定了目標,就會讓他覺得自己在掌控自己的事,不是父母喊我做啥我就要做啥。
然而,大多數目標都是父母為孩子設定的,比如:每天讀書半小時,聽英語30 分鐘,練琴 1 小時,跑步 20 分鐘……但結果是孩子常常堅持不下去,沒過幾天就放棄了。
這又是為什麼?
1
家長給的目標,孩子不接受
導致自尊感太低
家長總覺得,既然孩子沒有目標,那我把目標做好了直接拋給他就得了。這其實是錯誤的,而且後果非常可怕。我來給你講講兩個可怕的後果。
不良後果1:在心裡埋下「惡種」
我們總覺得孩子沒有學習目標就是不愛學習,就是散漫不思上進,但是大部分這樣的孩子是因為心中沒有夢想,小時候每個孩子都會說:我長大了要當某某,要做誰誰。
比如,我的孩子喜歡小汽車,他就說他長大了要當火車司機。這就是夢想的雛形,來自於他的一份懵懂和好奇。然而,當家長把孩子管得太緊,讓他們的生活裡除了各項學習的項目之外,再無任何與童趣相匹配的活動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沒有目標了。
沒有目標的低幼齡孩子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等,而年齡稍大的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對周遭事物的掌控感,久而久之沒有了自尊感,他會這樣告訴自己,反正所有的事情都是爸爸媽媽或者老師告訴我怎麼做,因此我不用規劃,我也不想規劃!
時間久了,家長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顆「惡」的種子:我的事我管不了!我怎麼做都是錯的,還不如不做。面對被動的孩子,父母就越著急;越著急就越想代替孩子做主,周而復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良後果2:不做小目標就不會大跨步
家長總覺得「目標」必須拿得上檯面,既要孩子講得出大道理,又要規劃得長久,還能立馬有看得見的效果。
但其實目標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剛開始目標的指定不會是在紙上做規劃,而是在生活中以「散漫」的模樣呈現。
在我的孩子們很小的時候,所有的關於他們的活動安排,我都會提前通知他們,並和他們展開討論。比如說我們今天要出門去遊泳,我會問孩子,我們是想上午去,還是下午去,幾個人一起去?要準備遊多久?遊好以後想做什麼?……
雖然這聽起來不像是一個目標,但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已經在思考「我今天要做什麼?和誰做?為什麼要做」等等問題,這個過程看起來是在引導他學會安排時間和活動,但其實有規劃習慣的的孩子更容易在腦子裡形成自己做事的目標。
比如,孩子在選擇我想去遊泳,那麼你就要去挖掘他想要遊泳背後的一個小動機,放大了就是目標了。我的孩子一開始告訴我,他遊泳是為了想在周末跟小夥伴在一起玩,後來越遊越好,又開始說想考進校遊泳隊,我知道他想證明自己的實力,想獲得老師和同學的嘉獎。
因此,帶領孩子學習做目標一定要在平時下功夫,可以從一些生活小事開始做起,只要孩子能夠重複地做同一件事、同一個活動,父母就可以不動聲色地幫助他提煉出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小小目標,因為這個目標是從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的,所以特別容易在之後的日子裡不斷疊加出一連串的小目標,最後形成更大、更長的目標,直到有一天找到了自己的階段性人生大目標。
因此,半步也叫目標,小步疊加就是大跨步。孩子擁有目標後形成的最大學習優勢,不是什麼學習技能,而是比任何技能都重要的「內驅力」,這是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最底層的動力。
2
一拆一分
把目標長到孩子心裡去
所以,家長不能自己做好目標然後直接扔給孩子,這是最低效率的目標法。正確做法是要把目標感植入到孩子的心中,讓孩子覺得,哎,這個目標是我自己想做的!
比如,去年開學前我跟小兒子聊他的學習目標,我問他:「Sean,你想考另外一個新學校,是吧?那這就是你在這個呆了五年的學校裡最後一個學年了,你有什麼想法?」 兒子想了一會兒後說:「我想讓這裡的老師和同學記得我,我萬一不習慣新學校還可以轉回來。」
而他的讓大家記住自己的規劃就是,在這最後一個學年裡所有的學習科目拿全A。這個目標很原生態,是完全從他的心裡長出來的,因此他非常努力地去實現它,結果一年下來他的確做到了。
那可能許多家長會說,一個這麼大的學習目標,跨時一年365天,孩子怎麼真的能夠堅持下來?我有一個訣竅分享給你。
借用「一拆一分」法
"目標與關鍵成果法" 最早是由英特爾公司當時的營運長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提出的,採用一拆一分的目標管理法。"拆"就是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分" 就是分步驟來實現一個個小目標。
再來回顧一下小兒子小學四年級時的一個學習實踐。當時,他所在的學校把英語閱讀分成了普通班和高級班。由於小兒子沒有好好準備,之前的積累也不夠,所以在摸底考的時候沒有考進高級班。這下他有點著急了,於是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四年級下學期一定要考進高級班。
我們都知道,閱讀能力的提升可不是努力幾天、背一堆單詞就能夠輕鬆實現的。那小兒子是怎樣拆分目標,並分步驟完成一個大目標的呢?
▲小兒子用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成功考進高級班
那麼,現在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目標養成法的關鍵所在,如果"考進高級班"這個大目標是由父母扔給孩子的,那麼孩子一定會感到巨大的壓力和無從下手的不自信。然而,當目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他就會去主動想辦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就像遊戲通關一樣,他把終極目標拆分成3 個小目標和一些可以實施的簡單步驟,再配上上每天的具體行動,例如多讀一本書、多用一個高級詞語造句、多做一道理解題,這樣一步一步執行起來,就不會覺得目標太大、太難了。
幫助孩子復盤與總結
如果孩子一時沒有完成既定目標,也沒有關係。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學習機會,和孩子一起做復盤和總結。
復盤就是,定期和孩子一起評估每個小目標完成得怎麼樣,看看大目標是不是定得過於困難或者過於簡單了,需不需要做出一些調整。
總結就是,當目標實現後,別忘了和孩子聊聊有沒有什麼心得,找找自己能堅持下來的原因,這也是家長可以為孩子送上掌聲的時刻。
3
成績不是面子
保護興趣才會加速目標實現
為什麼在那麼多家庭裡,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後,情緒就越來越不穩定?父母就越來越糾結孩子的成績排名?父母到底做錯了什麼?我們把曾經熱播過的電視劇《小歡喜》當作案例,來分析一下父母該怎麼做。
▲ 英子絕望跳海
父母死盯孩子:劇中"學霸"高才生英子,心中充滿了遠大的人生目標,要當一位天文學家。然而,英子媽媽卻把這個目標當作"玩物喪志"的遊戲,用盡一切所能要把它切除掉,結果讓一個實力學霸變成了一個抑鬱想尋短見的高中生。
不同的選擇:尊重孩子的興趣,把孩子的興趣目標與學習掛鈎,利用孩子愛玩航天模型,喜歡去天文臺當講解員的興趣,提升和拓展她對數學、物理、地理等跨學科的學習熱情,鍛鍊出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溝通和社交能力。
▲ 一凡表達心願
父母病急亂投醫:那位古靈精怪、遇事腦筋急轉彎的方一凡,雖然學習成績墊底,但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之所以學不好,就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學習優勢項,帶不動自己的學習弱勢項。
不同的選擇:一凡媽媽可以降低對兒子的短板學科的分數要求,另闢蹊徑,發掘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長和價值,以長帶短,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自然會產生出學習內驅力。最後方一凡考上藝術院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優勢和存在價值。
▲ 季楊楊與父母衝突
父母以強勝弱:還有那個想要當韓寒第二、酷酷的季楊楊,他的心中充滿對父親所代表的價值觀和生存意義的鄙視,於是他選擇了逃避、封閉和放棄學業,用靜默的反抗來表達對父母的最大的不認同。
不同的選擇:走入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愛好和閃光點,與他一起體驗和融入學習之外的興趣活動,一旦孩子從父母這裡獲得了存在的意義感,他的學習態度自然就會發生改變。
因此「破冰」不愛學習的關鍵,就是給予孩子學習的自主感、可控感和意義感。回到文章開頭家長所提出的問題: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我總結了3點:
當孩子年幼時,從生活小事做起,為每一件孩子喜歡做的事和活動做規劃,引導孩子生發出一個個小目標。
當孩子缺失學習目標時,父母不要急於把自己的目標強加給孩子,而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去尋找出孩子的優勢項,從孩子擅長的項目來定立目標會更容易,這就是在建立內驅力。
如果孩子能從一件事情中找到人生的大意義和自我的價值感,那麼家長就可以放手,不要再盯著、喊著,像老和尚敲木魚般地督促孩子學習了。
因此,如果你的夢想是讓孩子主動、高效地學習,那麼培養孩子自主規劃時間、自主定立目標和自主管理情緒的能力,比「開小灶」補課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