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牙韓翔編輯 | 許悅1
把路人的身影加入店鋪設計中,似乎成為了如今設計師們的一種創新嘗試。看看最近的幾個案例你就知道我沒有在胡說八道。
設計師Tony Chi在為京都柏悅酒店(Park Hyatt Kyoto)進行室內空間設計時,在酒店大堂內投影出門外熱鬧商業節的實時人流剪影,與酒店之中的寧靜形成照應。 Seesaw咖啡店在上海華潤時代廣場的新店內,也有類似的設計——門店的天花板上有諸多咖啡豆模樣的玻璃鏡面,恰到好處地反應著窗外十字路口的人來人往。
Seesaw咖啡上海華潤時代廣場門店。「我通過計算,利用光學把街頭的人流倒影到店鋪當中。與此同時,咖啡師也可以通過這些玻璃鏡面,觀察到顧客的反應,如同一種互動交流。」設計這家門店的日本設計師保坂猛說。他沉迷於將光和其他與光學相關的元素,融合於自己的設計之中。保坂猛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是位於日本湘南的基督教堂,他利用了日光的變化來烘託教堂氛圍。
事實上,中國的咖啡市場已經異常擁擠。除了星巴克這樣的巨頭之外,在2019年當中,%arabica、Seesaw與Manner這三個咖啡品牌都加速了在中國市場的擴張,Seesaw創始人宗心曠也向界面新聞透露,在進駐了上海、北京、深圳與蘇州之後,2020年還會在兩個新城市開店。
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尚未形成規模的獨立精品咖啡品牌,也不斷在城市當中湧現。然而競爭似乎沒有給這個市場帶來更多的創新,反而有一些同質化趨勢。門店的設計大多以白色基調為主,咖啡產品的菜單幾乎一模一樣……雖然咖啡行業的可能性遠遠小於茶飲行業,但是當更多的咖啡店在身邊出現的時候,它們應該如何給消費者帶來驚喜?
好的設計與體驗或許是其中之重。Seesaw咖啡的不同門店,就交由不同的設計師或設計團隊來設計,在保持相應品牌基調統一的前提下,呈現出不同的體驗。如同華潤時代廣場的新店,把人潮元素作為整個設計的驚喜。雖然設計師沒有過多解釋這種理念的初衷,但事實上,在商業零售設計領域,「人潮」的元素被更多設計師重視。
Seesaw咖啡上海華潤時代廣場門店。東京建築事務所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在設計日本代官山蔦屋書店時,就利用了這一點。設計師們在店內使用了大量的落地窗戶,讓門外的行人可以對店內的情況一覽無遺,而店內消費的顧客也可以看到熙攘的人群。另外一家位於地鐵站旁的蔦屋書店也是如此,設計師把一排紅色長椅安排在了櫥窗邊,為了可以實現門店內外人群的互動。
「當你看到這裡有人坐著時,你也想進來和他們一起坐坐。這似乎是一種自然反應。」設計師Astrid Klein說。
蔦屋書店代官山店。在這家新開的Seesaw門店,你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元素。保坂猛把門店角落的位置,利用近似榻榻米的元素,設置出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你可以在這裡看著街上的人群獨處而不被打擾;而街上的人,很自然地也可以看到正在喝咖啡的顧客。
從本質上說,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具有「社交屬性」。人們喜歡群居生活,哪怕獨自生活在城市之中,也常會讓自己置身於熱鬧之中。社交網絡的走紅則是最好的例證,網際網路幫助人類構造了一個又一個虛擬的社群。而這種社群與人流概念,也正不斷滲透到商業零售之中,哪怕是一杯咖啡所建立起的聯繫。
這似乎有點像是當下人們熱衷於討論的「流量」。但當「流量」概念投射到線下體驗時,它的價值不僅僅是帶來轉化。更多地,似乎是讓你在一個品牌通過設計,產品和一些門店巧思當中,回歸到人群當中,感受真實的社群生活,而短暫忘記了微信朋友圈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