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攻破千年歷史難題,「變出」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開始慌了

2020-12-24 騰訊網

環渤海地區接近112萬平方公裡的地方,被稱為東方的"黃金海岸",這裡有北部地區面積最大的鹽鹼地,這裡可以說是資源豐富的地方,那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這個地方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如此廣泛的鹽鹼地?

接著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原來這個地區,曾經因為常年的乾旱而極度缺水,當時的人們,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就用一些專業設備,把這個地方的地下水給集中了起來。而由於採集地下水的操作,使得外面的海水滲入了進來。而由於海水是含鹽非常多的,隨著海水的不斷灌入,使得這個地區的鹽越積越多,就造成了現在的鹽鹼地。

事實上如果只是因為乾旱的原因,是不可能讓幾百萬平方公裡的地方都成為鹽鹼地的。這其中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地質變動引起的地震造成的。根據史料記載,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數次大地震,而地震引起了海水倒灌。而海水流過的地方,因為含鹽量太多,再也不能種植糧食了。曾經有國外的專家來實地考察,他們也表示了無能為力。

現在一般的鹽鹼地恢復方法,就是用大量淡水衝走覆蓋在土層表面的鹽,但是環渤海這裡的鹽太多了,要是用淡水來衝的話,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且這樣的話,也是非常浪費水資源。

有問題就會有解決方法,我們的科學家通過,海冰融化時鹽分會流露出來的的原理,得到了啟發。於是我國的科學家,制定了在冬天通過往這個地區大量地灌入鹼水的計劃,等到氣溫上升,那些冰凍的鹽水就會實現融化。而再接著淡水會把那些鹽分逐漸的衝到地下土層。

而這樣的方式對於鹽鹼地的改造,確實卓有成效,我們科學家成功的把一千萬畝的鹽鹼地,實現了華麗的轉變,這一千萬畝的地,成了可以種植糧食的地方。而這樣的消息通過網絡的傳播,很快傳到了聯合國那裡,聯合國表示一定要邀請我們國家參與,聯合防止荒漠合約公約大會。我國在會議上提出的具體方法,讓國外的人都豎起了大拇指。

相關焦點

  • 我國攻破千年難題,「變出」上萬畝良田
    正因為對保障糧食安全高度重視,近5年來,中國每年糧食總產品都超過1.3萬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接近500公斤,明顯超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正所謂是「家家戶戶有餘糧」。所以說,即便國際疫情仍比較嚴峻,我國也不會出現「糧荒」,我國庫存的糧食可供全國居民口糧消費一年以上。
  • 中國攻克歷史難題,千萬畝良田或將誕生,聯合國聞聲發來邀約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正是因為如此,導致我國對很多產品的需求量十分驚人,其中糧食就是之一。我們都知道,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是因為如此,才保證了我國糧食充足,所以無論在什麼時候,糧食對一個國家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
  • 中國成功解決歷史難題,千萬畝良田誕生,聯合國對我國發出邀約
    ——愛默生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農耕文明的發展也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不管歷經幾代,國家都非常重視農耕的發展。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儘管科技和經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農業依舊佔有重要地位。不管在任何時候,糧食缺乏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無論是戰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人們都把發展農耕放在首位。
  • 浙江湖州八裡店:「金扁擔」挑起萬畝良田
    浙江湖州八裡店:「金扁擔」挑起萬畝良田2020-12-14 14:0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湖州日報  事實上,這是一個佔地2.3畝的智能化魚塘養殖基地,展示著顛覆傳統漁業養殖的新模式。「在浙江大學的幫助下,今年公司水產養殖開始進入正常量產,預計全年產值1500萬元。」企業負責人李小斌告訴記者,每個魚塘都配有傳感器監測水質、控制增氧,工作人員只需點點滑鼠,就能完成魚苗投餵、水質清潔、成魚起捕等環節。
  • 2萬畝沃野良田從何來
    項目建設規模2.23萬畝,涵蓋1個綠色農業開發區,建設面積約2800畝;1個蔬菜產業園,建設面積約6500畝;1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面積約2800畝;6個水利設施補短板項目實施點,建設面積約8700畝。
  • 安徽最大的湖泊,被稱為「農業命脈」,可供10萬畝良田種植
    安徽最大的湖泊,被稱為「農業命脈」,可供10萬畝良田種植。位於我國安徽省皖中地區,有一座面積為760平方公裡的湖泊,同時也是安徽最大的湖泊,被稱為「農業命脈」的巢湖。當地對於這片湖泊,進行多次的改善和治理,也是為了讓這座湖泊開放成為當地一處旅遊景點。
  • 遼源市百萬畝良田建設工程紀實
    待高標準農田配套設施完善以後,將為800多畝的土地服務,成片農田更適合機械作業,抗旱防澇為莊稼增收打下基礎。  遼源市實施百萬畝良田建設工程既是農田保護的需要,也是農業發展的需要。為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黑土地保護和質量提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遼源市計劃利用2020-2024年五年時間,新建100萬畝良田,全市良田達到294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85%以上,糧食可增產10%以上,年增收2億元以上。
  • 從給別人打工到包下萬畝良田 打「飛的」天南海北去種地
    原標題:從給別人打工到包下萬畝良田打「飛的」天南海北去種地 出寧波櫟社機場,直奔慈谿。丁冠均閉著眼,腦子卻轉得飛快:北京平谷的800畝桃子採摘進入尾聲,總共40萬公斤;慈谿150畝葡萄快下市了,2500畝西藍花要種第二茬;餘姚的萬畝水稻得抓緊秋收;溫州蒼南新承包的5000畝鹽鹼地要改良土質…… 21年前,丁冠均到慈谿打短工。
  • 良田:這次要全國出名了!
    良田位於郴州市城區以南22公裡處,轄23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14萬(2016年),鎮域面積191.92平方公裡。丨引進投資過億項目4個,5000萬以上項目6個 丨▲湘林礦業倉儲園項目鳥瞰圖園區內,中國建材蘇仙(良田)南方水泥、郴州澳瑪建材、湘林礦業、俊濤貿易等也不斷提質升級、擴建。良田「響噹噹的工業小鎮」,靠得是純實力!
  • 蘑菇屋有孔雀不算啥,看到「萬畝良田」,才知道什麼叫大戶人家!
    《嚮往的生活4》蘑菇屋有孔雀不算啥,看到「萬畝良田」,才知道什麼叫「大戶人家」!《嚮往的生活4》先導片已經播出了,這次蘑菇屋選址在美麗的雲南。雲南不僅風景優美,物產還特別的豐富,蘑菇屋也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小家,變成了「大戶人家」。
  • 目標定位「再造億畝良田」——2020年中國「海水稻」研究取得進展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長沙12月17日電(記者周勉 張玉潔)中國正力圖利用數億畝的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在不久的將來,那些之前看起來「用處不大」的鹽鹼地或將成為「再造良田」。挖掘鹽鹼地的潛能對於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 萬畝鹽鹼地變良田 人民勝利渠成為幸福渠
    興建人民勝利渠是1949年提出,1950年勘查、規劃、設計,經中央批准,1951年3月開始施工,1952年4月舉行開閘放水典禮,同年6月灌溉農田,揭開了開發利用黃河中下遊水資源的序幕。通水近70年來,人民勝利渠灌區的幹部群眾將灌區內原有的10萬多畝鹽鹼地全部改造成為良田,催生了「原陽大米」「延津小麥」等全國知名農業品牌。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勝利渠共引水225億立方米。目前,灌區內每公頃土地年均糧食產量達到1.4萬千克左右,為開灌前的近11倍,豫北平原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人民勝利渠也成為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
  • 中國神奇科技讓「沙漠變良田」?這事爭議很大
    近日,一篇「讓沙漠變良田」的新成果在網上廣為傳播,並引起熱議。這是重慶交通大學力學教授易志堅帶領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經過7年的反覆試驗,研發出一種可以讓沙漠變成土壤的黏合劑,點沙成土,並將這一發現運用到"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中,並取得成功,已經將4000畝實驗沙漠成功改造成良田。該科研成果已在相關權威刊物上發表。
  • 伯樂故裡 品千年古縣傳統風味 遊水韻新城萬畝城湖
    成武縣是春秋時期著名相馬師伯樂的故鄉,被稱為「伯樂故裡」,千年古縣,素有萬畝城湖之稱。成武縣特產「醬大頭」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品千年古縣傳統風味  「成武醬大頭」有著悠久的種植文化和獨特的醬菜工藝歷史,目前已成為成武縣的一大特色產業。大頭菜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周武王年間,傳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成武醬大頭」秉承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林下發酵工藝,經過32道工序,歷時三年醬制而成。生產工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品味山東採訪團走進伯樂故裡 品千年古縣傳統風味,遊水韻新城萬畝...
    成武縣是春秋時期著名相馬師伯樂的故鄉,被稱為「伯樂故裡」,千年古縣,素有萬畝城湖之稱。成武縣特產「醬大頭」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品千年古縣傳統風味「成武醬大頭」有著悠久的種植文化和獨特的醬菜工藝歷史,目前已成為成武縣的一大特色產業。大頭菜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周武王年間,傳承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 1.6萬畝坡耕地變良田
    本報訊(記者 王瑞欣)雖是冬閒時節,但在我市大通縣新莊鎮蘭龍村、東峽鎮克麻村、南灘村的山野田間,十幾臺大中型挖掘機和推土機的轟鳴聲卻一刻不停,一場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記者獲悉,今年實施的蘭龍、克麻兩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涉及新莊鎮的蘭龍、臺其莊、尕莊和塔爾鎮的東莊,以及東峽鎮的克麻、南灘6個行政村,實施坡改梯將近1.6萬畝
  •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發表講話(全文)
    中新社聯合國九月六日電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今天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發表講話,全文如下:  主席先生:  當此世紀更替、千年交接之際,世界各國領導人集聚聯合國大廈,共同探討關係人類發展前途的重大問題,以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此時此刻,一切愛好和平和憧憬幸福的人民,都在把關切的目光投向這裡。
  • 紅旗河西部調水工程,徹底改變新疆,沙漠造數億畝良田?
    2018年初,一篇文章爆紅網絡,引得網友一片歡呼,這篇文章就是《史上最大工程,徹底改變新疆,改變中國》。文章稱,來自國內方方面面的專家,都參與了紅旗河西部調水課題第二次專家研討會,包括中科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黃河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委員會、南水北調總公司以及清華、北大等多家單位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
  • 大名鼎鼎的王翦,在一次出徵前,為何多次向秦始皇要良田和豪宅?
    然而,這樣一位大名鼎鼎的將軍,卻在一次出徵時,多次向秦始皇索要良田和豪宅,這是為什麼呢?草率出徵,興師伐楚大敗而歸秦始皇在剷除呂不韋和嫪毐後,開始親自掌管秦國的朝政。野心勃勃的秦始皇並不滿足於眼前的現狀,開始了橫掃六國的爭霸之旅。
  • 萬畝鹽鹼地變良田 人民勝利渠成為幸福渠——探尋黃河之美
    人民勝利渠渠首興建人民勝利渠是1949年提出,1950年勘查、規劃、設計,經中央批准,1951年3月開始施工,1952年4月舉行開閘放水典禮,同年6月灌溉農田,揭開了開發利用黃河中下遊水資源的序幕。通水近70年來,人民勝利渠灌區的幹部群眾將灌區內原有的10萬多畝鹽鹼地全部改造成為良田,催生了「原陽大米」「延津小麥」等全國知名農業品牌。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勝利渠共引水225億立方米。目前,灌區內每公頃土地年均糧食產量達到1.4萬千克左右,為開灌前的近11倍,豫北平原一躍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人民勝利渠也成為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