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開》讓我們了解苦、恐懼、慈悲、六度波羅蜜、菩提心

2020-12-14 耘瀚讀書探索未知

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是《次第花開》這本書,作者是希阿榮博堪布,也是另外一本書《透過佛法看世界》的作者。那本書是寫給那些尋找人生答案,但沒有了解過佛教的人的,也介紹的是最基礎的佛教概念。

這本書會稍微高一個階位,是寫給稍微對佛教有一點了解的人,讀起來會更加的有收穫。即使沒有了解也沒關係,因為裡面的文字非常優美,講的道理特別容易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用現代人生活的語言來解釋佛法對人類的影響。

佛陀開始講法的時候也是從苦開始講起的,每個普通人都會關注苦,每天被這些苦折磨,也都希望知道苦到底從何而來,能不能避免?佛經上把整個人類的痛苦分成三大類,一類叫苦苦,一類叫變苦,一類叫辛苦。

就是我們大家都認為和理解的痛苦,比如手被割破了,孩子成績不好,老人住院了,這些就是典型的苦,我們大家每個人都認同的這些都確實是很倒黴的事情,這叫苦苦。

我們大家都認為的快樂,實際上它的本質還是痛苦,這個快樂最終都會演變成痛苦,這叫變苦。比如談戀愛的時候覺得特別的快樂和愉悅,但是到最後吵架的時候,又會變得特別的痛苦,甚至分手,這就叫變苦。原來是特別美好的事情,到最後會逐漸的變成特別壞的事情。再比如吃冰淇淋,吃的時候是非常愉快的事,但是它慢慢的會變成一身肥肉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一種痛苦。

眾生陷於輪迴當中,這種狀態的存在導致的無奈和不圓滿,被種種煩惱所束縛的細微痛苦,這種輪迴不僅佛教意義的六道輪迴,即使就這一生,也會循環往復著各種不願意它出現的苦,這個叫做行苦。

具體而言,佛教把人間的痛苦又分成了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都不能夠逃脫。然後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離別苦、不欲臨苦,求不得苦是指想得到的永遠得不到,得到了又不珍惜,也不想要了;怨憎會苦是指不喜歡甚至仇恨的人總會碰到一起很痛苦;愛離別苦是指相愛的人遲早都是要分開的痛苦;不欲臨苦指的是我們不想要的痛苦總會不期而至,這些都是很大的痛苦。

堪布說似乎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起來是一個消極悲觀的事實,其實對痛苦的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承認痛苦是正常的,我們就能夠集中精力去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當中。

我們總是用大量的時間在憤懣和生氣,總是覺得為什麼要對我這樣,我不應該承受這樣的東西。腦子裡邊不斷的想著對你不公平,這事不應該發生,如果沒發生該多好的時候,發現你的大量精力耗費在了不接受痛苦這件事上。

但是當你知道了痛苦的發生是必然的,八苦也好,那三大苦也好,不管你承不承認它們都是存在那個地方的。當它們發生以後,只是發生了,你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就好,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就好了,怎麼樣使得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而不要糾結在那個情緒當中。

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幅的減緩了我們的痛苦,了解痛苦不是為了讓我們逃避他,而是為了我們直面它,你越直面痛苦,痛苦就會變得越簡單。你整天希望它沒有發生,它就會拼命的糾纏你,會讓你變得更加的痛苦糾結。

寂天菩薩說過:「問題如果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了解痛苦我們才能夠直面它,讓它變得更簡單,它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堪布說:「人們焦慮和恐懼的核心就是我們拒絕無常的發生!」什麼叫無常?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是成、住、壞、滅的循環變化的,一件東西在那裡,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沒有消失了。

如果你知道和接受這個世界是無常的,比如你必然會變老,你的身體必然會越來越糟,你一定會長皺紋,會走不動路。明知道它一定發生,但你心中拒絕他,你就會焦慮,你就會覺得很難受,我怎麼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安全?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於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這個誤解是執幻為實,我們把幻化的東西當成了實在並且一直存在的東西。

萬事萬物都是在不同的條件下而發生、演變、損壞、消失的,都不具有固有性和恆常性。不具有固有性就是無我,不具恆常性就是無常。並沒有一個本來就存在的「你」,也沒有一個「你」一直會存在這個世界上。

當我們不認識到無我和無常的時候,就會誤認為是無常給我們帶來痛苦。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你對於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熟悉無常,另外一個是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

面對無常,觀察它、熟悉它,你才會發現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在生病、在經歷挫折而沒有安全感。所有人都一樣,因為這個世界整個是無常的,每個人面臨的世界都是一樣的。熟悉無常能夠令我們的內心真正的放鬆和開闊。

放下執著就會安樂。什麼是執著和放下?安樂是一種內心地感受,有時候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自己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反之,痛苦消失就是快樂,如果人們能夠像觀察自己的皺紋一樣去熟悉自己的心念活動,不難發現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

當你坐在那裡看一本書時會帶著一種淡淡的喜悅,當你你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也會帶著一份淡淡的喜悅。遇到堵車還是暢通,遇到安靜還是喧鬧,那一刻都能感覺到那一種淡淡的喜悅。

如果不把快樂寄託於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所帶給人們的刺激,那麼快樂的感覺是可以延長和擴大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把快樂寄托在外部世界,經常會想要是我得到了那個什麼東西我才快樂,只有我擁有了什麼東西,我才能夠快樂,這時候會發現你的快樂真的太少了。

你所擁有的那些東西都是瞬息萬變的,分分鐘那些東西都會不一樣,你的帳戶上的錢是會增加也會減少,增加了你會高興,減少了你又會沮喪,這樣導致你的快樂在不斷的消耗。

事實上你的快樂並不建立在外部這些東西上,當你此刻坐在那裡就能夠體會到那種淡淡的喜悅時,這就叫做輕安,輕安是所有修行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對自己的執著,認為自己很重要,自己很強大,自己不能夠被侵犯;法執是對周遭事物的執著,對周圍事物慣常規律的執著。

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東西,我們耗費了一生精力企圖在自己和外界之間砌一道圍牆的做法是徒勞的,總想把自己保護起來是徒勞的,這種徒勞帶來的挫敗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的不快樂。

發現你嘗試了那麼多次還是會被別人傷害,你有那麼多的存款,你購買那麼多的保險,到頭來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富足和不安全。這種挫敗感會使得你變得更加的不快樂。

注意觀察你的各種情緒,包括你的各種負面情緒,這能夠幫你安住在負面情緒當中,而不是壓制它。對待負面情緒既不是壓制也不是發洩,這兩種方法都會對你的身體產生很大的傷害,你應該安住在這個情緒當中,接受它承認它並觀察它。當把快樂寄托在不斷的向外追求索取上時,就會像喝鹽水止渴一樣,得到的越多就會越不滿足。

修行其實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者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等精神品質的追求。就是要關注到我們生命的本身意義,並且自覺地調整自身行為而與其他眾生共同感到安適和快樂。

慈悲就是你的所作所為不要給這個世界的其他人再造成傷害。不忍心看到另一個生命痛苦,這叫惻隱之心,孟子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在這個基礎上,你如果能夠再往前邁一步,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這就是悲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私和冷酷的一面,但是你的這種慈悲能力其實始終是存在的,就算在一個冷酷的殺手身上也會存在著悲心。從長遠說,我們如果真心的替別人著想,首先必須做到自律,自律首先要做的是覺察,就是我們一直說的正念。

我們經常說到你要想開一點,所謂的想開一點,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裡編故事,故意誇大,加重你的感受,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無益的想像當中,沒有好處的,這種想像當中,負面情緒的存在就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沒有自律,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沒有好處,自律不是壓抑情感,而是考慮他人的感受,我們的目的是不傷害。

佛教經常講戒律,大家一聽到戒律就先想到束縛和不自由,不能吃肉、不接近女色、不偷盜、不淫邪等等。實際上戒律不是為了束縛你,戒律是為了保護你,戒律是為了使得你給這個世界造成的傷害儘量的減少。

佛教還有一個常見的詞叫皈依,這本書裡邊有一句名言:「有的人居無定所的過著安寧的日子,但是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 很多西藏的牧民居無定所,但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皈依是貫穿始終的修行。所以皈依的儀式並不是修行的起點,真正的皈依是一生的修行。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哪怕是最窮的目不識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並且能夠無懼的接受無常。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人們以為無常只是人生的一種遭遇,以為只要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就可以規避無常。

你如果意識到無常不是過渡期,而是整個的人生,那麼皈依就不是一個儀式,而是你整個人生的作為。當你做一件事情,如果你的心量放大到了把所有眾生的安樂都考慮進來的時候,你就能夠坦然的承受所有的辛苦和磨難,這就是皈依的意義。

皈依佛法使需要膽識的,很多人皈依是為了給自己買一份保險,認為自己家裡邊已經有錢了,也買了保險了,但是感覺還是不夠,那就信佛,求佛祖加持保佑吧!這個想法是極其錯誤的!

佛法並不向你承諾任何的安全感或者確定性,事實上佛法就是要打破你對於安全的幻想,持續的覺察訓練會讓我們逐漸的習慣對於生活這種不迎不拒的態度和做法。當你能夠打破這個安全感的時候,你根本不需要依賴在某一件事情上,你根本不需要把自己非得停在一個什麼東西上不變,也不會擔心害怕令自己愉悅的東西會被破壞。

就是我突然對現在的生活不願意過了,我打算過另外一種生活,這個叫出離。實際上你出離離開的是一種慣性,我們都生活在巨大的慣性當中,我們覺得這個事比那個事更好,是因為你更習慣這個事。

如果你不改變原有的習慣,你就會被原有的積習所牽引,就會投身到下一次輪迴當中去。如果想讓這個巨大的輪迴的車輪停下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你能夠不斷的改變現在的習慣,然後才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的停下來,現在就開始改變這些習慣。出離是真正的自由,但不是為所欲為,真正的自由是能夠擺脫整個社會的慣性,而最大的慣性是輪迴的慣性。

我們會發現修行總是不能夠持續的改變自己的生活,有的人修行一段時間覺得挺好的,但是過一段時間又回去了。答案就在於我們把生活抓得太緊了,我們把全副的精力投入到了生活還不夠,還要通過修行為生活在上一個保險。

然而生活就像我們手中握著的沙子,抓的越緊它流失的越快,放鬆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課,對你的生活放鬆一點,不要總想掌控一切,這時候你的心態會變的更平和、更舒服,你才能夠感受到一天一天當中的快樂。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見到很多人,甚至包括自己每天都生活得很焦慮,為各種各樣細小的事情焦慮,甚至為家中沒有哪個菜的焦慮,為家中少了一個塑膠袋焦慮,各種事都能夠引起他們的焦慮。因為他把生活抓得太緊了,他希望這個生活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實現,讓大家都安全。

表示理解,但這也是自卑的一種表現,就是這種巨大的慣性會把他帶動進去,讓他永遠都不可能體會到當下的喜樂。堪布在書中描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讓我們心頭一緊,然後我們就必須立刻判斷出它的利弊,並據此採取相應的行動。我們自以為自己是生活的故障檢修員,整天一副嚴陣以待的樣子,順境如此,逆境就更加可憐!

修行只是讓自己放鬆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在不確定性當中安住的感覺,有人把這個就叫做自在。我們聽到的得大自在,就是我能夠在任何不確定環境下安住下來。

趨利避害是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我們的初衷其實是為了讓自己免於痛苦,而實際上這樣做卻是使用另一種痛苦來替代一種痛苦,如此循環往復,更強化了我們的恐懼。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們另一個頑固的習慣,從抓取到捨棄仿佛是一個重大的選擇,而實際上你並沒有選擇,這是自以為是選擇。如果你經常這樣做,不僅隔離了我們與當下,而且還使我們更容易受到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別人。

堪布在書中說過一句話:「自以為是,有時還表現為自卑。」他說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這個觀點,這當然是一種自以為是。是習慣讓我們看上去像個傻瓜,如果你願意改變這些習慣,讓自己看上去不像個傻瓜,這個就叫做出離。真正的出離不是到廟裡出家才叫出離,真正的出離是願意當下改變,這叫做出離。

佛教徒就是那些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意識,觀察自己的身語意的所有活動。另一個是柔和的對待自己,慈悲不僅僅是針對他人的,也是針對我們自己的,並且首先是針對我們自己的。

當我們缺少對自己慈悲的時候,很難真正的對他人慈悲。一個人整天想關懷別人,整天去福利院裡邊做好事,但他對自己都特別的刻薄,他天天都讓自己很痛苦,他怎麼能夠給別人帶來真正的喜樂!

你首先得學會對自己慈悲,你才能夠真的對別人好。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面對自己很多負面的東西,面對自己很多做錯的事情,這時候依然不要忘記知足和感恩。儘管我有錯誤和缺點,但我依然可以知足和感恩,做到這一點很重要。

只有你不放棄自己,你才會不放棄他人。如果你對自己的自私、貪婪、懶惰都不能夠忍受的話,你都會覺得很深的自責,很痛苦的話,那麼你對別人出現這樣的事,你會更加嚴厲的斥責她。

要學會對自己寬容,對自己慈悲,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你才會學會體驗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能力,你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能力,這都是由己及人的,所以願諸眾生永具安樂以及安樂的因。

希望所有眾生都快樂,這就是慈心;願諸眾生遠離痛苦以及痛苦的因,這就是悲心。對自己感恩,對他人隨喜,做對還是做錯都對自己感恩,對他人隨喜,這就是喜樂。對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的對待眾生、包容一切、毫無偏見,這個叫舍心,這4個合在一起叫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佛教最重要的修煉方法就是六度波羅蜜,包括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其中般若意為智慧,教義中大多為尊重不譯。六度或者六波羅蜜的意思就是渡到彼岸,你要從此岸渡到彼岸去,此岸為輪迴境界,彼岸為不生不滅的脫離輪迴境界,用六度過生死海到達彼岸。

布施的精髓是捨棄你的貪執,比如你特別想要的東西得到了,一直很珍惜而不舍丟掉,布施就是有人要你就可以給他,對已有的東西不執著,對沒有的東西不希求,這個叫做不執著,叫做放下。

我們通過布施來破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在布施的過程中也並不存在施惠於人這種事,也就沒有必要居高臨下、沾沾自喜,或者為布施的結果而牽腸掛肚。對於已經擁有的隨時能夠放棄,對於沒有擁有的不再貪求,內心滿足,這就是最好的布施。千萬不要覺得我們布施給了別人,是你給他們恩惠了。

當你沒有覺得是幫到別人的時候,這才叫做布施。而當你整天計算著又做了多少好事,又幫了誰,那個地方又欠了我什麼東西,整天以一個慈善家自居的時候,其實你並沒有放棄任何東西,你只是拿它去交換了一種感覺而已,所以這不叫真正的布施。

布施是真的放下,捐出去就不要管它了,接納的人最後用的好不好,跟你也沒有了關係,隨緣就好了。對我自己而言只是在做布施修煉的事,我可以不擁有這些東西,不貪著它。

戒律不是束縛,而是保護。戒律指適當的行為,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兒,它的目的是不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這個叫持戒。比如不吃肉,這其實是對你的保護;不讓你淫邪、偷盜、說謊話、欺負人,這都是對你自己的保護,所以當你能夠持戒的時候是一種保護,即保護自己,也保護眾生。

這個是很多普通人很難做到的,你罵我了,我就一定要罵回你;你欺負我,我就一定報復你,這樣做了我們才能扯平,才能平復我的憤懣之心,這樣才能保持人格的平等。

忍辱按梵文本意是安忍,平和接受的意思,但是古德翻譯成忍辱也是讓我們知道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同時,還知道還有一種忍辱的選擇。這是讓我們能夠時刻保持正念,不輕易的對任何狀況下評斷並做反彈,這就是忍辱的要義。任何情況都能夠適應,任何可能性都能夠接受,既沒有趨向也沒有規避。這樣做了就沒有了恐懼,也不會不耐煩。

忍辱和正念是相關的,比如你被欺負了,心中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這就意味著我並沒有特別希望擺脫目前的狀況。因為沒有一個自我受到傷害,我是無我的,這個難度確實是比較大。但是具有了這樣的修行,你就不會為所謂垃圾人苦惱,也不會因受到不公平對待而心有不平。你的內心會變得更加強大,而不是認為自己是在一味的忍受。

精進不是因為必須要做而勤奮的去做事。平常做事經常聽到告誡要勤奮做事,是因為必須,你不做事就失業了,你不做事家裡沒得吃了,這只能叫勤奮,這不叫精進。沒有人承諾你這輩子一定能夠修成佛,沒有人承諾你這輩子一定能夠成功,但我還在不斷的努力,這個叫做精進。

當我並不是因為必須而我去勤奮的做事時,這個才叫做精進境界。如果求知這件事需要一輩子,我就一輩子歡歡喜喜的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為漫長而著急沮喪,這叫精進。勤奮是需要得到結果的,我今天加班了,我努力了,我創業了10年,我就需要上市,勤奮是要結果導向的。

禪定是捨棄散亂,散亂是沒有定力,這個更多的指的每個人的內心世界,而你的散亂的內心世界又會很快地反應到你的行動中來。企圖在喧鬧當中不散亂,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夠安住,能夠不離清醒的覺知,那麼一切行為都可以是禪定的。

孔夫子《論語》當中鄉黨的那一章,專門描述了孔夫子生活當中走路、跟人吃飯、說話,見到盲人如何應對、見到出殯的人應對、唱歌的時候、高興的時候、跟鄉人在一起應對、跟國君在一起應對。無時無刻都在保持正念,都在不斷的修煉,就是禪定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夠有定力,捨棄掉散亂,能夠專注在當下。

般若就是智慧,就是指般若空性,這個概念超越了文字,它很難用文字來描述出來,如果一定要解釋,它比較接近內心一種極度開放的狀態。清明、遼闊、不固執、不僵化、不拒絕、不祈求、也不留戀,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般若的感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修行對於每個人來講是次第而行,次第花開,是平凡而具體的。每天你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修行,我們的吃飯睡覺都是修行。

相關焦點

  • 希阿榮博堪布心靈隨筆《次第花開》:心生歡喜
    《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讓我們生起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
  • 摘自;次第花開;菩提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我們往往因大失小,擔心過於關注眼前的個體,會導致失去整體的視角和心胸,所以,口頭上對「眾生」充滿感情,行動中卻對近在身邊的親友,同事們的身體痛苦和精神孤獨熟視無睹的確,作為大乘佛弟子,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盡虛空界無量無邊的眾生的福祉,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視因為各種因緣來到我們面前,需要幫助和關愛的每一個友情,他們來世以及今生,日後以及眼前的快樂。佛教許多經綸中都談到痛苦及痛苦對覺悟的意義,歷史上也有大量修行人終身選擇比一般世人更艱苦的生活方式。
  • 《次第花開》再次續讀
    第二章 安樂佛法告訴我們: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即對自己的執著和對周遭事物的執著。不了解自己的另一個表現是不知如何正確地對待自己。期望和恐懼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的兩面,有期望就會有恐懼,而迴避則會加強恐懼。不迎不拒使我們放鬆下來,這時,我們才更有可能瞥見一切思想行為、一切歡喜哀愁背後的那個東西。第二章 出離心輪迴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
  • 蓮花部主尊~觀音菩薩~慈悲的總集
    觀音菩薩我們入佛門修行,不能繞過的一位本尊,就是觀音菩薩,為什麼?因為觀音菩薩是諸佛菩薩慈悲的總集,屬蓮花部主尊。修持觀音心咒,會慢慢生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悲: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喜: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舍: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 《次第花開》:紅教法王如意寶大弟子希阿榮博堪布的人生感悟
    他在進行弘法的同時,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先後出版了《透過佛法看世界》、《次第花開》、《生命這齣戲》、《寂靜之道》等佛法作品,準確的說應該是心靈治癒的哲理文字。以前總覺得藏傳佛教是古老而神秘難懂的,但是讀完希阿榮博堪布老師的《次第花開》就感覺自己面前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將宇宙間的一切向你娓娓道來,似乎黑暗中迷茫了很久的自己又一次看到了光亮,豁然開朗。又仿佛一雙妙手輕柔的揉碎潛藏心底的悲愁迷惘,又緩緩的指向暗夜中的北極星,照亮我們前方未知的迷途。
  • 人生感悟:《次第花開》真理幽微難思議,止息煩惱的四步
    我們總是在一件事情開始之初,莫名的有預感,感到這件事終會失敗。最終事情如我們所料的結束了……你的生活裡這種事情似乎總在重複,這其實就是一種慣性。輪迴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現在就開始改變這種習慣吧,這就是出離。
  • 文字碎片|第004期:《次第花開》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
    ——《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很多人都會將財富、地位當作人生的目標並為之奮鬥,但當我們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財富與地位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幫助。一個人如果沒有學習佛法,不管他多麼富有,也不管他怎樣地位顯赫,在生死關頭,他所擁有的一切都不能讓他得到真實的利益。
  • 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慈悲心是什麼?慈悲心就是一顆柔軟安詳的心,也是最有力量的心修行人學佛修行屬於一個不斷淨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要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的思想意識比以前更加清醒。一般人來說,如果你福德資糧不夠,內心裏面很恐懼,為了生活奔波怎麼能夠有時間觀察自己的心呢?當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不斷吸收佛法,不斷地增強信心,不斷地調養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柔和,自己的心就會變得有力量了,。這個力量是清淨的、柔軟的、安詳的,這樣的心就會生出慈悲心來了。
  • 修心生活,次第花開
    我們畢竟都是大千世界中的俗人、平凡人,若要完全理解「無我」的佛家大境界,還是難度很大的。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一顆寧靜釋然的心」。很多時候,我們只需拋下情緒、感受、反應,只面對現實的事件去放手一搏。
  • 讀《次第花開》,我看到了佛法蓮花盛開的模樣
    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次第花開》這本書。千人讀書,千種感受,我想用自己的感受來談談這本書裡對我產生的啟迪作用。同樣我將通過歸納總結,將《次第花開》這本書所闡述的要義,通過簡短的文章,讓大家能有一個宏觀上的把握,用更短的時間,掌握書中的內容,同有幸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一起共同探討,分享彼此間對於人生的感悟。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一分鐘禪修法:踐行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生活禪,是每天關上佛堂門後,一兩小時的閉關之外的修行,是隨時可以做的。只要稍微投入,專注一點,每個人都能用得上,十分有意義。首先要知道,前面幾個六波羅蜜多中,我們講的都不是理論,當然也有講理論的,如《現觀莊嚴論》、《大乘經莊嚴論》等很多佛經都是這樣,大部分都是六波羅蜜多理論上的闡述,比如為什麼要有六波羅蜜多?為什麼不是五波羅蜜多而是六波羅蜜多?
  • 《次第花開》:面對生活的無法掌控,我們如何活得自在歡喜?
    ——《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書中處處散發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並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01夢裡我常看見一群大雁在飛翔,它們排列整齊的隊形,每一隻,都很清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飛向哪裡。
  • 「化解戾氣,次第花開」:與這個世界和解,心才能變得柔軟
    《次第花開》把理論上的學習用到生活中修行,緣於此書的文字。如書名「次第花開」的隱喻般讓每個想活潑潑覺醒的友人在一個個框架中回歸自性,有次第有步驟的在生活中實修,讓每一刻都保持覺知,也讓深澀的經論哲學平淡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感恩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 次第花開:你正在經歷的痛苦是舊因果的完結,新善因的開啟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的這本《次第花開》,是我在看過《西藏生死書》之後認為最能使人心靈平和,豁然開朗的有關佛法與人生修行之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1.生老病死皆為苦諦。宗教是關於死亡的文化。生老病死我們無從避免,任何個體都要經歷出生、疾病、衰老和死亡。對死亡的意識常常表現為恐懼,因為我們誰也沒有去到過死亡後的世界,那個想去卻只能去一次的世界,我們的恐懼正是來自於對它的無知。只要存在著死亡,存在著對死亡的恐懼,宗教就是永恆的。
  • 釋迦摩尼五百大願:開示大悲、自帶貧窮鬼神苦
    011【過去未來慧度願】願我未來行菩薩道時,我於無量百千億阿僧祇劫,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或有菩薩於過去世不為阿耨菩提行菩薩道,堅固精勤修集般若波羅蜜。未來之世或有菩薩未為阿耨菩提行菩薩道,修集般若波羅蜜,是故我今當於未來世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令諸善法無有斷絕。
  • 何謂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眾生忍與忍度?
    佛法的學程與學校教育不同,佛法所教導的,四諦的第一諦—苦諦,例如人生的生、老、病、死等四苦、八苦,這是告訴我們人生的實相,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不可以不讀,這也是我所說的讀書。今天說「栽培自己」,栽培自己是需要的,就從自己栽種、培植「波羅蜜多」的課題來談。
  • 摘自《次第花開》
    當疾病降臨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運用寂天菩薩的竅訣去應對問題。從醫學的角度說,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醫學研究都證明,健康,放鬆的心態有利於治療,而負面的態度和情感,如憤怒,怨恨,憂慮等,會對身體造成損害。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完美無瑕或總是稱心如意。
  • 菩薩道次第:菩薩學人的態度有這3個層次,進修有6個階位?
    有些明白到事物皆有因果,了解到緣起緣滅;生、住、異、滅的道理,急不來,卻仍努 力度眾,不忘初發心,只是熱情已淨化了,理智主導,生起出離心。三.證實性―發覺無眾生可 度,根本沒有眾生,如何去度?不但沒有眾生,連人我也沒有,諸法皆幻現,連度眾生都是妄念。 但仍然努力度眾,郤不起一點執著,可說是夢中作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