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英國,有女王,有貴族,也有民選政府和普通民眾。英國社會階層分明,不管他們是否承認,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職業、財富和教育水平的不同,傳統概念中的英國人被劃分為有產、中產和勞工三個階層,現在的情況甚至可能更加複雜。簡單的三級劃分,英國人認為已不能適應日益多元化的社會。
因此,BBC在2011年啟動了英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就階層分類問題所進行的最大規模的調查——「英國大型階級調查」(The Great British Class Survey),由專業的社會學家向超過16萬人次的英國各地民眾進行問卷調查,詢問人們的收入水平、房產價值、社會圈子組成、日常文娛活動愛好等問題,並利用答案來計算經濟、社會和文化資本。
BBC的調研認為,一個人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決定了他所處的階層。經濟資本包括收入、存款、房產價值等,社會資本則主要包括你的人脈關係和所處的社會圈子,文化資本涵蓋了人們的喜好和日常活動習慣。根據調查結果,BBC將現在的英國人細分為七個階層,從最頂層的「精英階級」,一直到最底層的「不穩定型無產者」。
有趣的是,21世紀的英國人劃分新階層採用的依然是上個世紀的標準。1986年,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就在《資本的形式》一書中,提出了三種資本概念:一是可直接用金錢表現的經濟資本,二是建立在人脈關係之上的社會資本,三是無形的教育知識的文化資本。更有趣的是,BBC的調查對象90%為白種人。顯見當今英國社會即使是多元構成,卻依然是傳統的以白人為主導。
即使是品嘗一頓正宗的英式下午茶,也難以逃脫階層定位。很多美食指南會強調點心品嘗的順序,比如如何正確拿茶杯擺茶匙,但他們無法告訴你的是:一旦你開口講話,你的社會階層便已亮明。
在英國文化中,「茶」(tea)這個詞,具有雙重含義。「茶」(tea)既可以是下午茶,也可以是晚餐。當一個中上層人士說「茶」(tea)時,那一定是指下午4點鐘左右的正統英式下午茶,除了喝茶,還應該享用包括迷你三明治、司康、蛋糕和水果塔等甜品。只有下層階級才會將晚餐稱呼為「tea」,而將下午茶稱之為「afternoon tea」。
喝下午茶時,可以不上全套三層點心架,但一定會吃傳統英式點心司康(scones)。是規範地念「scones」,還是像上流社會那樣念「scnes」,這些是學校並不教授的知識。同樣的,迷你三明治(sandwiches),是按字面發音,還是讀作「sanwidges」,已足以讓精明的侍者判斷出客人所屬的社會階級。
以上看起來亂糟糟的英文單詞如果讓你感到困惑,其實明白一點就足夠——英國人通過微妙的用語和發音,天然劃分出界線,而這多半是通過家庭教育和環境影響來達成的。很難想像一個說著地瓜腔普通話的福建人,會覺得自己地位低於一口京片子的北京人。這正是英國文化彆扭又有趣的所在。
關於英式下午茶,有一些更明了的潛規則可供讀者一笑。比如加了許多糖和牛奶的茶,被稱為「建築工人茶」,其含義不言而喻。許多英國人認為,喝茶加糖代表你出身較低階級。放一匙糖,你可能是個中產階級下層;放兩匙糖,那一定是下層階級。飲用不加糖不加奶、更不是茶包衝泡的正山小種紅茶,儼然已是中上層人士身份的象徵。
另外,喝茶時是先倒牛奶還是倒茶,攪拌時是劃圈圈還是來回划動,一切都逃不脫英國人的火眼金睛。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如果說階層劃分的潛規則無處不在,那些不必擔心自己階層被混淆的人,則會更加熱衷於表達自己真正的嗜好,比如往茶裡加兩匙糖等。
最後,附贈一個英語交談小花招——如果你沒聽清一個英國人對你說了什麼,不要按老師教你的那樣反問他「pardon」(請再說一次),不妨試著說「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