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在精神世界圍牆裡的反抗與鬥爭

2021-01-15 軌道為你而來

傑克·凱魯亞克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他玩世不恭,堅稱自己是繼莎士比亞後最偉大的作家,但是他的代表作只有一部1951年的《在路上》影響廣泛,這本書算是20世紀50年代生活極樂享受指南,傑克用意識流的寫作方式離經叛道地挑戰傳統思想觀念和價值主張。

這本小說充斥著色情、暴力、頹廢、癲狂的生活方式,而這恰好展現了垮掉派文學的精神風貌。書中的角色薩爾其實就是傑克的真實寫照,他熱愛寫作,卻永遠處於跟隨者的位置,由於整本小說都是由意識流構成的,所以改編難度極大,影片拍攝之前,導演塞萊斯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調查工作,他不僅重新走了書中描寫的美國公路歷程,還採訪了熟悉作者本人及諸多當時的詩人,深入了解美國當時的青少年心理。比較遺憾的是傑克曾經邀請馬龍·白蘭度出演迪安,傑克親自出演薩爾,可惜未能如願,這無疑也讓影片的最終效果大打折扣,最終只獲得豆瓣7.0的評分,說明仍然有部分精髓沒有能在影片中體現出來。

不過,這部影片的問世仍然是眾多力量促成的結果,為我們真實呈現出垮掉一代狂放的生活狀態實屬難得,通過該片讓我們看到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迷茫和反思,對於認識到如今的美好時代,更加積極樂觀的追尋生活的意義頗有益處。

今天,我想從影片的改編策略、情感表達、結構主義、時代精神和主題分析五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影片相較於小說的魅力之處和遺憾之點,讓觀眾體會屬於垮掉一代充實而又迷失的精神世界。

01、以小說真實創作過程為主線,採用第三人稱客觀視角展現薩爾內心世界,砍掉眾多枝節人物,將情節聚焦在「公路」見聞上,豐富了人物形象。

小說共分為了五個章節,除了最後一個章節總結全文比較短小外,其他四個部分都較為詳實地記述了貫穿在幾個主要人物之間零星且瑣碎的事跡和行程。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小說,也是巴西導演沃爾特·塞萊斯最為擅長的類型,他執導的《中央車站》和《摩託日記》都是公路題材的影片,而觀眾的喜愛程度更印證了這位導演對於此類題材的駕輕就熟。

為了更好地使情節完整順暢,增添影片的戲劇性,導演將影片拆分成了16個段落對應這五個章節裡面的內容。在改編時以凱魯亞克替換成了男主角薩爾,以薩爾創造《在路上》小說的過程為起點,並一以貫之到結局,通過第三人稱客觀視角來展現薩爾真實曲折的內心世界變化。

在情節豐富性上,小說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遇到了很多性格誇張的人物,畢竟在旅途中任何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完全隨機的,但是導演在選擇這些人物時遵循了一條基本原則:突出主角。在人物線上保留了墨西哥姑娘特麗,只剩一個腳趾的卡車司機和卡羅·馬克斯,他們身上保留了頹廢主義和樂觀主義的雙重特點,雖然並沒有像薩爾一樣追求文學上的進步,但卻本能地擁有對生活的敬畏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在大多數情節上,導演忠實地還原了小說中出現的場景、人物和事件,並在此基礎上將人物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主角迪安狂放不羈,生活從不循規蹈矩,但是內心對於文學和女性有種天然的渴望,這讓他顯得既充滿男性魅力又有些瘋狂的野性。

影片所有的情節都沒有逃出「公路」的範圍,砍掉的大部分見聞都是必要的,但是對於「性」方面卻沒有像小說那樣選擇了迴避或淡化,而是大膽的描述了同性、兩性的各種瘋狂舉動,這嚴重影響到影片的觀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垮掉的一代」有出格的舉動,但在反映真實史實時應該點到為止,雖然這樣極大豐富了人物形象,卻會因為誇張的行為激蕩起觀眾內心不安的情緒,總體來說,有利有弊。

02、愛情線、友情線和親情線交相穿插,構成了影片的情感線索,濃鬱的感情基調加深了影片基於小說情節對於精神世界的探索。

影片以薩爾和迪恩的所謂兄弟情為突破口,伴隨著兩人穿越美洲大陸的行跡,迪恩的身邊出現了瑪麗盧和卡米爾,薩爾的身邊出現了特麗和蘿拉。其實,在小說中,迪恩身邊的女性如走馬燈般輪換,但是瑪麗盧和卡米爾卻是兩個最典型女人的代表。

瑪麗盧對迪安如飛蛾撲火般迷戀,小說中她從15歲認識迪恩並瘋狂的愛上了他,於是他陪著這個永遠長不大的男人開始浪跡天涯,可是這種愛對瑪麗盧來說是個無底洞,一段感情中,當一個人想長久而另一個人無動如衷時,考驗的就是那個堅持者的耐心,可惜最終瑪麗盧認清了現實,歸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與舊金山的一個舊汽車經營商結婚生子。

卡米爾的愛比瑪麗盧更加堅定,為此,她能容忍迪安在外花天酒地,卻無法面對深夜中心靈的拷問,她一次次傷心又一次次妥協,這種愛是單方面無條件的,可是最終的結果依然是在幻想破滅之後和迪安離婚,卡米爾並不像瑪麗盧那樣張揚隨性,在感情中,她們都是失敗者,原因在於「垮掉一代」離經叛道的思維模式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

薩爾遇到特麗是一段猶如環境般美妙純真的感情,可是在現實的打壓下,他卻發現這是一段必須要割捨的愛,蘿拉的出現讓他認清了現實,他兜兜轉轉之後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純真與溫柔,這並不是說蘿拉就是最合適的人,而是由於多年的痛苦糾結之後,薩爾已經逐漸成熟,知道自己內心的渴望之所。

對於薩爾和迪恩的兄弟情其實是如泡沫般虛幻的脆弱關係,他們開始於情義,但在墨西哥,迪安不但放棄了患病的薩爾,在小說中更是描寫了他盜竊了薩爾的財物。在這樣環境下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品質,很可惜,在當時,沒有什麼比享樂和自由更令人嚮往的。

當迪恩再次找到薩爾時,他還想找回當年的情誼,可是思想的成熟讓薩爾宛如隔世,境界的不同步已經讓他們產生了隔閡,這正是在追求夢想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結果,也真實再現了當時種種荒誕而真實的兄弟情誼。

迪安和薩爾的不幸根源都在於家庭,迪安想要尋找父親,而薩爾懷念已經過世的父親。父親的形象在他們心中清晰而模糊,也構成了他們不同的價值觀取向。導演在薩爾上路前特意給出薩爾佇立墓地的鏡頭,父親的情感是他們出發的動力和旅途的終結,也預示了他們不同的命運終結。

這三種感情彼此照應,構成了影片的情感線索,而在故事之外濃鬱的感情渲染讓我們更加關注於人物的內心變化和對精神世界的探索。

03、美國夢的構建,從夢境之巔墜入無盡深淵,實現對小說中過去與現在、上進與墮落的二元對立的解構。

小說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強調心靈的頓悟、體驗和啟示,這與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倡導的遵循自然相一致,在描述薩爾和迪安逃脫虛幻生活尋求生活目標時,表現出了對於現在和過去,上進與墮落的二元對立思想的解構。影片也是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美國夢的構建,並以此為藍圖進行拆解和分析,從浪漫主義到理想主義,從精神至上到唯物主義構建出屬於當代人的夢想烏託邦。

最開始,薩爾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小說用「似乎覺得一切情感都已經死了」來映射毫無鬥志的薩爾內心,可是他遇到了迪安,在影片中,迪安充滿了朝氣,給薩爾灌輸了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展開一次西行旅程,感受生命澎湃進取的脈搏,享受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這其實就是夢開始的地方。

薩爾在旅途中認識到人生的奇妙和世界的博大,他不再感到筋疲力盡,反而清晰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與迪恩始終充滿了鬥志不同,薩爾起初是頹廢的,可是影片的起伏正在於薩爾和迪安對生命理解的對調,當薩爾厭倦了這種灑脫自由的生活時,也意味著他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迪安是他的引路人,可是在幸福的家庭和向上的事業面前,迪安毫無長進,他從一個「想要寫詩」的蓬勃青年逐漸淪為了不求上進得過且過的中年男子。

小說借用兩者思想和命運的走向來隱喻同樣起步,一個達到夢境之巔,一個墜入無盡深淵,差異就在於他們追求的夢想和行為發生了偏差。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小說還是電影都在精心勾勒出二元對立的消解和夢境的幻滅過程。

迪恩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觀眾並不能理解他的自由意志和個人主義。迪恩的自我毀滅體現在他的受傷上,這使得他逐漸與社會疏遠、消融,最後變得連他自己也無法真正地認清自我。薩爾從最初的狂熱分子逐漸的冷靜、平和,他從寫作中重新找回久違的歸屬感,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之中,這其實就是對於二元對立思想的一次解構。

04、缺乏對垮掉一代真正深入的理解,讓影片浮於表面,缺乏對公路中心靈的提升,無法展現其先鋒性。

影片在表現小說意境時並不是盡善盡美,陳寅恪曾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 為此文化所化之人, 必感痛苦, 其表現此文化之程度 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垮掉的一代只是對於那個時代人們的統稱,儘管導演做了詳盡的準備,但是我們發現他仍然聚焦在社會迫害和思想鉗制對於垮掉派人性的摧殘,對於個性的扼殺導致他們拒絕妥協,從思想到行為他們都表現出叛逆者的姿態,但是卻不能忽視他們的先進性與自由意志的可取性。

儘管他們受到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打壓,使得他們精神困苦,不得不尋求解脫式的行為方式,但是他們對於開創美國歷史、文化新階段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體現在小說中就是薩爾對於寫作的堅持,也是凱魯亞克的真實寫作。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薩爾都在創造小說,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記錄下來,反映的就是在傳統價值觀念崩塌後如何在新世界中探索屬於這一代人可行、可取的精神追求。

可惜的是導演只是強化了特定時期的頹廢主義,卻沒有考慮他們行為的先鋒性。對於垮掉有一個很生動的說法:「在一個雷電 交加的夜晚, 別人都畏縮在廚房裡, 他祖父卻揮舞著 煤油燈衝到外面, 對閃電瘋狂挑戰」。這表明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垮掉一代在精神上的探索和追求也從未停止,他們面對強權無所畏懼,表現出對於生命本身的強烈衝動,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意志是垮掉一代反叛與追求的根本。

表面上他們離經叛道行為乖張,但是他們本性純良溫和謙遜。凱魯亞克就曾說過「他從來與任何暴力、仇恨和殘忍無關,他們反叛是為了忠實於自我, 他們抗爭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本性」。可以看出,他們始終在追求新的精神信仰和價值理念,他們行為表現出的是對價值觀念的渴望而不是仇恨,所以導演儘管對公路電影很有經驗,但是對於垮掉一代的核心並沒有理解透徹,所以仍然聚焦在影片的故事性上,而缺乏對其內涵的深入解析,著實可惜。

05、尋根、成長、救贖的精神探索主題與「垮掉」的時代背景相結合,讓觀眾體會那個一去不復返時代的唯一性和複雜性。

「在路上」其實是一種精神狀態,涉及到身體、精神、時間和空間,這是一種自我標榜的儀式,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顛沛流離的尋根苦旅伴隨著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和自我價值的救贖,這必須放置在特定的時代背景環境下進行解析,薩爾和迪恩在原本生活中迷失,他們放棄了安定刻板的生活方式,開始了對自我的一場精神革命。

實際上,《在路上》創作於1947年夏天到1950年秋,這是對於凱魯亞克四次橫跨美國旅行的真實記錄,他把這一路上的經歷、感受、精神的探索和追求都融入到了迪安這個人物之中,他以一種隨心所欲的方式解構和顛覆傳統,體驗尼採的哲學思想和中國禪宗文化。他並不懼怕這條荊棘遍布的道路,在精神苦旅中尋找慰藉和依託。

薩爾則是突破了貧富、種族限制,甘願貧民化,這對於中產階級的薩爾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嘗試,而最終他也在自我放逐中體會到了屬於邊緣人獨有的那份孤寂和落寞,他說「我希望我是個住在丹佛的黑人,甚至是個貧窮的乾重活的日本人,可我偏偏是個窮愁潦 倒的絕望的白人」,對於身份的認同障礙和自我價值的苦苦追求是垮掉一代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隨著薩爾的成功解決,也意味著跨掉一代崛起的命運走向。

薩爾和迪安代表了垮掉一代的兩個方面,薩爾代表垮掉派對於精神的追求,迪恩代表了垮掉派對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釋放,迪安引導薩爾實現了精神救贖,最終卻沒能實現自我拯救。在現實中,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他們的關係體現出垮掉一點的共生共榮關係,在個人方面,他們是唯一的,在共性方面,他們又展現出屬於那個特定時代的複雜性,這部小說和電影從不同方面實現了對於特定環境下垮掉一代的展現,這種探索精神尤為可貴。

結語:

凱魯亞克是跨掉一代的傑出代表,也是最能體現和領悟這代人精神的作家,他最早認識到這種思想的本質,也預見了其中的危險和弱點,這場運動應該通過精神上的探索來追尋生命意義的本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生活的放縱上。

導演塞萊斯在故事完整性方面可圈可點,對於表現人物張力和情感走向有深入的刻畫,但是在凸顯特定環境下人物的精神實質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路上》可以作為「垮掉一代」的宣言,薩爾作出了四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他的反叛並不徹底,這是凱魯亞克身上帶有的妥協性的象徵,但是從歷史走向上來看,垮掉一代仍然肩負著巨大責任不斷前進,他們仍然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影只是那個時代微縮的一個場景,並不能以偏概全地總結他們的精神實質,應該更深入地去研究他們的思想變化和行為特質。

相關焦點

  • 垮掉的一代靈魂人物《在路上》,成為無數人的精神食糧,追逐遠方
    在人類文學史上,《在路上》是一部永恆的精神宣言,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去嘗試,去折騰,去闖蕩,去燃燒生命,活得精彩肆意。《在路上》,永遠燃燒,永遠奔跑翻看這本書時,是一個春日的午後,懶洋洋的太陽透過窗戶灑在身上,一下困意把我擊倒,有種垮掉的感覺。
  • 鼓舞幾代人的《在路上》:以垮掉的姿勢崛起,以放縱的方式抵抗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作者坦言」別人請問解釋垮掉一代的時候,原先的正派垮掉一代已經消失殆盡。」當人們對垮掉一代的流浪生活趨之若鶩,若拋開垮掉一代所追求的精神內核,那麼遠行也只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逃離。垮掉的一代並不僅是一個口號或者標籤,而是一場空前絕後的盛大革命,代表對絕對自由的追逐。
  • 哪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沒有!
    也許有人知道「垮掉的一代」這個詞的出處,但還是有很多人只是跟風提到這個詞,卻不知道這個詞真正的出處。為了把這個所謂的「垮掉的一代」說明白,就把這個詞的出處講清楚。垮掉的一代最初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
  • 「垮掉」一詞的文化含義
    對於許多普通讀者來說,「垮掉的一代」的吸引力似乎更多地來自於他們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而非他們的文學作品。然而,為什麼像《在路上》這樣的小說能夠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喜愛,而且還被列入文學經典著作的行列呢?即便是拿「垮掉現象」來說,爵士樂、吸毒和性放縱,這些與念佛修禪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是怎樣統一在「垮掉的一代」文學中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垮掉」一詞的含義(beat)。
  • 00後是垮掉的一代?——一個九零後眼中的00後
    在我眼中,00後不但不是垮掉的一代,還是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有著無限可能的一代。即便是最早的00後,也不過才20歲,正常來講大學都還沒有畢業。我們在這個時候妄言這一代人垮掉了,實在是有些武斷。就像當年對80後和90後的形容,說他們是「溫室裡的花朵」、「小皇帝」、「小公主」、「泡在蜜罐裡的一代」等等。但是今天我們再看,他們垮掉了嗎?顯然沒有。那麼關於「XX後是垮掉的一代」這種論調是怎樣出來的呢?
  • 戰疫丨他們不是小皇帝,中國沒有「垮掉的一代」
    最近網上有個段子:20後真的是垮掉的一代!這大概是20後第一次被黑,而且是最慘的一次。看後不禁莞爾一笑,最大的20後也才幾個月大,這不過是網友開的玩笑而已。不過,看見這個段子,大家是否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沒錯,中國的80後曾經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後來90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在後來是00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 00後:中國從來沒有垮掉的一代
    的確,從垮掉的80後到喪系的90後再到現在正在經歷被誤解的00後,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有的標籤。難道年輕人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了嗎?並不是。「或許我們對這一代人知之甚少,才沒有真正看到這一代年輕人身上與生俱來的中國精神。」所以不要概念化地給下一代貼標籤,真正的年輕一代從來就沒有折過腰。前段時間的新冠肺炎疫情戰鬥中,就出現了很多00後的身影。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90後一代不是垮掉的一代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90後一代不是垮掉的一代,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2021年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90後一代不是垮掉的一代由寧夏華圖教育整理髮布,更多備考資料可訪問寧夏華圖 事業單位考試備考資料頁獲取。 》》》》點擊預約:2021寧夏事業單位公告《《《《《
  • 00後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嗎?
    「在別人眼裡的無知,成為了炫耀的資本」,「垮掉的一代」,難道這真的要成為一個對00後的定義?事實並不然,00後在如今這個時代接受了更全方面的教育,對比60後,70後,他們顯得眼界更為開闊,對比80後,90後,他們的朝氣與活力更加彭勃。
  • 土味審醜,是中國垮掉一代的「新文化運動」
    2018年,他們在快手上發現了一個河南農村的小光頭,他在田間地頭裡扭動不太靈活的身體,憑藉著野性原始的尖叫刺破了看客們沉睡的土味神經——「一給我裡giaogiao!」上世紀60年代的垮掉派領袖:艾倫·金斯堡另一個龍袍加身,在賽博世界中試圖復闢他的漢家王朝。
  • 北島推薦「垮掉一代」碩果僅存的詩人——斯奈德
    加裡.斯奈德作為美國「垮掉派」文學運動的主要成員,以寫實性、以意象拼圖的口語化寫作形式,向讀者呈現自己對日常生活和世界的觀感認識。在《洛杉磯盆地夜曲》一詩中,他以豐富的想像力,以夜色中的洛杉磯盆地為描繪對象,傳達出詩人內心喧囂與寧靜兩重世界,通過對比展開敘述,揭示了寧靜並不是純粹的,夜色中的寧靜遺留著白日喧囂的遺蹟,進一步渲染了人類在生活中可以達到寧靜致遠的精神狀態。
  • 《在路上》:Hope you never grow old
    《在路上》的出現,影響了美國、乃至世界文化潮流,掀起了美國年輕人反傳統、反權威的思潮。它讓咖啡、牛仔褲、背包客、旅行、搭車,成了當時年輕人追捧的新美國精神的標籤。書中定義了二戰後垮掉的一代,反抗主流的批頭族是跨掉一代的參與者;它催生了美國60年代的嬉皮士運動;無數美國青年因為它踏上了背包客的旅程。在藝術創作方面,它是眾多公路片的靈感源泉,鮑勃·迪倫、披頭四樂隊、帕蒂·史密斯等搖滾樂的大拿們,都認為凱魯亞克對他們的音樂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厚影響。
  • 都說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看世界大戰後的人們是如何做的
    ①《在路上》的時代背景《在路上》雖然被認作是「垮掉青年的聖經」,但在當時的主流文化圈卻一直處於邊緣。凱魯亞克在世時,其作品大都受到貶抑,認為不合正統文學口味。但要了解《在路上》,就必須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青年一代。戰爭的殘酷和血腥,令青年們失去了原本正常的精神土壤。
  • 偷狗、酗酒、吃兔兔,「垮掉的一代」英國海鷗
    英國各地都有人看到醉酒的海鷗從屋頂上摔下來,它們跌跌撞撞地在路上走著,甚至吐在援助它們的人身上。喝到眼神像個白痴(誤)去年夏天,一群海鷗被發現在伯恩茅斯的海灘上就著遊客沒喝完留下的葡萄酒和啤酒開Party。搞笑的是,那些酒瓶中有一瓶是尿,也被喝了。
  • 傳承五四精神 戰「疫」一代堪當大任
    無數的年輕人刷新了社會對90後、00後的認知,他們不是垮掉的一代,他們是戰「疫」的一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中,稱讚「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90後彭銀華醫生推遲婚禮投入戰「疫」,直至他殉職,人們才發現他抽屜裡未發出的婚禮請柬。醫生夏思思在下夜班回家的路上得知,科室收治了一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人,立刻返回了醫院。這次「逆行」使她感染殉職。中國飛天第一人、航天英雄楊利偉向抗疫青年致敬,感謝他們衝鋒在前,保護了國家。
  • 何冰: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才是不如下一代的人
    1978年,中國實現改革開放;艱苦奮鬥的歲月在一夜之間成為歷史,新生活、新世界如同一幅畫卷般展開。生於新世界裡的人,成了第一批「垮掉的一代」。那些「前輩」,批評這一代人是「小皇帝」「小公主」,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 豆瓣評價8.5分,《在路上》給靈魂熨帖的安慰,引領人前往,不停歇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書籍,給它如此高的評價,他激起我的閱讀欲望,想要徵服世界一般,要徵服這本高高在上的書!書到手之後,映入眼帘的是這樣的一段話:我還年輕,我渴望燃燒,渴望流浪,渴望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我感到我還年輕,我還沒有瘋狂過,是不是要走在路上……一、行進在路上的靈魂與精神其實《在路上》不是簡單地旅遊,它是靈魂的放逐,是精神的流浪,是靈魂的自由。作者傑克·凱魯亞克就是小說《在路上》的人物原型。傑克·凱魯亞克真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人,他和李白有的一拼,但是他不如李白有家財,「千金散盡還復來」。
  • 00後會是垮掉的一代嗎?
    這是Z世代的時代,網際網路熱議已經從90後到了00後,自從「垮掉的一代」被發明後,幾乎哪一代都沒少了這個名頭,就如同當年70後說80後不行,如今「會不會被垮掉」的擔子落在了00後的肩上。"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可好不得不感嘆時間過得真好快。
  • 90後,00後曾被看作垮掉的一代,而如今卻是祖國的脊梁與未來!
    導語:曾幾何時,不知為何緣由我們這群90後就被貼上來灰色標籤,「垮掉的一代」,又不知誰人將此標籤延續到了00後身上。估摸著10後也還會擁有這個特殊標籤吧。但是今天我想說,我們90,00不僅不是垮掉的一代,我們反而會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助推器,實現民族振興的踐行者,是祖國下一代的優秀榜樣。正如網友所說的那樣,他們是脊梁與未來。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以國之名,致敬抗疫英雄!眾網友紛紛表示實至名歸,銘記於心。
  • ...出國作戰70周年」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新時代偉大鬥爭的精神...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它不僅奏響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凱歌,更鍛造出了光耀千秋的抗美援朝精神,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推進新時代偉大鬥爭提供了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