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前年一次出差,閒下來跟我的師傅聊天,問師傅最近在看什麼出,推薦了我「花開次第」這邊本書,當時有點迷茫,。詩句出,唐朝,王涯,琴曲歌辭.蔡氏五弄.遊春曲二首,上苑何窮樹,花開次第新。香車與絲騎,風靜亦生塵——表達了作者遊春賞花的愜意心境。而希阿榮博堪布的」花開次第「是告訴我們藏人精神保持愉悅秘密,我一直也真的沒理解很深,是自己淺薄了。
勿擾眾生 道心永固 聖者教言 莫違亦莫忘 拳拳我心 願眾歡喜 千裡遙寄 吉祥祝福音
希阿榮博堪布常在傍晚時分順著山間小路轉繞,時有虔誠的牧民等在路邊獻上燦爛的笑容與問候,聽見轉山者在歡快的歌唱。寧靜的山嶺上,圓圓的太陽,白白的月亮,升起落下,日復一日。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以煩惱為契機領悟世間的紛雜萬象,從煩惱入手實現終止煩惱的目的,那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面對的是苦惱與困惑,自己的情緒、感受與反應,無法解脫的困境,往往讓我們走上不歸之路。而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讓人對修行產生了親切感。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生活就是修行,其實不然,經歷過悲歡離合艱難困苦,這不是修行,只是生活的基本,只是經歷。如果把悲歡離合間體認無常、緣起、因果,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借著生病認識到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起出悲憫之心,這是修行。
所以說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把生命的經驗,順境,逆境,憂鬱,苦樂,用於鞏固你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的見解,這才是修行。由於缺乏心的訓練,一般人的心裡微弱,如風中燭火,因此,少幹擾、清淨的環境,對於修行來說至關重要,現在理解了。然而,沒人能夠隨時抽身從工作、家庭、學業中抽身而去,去遠離鬧市的寂靜之地專心修行。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內心的轉化,於日常而超越日常,為自己創造一個隨身攜帶的寂靜之地。
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對治療憂傷困苦是漫長、充滿挫敗艱難的一個過程,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你面對的唯有失敗,沒有成效,不斷的失敗,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不斷努力,如果我們不想在一次次的煩惱憂苦中終老,直至死亡,我們知道這一切沒有結束,沒有結束,一開始就做好不受挫敗的準備,讓我們走得更遠,更堅強。
我自己時常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變得易怒,焦慮,甚至整個人游離,甚至到了破罐子破摔的程度,整個人狀態極差,煩惱重重,想著尋求解脫的方法,試過很多,但是帶著滿心的煩惱,又想在何時何地解脫,煩惱不在別處,只在自己心裡,我們無法將一顆沒有煩惱的心移植到自己身上,也沒有辦法在第二天早上醒來自己神奇改頭換面成為解脫的人。而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面對當下,回歸內心,與煩惱開戰。
什麼是煩惱,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如果肯誠實地審視自己的生活,就不難知道煩惱是什麼,它無處不在,生活就是點點滴滴的煩惱構成的,而煩惱的止息,也只能從我們當下現實的人生中入手。
而止息煩惱,也是跟著希阿榮博堪布學習佛法的原因——花開次第。
希阿榮博堪布講「以前有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看看他們的傳記,要被他們出格的舉動嚇到,在藏地也有這樣的大成就者,可是我們要明白,首選,他們的修證境界非常人所能揣測,其次他們沒有炫耀,他們中很多人終身以平凡者形象示人,處於社會底層,為人輕賤,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佛法的修行者、大成就者,也就沒人因為他們的瘋狂的行為對佛法產生邪見,或隨學他們,有的大成就者長期在屍林禁地修行,那裡人跡罕見,非信心具足、真心求道者不會去,因此不相干的人是沒機會看到他們如何行事的。現在不同,在信息發達的社會,一言一行,影響的都很可能不是身邊的人,過早的讓初學者接觸佛法高深的見解和行為,不會對你們有任何幫助,就像是嬰兒還在吃奶,卻拿著大塊的肉去餵他,他能好嗎?「
歲月靜好,天地空闊,我們尋遍整個世界,發現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如果現在有痛苦、尷尬在所難免,讓我們做好自己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