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事就像兒童的遊戲,可以一直玩下去,可是隨時停下來,也就結束了。
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因為沒有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內心無法填滿的缺憾、不滿足感,不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到,而是因為你還在輪迴中。
第一章 珍寶人生
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
然而,無我並非斷滅。生命是前後相似相續,非斷非常的。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固然早非一事,卻又相續不斷。何以故?因果不虛也。生命的遷流可以理解為一系列前後傳遞的因果關係。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便是。」
第二章 安樂
佛法告訴我們: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即對自己的執著和對周遭事物的執著。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個表現是不知如何正確地對待自己。
很多人的問題都在於永遠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財富、受用,好了還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佛經中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這個缺憾的世界裡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永無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惱或者忙得忘記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勞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不快樂,而一生卻已經過去了。
快樂的人生是從接受缺憾開始的,接受一個不那麼完美的自己,學會說:「我不再需要什麼,我很滿意。」
第三章 從玉樹說起
人的一生即使不經歷大災大難,也是很短暫的,幾十年轉眼就過了。也許是日子太平靜,人們輕易就忘記老之將至,死亡不可避免。不要說年輕人,連很多老人也是這樣,好像相信自己能夠一直活下去。
幸福感源自內心的安寧,而僅僅克制負面情緒尚不足以建立強大、平和的內心世界,我們還需要主動去培養正面、積極的心態和情感。
布施讓我們學會放鬆,不再把一切都緊緊抓在手中,也不再只關注自己。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給予是會讓人感到豐足而不是貧乏的。
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分歧和不同,這的確很難,因為人人都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
第二部 佛門
我們尋遍整個世界,發現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
第一章 入佛門
如果不能將世俗的事全部放下,心裡也一定要明白:解脫才是自己這一生最重要也是最終的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地修行,這樣堅持下去,對世間的執著與貪戀就會慢慢減輕,最終得到解脫。
第三章 關於前行的簡短開示
許多人只有到了老年才真正開始關注心靈和生命價值的問題,這確實有些晚,但與他們相比,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會去思考自己將何去何從。
應該試著建立一種精神信仰,讓自己的內心充實、安定起來。物質生活是很容易讓人厭倦的,欲望沒有滿足時不甘心,一旦滿足馬上生厭。如果沒有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這種不甘心和厭倦的循環中,心裡越來越浮躁、空虛。真正的信仰能幫你排遣內心的負面情緒,使生活平衡喜樂。
第五章 善護口業
對世上的種種人物、現象,我們以清淨心對待就好了,千萬不要急於下結論,更不要隨意批評出家人。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誤區
追求覺悟的過程,就像在一個無邊無際的迷宮裡突圍,沒有佛法的指引,我們永遠都將被困在裡面,原地打轉。
第一章 皈依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
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
無常不是人生的一段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
慈悲心的培養是必要的,如果我們想最終免於痛苦,就不要傷害他人;如果我們想快樂,就創造條件讓他人快樂。
行為的後果主要是由它背後的動機,也就是發心,決定的。
每個人的世界觀都應由自己去建立,盲目或被迫接受他人的觀點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但是封閉內心、固守成見同樣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從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況不急於做出反應,不急於逃避不安、尋找安慰,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
期望和恐懼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的兩面,有期望就會有恐懼,而迴避則會加強恐懼。不迎不拒使我們放鬆下來,這時,我們才更有可能瞥見一切思想行為、一切歡喜哀愁背後的那個東西。
第二章 出離心
輪迴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
放鬆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或結果,只是安住,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從抓取轉向捨棄,仿佛是個重大選擇,而實際上我們別無選擇。不管願不願意,我們一生都在失去。
布施的關鍵不是這樣做到底能為他人解決多大的問題,而是我們能藉此學習放下自己的執著。外在的行為久而久之會影響心態,習慣布施的人比較容易讓事情離去。
我們自以為經驗老到,對什麼都了解,而絕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過是憑概念、靠聯想在理解世界而已。事物所引發的聯想遠比其本身更受重視,可是用清新、開放的眼光看事物,親自去感受、認知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不僅需要勇氣,而且還很辛苦。
通常情況下,面對任何一件事物,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判斷:「對的」、「錯的」、「有利的」、「有害的」、「同意」、「不同意」。
這種急於判斷的習慣和固有的觀念讓我們沒有辦法清楚認識事物。
我們自以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見我們想看見的東西,聽見我們想聽見的聲音,而不是我們能看見、能聽見的東西。
第三章 菩提心
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懷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從內心的溫柔中生起的。
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
在開放的心中懷著敬意看待自己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的洞見,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也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依然不忘記知足和感恩,做到這點對修行人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會願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潛力,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
對自己友善並不是放縱自己,因為放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讓我們內心安樂。
在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足夠誠實和專注,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和他人。我們喜歡誇大內心的感受,尤其是負面的感受,雖然這樣做會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們因為不想把心打開,不想原諒某個人,或者不想面對真相,而寧願相信自己深受傷害。有時讓自己心碎比寬恕要容易、痛快得多。
其實,內心越來越寬闊、堅強、溫柔,這便是我們能得到的最好回報,也是我們自己快樂的源泉。
與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溫柔和堅強。
悲心的基礎是平等。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可憐那些境況不佳的人,那樣我們非但不能經驗、分擔他們的痛苦,反而會給他們造成新的傷害。被人憐憫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溝通,所以我們發悲心時要有溝通的強烈願望。我們做的不是施與,而是分享。
當然,謙卑到任人踐踏也是不可取的。把自己放得太高或太低都無法實現順利的溝通。慈悲是真心希望所有眾生都得到安樂、遠離痛苦,有時一味退讓只會助長他人的侵略性和執著,卻不能使他們快樂或免於痛苦。
為別人的成功、健康、善舉、快樂等而高興就是隨喜。只有開始隨喜這項訓練時,人們才會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麼強,多麼容易被激發。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嫉妒心強,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費力、心甘情願地隨喜他人。
大家都知道嫉妒除了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的內心備受煎熬外,什麼好處也給不了我們。
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從這個角度說,嫉妒心像是探照燈,能夠照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執著。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逐漸放鬆這些不滿和執著,就能慢慢減弱嫉妒心,嘗試去隨喜別人的功德。
第四章 上師和弟子
世間萬物相互聯繫,我們如果能對一個人完全敞開心扉,就能對整個生活開放;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與一個人溝通,就能和整個世界溝通。
第二章 無盡藏
法王如意寶用他的言傳身教告訴我們:只要不舍內心的善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是個無盡藏。
第三章 母親
人到暮年,很脆弱也很關鍵,因為這時距離來世那樣近。牛羊生下來幾天就能自己走路,獨立生活,而人不同,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十幾年裡全靠父母養育。等我們有能力在生活中獨當一面的時候,父母親大都垂垂老矣,有的竟自撒手而去。
第四章 人人是我師
很多人喜歡放大別人的缺點、過失,總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有一些人,就像這位居士,善於放大別人的優點、恩德,仿佛他一輩子活在蜜罐裡,甜美得連自己都感覺受之有愧,總想把幸福分出去。
第二章 囑託
歲月如水流逝,往事如在目前。
似水流年中,一代代人老去,一代代年輕人又回來,為了同一個囑託和心願:護持佛法,護持眾生。
花,終於開始次第開放。
引文 《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