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講閩南話的地方,做麵食別有風情
講閩南話的地方,無論是福建廈漳泉,廣東潮汕,或是隔海相望的臺灣,身上流淌的基本都是中原人的血液,所以說閩南人不會做麵食不會做饅頭,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天生就有小麥的基因。
面,福建人煮麵了得,滷麵就分為幾大流派,最為出名的當屬莆田滷麵、漳州滷麵和泉州滷麵,這三大流派的麵食不盡相同,材料豪華,味道各領風騷。
而廣東潮汕,這幾年的美食如春風一般饞遍大江南北,麵食製作也是槓槓滴,潮汕乾麵、潮汕牛肉餃皮湯、潮汕棉湖餃面等,做美食,潮汕人是認真的。
臺灣呢?「牛爸爸」頂級牛肉麵就能蓋過全部,一碗2000元,堪稱天價,卻貴得一點都不離譜,採用的是世界各地頂尖的牛肉和牛筋,你想吃還不一定吃得到,得預約。
為什麼講閩南話的地方,做出來的麵食卻別樣風情?
因為移民!從中原千裡迢迢移到福建,從福建遷移到臺灣,再遷移到南洋,以及遷移到世界各地,最後回遷。
移民讓閩南人接觸了不同地方種族的文化,不拘泥於傳統,單純一款麵食,就吸收了北方人、南方人、西方人的特點,從而成就東方閩南的飲食特色。
二、閩南人的「阿壞」
我來和大家分享一款大閩南才有的饅頭,它源自臺灣新竹,圓柱形,表皮沾滿黑芝麻,裡包肉鬆餡,兩端是屁股模樣。
這款饅頭有一個很拽的名字,叫做「壞饅頭」。
如果是閩南人,估計你的身旁有這麼幾位兄弟,他們的名字叫「阿壞」,這是隸屬閩南人的暱稱,就如北方人的「狗剩」。
「阿壞」是老輩人不捨得直呼晚輩大名,而起的土名,它包含著老輩人的疼愛,而在愛的包圍中長大的孩子,一般都不會壞到哪裡。
最初做「壞饅頭」的新竹老闆是這樣介紹的,他說:這款饅頭因為類似小孩屁股的形狀,還有黑芝麻散落一地,顯得髒髒壞壞的,於是便叫做「壞饅頭」。
能把饅頭當做自己的孩子一般疼愛,也只有閩南人才懂得這字「壞」是有多愛。
講閩南話的地方,血脈相連,風俗相同,飲食習慣更是相近。今天就來做這款壞饅頭,我略加改進,把餡料從肉鬆改成了泉州特有的上元圓花生芝麻餡,味道更傾向於泉州。
三、泉州版本的壞饅頭
【壞饅頭】
準備材料:
麵粉300g、酵母粉3g、白砂糖10g、牛奶180g、豬油10g、芝麻油、黑芝麻、花生芝麻餡料。
花生芝麻餡料是過年時做上元圓的時候備的,操作比較麻煩,材料有花生、白糖、豬油、紅蔥頭、冬瓜糖、黑芝麻、幹橘片等,但味道是獨一無二的贊。
如果你嫌麻煩,也可以像臺灣人一樣包肉鬆餡,亦或是豆沙餡、芝麻白糖餡,都可以。
操作過程:
1、300g麵粉裡加入3g酵母、10g白糖,倒入牛奶;
攪拌成絮狀,加入豬油,揉成麵團,不用光滑也行;
蓋上保鮮膜,靜等發酵。
2、南方的冬天室內比較冷,我大約用了5小時,麵團才發酵成兩倍大,裡面是蜂窩組織,按壓有一個不回縮的窩;
取出,放案板上,揉成光滑的麵團,這要用點力哦,來回揉搓,搓得越光滑口感會越筋道;
分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每個大約80g。
3、搓成圓形,按壓成中間厚周圍薄的圓餅狀,將餡料放中間,開始包;
中間捏緊;
捏成餃子樣;
按扁,用手包起來;
兩邊往裡摺疊;
用手夾成圓柱狀;
放案板上就成了這種屁股狀。
4、麵團表面刷上芝麻油,芝麻油會讓成品更香;
再蘸上黑芝麻,密集恐懼症者請閉眼;
放蒸籠裡,均勻地噴上清水;
蓋上蓋子,二次發酵四十五分鐘。
5、四十五分鐘後,大火燒開,蒸12分鐘,燜3分鐘出鍋。
一鍋看似壞壞的「壞饅頭」就做好了。
圓圓的屁股,髒髒的身子,就如叛逆的壞小子,拽拽的,讓人喜歡。
掰開饅頭,裡面的組織特別綿軟細膩。
而花生芝麻餡帶著泉州人獨特的上元圓味道,特別香特別清甜。
閩南人做壞饅頭,過程和北方人差不多,創意則來自西方的麵包,再融入閩南人的情感,便成了一道別致的美食風景線。
喜歡閩南,就試試吧。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喜歡請點讚鼓勵,覺得有價值就轉發、收藏。而無論喜歡與否都在評論區說兩句,我會更努力。原創不易,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盜圖,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