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臺灣曾有一部紀實電影《不老騎士》,感動了兩岸不少觀眾。影片的主人公是17名平均年齡81歲的老人。他們在13天的時間裡,克服病痛,騎行摩託環島1139公裡,最終完成追夢之旅。
如今,又有12名臺灣不老騎士,來到福建,上演他們的追夢故事。他們是來自臺灣「中華電信鐵馬社」的自行車愛好者,平均年齡60歲,其中年齡最大者72歲。7月4日,他們從漳州市華安縣出發,4天的時間裡,在福建騎友的陪伴下,一路向北,日行超過百公裡,途經漳平、永安、沙縣、順昌,最終抵達武夷山,完成了逐夢之旅。不老騎士們說,他們的夢想不會停步,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人雖華發 壯志不減
臺灣老一輩將自行車稱為鐵馬,意指「鐵製的馬」。2008年,臺灣「中華電信高雄區」的員工們成立了鐵馬社。最多的時候,鐵馬社的成員超過100個,且大多數出生於1960年以前。
72歲的陳清傳,是此次來閩成員中年紀最大的騎手。6年前,從高管職位退休後,他加入鐵馬社,並第一次接觸自行車運動。然而,自稱「憨膽」的陳清傳,在短短幾年時間裡,便積累下了裡程數萬公裡的戰績。
2012年,他跟著臺北的一支車隊,從烏魯木齊出發,騎行前往土耳其。在43天的絲路之旅中,他經歷了土庫曼斯坦45℃的高溫,也在露營時感受到了-2℃的夜間低溫。這是他第一次體驗長途騎行,但從此一發不可收。
兩年後,陳清傳又和10餘個國家的數十名車友,組成了一支歐洲騎行隊。他們從伊斯坦堡出發,目的地是裡斯本。這段全程7000多公裡,耗時80多天的騎行,讓陳清傳吃盡了苦頭。「在西班牙,我丟了兩部自行車,還給摔傷了,因為語言不通,晚上露營時經常孤單得想哭。」陳清傳說,由於路途艱辛,最少時團隊裡只剩下5個人。即使如此,他也從未動過中途退出的念頭,甚至在摔傷時,也不願意搭上救援車。「這不是破功了嘛,我是亞洲的代表,不能丟臉!」陳清傳如此想。
後來,陳清傳將這兩段騎行經歷寫成了書,取名《烈日大地》與《萬裡視界》,而他的騎遊還在繼續。上個月,他剛剛帶著自己的太太,在日本北海道進行了一次環島騎。在那裡,不少騎友驚嘆於陳清傳年屆古稀,依然「不消停」。他用自己書中的句子作為回答:「精彩人生自我定義,老年人也要勇用於築夢、逐夢、圓夢。人生只有一次,今天可以做的,不要等到明天。」
陳清傳的理念,得到了鐵馬社成員的認可。今年58歲的林宜正,是鐵馬社的發起人。過去的幾年間,他帶領著鐵馬社,幾乎騎遍了臺灣的所有路線。他們曾經從中央山脈的最北段,騎到最南端。在林宜正看來,自行車不僅僅是運動工具,更是騎士們夢想的載體。如今,他們希望將追夢之旅延伸到一水之隔的福建。
一路向北 感受八閩
鐵馬社的騎手們,早就有赴福建騎行的想法,只是囿於不熟悉路況。直到結識了孫聯明,他們才確定了福建之旅的騎行路線。孫聯明是閩南師範大學退休教授,退休後在華安山村開了一家農家樂,並迷上了騎行。按照計劃,臺灣騎士們在孫聯明的帶領下,在4天的時間裡要騎行近500公裡,從華安縣城一路向北,最終抵達武夷山。
儘管這群高齡騎手大都身經百戰,但漫長的騎行,依然充滿挑戰。來自高雄的高家秀已63歲,她用「有驚無險」來形容這段向北的旅程。第一天,從華安縣城到漳平市雙陽鎮,途徑一個隧道時,包括孫教授在內的4名成員都不慎摔傷。第三天,前往仁壽鎮的途中,全天傾盆大雨,山區碎石路坑坑窪窪、蜿蜒波折,充滿驚險。高家秀說,4天時間裡,團隊還發生了11次破胎,但波折並未阻擋騎手們前進的步伐。最終,他們還是完成了行程。
相比起騎行的艱辛,不老騎士們對福建熱情的民風更加印象深刻。「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福建也一樣。」高家秀說,「在翻越雪峰山時,當地的教師騎行隊堅持要全程陪騎。大中午,騎了七八公裡的山路,喘得不行,他們卻堅持護送與陪同。」在沙縣,不老騎士們觀摩了與臺灣頗為相似的陣頭表演,這讓他們感慨「閩臺文化一脈相承」。
事實上,對於福建民風,高家秀早有感受。2010年,高家秀在華安縣高安鎮的深山中,修建了一座鄉村民居,並把這裡當作自己和丈夫的養老住所。「走在路上,不管認不認識你,村民們都會邀請你到家中泡茶,十分熱情好客。」她說,是當地鄉民的人情味把自己留了下來。而這次一路向北的旅程,讓高家秀進一步領略到了福建人的熱情好客。
夢想繼續 挑戰自我
抵達武夷山,完成了逐夢之旅,但不老騎士們的故事並未終結。
剛剛結束福建之旅,林宜正就規划起了之後的騎行路線。他的下一站將沿著319國道,西行到拉薩。林宜正說,這是每一個騎行愛好者的夢想,老年騎手同樣希望不斷挑戰自我。
63歲的李根雄也是一位樂於挑戰自我的人。在迷上自行車運動之前,他還是個一身病痛的老教師。「我有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痛到關節都變形了。」加入鐵馬社後,他開始向自己發起了挑戰,每天的騎行歷程從幾公裡增加到幾十公裡。最多的一天,他從臺北騎行到高雄,全程近400公裡。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機能不斷增強,身體狀況漸入佳境。李根雄把這歸功於騎行的力量。
作為高雄一所特殊學校的教師,李根雄也把自己對騎行的感悟融入教學中。他倡導在開展戶外教學時,用騎行代替遊覽車。每年,他的學生都至少要騎行100公裡。最遠的一次,他們從高雄出發,騎行到金門。「騎行過程不僅可以鍛鍊意志力,還有助於體悟生活,騎行路上的起起伏伏,與人生何其相似。」李根雄說,如今,騎行運動已經在他的學校蔚然成風。
高家秀的願景則是,邀請更多兩岸老人加入騎行的隊伍,一起做有夢想、有行動力的不老騎士。「我在華安鄉間騎行時,當地老人大為不解,說我有這閒工夫在大熱天出汗,不如幹活賺錢。」高家秀說,為子女操勞了半生的老人,也有追逐夢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權利,在家中含飴弄孫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她希望,能有機會與大陸老人一起挑戰自我,環臺灣島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