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中的古漢語之飲食常用語

2021-01-20 曲江家學

閩南地處東南濱海,不大的面積中卻是漁港、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形多樣,地少人多的環境以及悠久而穩定的歷史延承,使得閩南人在飲食方面不僅豐富多樣而且充滿了「古早味」,這也反應在了閩南話中關於飲食方面的日常用語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用法。

順便一提,關於飲食的閩南話,最為全國人民熟知的莫過於把「吃飯」說成「駕崩」,很多閩南人人把「駕崩」寫成「呷飯」,其實這有點音譯法的誤解了,「吃」字閩南語就是念作「jia」。

1. 糜,普通話拼音為mí,閩南語念作mei ,粥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文中最有名的典故,莫過於昏聵的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了。閩南人喜歡吃糜和羹,各種特色的糜和羹湯是閩南美食的一大特色,相傳這個是源自宋代時期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

2. 粬,普通話拼音為,閩南語念作qia,稻穀的意思。

3. 膎,普通話拼音為xié,閩南語念作sin ,醃製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文中的本意是指把肉類弄熟弄乾後儲存起來,後在南方延伸為醃製之義,《集韻》中有「吳人謂醃魚為膎脼」。閩南話中比較常用的如「膎鹽」、「膎豆油(醬油的意思)」、「膎螺仔」等。

4. 炰 ,普通話拼音為páo,閩南語念作bu,上面一個包,下面一個火,顧名思義就是包起來烤的意思。《詩·小雅·六月》中有詩句「炰鱉膾鯉」。閩南話中最令人有回憶和回味的,我想莫過於「炰番薯」(烤地瓜)了。

5.哺,普通話拼音為bǔ,閩南語念作bo,咀嚼的意思。這個字在古漢語其實很常見,如曹操的《短歌行》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現在也有在用,但大多用於一些固定的詞組,如反哺,哺乳等。閩南話形容自己牙口不好吃不動東西,會說「哺未動」。

6.齧,普通話拼音為niè ,閩南語念作kuei,用牙齒咬開的意思,大概等同於現代漢語的「啃」字。《漢書 · 卷五十四 · 蘇建傳》記載:「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閩南話中很常用,如「齧甘蔗」、「齧啤酒蓋」等。

7.吮,普通話拼音為shǔn ,閩南語念作su,也有地區念作zu,吸食的意思。今天這個字其實也在用,但大多用「吸」,而古文則大多用「吮」,如《史記》記載名將吳起為士兵吸膿血:「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閩南話中,吸一般用於和飲食無關的地方,如吸水、吸引等,和飲食有關的則用「吮」,如「吮骨髓」、「吮椰子汁」等。

8.鯁,普通話拼音為gěng ,閩南語念作gei,卡住喉嚨的意思。有個成語叫「如鯁在喉」,後面一般接「」不吐不快「,就是指人如果有東西卡住喉嚨,就要一直想辦法吐出來。在閩南話中,鯁不僅用在食物卡住喉嚨,還延伸為有東西阻擋的意思,如」一塊石頭鯁在路中「。這個用法其實也是古漢語的用法,如《文選·劉孝標·辨命論》中有句「楚師屠漢卒,睢河鯁其流。」

閩南話中關於飲食的常用語還有很多古漢語遺留,今天就先分享這幾個了,歡迎大家留言補充,我們下次接著分享!值此元旦假期,祝大家新的一年裡吃嘛嘛香!

相關焦點

  • 閩南語學習教程:日常生活閩南話常用語翻譯對照
    閩南語學習教程:1、閩南人見面時,多用「(你)食未」或「敖早」做問候語。在三餐前後不久的時間裡,才可以用「(你)食未」,三餐前的二三小時,或者三餐後的二三小時後,都不宜用「(你)食未」。此外,在洗手間等地方見面時,也不宜用這樣的問候語。「早」相當「早安」,當然可做清晨見面時的問候語。此外,在早集會等場合,也可用此問候語。
  • 閩南人的環球旅行:「果子」、沙茶麵和番茄醬
    明清至於近代,中國東南沿海人群大量移民東南亞,說廣義閩南話的閩南人、潮汕人和海南人都參與其中。今天,在許多東南亞國家仍然能找到大量說閩南話的華人,譬如馬來西亞的檳城通行閩南話、印尼的坤甸通行潮汕話,就算已經改說當地語言,閩南人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 美劇稱溫州話為「惡魔之語」 它究竟有多難!!
    「中國稱它(溫州話)為『惡魔之語』!」  一、溫州話難不難?被人民網列為中國最難懂方言第一名  雖然關於《盲點》的劇情,有網友對於「溫州話」劇情提出質疑,「裡面的郵件難道都是用語音發送的?」但也有網友@朱小八醬表示:「其實是真的有人用溫州話寫東西的,以前在圖書館就見過這類文章,特別難懂。」
  • 中國漢語有八大地方方言,各有什麼特點,你的家鄉話是什麼
    四是江淮方言,俗稱下江官話,通行於長江中 下遊,包括安徽、江蘇、江西部分沿江地區。2、風格特點。總體來說,最大的特點,是說話語氣給人的感覺較重、較直、較硬。一是在語音方面,塞音和塞擦音聲母,大都有清聲送氣與清聲不送氣之分,而沒有清聲與濁聲的對立,具有清聲母多而濁聲母少的特點;韻母最突出的特點,是輔音韻尾比較少;聲調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
  • 本土作家許曉春聊閩南飲食文化
    近日,廈門美食作家許曉春攜自己的作品《廈門飲食文化》來到外圖廈門書城,從凝聚了幾代廈門人甚至海外華人鄉愁的餐飲「老字號」,談到廈門餐飲的四大名片及其閩南風味特色,並結合現場展示的餡餅、馬蹄酥、豬腰餅、魚皮花生、蛋花酥等本地特色茶配,與讀者分享廈門美食背後的歷史、地域文化內涵。
  • 閩南語《二四孝》你聽過嗎?
    閩南語《二四孝》你聽過嗎?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大灣區之聲  作者:  2020-10-08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
  • 講閩南話的地方,這樣做饅頭,不拘泥傳統,起個名字都特別「壞」
    一、講閩南話的地方,做麵食別有風情講閩南話的地方,無論是福建廈漳泉,廣東潮汕,或是隔海相望的臺灣,身上流淌的基本都是中原人的血液,所以說閩南人不會做麵食不會做饅頭,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天生就有小麥的基因。
  • 英語,居家飲食常用語
    居家飲食系列:水開了:The water is boiling. 燒點水吧:Boil some water.At the laundry 在洗衣店, { }類似漢語拼音中的「sh」或漢字「詩」,區別是{ }不振動聲帶。
  • 陝西方言中的古漢語遺存及民族融合痕跡
    隨著年齡的增大,發現蟋蟀被稱為促織的叫法在我們老家一帶非常普遍,應該是古漢語的遺存,而並不是所謂的方言土語。我們當地把蟋蟀稱為促蛛蛛,如果仔細讀來,發現實際上促織的轉音,促織織,促蛛蛛,應該促織是促蛛蛛的正式寫法,而我們的口語中實際上保留了這種古漢語。而在學習其他漢語的同時,發現我們陝西以及蒲城方言中保留很多古漢語的成分。而比如我們經常會說的有這麼一句古話:「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中國十大難懂的方言,看看你家鄉話排第幾?
    第十名:天津話天津話可以說是從骨子裡就透著那種天津人的幽默,相聲藝術經常使用天津話以達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話發音音調和普通話還是有些差別的,要是話語速度過快,還是讓很多人聽不懂。第九位:長沙方言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全省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眾多,因此長沙方言從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5%,因此,它在漢語方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把2019網絡流行語翻譯成古漢語竟然這麼有意思?
    如果把這些流行語翻譯成古漢語,會是什麼樣呢?No.1 左邊跟我一起畫個龍,右邊畫一道彩虹「左邊跟我一起畫個龍,在你右邊畫一道彩虹」出自神曲《野狼disco》。翻譯成古代漢語:左方意存於祥龍,右方畫盡在天虹。
  • 閩南夜話 咖喱高麗菜
    拉板車的日子 作者 / 李向群 原載於2010年11月25日 《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38年前,我從廈門八中高中畢業,四處找「頭路」(閩南話
  • 聽 霜降|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讓我們和大灣區之聲方言主播一起 體會 「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 廣東話 聽霜降 大灣區之聲主播 曾萍 舟中雜紀
  • 大學生宅家也能彎道超車,拿下這套書制霸古漢語
    以北大古漢語講義為基礎,名校天團合力編寫! 它開創的文選+常用詞+通論的經典體系,堪稱古漢語入門的最佳途徑,多年以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多所院校推薦教材,乾貨考點已經全部安排上了,快上車!咳咳……聲嘶力竭的硬廣時段結束,下面來系統地認識下這套大名鼎鼎的習古神器吧~文選全書綱領,循序漸進《古代漢語》的三個組成部分中,文選是全書的綱領,常用詞和通論是與它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書中文選的次序安排大致是既按時代,又按文體,有的還照顧到由易到難的原則。
  • 府谷話中的古漢語運用
    府谷話中的古義、古雅,以及表達時體現出的古趣昂然,其突出之處有三點。一是許多詞彙的難得,基本消失於現代中國人的口頭交流與文本運用中;二是語法結構仍然是古漢語文體語構的生動呈現;還有府谷話的語調繼承著上古音、中古音的古樸渾厚,日常發聲如舞臺表達般情感豐富、細膩幽默。所以,和一個地道府谷人搭腔,讓人意趣盎然。
  • 閩南小吃之漳州阿芳滷麵
    提起閩南地區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廈門,確實廈門在整個世界的知名度不小,作為閩南地區最中心的地帶,廈門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閩南的代表,不過今天要分享的不是廈門小吃,而是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東面就是廈門南面與廣東交界的漳州市的小吃,漳州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在飲食方面既有閩南特色又兼具潮汕風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食文化,提到漳州小吃漳州滷麵是絕對繞不開的話題,今天要分享的就是漳州小吃中的代表阿芳滷麵。
  • 福建閩南與臺灣閩南族裔,除了語言相通外,還有什麼歷史淵源?
    漳州長泰文廟裡有首閩南民謠《天烏烏》,與臺灣閩南民謠《天黑黑》,它們相互之間有一種相融的文化氣息,和一股相承相脈的閩南風韻。福建閩南和臺灣閩南族裔,除了文化相同,語言相通外,它們還有什麼歷史淵源呢?閩南人是晉漢人一個支系族群,可以追溯到晉朝時期,從河南一帶遷徙入閩,就是現在福建泉州,隨後的發展,主要分布於漳州、廈門、莆田和臺灣。如今,臺灣有八成人是閩南族裔,會說閩南話。
  • 古早閩南語歇後語俗話大全盤點 這些閩南話老話你聽過麼
    閩南語歇後語充滿智慧而又詼諧幽默,給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故以「五色話」稱之。比如「惠安査某——日日見財」,其實是因為惠安女服飾是露臍裝,而「肚臍」閩南語發音是「zai」,與「財」的閩南語發音一樣,所以說「日日見財!」「閩南話歇後語與普通話歇後語相同,前半句像是一個謎面,後半句是對前半句深層的補充和發揮,類似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