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有一種科學價值。一個好的學者是不會放棄這種機會來學習的。——愛默生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農耕文明的發展也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不管歷經幾代,國家都非常重視農耕的發展。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儘管科技和經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農業依舊佔有重要地位。
不管在任何時候,糧食缺乏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無論是戰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人們都把發展農耕放在首位。「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我們深知農耕的重要性,一但出現糧食危機,國家和百姓就會陷入危機。農耕是維護國家穩固的重要因素。
我國為了發展農耕也是付出了千辛萬苦,通過不斷的努力我們終於解決了千年難題。當聯合國知道我們的舉措後,也開始坐不住了,那麼我們究竟做了什麼?
01鹽鹼地形成的原因
我國的國土面積非常大,但是我們的可耕地卻很少。由於各種因素導致我們的耕地面積不斷的減少。我們國家人口在不斷的增長,耕地面積少這會造成糧食緊缺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開始研究將一些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變成可耕地。
在我國環渤海地區,這裡的土地非常的奇特。這裡有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竟然都是鹽鹼地。別看環渤海地區都是鹽鹼地,這裡的資源非常的豐富,因此這裡也有黃金海岸的美稱。我們知道鹽鹼地的土質不適合種植植物。
為何環渤海地區會有這麼大一片鹽鹼地,它又是怎樣變成資源豐富的黃金土地?
黃渤海地區的鹽鹼地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就形成了這樣的土質。如此大的鹽鹼地是怎樣形成的?環渤海地區原本土地也是適合耕種的土地,因為乾旱原因人們不斷地進行改造,讓這裡的土地發生了變化。
除了人為原因的破壞,還受到了自然的破壞。當時,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地震讓海水倒灌進入土地中,逐漸的鹽水蒸發形成了鹽鹼地。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無法治理這片土地。
久而久之,這裡的土地鹽鹼化越來越嚴重,最後形成了上百萬平方公裡的鹽鹼地。鹽鹼地面積增多,加上無法改造導致這片土地不能耕種,所以人們都不重視這個地方。
02改造鹽鹼地
在古代因為技術原因,我們無法改造這片土地。因此,這裡越來越荒涼,最後無人問津。我國在解放後,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導致糧食緊缺。為了緩解糧食短缺問題,擴大耕地面積,我國派出專家對這片土地進行了研究。
剛開始我們為了更好的治理這裡的鹽鹼化,還特意請來了外國專家。但是,外國專家在考察這裡後都紛紛搖頭,表示沒有辦法治理。外國專家給出的原因不是因為技術困難,而是這裡的鹽鹼化面積太大,在改造上需要花費的時間和成本很大。
即使是進行改造,也許最後的成果也不太滿意。聽了外國專家的建議後,我們再次進行了研究。最後決定,不管有多艱難一定要將這裡改造成可以耕種的土地。這不僅關乎到現在,還關乎到後代子孫的發展。
外國的專家在得知我們要堅持改造這裡後,都覺得我們在做無用功。之後他們都離開了我國,並表示不會參與到這種沒有可能的事情中。外國專家的離開,也沒有打擊我們的信心。沒有技術和人員支持也沒有關係,我們自己動手幹。
專家們在研究中發現,傳統的改造方法比較耗時而且效果也一般。這種方式是需要大量的淡水將土地表面的鹽衝走,這樣依次循環逐漸讓鹽變少。但是環渤海地區的面積太大而且鹽分含量高,光靠淡水衝洗是不切實際的做法。
面臨這樣艱難的問題,我們沒有退縮反而更具有戰鬥力。後來在不斷的實驗中,我國的一位科學家在偶然的情況下,找到了解決環渤海鹽鹼地的治理辦法。專家發現,在海水融化時鹽分會提前流出來。利用這個原理,專家在冬天來臨時將海水灌入鹽鹼地中。
當春天來臨後,隨著海水融化將多餘的鹽分都流出來。然後利用淡水將這些鹽分衝到地下深層的地方。這個方法非常的有限,在經過幾年的循環處理後,這裡的鹽鹼地逐漸地消失。現在,環渤海地區已經變成了美麗富饒的地方,而且擁有一千萬畝良田。這也為我國增收了很多糧食,解決了糧食緊缺問題。
03我國的成功震驚了世界
我們現在的環渤海地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那個荒涼之地不復存在,如今這裡成為資源豐富的富裕寶地。在我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們終於化解了這個困擾我們千年的難題。我們不僅擁有了千萬畝良田,還向世人證明了我們的實力。
擁有了這片富饒的土地,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們糧食緊缺的現狀。不過,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對社會造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我們在有了成功案例後,為了滿足更多的需求,將許多曾經荒廢的土地都利用起來。這讓我們現在的可利用耕地越來越多,我們的糧食問題得到了緩解。
當聯合國知道這件事情之後感到十分震驚。他們因此也坐不住了,並召開了聯合會議,還專門邀請了我國參與。他們這樣做是希望我們能夠向世界其他各國傳授改造鹽鹼地的知識。畢竟,我們的成功讓其他國家難以置信,我們的寶貴經驗對於他們來說具有重大意義。
只有土地問題得到解決,我們才能解決糧食問題,對於國家的穩定發展很有幫助。
04萬眾一心,共創繁榮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有一股不怕困難的精神。我們相信,只要通過努力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我們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困難。在改革開放時,我們為了發展經濟讓國家富強起來,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為國家做貢獻。
我們當時的環境依舊很艱苦,沒有技術沒有人才,我們咬牙自己學自己培養。我們在不斷的磨礪和嘗試中,獲取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我們不怕吃苦,用勤奮和汗水換來了美好的生活。如今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外國人的稱讚。
在世界各國,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像我們一樣發展如此迅速。這一切都是我們國人自己努力的結果,也證實了我們國家的實力。
參考資料:《浪淘沙》《憫農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