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變遷展現在方方面面,交通工具一直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古代,能夠區分貴族和平民的外在表現就是出行方式,達官貴人一般都是馬車或者騎馬,特別是大戶人家的小姐,一直坐在馬車裡,腳不沾地,鞋子上不能有一絲灰塵,以示尊貴。平民就只能走在路上,還要為貴族讓位。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中國自然是人人平等,但交通工具和家裡有錢與否還是很有關係的。能夠坐汽車的,那自然不一般,別人也不奢求。普通人一般期待的是自行車,尤其是「永久牌」自行車。我國七八十年代為什麼這麼看重自行車呢?其實不僅是自行車受到青睞,當時有一個詞叫「三大件」,現在已經很少用到了。
七十年代末,剛實行改革開放不久,人民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結婚是人生的大事,雙方家庭都想著購置必需品,一方面是生活中會用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兩家人的面子。「三大件」是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年輕人能騎自行車上下班,不僅意味著擁有代步工具,更是小小夢想的實現。
普通人的生活和自行車息息相關,比如買菜、上下班,特別是談戀愛,不少青年男女之間的感情就是騎著自行車慢慢積累起來的。那時的自行車沒有21世紀的車那麼光鮮亮麗,一般都是深色,但即使如此,每天用抹布把自行車擦得鋥亮也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
「永久牌」自行車,是上世紀國人生活的記憶承載。永久公司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了,歷史十分悠久。在資源和技術匱乏的中國,它是最早能夠生產整車的廠家之一,不僅如此,還發展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廠商。正因如此,即使在80年代,永久牌自行車的價格也是不便宜的,大概是180元一輛。
而同時期一個普通員工的月薪也不過四五十元,所以普通家庭必須得不花一個成年勞動力工資,還要攢4個月才能買得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可想而知,買了這輛自行車後該多麼寶貝了。如果放到現在來看,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多少錢呢?因為豬肉一直是生活剛需,漲幅直到去年年底才猛然增加。
在沒有大幅漲價之前,豬肉平均20元一斤。而80年代的豬肉大概是0.79元一斤,也就是說,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的價格約等於227斤豬肉,真的是太貴了!0.79元到20元,豬肉價格漲到25倍,按照這個幅度算,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放到現在是4500元,也就是說,相當於買了一款中等品質的筆記本電腦。
從價格來說,永久牌自行車是很高的。但是按照該商品在人民生活中的位置來說,是比較恰當的。因為八十年代買自行車比較難,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一次性出這個錢,而一款4500元的電腦放到現在,也未必是說買就買了。蘋果手機的價格也是五六千,如果這麼簡單,就不會出現有人賣腎去買蘋果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