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老騎士」騎行福建 感慨閩南文化一脈相承

2021-01-07 環球網

幾年前,臺灣曾有一部紀實電影《不老騎士》,感動了兩岸不少觀眾。影片的主人公是17名平均年齡81歲的老人。他們在13天的時間裡,克服病痛,騎行摩託環島1139公裡,最終完成追夢之旅。

如今,又有12名臺灣不老騎士,來到福建,上演他們的追夢故事。他們是來自臺灣「中華電信鐵馬社」的自行車愛好者,平均年齡60歲,其中年齡最大者72歲。7月4日,他們從漳州市華安縣出發,4天的時間裡,在福建騎友的陪伴下,一路向北,日行超過百公裡,途經漳平、永安、沙縣、順昌,最終抵達武夷山,完成了逐夢之旅。不老騎士們說,他們的夢想不會停步,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人雖華發 壯志不減

臺灣老一輩將自行車稱為鐵馬,意指「鐵製的馬」。2008年,臺灣「中華電信高雄區」的員工們成立了鐵馬社。最多的時候,鐵馬社的成員超過100個,且大多數出生於1960年以前。

72歲的陳清傳,是此次來閩成員中年紀最大的騎手。6年前,從高管職位退休後,他加入鐵馬社,並第一次接觸自行車運動。然而,自稱「憨膽」的陳清傳,在短短幾年時間裡,便積累下了裡程數萬公裡的戰績。

2012年,他跟著臺北的一支車隊,從烏魯木齊出發,騎行前往土耳其。在43天的絲路之旅中,他經歷了土庫曼斯坦45℃的高溫,也在露營時感受到了-2℃的夜間低溫。這是他第一次體驗長途騎行,但從此一發不可收。

兩年後,陳清傳又和10餘個國家的數十名車友,組成了一支歐洲騎行隊。他們從伊斯坦堡出發,目的地是裡斯本。這段全程7000多公裡,耗時80多天的騎行,讓陳清傳吃盡了苦頭。「在西班牙,我丟了兩部自行車,還給摔傷了,因為語言不通,晚上露營時經常孤單得想哭。」陳清傳說,由於路途艱辛,最少時團隊裡只剩下5個人。即使如此,他也從未動過中途退出的念頭,甚至在摔傷時,也不願意搭上救援車。「這不是破功了嘛,我是亞洲的代表,不能丟臉!」陳清傳如此想。

後來,陳清傳將這兩段騎行經歷寫成了書,取名《烈日大地》與《萬裡視界》,而他的騎遊還在繼續。上個月,他剛剛帶著自己的太太,在日本北海道進行了一次環島騎。在那裡,不少騎友驚嘆於陳清傳年屆古稀,依然「不消停」。他用自己書中的句子作為回答:「精彩人生自我定義,老年人也要勇用於築夢、逐夢、圓夢。人生只有一次,今天可以做的,不要等到明天。」

陳清傳的理念,得到了鐵馬社成員的認可。今年58歲的林宜正,是鐵馬社的發起人。過去的幾年間,他帶領著鐵馬社,幾乎騎遍了臺灣的所有路線。他們曾經從中央山脈的最北段,騎到最南端。在林宜正看來,自行車不僅僅是運動工具,更是騎士們夢想的載體。如今,他們希望將追夢之旅延伸到一水之隔的福建。

一路向北 感受八閩

鐵馬社的騎手們,早就有赴福建騎行的想法,只是囿於不熟悉路況。直到結識了孫聯明,他們才確定了福建之旅的騎行路線。孫聯明是閩南師範大學退休教授,退休後在華安山村開了一家農家樂,並迷上了騎行。按照計劃,臺灣騎士們在孫聯明的帶領下,在4天的時間裡要騎行近500公裡,從華安縣城一路向北,最終抵達武夷山。

儘管這群高齡騎手大都身經百戰,但漫長的騎行,依然充滿挑戰。來自高雄的高家秀已63歲,她用「有驚無險」來形容這段向北的旅程。第一天,從華安縣城到漳平市雙陽鎮,途徑一個隧道時,包括孫教授在內的4名成員都不慎摔傷。第三天,前往仁壽鎮的途中,全天傾盆大雨,山區碎石路坑坑窪窪、蜿蜒波折,充滿驚險。高家秀說,4天時間裡,團隊還發生了11次破胎,但波折並未阻擋騎手們前進的步伐。最終,他們還是完成了行程。

相比起騎行的艱辛,不老騎士們對福建熱情的民風更加印象深刻。「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福建也一樣。」高家秀說,「在翻越雪峰山時,當地的教師騎行隊堅持要全程陪騎。大中午,騎了七八公裡的山路,喘得不行,他們卻堅持護送與陪同。」在沙縣,不老騎士們觀摩了與臺灣頗為相似的陣頭表演,這讓他們感慨「閩臺文化一脈相承」。

事實上,對於福建民風,高家秀早有感受。2010年,高家秀在華安縣高安鎮的深山中,修建了一座鄉村民居,並把這裡當作自己和丈夫的養老住所。「走在路上,不管認不認識你,村民們都會邀請你到家中泡茶,十分熱情好客。」她說,是當地鄉民的人情味把自己留了下來。而這次一路向北的旅程,讓高家秀進一步領略到了福建人的熱情好客。

夢想繼續 挑戰自我

抵達武夷山,完成了逐夢之旅,但不老騎士們的故事並未終結。

剛剛結束福建之旅,林宜正就規划起了之後的騎行路線。他的下一站將沿著319國道,西行到拉薩。林宜正說,這是每一個騎行愛好者的夢想,老年騎手同樣希望不斷挑戰自我。

63歲的李根雄也是一位樂於挑戰自我的人。在迷上自行車運動之前,他還是個一身病痛的老教師。「我有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痛到關節都變形了。」加入鐵馬社後,他開始向自己發起了挑戰,每天的騎行歷程從幾公裡增加到幾十公裡。最多的一天,他從臺北騎行到高雄,全程近400公裡。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機能不斷增強,身體狀況漸入佳境。李根雄把這歸功於騎行的力量。

作為高雄一所特殊學校的教師,李根雄也把自己對騎行的感悟融入教學中。他倡導在開展戶外教學時,用騎行代替遊覽車。每年,他的學生都至少要騎行100公裡。最遠的一次,他們從高雄出發,騎行到金門。「騎行過程不僅可以鍛鍊意志力,還有助於體悟生活,騎行路上的起起伏伏,與人生何其相似。」李根雄說,如今,騎行運動已經在他的學校蔚然成風。

高家秀的願景則是,邀請更多兩岸老人加入騎行的隊伍,一起做有夢想、有行動力的不老騎士。「我在華安鄉間騎行時,當地老人大為不解,說我有這閒工夫在大熱天出汗,不如幹活賺錢。」高家秀說,為子女操勞了半生的老人,也有追逐夢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權利,在家中含飴弄孫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她希望,能有機會與大陸老人一起挑戰自我,環臺灣島騎行。

相關焦點

  • 福建閩南與臺灣閩南族裔,除了語言相通外,還有什麼歷史淵源?
    漳州長泰文廟裡有首閩南民謠《天烏烏》,與臺灣閩南民謠《天黑黑》,它們相互之間有一種相融的文化氣息,和一股相承相脈的閩南風韻。福建閩南和臺灣閩南族裔,除了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外,它們還有什麼歷史淵源呢?閩南人是晉漢人一個支系族群,可以追溯到晉朝時期,從河南一帶遷徙入閩,就是現在福建泉州,隨後的發展,主要分布於漳州、廈門、莆田和臺灣。如今,臺灣有八成人是閩南族裔,會說閩南話。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臺灣金光布袋戲泉州開鑼 閩南非遺文化傾倒民眾
    郭斌 攝 中新網泉州6月9日電(林永傳 郭斌 吳世榮)「嗡嗡嗡──」警報器響起,舞臺冉冉升起數個身影,炭棒火花發出閃閃刺眼金光,五彩布巾狂舞,霓虹燈火環轉;臺灣老夫子全能運動、江湖浪子、英雄劍客、射箭豪傑、偶戲變臉……9日晚,福建泉州錦繡莊民間藝術園的大廣場上熱鬧非凡
  • 摩旅男士機車騎士駕馭維斯帕踏板摩託之環遊福建騎行遊記(霞浦)
    寧德霞浦縣(魚米之鄉、海濱鄒魯)霞浦的璀璨夜景霞浦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縣,屬福寧府,今隸寧德市,地處福建省東北部,曾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的沿海經濟開放縣,是福建最早開放的對臺貿易口岸,是「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素有「閩浙要衝」、「魚米之鄉」、「海濱鄒魯」的美譽。摩旅男士機車騎士騎著Vespa(維斯帕)踏板摩託車環遊福建騎行遊記(寧德霞浦)福建的摩友們,大家好。
  • 5G+IP賦能閩南文化,咪咕、集美區人民政府、福建移動共助「阿庚伯...
    會上,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政府、中國移動福建公司廈門分公司三方正式籤署「阿庚伯 FAMILY 」IP聯合運營合作協約,共同助推「阿庚伯 FAMILY」IP品牌化發展。借勢新國潮IP發展契機,中國移動咪咕將充分發揮5G技術優勢,整合全渠道運營資源,以 「阿庚伯 FAMILY」IP為基點,讓閩南文化活起來。
  • 福建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昔日東方第一大港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閩南族群是中國沿海商業最成功的和移民最廣泛的漢族族群。閩南族群又稱為河洛族群,南北朝時期開始從北方遷移到福建,紮根落戶,完好保留了上古中原文化。南宋開始到明代,幾百萬閩南人移民到潮汕地區、臺灣島、雷州半島、海南島、呂宋島、南越西貢、柬埔寨、暹羅(泰國)、馬六甲(馬來西亞)、爪哇(印尼西亞)等地,其結果是閩南語遍布上述這些地區,成為漢語族分布最廣泛,分布國家最多的一門語言。
  • 閩南大戲院:從「文化傳播」到「文化創造」
    主辦方供圖在「劇院與城市」主題文化交流論壇中,三位嘉賓從各自領域出發,以多維視角深入探討劇院對城市和大眾的意義,一個個鮮明的觀點與思想的火花交織碰撞,精彩的發言令在場所有人都獲益匪淺。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陳舒華稱讚閩南大戲院的出現讓廈門的高雅音樂生活變為可能。
  • 臺灣島內人口數量何時開始暴增?福建對臺4次大規模移民你知多少
    當我們從移民史的角度進行考察時,即可看到如今臺灣的民間信仰,與歷史上的移民息息相關,移民與移神是同步進行的。下面先談談歷史上閩南地區對臺灣的移民。先秦至漢晉,福建成為北方漢人的遷徙地,同時中原文化也相繼傳入。
  • 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烏龍茶大集合,讓你一次喝個夠!
    我國烏龍茶的產區比較集中,基本在東南沿海一帶像廣東、福建以及臺灣,這其中尤以福建最甚,全國80%左右的烏龍茶來自福建,而福建烏龍茶又可劃分為閩南和閩北兩個區域。
  • 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趙起良攜優秀農工黨員赴福建、深圳...
    ,副主委王巖青偕二十餘名青島市優秀農工黨員(數名馳援武漢的一線醫務工作者)前往福建考察學習。時過境遷,廈門翔鷺集團在投資打造文旅項目閩南古鎮時恢復重建媽祖廟,圓了當地民眾對媽祖信仰的祈望。2014年,朝天宮建成之際,翔鷺集團派專人赴臺灣參與規劃指導,並迎請媽祖到朝天宮安座。由此,閩南朝天宮成為兩岸攜手合作建設媽祖宮廟的典範。目前,宮廟內的工作人員和義工基本都是臺灣同胞。大家深度了解了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共融共通,為下一步促進兩岸民間的文化經貿交流奠定基礎。
  • 許雋姝-鄧小忠鋼琴音樂直播「南強興鷺」弘揚閩南文化
    2020年12月17日下午14:30求是雜誌主管的圓點直播福建頻道鄧小忠直播間,展示一場鋼琴家庭音樂會和閩南文化答嘴鼓、閩南俗語的特殊音樂直播帶貨,創新廈門民盟社服委的社會服務工作新模式,用音樂演繹好中國故事、創新廈大校友「南強興鷺」 文化自信和扶農助創話題,講好廈門文藝之家的故事。
  • 福建有那麼多名茶,你竟然不知道?用閩南話講,你這叫「欠拍」
    一提起福建,除了有被全國人民知曉的「F」和「H」不分的萌萌噠普通話,就不得不提及福建的茶,讓人想不「胡氣」都難。如果你還不知道福建盛產名茶,小心我急起來,飆起閩南話,那可會讓我自己都感到害怕哦!哪天要是有人問我「福建的茶有名嗎」,不好意思,我只能用三分薄涼三分譏笑和四分漫不經心跟他講:「用閩南話講,你這叫『欠拍』!」
  • 臺灣最幸福的地方竟是這裡!18棟紅房子,完美保留閩南文化
    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高山、海、湖、少數民族風情,臺灣有著無比的魅力,但是,幾乎所有去臺灣的人都沒有注意到金門這個地方。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金門又成為了面向海外的基地,另一方面,金門文化也在海外擴展,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到了南宋,大儒朱夫子兩次來到金門講課,在燕南山設立了南書院,金門文風盛行,一度雅稱為「海濱鄒魯」。
  • 什麼是閩南建築風格?
    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閩南建築具有極明確的辨識性,令人一眼就看出它的與眾不同。隨著閩南向外發展的移民,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被擴散出去,明末傳播到臺灣,清代則遠播至南洋,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中國建築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今天我們只要看到有閩南建築的地方,就可聽到閩南話,就可發現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閩南地區主要包括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廈門,閩西與粵東的潮州與閩南相鄰,建築藝術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臺灣自從明末鄭成功驅荷之後,大量的漳泉移民湧入,後來雖有客家人移人,閩南文化在臺灣仍是主流。到底什麼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這是身處閩臺的人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 講閩南話的地方,這樣做饅頭,不拘泥傳統,起個名字都特別「壞」
    一、講閩南話的地方,做麵食別有風情講閩南話的地方,無論是福建廈漳泉,廣東潮汕,或是隔海相望的臺灣,身上流淌的基本都是中原人的血液,所以說閩南人不會做麵食不會做饅頭,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天生就有小麥的基因。
  • 「文化同根、一脈相承」2020聊城非遺展在臺北開幕
    12月29日,「文化同根、一脈相承」2020聊城非遺展在臺北、聊城同時開幕。此次「雲上非遺」展開幕式,通過現場連線的方式,在聊城、臺北分別設置會場,共60餘位兩岸各界人士分別在兩個會場出席開幕式活動。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二級巡視員劉光輝,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李保忠,臺灣書畫家詹秀蓉,臺北市陸軍官校校友會理事長戎紹鑫等分別進行了現場致辭。此次活動由聊城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主辦,由中華兩岸文教交流協會、聊城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承辦。活動主題為「文化同根、一脈相承」,採取「聊城講,臺北看」的方式,讓聊城非遺走近臺北,貼近生活,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 被誤解最多的一個省份:說話很「臺灣味」,以為很貧困卻是個富省
    都說廈門人說話一股「臺灣味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閩南腔,那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其實閩南語就是臺灣人的母語,臺灣和廈門說的同一種方言,自然腔調就相似了。福建和臺灣僅一水之隔,但在遠古時期,臺灣和福建是連在一起的,由於地殼的運動使得臺灣島漸漸分離出祖國大陸。也就是說臺灣80%的人祖籍都是福建,兩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說到福建,就不得不提它是一個常常被誤解的省份了,其中最知名的就要數福建莆田的假貨。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福建泉州召開
    中新社泉州12月22日電 (孫虹 吳冠標)「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
  • 寶島行腳:認識臺灣,從臺南開始(圖)
    1661年鄭成功在臺灣登陸後,將其改名為福建老家的地名「安平」。延平郡王祠,奉祀鄭成功及其部將,清初建成。據說,為了表達對鄭成功的敬意,建築者全部由從其老家福建來的工匠擔任。  鄭成功被臺灣人尊為「開山聖祖」,臺南許多文物古蹟都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僅如此,臺南民間還有許多傳說也跟鄭成功有關。臺南人早餐要喝二味湯,即牛肉湯和蝨目魚湯,這蝨目魚名字的由來據說就跟鄭成功有關。
  • 臺灣音樂人廈門發起閩南語合唱團 盼閩南音樂「生生不息」
    楊慕說,《廈門親像一首歌》問世後,觸動了許多閩南人的家園情懷,也讓更多人相信,閩南語歌曲一樣可以兼具大氣磅礴與溫暖親和,可以風格雋永又直指人心。因此,他萌生了組建閩南語歌曲專業合唱團的想法。  楊慕說,合唱團將分為兩部分,一是粉絲團,只要喜歡閩南方言,喜歡音樂,哪怕音樂基礎不強,也可以參加,一邊學習一邊唱;另一個是專業團,人不用多,但要求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