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打得多艱難?送一顆蘋果一個二等功,8萬斤只進去1個

2020-12-15 歷史典錄

「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得不到。」

面對美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商議停戰協議時的態度,中朝雙方領導人都深深明白了這句話所代表的含義。

抗美援朝戰爭一共歷時3年,期間談判的時間就長達2年之久。這2年時間裡,一直都是邊打邊談,一直打到停戰協議正式籤訂。

戰爭背景

朝鮮在1910年的時候就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才獲得解放。1948年在蘇美的支持下,朝鮮半島就以北緯38°線為界,分為了北方的朝鮮和南方的韓國,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的一方。

朝鮮率先對韓國發動了進攻,戰爭剛開始時幾乎是完全碾壓韓國,很快就攻下了漢城。但韓國作為盟軍的一員,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做靠山,美國很快就以幫助盟友的名義參與到了這場戰爭當中。

實際上朝鮮敢突然襲擊韓國,背後肯定有著蘇聯的默許,而美國之所以選擇參戰,一是不允許東亞地區共產主義一家獨大二是從這場戰爭中看到了機會,想要獲得朝鮮半島這塊跳板,從而以「防禦」的名義進攻中國,最後籤訂停戰協議獲得實際好處。

中國有了之前日本入侵華北的經驗教訓,自然不可能對朝鮮坐視不管,而蘇聯方面嘴上說不會參與這場戰爭,暗中也出了不少力氣。

停戰協議之所以商議了2年才有結果,關鍵在於美國一直不肯在土地問題上讓步,他們始終認為自己目前在總體上仍然佔據著「優勢」,幾次商談都要求中朝的軍隊後撤,讓出大約1萬多平方公裡土地,來作為對他們「海空優勢」的補償

中朝方面對這種無理要求表示拒絕,美國也抱著能擊敗中國志願軍的幻想,繼續用飛機大炮發動著進攻。很快,幾乎同之前認為中國不敢支援朝鮮時一樣,現實與美國的想法完全相駁,隨著上甘嶺戰役的爆發和結束,被震驚的美國不得不再次回到談判桌上來。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中朝已經從原先的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在上甘嶺地區構建防禦工事近一年。此時美國對這片土地,發動了一年以來規模最大的進攻,這就是耗時一個半月的「上甘嶺戰役」,美國那邊則稱之為「三角山戰役」

美軍平均每天都要朝這片土地發射2萬4000發炮彈,據上將洪學智後來回憶說,第一天美軍就發射了30萬發炮彈,地面的土地都被炸得完全鬆軟,如果人走在上面,鬆土會直接沒過膝蓋。地面上的防禦工事被全部摧毀,就連許多坑道都被美軍炸斷了3、4米。

上甘嶺這塊地方很小,原本美軍的計劃裡只需要兩個營,配合飛機坦克的炮火覆蓋用5天時間就能輕鬆地拿下。第一次的炮火打擊發生在凌晨4點,參與此次行動的共有16個炮兵營的300門火炮,還有40架飛機投炸彈和120輛坦克。

就是在這一天,中國方面的45師135團憑藉著頑強的意志力,憑藉著宛若「地下長城」的坑道,硬是阻攔了敵人十幾次的進攻。

坑道戰的日子非常苦,當時因為敵人炮火瘋狂地傾瀉,物資補給根本運不到前線。每個人每天只能吃半塊壓縮餅乾,不少人一天一滴水都喝不到,時間一長餅乾都咽不下去了,沒有唾液沒有水,只能喝尿來幫助自己進食,當時戰士們都稱之為「光榮茶」。

很多人可能都沒有那種體會,嘴巴幹到吃餅乾都能劃破舌頭和口腔。當時還有一個坑道,一共有10來名戰士活活餓死,被人們發現時還端著槍守在坑道口處。

一顆蘋果一個二等功

上甘嶺戰役期間,有這麼一條立功標準:「誰能送進坑道一顆蘋果,就給誰記一個二等功。」聽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才知道有多麼的難。

想要把物資送進去,運輸員每走一步都可能會犧牲,敵人的飛機一看到運輸部隊就會投彈射擊,後勤部隊準備了8萬斤蘋果,最終只送進去1個,而且還是一位小戰士在路上撿到的,負責運輸的後勤人員全部犧牲了。

為了成功把物資送進坑道,後勤部隊只能匍匐著一點點前進,但即使這樣,也要在上一個人犧牲後靠接力的方式才能運進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負責運輸的戰士們就犧牲了將近2000人,佔總傷亡人數的14%。

43天的時間,共10萬多人參戰,中國志願軍們一共擊退了敵人900多次進攻,犧牲了11529位士兵,傷亡率超過20%,以美韓為主的盟軍犧牲2萬5千多人,傷亡率超過40%,雙方士兵都慘遭。

當時坑道裡的戰士們常說這麼一句話:「活到20歲就夠本了!」送進去的那一顆蘋果一人咬一口轉了一圈,最後還剩下一大半,黃繼光用身體堵敵人槍眼,他的連隊在一顆炮彈下只剩5人。

正是這些年輕英雄無懼生死的奉獻,才讓如今的我們高枕無憂。上甘嶺戰役面對著當時最強的國家,這些戰士們依舊打了勝仗,擊破了美軍的「不敗神話」,打出了強國的風採,所以之後才沒有任何國家敢於進犯中國。

--完--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打的有多慘烈?坑道被打短五六米,送一個蘋果立二等功
    課本中曾經出現過一篇名為《一個蘋果》的散文,名字看起來很普通,但實際包含了無數的心酸。故事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裡,儘管乾渴得很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故事。乍一看或許有人會覺得誇張,可這個蘋果真的來得很不容易,它的背後是上甘嶺戰役慘烈的一角縮影。
  • 上甘嶺為什麼能贏?秦基偉:需要什麼給什麼,送一個蘋果二等功!
    在此期間,發生了大大小小無數戰爭,其中上甘嶺戰役可以說是名氣頗大的一場,戰鬥的激烈程度以及殘酷程度遠超其餘戰役。美軍出動了大批飛機以及坦克、大炮,鋪天蓋地的炮彈傾瀉而下,在如此猛烈的進攻下,我軍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上甘嶺戰役又為什麼能贏呢?這場戰役的主要指揮官之一秦基偉回憶道:我們需要什麼,上級就給什麼。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打得如此艱難?戰前一個重要情報被忽視
    1952年10月14日,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在為期43天的戰鬥中,美韓聯軍共向志願軍陣地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猛烈的火力使我軍前沿陣地的山頭都被削低了兩米多!儘管武器裝備遠不如對手,但英勇無畏的志願軍將士們憑著頑強的意志和視死如歸的精神,硬是打退了敵人900多次衝鋒並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 上甘嶺戰役不止有一個「黃繼光」!更多壯舉披露
    上萬名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築起了這個無法撼動的堡壘。志願軍戰士們在黃繼光烈士紀念碑前莊嚴宣誓。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在奪回地表陣地。圖為537.7高地戰鬥實景。1952年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結束。圖為志願軍戰士在上甘嶺陣地上歡呼勝利。
  • 血戰上甘嶺
    然而,經過43天慘烈的戰鬥,敵軍共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雖付出25000餘人傷亡的代價,仍然寸土未得。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達每秒6發,已超過二次大戰水平。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巖石被炸成30多公分厚的粉末,許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
  • 參加「絞肉」戰役的老兵說: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死在了上甘嶺
    美軍範弗裡特計劃用24小時奪下五聖山前上甘嶺537.7和597.9兩個高地。這場戰役中方叫做「上甘嶺戰役」,美方稱「三角形山戰役」。10月14日,戰役第一天,美軍投入7個步兵營,18個炮兵營發射600多枚炸彈,200多架飛機發射30多萬發炮彈,500餘枚航彈。美軍付出傷亡1900人的代價,攻佔了志願軍防守的537.7高地。
  • 為什麼美軍無法打贏上甘嶺戰役?因為上甘嶺陣地上人人皆英雄
    在範弗裡特心中也就是想打一個小規模戰鬥,根本沒有所謂的主攻方向,只是後來事情的演變讓他騎虎難下。在第一天的炮火中,我們就有一個十七歲的正在睡覺的小戰士被活活震死了。我為什麼要強調這是第一天,因為第一天不是特列,在隨後一個多月的戰鬥中,美軍對上甘嶺傾瀉的彈藥,很多都超過了第一天。
  • 上甘嶺戰役隱藏半個世紀的秘密,是時候說了…
    1952年,抗美援朝最激烈戰役——上甘嶺戰役打響。43天,「聯合國軍」對志願軍傾瀉炮彈190餘萬發,每秒6發! 黃繼光隻身堵搶眼,孫佔元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
  • 上甘嶺特功八連連長,半年4次特等功,對付美軍炮火3點體會
    決戰淮海,8連作為全團尖刀首戰小白莊,僅用10幾分鐘強渡澮河突破黃維主力師陣地,連下3個村莊後僅剩9人,仍然佔領第4個村子。 戰後全連補充130多人,僅有10幾個是參軍子弟兵,其餘都是剛解放過來的。饒是如此,4天後決戰充任全縱尖刀,超額完成政委李成芳交給的任務,授予集體二等功。
  • 棲霞老兵趙福臣:上甘嶺上立過二等功!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的戰役,我市抗美援朝老兵趙福臣就是那場戰役的參與者和見證者。1952年5月,作為 15軍45師134團2營6連的炮兵班長的趙福臣在上甘嶺戰役前試探性進攻的五聖山戰鬥中立下二等功,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走進趙福臣老人那場戰鬥歲月。聽說我們要來採訪,趙福臣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的寶貝,這些都是他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帶回來的,這張泛黃的材料是他作戰用的一六零炮的使用說明。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其炮兵火力密度,已然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當時我人民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了兩米,整個高地變成了一片焦土。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 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 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
  • 為啥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出動重兵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下,向我軍發起猛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曾豪言僅需6天就可以拿下上甘嶺,並預計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但戰役的進程卻大大超出了範弗裡特的預料,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戰後,美國國內的一些軍史專家以沙盤推演和電腦模擬等方式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復盤,得出的結果都是美軍大勝。但事實卻是慘敗了,那麼為啥會失敗呢?這些人就開始找原因了。
  •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打得有多激烈?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轟炸持續一小時後,美國、韓國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兵分多路向我軍陣地發起進攻,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軍長秦基偉經過研究敵情得知對方是想鑽五聖山陣地的漏洞,趁我軍不備發起總攻,當即與副司令員通話請求武器增援,以此穩住我方陣地。因敵方武器裝備精良,數量充足,唯有蘇聯製造的喀秋莎火箭炮才能抵擋,由209裝備團帶著二十四門喀秋莎奔赴陣地,一場大戰即將開始。
  • 抗美援朝記憶:上甘嶺戰役紀實(下篇)
    經兩天預先火力準備,10月30日12時,我車133門大口徑火炮和30門重迫擊炮向著597.9高地進行猛烈炮擊,一直持續了4個多小時。22時25分,我軍以10個連的兵力(第45師5個連、第29師3個連和堅持坑道部隊2個連),對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進行內外夾擊,經5小時激戰,全殲守敵4連,打退敵1個營的多次反撲。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戰役由美國第9軍發動,以爭奪朝鮮中部金化郡五聖山南麓村莊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的控制權為主,屬於「聯合國軍」金化攻勢(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分。此役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裡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雙方傷亡3萬多人。此戰,在中美兩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朝鮮五聖山的南面,有個小山村叫上甘嶺。
  • 上甘嶺戰役炮兵火力超過二戰?那為何美軍沒有使用噴火器?
    戰爭過程先來給大家說說當年炮兵火力超過二戰的上甘嶺戰役,打得到底有多激烈?又為何打得如此激烈?其實這場戰役是屬於抗美援朝戰役的,並且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鬥最為激烈的戰爭之一。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共歷時四十三天,你可能還不知道,打了這麼久,雙方是在面積僅3.7平方公裡的兩個高地上打得不可開交,這本來是一場規模不大的戰鬥,可是隨著期間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最終由戰鬥發展成了戰役。
  • 1天落下30多萬發炮彈!抗美援朝老戰士講述真實的上甘嶺戰場
    真實的上甘嶺戰場 敵人的炮火那簡直是炮雨,一天30多萬發炮彈。真是屍骨成堆,炮火犁過去犁過來,敵人的屍體打散了,我們的也拉不出來。就打成了那個「人肉的醬缸」,叫做「人肉沼澤」。 蘋果的故事
  • 【追尋先烈足跡】胡修道 |上甘嶺戰役中的孤膽英雄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鮑宇雁 實習記者 梅旭航】這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高地,高地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但就在這裡,發生了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湧現出了一位孤膽英雄——胡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