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談新中式庭院

2020-12-12 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

中國庭院文化歷史悠久,院子是中國人對家的嚮往、安頓一家老小,精神寄託的場所。古人再窮,哪怕用土牆或籬笆圍屋一圈,都要有自己的小院。一道牆或一道籬笆圍出一個自己的領地以後,形成了家庭的倫理秩序,中國人的院子裡面是個獨立的世界,是一個家的天地。院子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對環境的和諧。

籬笆庭院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庭院空間經過數千年沉澱,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明清時期中國園林中發至顛峰,其建築形式豐富多樣,建築和園林融為一體。

古典中式院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文化的融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舒適性要求相應提高。因古建築在防寒保暖及採光等方面的不足。人們不願捨棄傳統院落之美而又能滿足舒適性要求,及新材料的產生,新工藝的應用。新中式院子就應運而生了。

新中式院子

新中式風格結合現代人的審美點,通過設計創意刪繁就簡,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保留與創新,再與現代元素相結合,打造出了富有文化內涵線條明快的庭院景觀。

新中式院子

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園林造園手法借鑑,及植物山石水溪的點綴。透過窗戶框景、借景到室內空間中,以此感受自然的氣息。

新中式院子
新中式院子

《莊子齊物論》中說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身處與天地萬物之間,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哲學思想,用在新中式庭院是最貼切不過,讓人們心靈有歸屬能感受自然天人合一的棲息之所。

新中式院子
新中式院子

相關焦點

  • 痴迷中國古建築——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
    從飛簷翹角的古戲臺到體量宏大古祠堂,從活靈活現的木雕作品到神韻皆具的古建築設計作品,江西省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都信手拈來。20餘載匠心營造,只為傳承民族精粹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專心創作2007年來到了上海長樂設計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古建築測繪製圖及修復設計。
  • 玩轉庭院:15個新中式庭院景觀設計,院落還是中式的最有feel
    隨著大家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庭院的裝飾設計也變得多樣,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新的中式造園設計方案,整體結構偏重於傳統自然的理念,一起看看吧。中國人重視利用園內的水資源,對於新中式造園設計方案也不例外,但整體上利用流動的水,形成包圍住宅的態勢,把水邊的綠色植物組合起來,就好像置身於溪谷的清澈的溪水裡。同時承諾大水面,我們可以種植一些綠色種植水草,養殖一些錦鯉,也是吉祥寓意的象徵。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黃桂瓊展示黎錦技藝  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著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打從那時候起,初嘗甜頭的她,開始苦練織錦技藝,並手把手地教當地的姑娘、婦女學織黎錦。  家中授技、直播推廣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 玩轉庭院:15個新中式庭院景觀設計,院落還是中式的有feel
    隨著大家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庭院的裝飾設計也變得多樣,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新的中式造園設計方案,整體結構偏重於傳統自然的理念,一起看看吧。 偶爾朋友來家裡,一起來庭院走走,作為接待區也可以,四周是院子裡美麗的自然風景,來上一杯好茶,談論古今。
  • 花園設計 | 令人眼前一亮的庭院入口
    日式禪意 日式庭院常以拙樸的飛石象徵崎嶇的山間石徑,以地上的矮松寓指茂盛的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缽聯想到清冽的山泉,以滄桑厚重的石燈籠來營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圍。
  • 5000餘個木構件古戲臺搬回家 寧海巧匠「克隆」國寶戲臺
    52歲的岔路鎮湖頭村村民葛招龍迷上古戲臺營造技藝,常跑到這裡來琢磨,在他眼裡,城隍廟古戲臺單藻井,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即便是在遍布125座古戲臺的「全國古戲臺之鄉」寧海,其精美程度也是排在前列的。「搬回家,咋樣?」年復一年,這個大膽想法在葛招龍心裡快速生長,連他自己都嚇一跳。
  • 「城市綠心」櫻花庭院下周亮相 北可賞櫻南可觀湖
    再過幾天,一幅早春三月櫻花盛放的盎然景象,就將出現在城市副中心的綠色森林裡。記者昨天獲悉,坐落於「城市綠心」雨洪區的櫻花庭院景觀項目即將於下周竣工。這也是「綠心」內首個落架亮相的建築。   結構與頤和園有點相似   一根尺棍、一個瀝粉器,輕輕一「筆」,一道2毫米寬的垂直白線就呈現在畫工老汪的手中。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惠安傳統銀飾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文玉介紹
    壓銀、敲打、拉線……眼前這位正在專心製作銀飾品的老人就是「惠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惠安女銀腰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玉。不善言談的王文玉老人,只要一說起製作銀飾的手藝活,他的一雙眼睛便流露出對手工打銀活熱愛的光芒和自豪。
  • 非遺技藝「金米奇」來了!獅山傳承人專做「金衣」,薄如蟬翼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獅山羅村金箔鍛造藝技傳習所,了解新一代傳承人吳煒全一家三代人對鍛造金箔手藝傳承和堅守的動人故事。一家三代人的堅持與傳承一雙布滿繭子的手,一個看似普通的鐵錘,一個藏身村居的工坊,一門瀕臨失傳的獨門技藝……
  • 白牆灰瓦紅柱 怒放櫻花環繞 「城市綠心」櫻花庭院下周亮相
    站在遊廊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建油漆彩繪代表性傳承人」李燕肇邊指導著工人邊介紹。  白牆、灰瓦與紅柱,李燕肇帶著工人們精心「美妝」的,是結構上和頤和園有點兒相似的櫻花庭院。庭院建築為仿明清小式做法古建築風格,佔地面積501.84平方米,由正門的敞軒、西側的四角亭和東側的茶室組成,幾座單體建築以垂花門與遊廊相連接。
  • 1片森林、7個庭院成就森林旅遊典範之作!十勝千年之森是如何做的
    是以匠人之心執著鑽研一門技藝?還是千年等一回,守候一份完美的愛情?在日本北海道的十勝地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要用一千年的時間保護一片森林,這就是十勝千年之森。十勝千年之森位於北海道日高山脈與十勝平原的交界處,海拔275~460米,面積400公頃,對外開放時間為每年的4月到11月。
  • 非遺傳承人蘇雲山和他的蘇氏鋦瓷技藝
    陽穀縣地處魯西平原,黃河北岸,隸屬於中國江北水城——聊城市,總面積106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83萬勤勞的人民安居樂業,世代傳續,許多技藝絕活也流傳至今,這其中就有鋦瓷這項傳統手藝。鋦瓷行當至今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這句俗語來源於傳統瓷器修復——鋦瓷。《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鋦瓷藝人當時鋦瓷的情景。蘇雲山,鋦瓷技藝的第九代傳承人,他用心學習借鑑古人的智慧手藝,鋦瓷技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鋦瓷不僅僅是為了修復瓷器,本身就是一種裝飾。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學生正在給茶山泥公仔填彩 東莞陽光網訊(記者 鍾榴青)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三年級兩個班級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
  • 傳承千年文化遺產,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易茂才的故事
    相傳炒米餅是冼夫人軍中的軍糧,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已發展成當地特產,炒米餅的製作技藝也成為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琪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琪昌公司)董事長易茂才始終不忘初心,堅持以原鄉風味為基礎,帶領公司致力傳承冼夫人軍糧千年文化遺產,為維護好「嶺南餅祖,千年軍糧」的品牌和聲譽不斷努力。
  • 敲出銅鑼最強音——訪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許國祥是家族制鑼的第四代傳承人,其家族傳承的鍛造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有近150年歷史了。
  • 15款新中式「小庭院景觀」設計,融合現代中式鋪裝,別有一番意境
    15款新中式「小庭院景觀」設計,融合吧現代和傳統中式風格鋪裝,別有一番意境!花園主體風格打造成新中式,出戶用一條蜿蜒的小路連接到休息亭,小路用經典的花草植物裝飾設計,用精品石裝點鋪路,好看又可以按摩花園內種植區都用花壇做了設計,讓院子打理更為簡潔,防止有土壤外濺的可能性。花壇的貼面用了類似青磚的pk磚貼面,既可以達到中式的效果,又在預算上節約了不少。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示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
  • 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李學民,沙窩木旋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農閒時,靠外出打工為生;農忙時,在家抽空還要學習、研究木旋技藝,並積極傳播木旋這項古老技藝,至今已被邀請至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參加展演,引發關注與轟動。(騰訊大燕網·冀錄 範海玲/文 王偉倩/圖 呂承林/視頻)
  • 新中式四合院,用全新方式展現古韻之美
    如若將時間的進度條拉到現代中國式審美,又以新的姿態——新中式,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融入我們的生活。 一座新中式院落,以詩入境,因畫成景,將中式精髓蘊藏其中,用全新的方式融入東方之美,展現出一種現代的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