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開》再次續讀

2020-12-14 時間簡言

世間的事就像兒童的遊戲,可以一直玩下去,可是隨時停下來,也就結束了。

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因為沒有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內心無法填滿的缺憾、不滿足感,不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到,而是因為你還在輪迴中。

第一章 珍寶人生

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然而,無我並非斷滅。生命是前後相似相續,非斷非常的。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固然早非一事,卻又相續不斷。何以故?因果不虛也。生命的遷流可以理解為一系列前後傳遞的因果關係。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便是。」

第二章 安樂

佛法告訴我們: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即對自己的執著和對周遭事物的執著。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個表現是不知如何正確地對待自己。

很多人的問題都在於永遠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財富、受用,好了還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佛經中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這個缺憾的世界裡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永無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惱或者忙得忘記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勞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不快樂,而一生卻已經過去了。

快樂的人生是從接受缺憾開始的,接受一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學會說:「我不再需要什麼,我很滿意。」

第三章 從玉樹說起

人的一生即使不經歷大災大難,也是很短暫的,幾十年轉眼就過了。也許是日子太平靜,人們輕易就忘記老之將至,死亡不可避免。不要說年輕人,連很多老人也是這樣,好像相信自己能夠一直活下去。

幸福感源自內心的安寧,而僅僅克制負面情緒尚不足以建立強大、平和的內心世界,我們還需要主動去培養正面、積極的心態和情感。

布施讓我們學會放鬆,不再把一切都緊緊抓在手中,也不再只關注自己。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給予是會讓人感到豐足而不是貧乏的。

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分歧和不同,這的確很難,因為人人都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

第二部 佛門

我們尋遍整個世界,發現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

第一章 入佛門

如果不能將世俗的事全部放下,心裡也一定要明白:解脫才是自己這一生最重要也是最終的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地修行,這樣堅持下去,對世間的執著與貪戀就會慢慢減輕,最終得到解脫。

第三章 關於前行的簡短開示

許多人只有到了老年才真正開始關注心靈和生命價值的問題,這確實有些晚,但與他們相比,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會去思考自己將何去何從。

應該試著建立一種精神信仰,讓自己的內心充實、安定起來。物質生活是很容易讓人厭倦的,欲望沒有滿足時不甘心,一旦滿足馬上生厭。如果沒有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這種不甘心和厭倦的循環中,心裡越來越浮躁、空虛。真正的信仰能幫你排遣內心的負面情緒,使生活平衡喜樂。

第五章 善護口業

對世上的種種人物、現象,我們以清淨心對待就好了,千萬不要急於下結論,更不要隨意批評出家人。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誤區

追求覺悟的過程,就像在一個無邊無際的迷宮裡突圍,沒有佛法的指引,我們永遠都將被困在裡面,原地打轉。

第一章 皈依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

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

無常不是人生的一段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

慈悲心的培養是必要的,如果我們想最終免於痛苦,就不要傷害他人;如果我們想快樂,就創造條件讓他人快樂。

行為的後果主要是由它背後的動機,也就是發心,決定的。

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應由自己去建立,盲目或被迫接受他人的觀點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但是封閉內心、固守成見同樣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從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況不急於做出反應,不急於逃避不安、尋找安慰,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

期望和恐懼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的兩面,有期望就會有恐懼,而迴避則會加強恐懼。不迎不拒使我們放鬆下來,這時,我們才更有可能瞥見一切思想行為、一切歡喜哀愁背後的那個東西。

第二章 出離心

輪迴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

放鬆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或結果,只是安住,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從抓取轉向捨棄,仿佛是個重大選擇,而實際上我們別無選擇。不管願不願意,我們一生都在失去。

布施的關鍵不是這樣做到底能為他人解決多大的問題,而是我們能藉此學習放下自己的執著。外在的行為久而久之會影響心態,習慣布施的人比較容易讓事情離去。

我們自以為經驗老到,對什麼都了解,而絕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過是憑概念、靠聯想在理解世界而已。事物所引發的聯想遠比其本身更受重視,可是用清新、開放的眼光看事物,親自去感受、認知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不僅需要勇氣,而且還很辛苦。

通常情況下,面對任何一件事物,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判斷:「對的」、「錯的」、「有利的」、「有害的」、「同意」、「不同意」。

這種急於判斷的習慣和固有的觀念讓我們沒有辦法清楚認識事物。

我們自以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見我們想看見的東西,聽見我們想聽見的聲音,而不是我們能看見、能聽見的東西。

第三章 菩提心

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懷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從內心的溫柔中生起的。

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

在開放的心中懷著敬意看待自己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的洞見,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也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依然不忘記知足和感恩,做到這點對修行人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會願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潛力,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

對自己友善並不是放縱自己,因為放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讓我們內心安樂。

在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足夠誠實和專注,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和他人。我們喜歡誇大內心的感受,尤其是負面的感受,雖然這樣做會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們因為不想把心打開,不想原諒某個人,或者不想面對真相,而寧願相信自己深受傷害。有時讓自己心碎比寬恕要容易、痛快得多。

其實,內心越來越寬闊、堅強、溫柔,這便是我們能得到的最好回報,也是我們自己快樂的源泉。

與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溫柔和堅強。

悲心的基礎是平等。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可憐那些境況不佳的人,那樣我們非但不能經驗、分擔他們的痛苦,反而會給他們造成新的傷害。被人憐憫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溝通,所以我們發悲心時要有溝通的強烈願望。我們做的不是施與,而是分享。

當然,謙卑到任人踐踏也是不可取的。把自己放得太高或太低都無法實現順利的溝通。慈悲是真心希望所有眾生都得到安樂、遠離痛苦,有時一味退讓只會助長他人的侵略性和執著,卻不能使他們快樂或免於痛苦。

為別人的成功、健康、善舉、快樂等而高興就是隨喜。只有開始隨喜這項訓練時,人們才會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麼強,多麼容易被激發。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嫉妒心強,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費力、心甘情願地隨喜他人。

大家都知道嫉妒除了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的內心備受煎熬外,什麼好處也給不了我們。

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從這個角度說,嫉妒心像是探照燈,能夠照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執著。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逐漸放鬆這些不滿和執著,就能慢慢減弱嫉妒心,嘗試去隨喜別人的功德。

第四章 上師和弟子

世間萬物相互聯繫,我們如果能對一個人完全敞開心扉,就能對整個生活開放;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與一個人溝通,就能和整個世界溝通。

第二章 無盡藏

法王如意寶用他的言傳身教告訴我們:只要不舍內心的善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是個無盡藏。

第三章 母親

人到暮年,很脆弱也很關鍵,因為這時距離來世那樣近。牛羊生下來幾天就能自己走路,獨立生活,而人不同,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十幾年裡全靠父母養育。等我們有能力在生活中獨當一面的時候,父母親大都垂垂老矣,有的竟自撒手而去。

第四章 人人是我師

很多人喜歡放大別人的缺點、過失,總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有一些人,就像這位居士,善於放大別人的優點、恩德,仿佛他一輩子活在蜜罐裡,甜美得連自己都感覺受之有愧,總想把幸福分出去。

第二章 囑託

歲月如水流逝,往事如在目前。

似水流年中,一代代人老去,一代代年輕人又回來,為了同一個囑託和心願:護持佛法,護持眾生。

花,終於開始次第開放。

引文 《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

相關焦點

  • 修心生活,次第花開
    3.做好本分,次第花開很喜歡的話:我羨慕從前,車馬慢,書信遠,一輩子只夠做一件事,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反觀現在信息爆炸的社會,快餐文化盛行,一日千裡的生活,讓我們不再有時間看周圍的風景,對速度的追求使人焦慮、痛苦、不安。
  • 淬火的青春,次第花開
    來源:中國軍網有人說,有一種花一生只開兩次入伍一次,退伍一次我想說,淬火的軍旅青春次第花開
  • 《次第花開》:一些凌亂的談話和文章故事,為什麼會被人集結成書
    《次第花開》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和刻意堆砌的語句,它通篇都是簡單、質樸的文字,但你隨意翻開一頁,無論從哪一段開始都能讀下去,它總能帶給人潤物細無聲般的感受。如果說心靈雞湯給我們的感覺是熱血和振奮,那麼《次第花開》則與之相反,它會讓我們感受到淡淡的愉悅和平靜,會讓我們從物質中脫離出來,去觸摸到本質的精神和靈魂。作者希阿榮博堪布從小就與佛法有緣,在他六七歲時外婆就去世了,這時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無常,也感受到了佛法對人的價值。
  • 次第花開:你正在經歷的痛苦是舊因果的完結,新善因的開啟
    ——《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的這本《次第花開》,是我在看過《西藏生死書》之後認為最能使人心靈平和,豁然開朗的有關佛法與人生修行之書。它是一本關照內心的書,並非我們以為的心靈雞湯,而且真正能在人生路上給予你幫助,讓你如何透過佛法看世界,讓你在人生實苦的基礎上去修行,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之道。
  • 花開次第,跟著希阿榮博堪布學佛法,讓你的人生充滿修行
    記得前年一次出差,閒下來跟我的師傅聊天,問師傅最近在看什麼出,推薦了我「花開次第」這邊本書,當時有點迷茫,。詩句出,唐朝,王涯,琴曲歌辭.蔡氏五弄.遊春曲二首,上苑何窮樹,花開次第新。香車與絲騎,風靜亦生塵——表達了作者遊春賞花的愜意心境。
  • 「次第花開,花開見佛」:缺少這四個心態,我們太急躁了
    前言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叫做《次第花開》,裡面有一句話叫做。次第花開,花開見佛。意思是自然界裡,都有自己的因果順序,春天裡桃花盛開,夏天裡荷花綻放,秋天裡菊花遍野,冬天裡有傲雪的梅花。阿文寄語「次第花開,花開見佛」:缺少這四個心態,我們太急躁了。人生都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的,如果你在20歲的時候,就有了老年的心態,整天暮氣沉沉,這也不是啥好事。
  • 希阿榮博堪布心靈隨筆《次第花開》:心生歡喜
    《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讓我們生起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
  • 人生是竭盡全力之後的放下不迎不拒 感恩遇到《次第花開》這本書
    《次第花開》這本書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時,給我以鼓勵和啟發。這是樊登老師特別喜歡,並且推薦每個人都看看的一本書。有段時間他把這本書天天都帶在身邊,沒事隨便翻開一頁,都能看得進去。誠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次第花開》這本書,以獲得心靈的慰藉。
  • 「化解戾氣,次第花開」:你要與世界和解,心才變得柔軟
    前言我很喜歡的一個成語,叫做「次第花開,花開見佛。」意思就是,鮮花開放有著自己的順序,人生也有著自己的時間,等到了時候,自然一切都變好了。每次我的文章下面,都有人告訴我,你這是在胡說,這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所有的友情、愛情,都是假的,大家都是利益為上的。
  • 「化解戾氣,次第花開」:與這個世界和解,心才能變得柔軟
    《次第花開》把理論上的學習用到生活中修行,緣於此書的文字。如書名「次第花開」的隱喻般讓每個想活潑潑覺醒的友人在一個個框架中回歸自性,有次第有步驟的在生活中實修,讓每一刻都保持覺知,也讓深澀的經論哲學平淡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感恩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 《次第花開》今生最美的際遇,重塑心靈的力量
    本期推薦:《次第花開》作者希阿榮博堪布書中說,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動都無法阻止果報的呈現。如果痛苦,尷尬,在所難免。我們最好自己有所準備。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確深入的認識,就不會尋求解脫。
  • 《次第花開》:紅教法王如意寶大弟子希阿榮博堪布的人生感悟
    他在進行弘法的同時,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先後出版了《透過佛法看世界》、《次第花開》、《生命這齣戲》、《寂靜之道》等佛法作品,準確的說應該是心靈治癒的哲理文字。前段時間,因為某些事情心情挺焦慮、煩躁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從樊登讀書會上遇到了希阿榮博堪布的《次第花開》,當時很好奇這到底是怎樣一本書,能夠得到樊登老師傾情推薦,並被和晶譽為「可以做一輩子的枕邊書」。同時,我本來也對佛學觀點感點興趣,所以就索性買來一讀。
  • 讀《次第花開》,我看到了佛法蓮花盛開的模樣
    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次第花開》這本書。千人讀書,千種感受,我想用自己的感受來談談這本書裡對我產生的啟迪作用。同樣我將通過歸納總結,將《次第花開》這本書所闡述的要義,通過簡短的文章,讓大家能有一個宏觀上的把握,用更短的時間,掌握書中的內容,同有幸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一起共同探討,分享彼此間對於人生的感悟。
  • 德州首屆「次第花開」全國文化藝術品線拍活動季上線開拍
    5月2日,德州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季組委會辦公室聯合德州紅綠彩文化有限公司舉辦的德州首屆「次第花開」全國文化藝術品線拍活動季正式上線開拍。今天上午9點30分,直播拍賣活動正式開始。首場拍賣會為書畫專場,邀請了全省乃至全國30多位畫家現場作畫進行拍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勝華說:「通過網上銷售,人與人不見面就可以看到作品。
  • 《次第花開》:面對生活的無法掌控,我們如何活得自在歡喜?
    ——《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
  • 《次第花開》你看見的世界陰暗,是你走不出我執的思維模式
    在《次第花開》中這樣解釋我執,我執是指認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無需觀待條件而絕對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實上,萬事萬物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堅實存在,而是依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一刻不停地生滅,因此不具固有性、恆常性,也就是無我和無常。具備無我的見地之後,經過反覆觀修、體認,我執便會逐漸弱化。
  • 摘自《次第花開》
    時間剎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來,花開花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這就是無常。無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質。可是人們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時候,突然遭受變故,生病,別離,才會去注意它的存在,所以人們誤認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而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
  • 《次第花開》讀後感:心若向陽,無懼悲惘
    1上個周讀了《次第花開》,堪布的文字真誠而睿智。仿佛一雙妙手輕柔的揉碎潛藏心底的悲愁迷惘,又緩緩的指向暗夜中的北極星,照亮我們前方未知的迷途。堪布用平實而真誠的語言傳頌佛法的基本知識,用以解開我們的心結,卻尊重我們每一個人原本的信仰。
  • 讀書筆記之《次第花開》:無常不是人生的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
    就像《次第花開》的作者所描述的那樣:無常,像一個面貌醜陋、內心溫柔的怪人。如果你不熟悉他,會害怕看見他的臉;一旦你了解他,就能與他愉快相處。愉快談不上,我能不害怕他就不錯了。少年的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一個鄰居。梳著平時的大辮子,穿著黃色格子上衣,臉色白皙,絲毫看不出和我們有何不同。可就是那份相同,後來每每想起來都害怕得不行,廁所也不敢去。
  • 彈指雪融,次第花開
    隆冬到初夏冰雪到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