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中國建築學會共同主辦的「江蘇•建築文化講堂」第五講,於2020年12月2日在江蘇大劇院國際報告廳開講。本次講堂由李興鋼擔任主講嘉賓,作題為《勝景幾何:與「自然」交互的建築》的演講。李興鋼結合自己的建築創作歷程和作品解讀,生動闡釋了「勝景幾何」的建築設計理念。 李興鋼,1969 年出生於中國唐山,1991 年和 2012 年分別獲得天津大學學士和工學博士學位,2003 年創立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李興鋼建築工作室,現任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 天津大學客座教授 / 博士生導師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導師。 以「勝景幾何」理念為核心,建築研究與實踐聚焦建築對於自然和人密切交互關係的營造,體現獨特的文化厚度和美學感染力。主要建築作品包括元上都遺址博物館、績溪博物館、天津大學新校區綜合體育館、唐山「第三空間」、元上都遺址工作站、大院胡同28號院改造及北京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等。 獲得的國內外重要建築獎項包括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金獎(2019)、ArchDaily全球年度建築大獎(2018)、WA中國建築獎(2014/2016/2018)、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 / 銀獎 (2009/2000/2010)等,是中國青年科技獎(2007)、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2016)和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2018)等榮譽稱號的獲得者。作品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2008)等國內外重要展覽,並於北京舉辦「勝景幾何」展(2013/2020)。 大家好,今天來到江蘇文化講堂,還是很有壓力的,一是前四位講者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二是江蘇的建築設計行業在全國非常領先,從紫金獎評選就能看出,江蘇鼓勵建築創意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對建築設計工作者的要求很高;三是有許多非建築專業的觀眾在現場或網上聆聽,建築師的工作不僅決定了城市和鄉村的面貌,同時會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我非常敬仰的建築大師童寯先生曾經說過:「建築師50歲才成熟,才能去做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建築」。確實,建築師是一份挑戰性與責任感兼具的工作,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思考。今年,我剛過50歲,近年來,我和我的團隊花了兩三年的時間來總結和反思以往的工作,以期對未來有所指引,把工作做得更好。 1990年我第一次參觀北京故宮,不是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去的,而是從後面爬上景山,從山頂上俯瞰的,這張照片,可以看出當時北京城市的風貌和結構。當時,我心中有一股強烈的感動湧上心頭。我想傳統的城市和建築對人真的有巨大的感染力,它們當中蘊含著傳統文化中的營造智慧。
2020年,從現在工作室的屋頂平臺看出去,北京像一個生命一樣在生長,隨著年月積澱,遠的、近的各個年代建造的建築,構成了完整的、活生生、我們為之服務和工作的城市。
南京同樣是一座充滿生命力的城市。我在南京花露崗「瞬時桃花源」場地拍下的照片中,早期的廠房、民居、園林,一直到最遠處的標誌性超高層建築,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城市圖景。
像「北京兩望」和「南京兩望」這樣對城市的觀察和觀望,在我的工作裡經常會發生。建築師應該經常保持對城市的觀察,從中進行反思,通過自己的工作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中國當代典型的城市和鄉村,多數是過度人工化的建成環境,是失落了詩意棲居的傳統之後的一種「嚴峻的現實」。好的建築師應該懂得建築與自然高度和諧共生,而不是追求建築的過度人工化,破壞或拋棄與自然的關聯性。一個好的建築師的作品既要面對現實,也要面對未來。
回到今天我講的題目:建築和「自然」應該是交互的關係,「交互」指的是一種互動、感應、互成的關係,兩種因素密切關聯,而不是相互矛盾或各自獨立。通常的「自然」,指原生自然或荒野自然,是山川草木、土石、天海、風雨、雲霧這樣的大自然;我把「自然」的概念進行了擴展,村落、院寺、城池、遺蹟、歷史建築,甚至是當代城市都可被視為一種人工自然或文明自然,因為它們集聚了人類的生活和記憶,具有了一種跟大自然相似的屬性。
這種觀念,是經歷了很多時間的積累和思考之後獲得的。我用草圖和文字記錄下在旅行或者日常工作中讓我獲得感觸的場景,包含「居/造、遊/憩、行/旅、望/棲」四部分系統化的片斷感悟。30年之後,我在總結和反思時發現,我所體驗和觀察的中國城市、建築、園林、聚落,具有一體化的營造哲學。
以下五點原則所體現出來的營造哲學,構成了我心目中的「現實理想空間範式」: (1)風水形勢:建築介入地景——建築順應、激發或強化自然; (2)人作天工:人工交互自然 ——建築與自然要素相互因借與轉化; (3)結構場域:結構/ 空間單元與新模度——建築內外空間營造; (4)敘事空間:敘事引導體驗——建築內外空間引導與體驗; (5)勝景情境:日常詩意與都市勝景——人在時空情境中的沉浸式體驗。
上面這些觀察、領悟、思考、總結,不能停留在理論化的層面,而要果斷地面向當下現實,在實踐中不斷嘗試和探索。我想用12個具體的項目與大家分享,建築師怎樣通過設計,與不同的「自然」進行交互——互動、感應、互成,從而為人們創造當代現實中的理想生活空間。 這是「微縮城市」類型主題的一個代表。項目所處的「自然」條件是典型的北京舊城胡同區域。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典型傳統城市具有一種同構異型、可以分形加密的結構特徵。從最早元大都到明清、民國,在城市輪廓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城市街道路網不斷加密、居住院落尺度不斷縮小來容納更多的人口,以適應城市的發展。 在院落改造中,我們把這個院子作為城市的一個細胞,把原來200平米的單個家庭院落改造成了由5個居住院落和1個公共院落所構成的小社區,通過分形加密的方式把它城市化,繼續延伸北京城市結構的傳統,同時適應當代新的小家庭社會結構。 在觀景亭臺上坐東向西看夕陽西下,有北京舊城老房子的屋頂,庭院裡伸出來的樹木,還有老北京人飼養的鴿群和遠處的新北京。這幅畫面跟我30年前在景山上看故宮的場景非常相似,只不過這是大眾百姓在日常生活裡就可以體驗的場景。這是作為當代建築師為城市生活的人們所創造的特定空間和體驗。 項目位於成都安仁古鎮,兩館合一的建築,類型是「敘事園庭」,項目所面對的「自然」條件是鎮外的田野和水塘,以及一個規劃的博物館聚落。我們把新的博物館作為一個小小的聚落來設計,外圍是生活化的小單元空間,中間是線形廊式的博物館展覽空間。展示空間借鑑了江南園林中復廊的空間結構,中間是一道雙牆,兩側是廊式展示空間。 ▲建川鏡鑑博物館和汶川地震紀念館
文革鏡鑑館的旋轉鏡門裝置使得空間看起來是長向連續的,但實際是通過鏡像反射所得到的虛像。虛像空間和現實空間的組合,製造出人們認識上的某種「混亂」狀態,這是對文革主題的一種象徵性的表達。
類型主題也是「敘事園庭」。元上都遺址由三圈城牆所構成,就像北京的 「宮城、內城、外城」所構成的矩形的城市結構。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巨大荒野自然,元上都遺址的厚重人工自然組合在一起,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自然」。 一座現代的建築如何與宏大的、厚重的、悠遠的「自然」對話?建築保持了一種謙虛的、隱藏的存在感,選址是在曾經開礦的半山腰,建築4/5的部分隱藏在礦坑中,1/5露在外面。通過步道作為人工指引,引領參觀人群。同時,這些步道不斷升高,最後視線指向的是遠處的元上都遺址。如此設計,仿佛令博物館化於無形,和山體、草原最終融為一體。 在更靠近元上都遺址入口的空間,面對草原的宏大遼闊、遺址的厚重恆久,我們採用的辦法是讓400平米的工作站建築再化整為零,更加弱化,遠看就像草原上的一組不起眼的小聚落(蒙古包),但近看則是具有明確特徵的當代建築,營造出富有戲劇性的體驗效果。 對外保持一種圓形或橢圓形的體量,對內進行幾何操作和切割,形成內向和外向、遠看和近觀不同的感受。我們希望這個小小的建築是輕盈的、弱小的,甚至帶有一種臨時感的,跟厚重、博大、恆久的草原和遺址環境進行如此的「對話」。類型主題是「框界自然」。
4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摧毀了城市,震後需要在最短時間恢復城市的功能及人們的居住空間,因為追求建造的高效率,這可能是一個有些「乏味」的城市,到處都是平行的大樓和缺乏公共性的城市空間,所以我們提出「都市聚落」的理念和類型,設計出在城市中心區「非標準層化」的高層集合住宅,同時兼具郊區生活的空間和品質。 這裡的每一戶都是立體化的、具有「別業」特徵的空間,樓板是錯層的,形成了「山地化」的人造臺地,使得日常生活有了豐富的體驗、有了畫面感,以及對「乏味城市」進行「加工」後的生動情境。 玉環是中國唯一的海島縣,擁有漁村、海港、山體、水面、海島共同構成的動人空間。我們的設計希望把老的城市空間記憶移植到填海造地形成的城市新區,讓人們能夠體驗和感受歷代祖輩的生活環境。
博物館和圖書館是由兩組聚落式的建築組群和中間景觀性的水體構成的整體空間。水面景觀化的處理,是對原來老漁港的象徵化移植。引入懸索屋面和魚腹梁式的結構空間單元,由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不同組合來構成整個建築群。這個項目的類型主題是「單元群落」。
▲博物館東南人視
項目位於天津主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場地現狀是大片荒蕪的鹽鹼地,怎樣應對空白「自然」的現實條件,讓眾多在此生活的老師和學生們有新的歸屬感?這個項目的類型主題是「結構場域」。用結構搭建建築框架,構成了最簡單直接的生活和運動空間,就如最初人們在空白之地建造庇護所那樣。很多小的結構單元形成「結構聚落」,下方覆蓋了不同的運動空間。化小的結構單元呼應人體的靜止尺度,由單元組合成的大空間對應人體運動所形成的延伸尺度。空間跟人體這樣特殊的「自然」要素有了親密的有關聯性的互動,產生令人愉悅的運動空間氛圍。 ▲天津大學新校區綜合體育館
此外,排風煙囪、翻轉活門、結構單元高側窗等,一整套自然通風採光系統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夏天幾乎可以不使用空調,這也是一種建築跟光和風等自然要素的特殊「交互」。
這個項目的類型主題是「築房擬山」。績溪山環水抱,同時有悠久的歷史人文「自然」。我們把場地裡所有樹木經過測繪保留下來,建築的庭院、街巷都因樹而形成,叫做「留樹做庭」。
利用當地民居的坡屋頂坡度並通過結構和幾何操作來構成整個績溪博物館一體化的「擬山」屋面,跟周圍的遠山呼應。在屋頂東南角的觀景平臺,人們可以登高望遠,由保留的樹木、擬山的屋頂、周圍的古鎮,還有遠處的群山,共同構成一種人們可以體驗感受而似乎不可言說的畫面和情境。 博物館裡收藏了一幅胡適青年時代在績溪生活時手書的對聯:「隨遇而安因樹為屋;會心不遠開門見山」。這既是對績溪博物館設計路徑的巧合提示,也構成了對設計所營造出的空間情境的文學化表達。 這是北京一個40平米微縮的小園林,類型主題是「宅園一體」。在住宅小區下沉庭院裡面造的極小園,但亭橋軒廊俱全,還有高差的營造。採用了「牆」的處理手法,因此起初把它叫做壁園。為了避免「面壁」的聯想,把它改成了玉璧的「璧」,薄牆上有一個大圓洞,正好是玉璧形象的指代。 這是一個平凡日常而又特殊條件下營造理想生活空間的嘗試,希望能把童先生所說的「疏密有致、曲折盡致、眼前有景」的造園三境界,在這樣極限的條件下盡力實現。 項目面對的是非常特殊的原生「自然」:貴州興義萬峰林地上地下起伏、幾乎鏡像般的地質構造。地景式的建築,匍匐在這些饅頭山的山腳,臺地有上升有下凹,構成對當地喀斯特地貌的象徵性呈現。充分利用原來被拆除的農居基礎和殘牆,疊加構成新的建造。所以類型主題叫做「廢墟自然」。臺地上下都是室內外公共活動空間,對地質構造形成一種暗示。 ▲餐廳人視
當地村民發展了自己的建造方式,用石頭砌牆,用混凝土做樓梯、屋頂。露營服務中心用當代的手法把這種建造方式呈現出來,並由村民用他們熟悉的材料和技術實施建造。
首鋼工舍原來是作為冬奧組委辦公區配套的倒班公寓來設計的。首鋼整個場地像一個鋼鐵加工流水線所形成的巨大機器,返礦倉、變電室、空壓機站、轉運站,是首鋼巨大機器不可或缺的四個「小零件」,是不可廢棄的特殊的「廢墟自然」。 ▲首鋼工舍智選假日酒店
我們提出把這四個小工業建築保留下來,用物理粒子的方式把油汙去除,再把新建築用新的語言、材料和建造方式植根於老建築之上,形成一種新舊融合和對比的建築狀態。內部的門廳、中庭、餐廳、天井庭院以及料鬥酒吧,都結合原來老廠房的條件和新的功能需求,進行空間利用和改造設計。
延慶賽區的設計理念是「山林場館,生態冬奧」。海坨山擁有極佳的原生態山林環境,但要在這裡建造奧運場館,是個極大的難題。往屆冬奧會高山滑雪中心在建造時,多採用挖山填土的方式,但延慶這裡的山地環境並不適合,溝深且窄,如果用老方法既沒效率也破壞環境。我們採用預製式鋼結構架空平臺進行裝配建造,很適合山地的運輸和施工條件,也最大限度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在奧運會後還可以方便地拆解臨時設施。這算是對大自然的一種輕接觸、弱介入。 雪車雪橇中心的設計,也與山體環境相得益彰,同時利用遮陽設施,實現了連續的上山步道,不僅滿足觀眾跨越賽道觀看比賽和檢修工作的需要,還能形成曲折迂迴的山地屋頂遊廊,為今後遊客的遊覽休閒活動創造了舒適條件。 延慶冬奧村也沒有採取往屆冬奧村山裡蓋高樓的形式,而是依山就勢形成了山地村落式的建築群,奧運會之後則變身為山地休閒酒店。延慶賽區項目的類型主題是「山林館舍」。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在當代嚴峻而多樣的現實中,人類理想生活空間營造的一種可能性的答案。它概括了將「自然」納入到建築本體要素之中的某種新的建築和空間營造範式。我希望它來自傳統,但並不局限於中國的文化和環境,而是指向普世的人性,同時也指向一種當代性,指向對當代建築學進行修正的某種可能性。 勝景幾何?在中文的語境裡面又是一句問話,是我們對現實的追問,對自我工作的反省。 建築師的所有經驗和閱歷多數都是由教訓組成的,一個好建築的實現,不僅是建築專業內部的工作,還需要處理好專業以外的各種因素——跟結構、機電等不同專業的工程師合作,跟業主、使用者、施工方、、政府管理方等都要合作好,這無疑是有挑戰性的。每個項目都是一次不可能重來的機會,在各種項目中碰到的各種問題,處理的方式、回應的方式,有對的,也有失誤的。種種經驗和教訓的積累,最後才能使一個建築師慢慢成熟。我們的思考還在繼續,工作還在進行。謝謝大家! 「很榮幸能參加江蘇建築文化講堂,以往都是在專業或行業內部講這些內容,今天是面向社會、面向公眾,去講建築設計,講建築師的工作,很有挑戰,也特別有意義。因為建築是為社會服務的,是為使用者、為人的生活而工作的,跟更廣泛的社會公眾的交流對我們的工作會有一種特別重要的反饋的價值。 我們的文化離不開建築。建築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建築師跟社會公眾,跟更多專業和行業之外的人交流,講堂是一個特別好的方式。今天我在講臺上,有一種身處殿堂的感覺,很神聖。它實際上是對建築的社會性和文化性的一種強調和宣示,感覺到我們是有責任和使命的,這正是江蘇建築文化講堂背後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江蘇·建築文化講堂」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和中國建築學會共同主辦,整合業界、學界、文化界、媒體等多方資源,邀請院士、設計大師、知名專家和文化學者,與社會大眾面對面交流,分享建築文化之美和設計之道,旨在引導全社會更加關注建築創作與建築文化,推動建築文化普及。
主辦單位
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中國建築學會
支持單位
《世界建築》
《時代建築》
建築名苑
我蘇網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教育頻道
江蘇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