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的八十年代中國,生產力剛剛解放出來,人們雖然過得很艱難,可是對生活,對未來充滿無限的希望與憧憬。當時家家戶戶都以有三大件而自豪,分別是:自行車,縫紉機以及手錶,其中在衣食住行佔據一席之地的自行車,是人們最為自豪的一件工具。小編還記得小時候朋友家裡有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上下學都是用它來代步,可是現在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當時國內還遠遠沒有現在那麼多汽車,因此,自行車是人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佔據很大一部分。自行車有著多種用途,最為常見的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學,也有用去迎接新娘子的,青年們則騎著車,載著喜歡的女孩子去兜風,好不歡快!
當時的城鎮裡面,基本上到處都是自行車的身影,大多當代步工具。而在農村地區,則大多用來運載貨物,拉生活用品,或去趕集。自行車在當時也被叫做「二八大槓」,這是因為幾乎所有的自行車,輪子的尺寸都為28英寸,於是便有了這個稱呼,實在是很貼切,形象而且生動。當時自行車有好幾個牌子,常見的有「永久」、「鳳凰」以及「飛鴿」,其中就屬鳳凰牌最火爆,以質量過硬出了名,城市裡的大街小巷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那麼一輛當時最火爆的鳳凰牌自行車的價格,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
當時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售價高達180元,而八十年代的中國,工人普遍薪資每個月只有不到三十元,要想買一輛鳳凰牌的自行車,得省吃儉用半年多。要是按照現在工人普遍4000的工資來換算的話,一輛鳳凰牌自行車需要2萬多塊錢,放在現在也是很昂貴的了,尤其是在製造業、生產業這麼發達的現在。
在一個生活質量還很難得到完整保障的年代,購買一輛自行車,可以說是大勢所趨。有些農村地區,是否有一輛自行車,是判斷家庭經濟情況的標準。當兩方談婚論嫁時,男方有一輛自行車是能夠讓女方家長放心的重要因素,另外一個方面也表現了,能夠買得起一輛自行車的,是能夠吃苦耐勞,勤奮的人,能夠帶給女兒幸福。城市裡則是另外一番風景,大街小巷充斥著車鈴聲,這是發展所驅使的結果,也代表著自行車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中。
到了現在,幾乎很難見到「二八大槓」的身影了,各式各樣的自行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五花八門,看的人們眼花繚亂。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一輛自行車,共享單車也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我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要注意維護大家共同的利益,對共享單車不亂停亂放,不惡意破壞,騎行要注意安全,做到這樣,我們才能享受低碳、環保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