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忽略的這一點,才是孩子不愛學習的重要原因

2021-01-11 媽咪Jane

馬上又要進入寒假模式了,許多家長又該頭疼孩子不喜歡學習的事情了,假期在家要催N多遍,孩子才會磨磨蹭蹭走到書桌前,一提到學習或者寫作業,都提不起精神。怎麼管、提醒、催促都沒什麼大效果了。

我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是:你的孩子有學習目標嗎?不管大小,不管長短期,有一個開始就好。這是為什麼?

因為,孩子自己設定了目標,就會讓他覺得自己在掌控自己的事,不是父母喊我做啥我就要做啥。

然而,大多數目標都是父母為孩子設定的,比如:每天讀書半小時,聽英語30 分鐘,練琴 1 小時,跑步 20 分鐘……但結果是孩子常常堅持不下去,沒過幾天就放棄了。

這又是為什麼?

1

家長給的目標,孩子不接受

導致自尊感太低

家長總覺得,既然孩子沒有目標,那我把目標做好了直接拋給他就得了。這其實是錯誤的,而且後果非常可怕。我來給你講講兩個可怕的後果。

不良後果1:在心裡埋下「惡種」

我們總覺得孩子沒有學習目標就是不愛學習,就是散漫不思上進,但是大部分這樣的孩子是因為心中沒有夢想,小時候每個孩子都會說:我長大了要當某某,要做誰誰。

比如,我的孩子喜歡小汽車,他就說他長大了要當火車司機。這就是夢想的雛形,來自於他的一份懵懂和好奇。然而,當家長把孩子管得太緊,讓他們的生活裡除了各項學習的項目之外,再無任何與童趣相匹配的活動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沒有目標了。

沒有目標的低幼齡孩子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等,而年齡稍大的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對周遭事物的掌控感,久而久之沒有了自尊感,他會這樣告訴自己,反正所有的事情都是爸爸媽媽或者老師告訴我怎麼做,因此我不用規劃,我也不想規劃!

時間久了,家長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顆「惡」的種子:我的事我管不了!我怎麼做都是錯的,還不如不做。面對被動的孩子,父母就越著急;越著急就越想代替孩子做主,周而復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不良後果2:不做小目標就不會大跨步

家長總覺得「目標」必須拿得上檯面,既要孩子講得出大道理,又要規劃得長久,還能立馬有看得見的效果。

但其實目標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剛開始目標的指定不會是在紙上做規劃,而是在生活中以「散漫」的模樣呈現。

在我的孩子們很小的時候,所有的關於他們的活動安排,我都會提前通知他們,並和他們展開討論。比如說我們今天要出門去遊泳,我會問孩子,我們是想上午去,還是下午去,幾個人一起去?要準備遊多久?遊好以後想做什麼?……

雖然這聽起來不像是一個目標,但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已經在思考「我今天要做什麼?和誰做?為什麼要做」等等問題,這個過程看起來是在引導他學會安排時間和活動,但其實有規劃習慣的的孩子更容易在腦子裡形成自己做事的目標。

比如,孩子在選擇我想去遊泳,那麼你就要去挖掘他想要遊泳背後的一個小動機,放大了就是目標了。我的孩子一開始告訴我,他遊泳是為了想在周末跟小夥伴在一起玩,後來越遊越好,又開始說想考進校遊泳隊,我知道他想證明自己的實力,想獲得老師和同學的嘉獎。

因此,帶領孩子學習做目標一定要在平時下功夫,可以從一些生活小事開始做起,只要孩子能夠重複地做同一件事、同一個活動,父母就可以不動聲色地幫助他提煉出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小小目標,因為這個目標是從孩子的心裡生根發芽的,所以特別容易在之後的日子裡不斷疊加出一連串的小目標,最後形成更大、更長的目標,直到有一天找到了自己的階段性人生大目標。

因此,半步也叫目標,小步疊加就是大跨步。孩子擁有目標後形成的最大學習優勢,不是什麼學習技能,而是比任何技能都重要的「內驅力」,這是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最底層的動力。

2

一拆一分

把目標長到孩子心裡去

所以,家長不能自己做好目標然後直接扔給孩子,這是最低效率的目標法。正確做法是要把目標感植入到孩子的心中,讓孩子覺得,哎,這個目標是我自己想做的!

比如,去年開學前我跟小兒子聊他的學習目標,我問他:「Sean,你想考另外一個新學校,是吧?那這就是你在這個呆了五年的學校裡最後一個學年了,你有什麼想法?」 兒子想了一會兒後說:「我想讓這裡的老師和同學記得我,我萬一不習慣新學校還可以轉回來。」

而他的讓大家記住自己的規劃就是,在這最後一個學年裡所有的學習科目拿全A。這個目標很原生態,是完全從他的心裡長出來的,因此他非常努力地去實現它,結果一年下來他的確做到了。

那可能許多家長會說,一個這麼大的學習目標,跨時一年365天,孩子怎麼真的能夠堅持下來?我有一個訣竅分享給你。

借用「一拆一分」法

"目標與關鍵成果法" 最早是由英特爾公司當時的營運長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提出的,採用一拆一分的目標管理法。"拆"就是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分" 就是分步驟來實現一個個小目標。

再來回顧一下小兒子小學四年級時的一個學習實踐。當時,他所在的學校把英語閱讀分成了普通班和高級班。由於小兒子沒有好好準備,之前的積累也不夠,所以在摸底考的時候沒有考進高級班。這下他有點著急了,於是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四年級下學期一定要考進高級班。

我們都知道,閱讀能力的提升可不是努力幾天、背一堆單詞就能夠輕鬆實現的。那小兒子是怎樣拆分目標,並分步驟完成一個大目標的呢?

▲小兒子用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成功考進高級班

那麼,現在讓我們來梳理一下目標養成法的關鍵所在,如果"考進高級班"這個大目標是由父母扔給孩子的,那麼孩子一定會感到巨大的壓力和無從下手的不自信。然而,當目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他就會去主動想辦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就像遊戲通關一樣,他把終極目標拆分成3 個小目標和一些可以實施的簡單步驟,再配上上每天的具體行動,例如多讀一本書、多用一個高級詞語造句、多做一道理解題,這樣一步一步執行起來,就不會覺得目標太大、太難了。

幫助孩子復盤與總結

如果孩子一時沒有完成既定目標,也沒有關係。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一個學習機會,和孩子一起做復盤和總結。

復盤就是,定期和孩子一起評估每個小目標完成得怎麼樣,看看大目標是不是定得過於困難或者過於簡單了,需不需要做出一些調整。

總結就是,當目標實現後,別忘了和孩子聊聊有沒有什麼心得,找找自己能堅持下來的原因,這也是家長可以為孩子送上掌聲的時刻。

3

成績不是面子

保護興趣才會加速目標實現

為什麼在那麼多家庭裡,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後,情緒就越來越不穩定?父母就越來越糾結孩子的成績排名?父母到底做錯了什麼?我們把曾經熱播過的電視劇《小歡喜》當作案例,來分析一下父母該怎麼做。

▲ 英子絕望跳海

父母死盯孩子:劇中"學霸"高才生英子,心中充滿了遠大的人生目標,要當一位天文學家。然而,英子媽媽卻把這個目標當作"玩物喪志"的遊戲,用盡一切所能要把它切除掉,結果讓一個實力學霸變成了一個抑鬱想尋短見的高中生。

不同的選擇:尊重孩子的興趣,把孩子的興趣目標與學習掛鈎,利用孩子愛玩航天模型,喜歡去天文臺當講解員的興趣,提升和拓展她對數學、物理、地理等跨學科的學習熱情,鍛鍊出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溝通和社交能力。

▲ 一凡表達心願

父母病急亂投醫:那位古靈精怪、遇事腦筋急轉彎的方一凡,雖然學習成績墊底,但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之所以學不好,就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學習優勢項,帶不動自己的學習弱勢項。

不同的選擇:一凡媽媽可以降低對兒子的短板學科的分數要求,另闢蹊徑,發掘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長和價值,以長帶短,保護好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自然會產生出學習內驅力。最後方一凡考上藝術院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優勢和存在價值。

▲ 季楊楊與父母衝突

父母以強勝弱:還有那個想要當韓寒第二、酷酷的季楊楊,他的心中充滿對父親所代表的價值觀和生存意義的鄙視,於是他選擇了逃避、封閉和放棄學業,用靜默的反抗來表達對父母的最大的不認同。

不同的選擇:走入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的愛好和閃光點,與他一起體驗和融入學習之外的興趣活動,一旦孩子從父母這裡獲得了存在的意義感,他的學習態度自然就會發生改變。

因此「破冰」不愛學習的關鍵,就是給予孩子學習的自主感、可控感和意義感。回到文章開頭家長所提出的問題: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我總結了3點:

當孩子年幼時,從生活小事做起,為每一件孩子喜歡做的事和活動做規劃,引導孩子生發出一個個小目標。

當孩子缺失學習目標時,父母不要急於把自己的目標強加給孩子,而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去尋找出孩子的優勢項,從孩子擅長的項目來定立目標會更容易,這就是在建立內驅力。

如果孩子能從一件事情中找到人生的大意義和自我的價值感,那麼家長就可以放手,不要再盯著、喊著,像老和尚敲木魚般地督促孩子學習了。

因此,如果你的夢想是讓孩子主動、高效地學習,那麼培養孩子自主規劃時間、自主定立目標和自主管理情緒的能力,比「開小灶」補課更重要。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愛學習,原因竟然在父母!後悔沒有早知道
    只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習慣,並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知識、快樂。 他們願意付出更多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願意去努力,願意花時間去等待。 孩子為何不愛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有的時候只是表面現象。
  • 孩子不愛寫作業,多半原因在父母(小學生怎麼學英語)
    真是苦了這些當爹當媽的,事實上,很多孩子回家,不愛寫作業,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家長。下面這些行為看看你有沒有:(1)不分緣由瘋狂催促「快點寫,別磨磨蹭蹭的!」這恐怕是家長最愛對孩子說的一句話了。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只要發現孩子有一點分神,就會馬上催促!
  • 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這一點,父母不重視可能會毀掉孩子一生!
    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齙牙兔的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對學習內在動力匱乏,缺少人際支持所導致的,孩子不與人交流,不願表達情緒,因此沒有很親密的朋友,而內心的情緒和想法沒有表達的通道,壓抑在心裡便會影響專注,這些紛擾的雜念便成了上課走神的罪魁禍首。」這番話,讓徐女士醍醐灌頂,讓她明白這個階段該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知識能量。
  • 父母如果不學習愛的智慧,你看到的永遠都是有問題的孩子
    父母如果不學習愛的智慧,你看到的永遠都是有問題的孩子。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家庭是複印機。孩子所有的問題,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想要改變複印件上的內容,必須先從原件改起,育兒先育己。家庭環境也很重要,父母如果晚睡,孩子就會晚睡,孩子是以父母為榜樣,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不是嘴上說的,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做。到晚上九點關燈上床,和孩子聊聊幼兒園,學校發生的事情,堅持一周兩周左右,生物鐘自然就會變成早睡早起。
  • 睿智燈塔-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你是我的媽媽,才這麼說。」「正因為我是你的媽媽,所以我的看法才重要,因為我才是最了解你的人。」然後,媽媽溫柔地跟他解釋臉上的疤痕:「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比如我的皺紋,我的白髮,它們就像一張張地圖,告訴別人我去過哪兒,經歷過什麼。」
  • 兒不愛學習,媽媽深夜跳海:沒有邊界感的父母,養不出懂事的孩子
    上岸後,女子依然十分崩潰地哭喊:「我在這陪讀,他卻總打遊戲,都十好幾歲了……」「管也管不了,我沒有盼頭了啊!」最後孩子承諾好好學習,這場輕生悲劇才沒有繼續發酵。細思極恐,這位失控的母親其實是在身體力行地威脅孩子:你要是不聽我的,我就死給你看。母親辛苦陪讀,孩子卻不愛學習,家長難掩失望,可以理解。可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讓孩子妥協,真的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嗎?家長對孩子極端的控制,換來的不會是孩子的親近與感恩,而是難以排解的壓抑和日漸加深的疏離。
  • 在愛孩子時,父母需要「自私」一點
    不點藍字,我們哪來故事?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父母的愛,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無私」。願意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是很多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並且常常引以為傲。可是在我看來,每個推崇「無私」的愛的人,多多少少都夾雜著自己的私心。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通過犧牲自我而付出的愛,都註定以悲劇收場。因為,在愛裡,我們都需要「自私」一點。
  • 孩子寫作業不情願怎麼辦?不想娃娃厭學,聰明家長這一點別忽略了
    這還不是因為孩子寫作業不情不願的態度,這種態度對於家長來說就不是學習的料,更害怕孩子不認真一落下就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在家長的急切心態下他們能做的就是監督催促孩子,想要孩子開心認真地寫作業,但是父母們的催促、監督起到作用了嗎?答案肯定是沒有的,因為任何人都不喜歡被監督催促,因為這是一種不尊重、不信任的態度。
  • 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你覺得孩子能感受到嗎?
    毫無疑問,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出現這些問題是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對,讓父母的這些付出,得不到孩子的認同和感激。父母要學會理解和包容孩子許多父母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物質生活,往往把孩子的精神需求給忽略掉了,但其實孩子的精神需求是大於物質需求的。
  • 孩子學習能力很重要,與這些方面有關,建議父母多對孩子進行鍛鍊
    文/寧媽媽育兒經孩子的學習能力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受到自身身體因素及來自母體等方面的影響,建議父母經常對孩子進行鍛鍊。小趙家的孩子很聰明,不管學什麼東西都能夠很快掌握要領。並且,小趙家的孩子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全神貫注的盯著老師和黑板認真聽講。
  • 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卻不愛學習,原因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家長越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卻越不愛學習,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卻越來越不愛學習01.家長沒有創設學習的氛圍很多看上去聰明伶俐的孩子,一到學校就顯出了和其他孩子的不同。孩子從小生活在吵鬧、不和諧、娛樂至死的環境中,怎麼可能安靜地坐下來看書學習呢?凡是那些孩子學習成績優異的家庭,不是父母總是讀書、學習,就是父母非常重視學習,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讓孩子給他們講在學校學的內容。久而久之,孩子重視學習,習慣了學習的氛圍,自然愛學習,會學習。
  • 孩子是否是學習的材料,在於父母的思想深度,以及能否正確引導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賦異稟,天生就是學習的好料。但是孩子的智商和父母的智商其實是分不開的,父母的智力水平很多時候決定了孩子的智力水平,而父母的培養方式更是決定了孩子智力的上限。張家和張家的老公雖然給了孩子學習教育的引導,卻沒有好好給孩子生活教育以及愛的教育的引導,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父母的思想也沒有傳達給孩子。怎麼在生活當中,把自己的思想傳達給孩子,讓孩子知道和感受到父母對於他的引導呢?這幾個小妙招用起來。
  • 孩子怨恨父母是有原因的,5種父母只會毀了孩子,你做過幾種
    導語:記得之前有一個女明星,她的名字叫做吳綺莉,她與她的女兒是出了名的不和,甚至互相當仇人,吳綺莉其實不是不愛她的女兒,可以說是特別愛,但是在她的女兒九歲之前她只要做任何事情孩子都要在她的身邊,上廁所也不例外,而且對待自己的女兒也很嚴厲,比如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情,她就會讓孩子舉著書罰站好幾個小時
  • 孩子小升初成績下滑不愛讀書?把握好孩子的閱讀飢餓期父母沒煩惱
    教育界中普遍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孩子的「閱讀飢餓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孩子小學的成績具有「閱讀欺騙性」,小升初的時候,父母忽略了孩子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導致孩子成績下落的主要原因。這位在5年級才開始接觸漢語的孩子在學習漢語之後,近乎瘋狂地吸收書籍上的知識,曾在三四年的時間內完成了上百本書的閱讀。
  • 父母陪伴孩子很重要
    一提到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就頭疼,特別在孩子的小學、初中、高中階段,但是也有少數孩子不用父母操心就能升入理想大學的。人們往往羨慕那些成功的孩子,卻不知道他們父母對孩子付出的心血,特別在陪伴孩子成長方面做了很多。
  • 孩子叛逆不聽話,源於父母做了這一點,心理師:家長要調整方法
    本文作者:若欣老師,資深心理諮詢師,每天研究青少年心理學,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關注我,了解更多詳情內容!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和父母朝夕相處,所以,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導師。父母採取怎樣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意思就是說,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孩子未來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然而,在生活中有很大部分家長認為,自己每天為孩子掏心掏肺,可是孩子為什麼還是不聽話?
  • 《慶餘年》範思轍愛財的背後:父母這樣教育孩子,比什麼都重要
    範閒問父親範建:範思轍放鷹逐犬,吃喝嫖賭,範思轍一概不沾。那他貪財是為的什麼?父親答不出來,在門外偷聽的範思轍的母親也答不出來。但和範思轍相處不到一天的範閒,卻發現了原因。商賈之術,財務籌算,範思轍有天賦之才。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的,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家庭教育中,沒有那個孩子一無是處,只是缺乏旁人尤其是父母發現的眼睛。福州一位媽媽就說,孩子爸是「海歸」博士,自己是211碩士畢業,在最佳生育年齡生下兒子,但兒子學習成績就是不好。
  • 孩子如何學會情緒管理?試試這3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
    而是直接的說「我很害怕」,這就是正確的表達情緒,也合理的控制了情緒。在生活中,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會「拉長臉」或者不理他,或者吼叫,這都是通過情緒表達出來我們感覺,並不是真正的控制情緒。想要孩子情商高,在社會中更容易立足,自然就要幫助他們學會控制情緒和控制自己,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都需要從小培養,這樣做,可以助他們一臂之力。試試這3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練!
  • 一到學習時間,孩子就磨磨蹭蹭,父母這樣做讓孩子主動學習
    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陷入這樣的一個瓶頸期:當父母決定放手孩子的學習後,失去父母催促提醒的孩子開始整天在家念叨著要努力學習,要寫作業,但是,手卻一直拿著手機玩遊戲,有時候一玩就是一整天,自己作業沒完成之後心情又十分煩躁,氣急敗壞,父母管教反而導致問題更加嚴重,但如果不管的話孩子自己又沒有能力管理好自己
  • 孩子不愛說話,多半是因為這些原因,家長要注意了!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活潑好動的,開學會說話初期,我們都能感受到孩子對自己會說話這件事的新奇程度,他們總能無時無刻動著自己的小嘴,不停地說說說,雖然我們都不太能聽懂他說的什麼,但是也能看出來,孩子是愛說話的,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有些家長卻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說話了,有時候一天都說不了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