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漢語美,到底美在哪?王力先生談了這三點

2020-12-04 澎湃新聞

語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為它有整齊的美、抑揚的美、迴環的美。這些美都是音樂所具備的,所以語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說是語言的音樂美。在音樂理論中,有所謂音樂的語言;在語言形式美的理論中,也應該有所謂語言的音樂。音樂和語言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音樂和語言都是靠聲音來表現的,聲音和諧了就美,不和諧就不美。整齊、抑揚、迴環,都是為了達到和諧的美。在這一點上,語言和音樂是有著密切的關係的。

語言形式的美不限於詩的語言,散文裡同樣可以有整齊的美、抑揚的美和迴環的美。從前有人說,詩是從聲律最優美的散文中洗鍊出來的;也有人意識到,具有語言形式美的散文卻又正是從詩脫胎出來的。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討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沒有意義的,只要是語言,就可能有語言形式美存在,而詩不過是語言形式美的集中表現罷了。

[五代]周文矩《文苑圖》(局部)

01

整齊的美

在音樂上,兩個樂句構成一個樂段。最整齊勻稱的樂段是由長短相等的兩個樂句配合而成的,當樂段成為平行結構的時候,兩個樂句的旋律基本上相同,只是以不同的終止來結束,這樣就形成了整齊的美。同樣的道理應用在語言上,就形成了語言的對偶和排比。對偶是平行的、長短相等的兩句話,排比則是平行的、但是長短不相等的兩句話,或者是兩句以上的、平行的、長短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話。

遠在第二世紀,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普魯塔克就以善用排比的語句為人們所稱道。直到現在,語言的排比仍然被認為修辭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排比作為修辭手段雖然是人類所共有的,對偶作為修辭手段卻是漢語的特點所決定的(當然,和漢語同一類型的語言也能有同樣的修辭手段。)。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雖然雙音詞頗多,但是這些雙音詞大多數都是以古代單音詞作為詞素的,各個詞素仍舊有它的獨立性。這樣就很適宜於構成音節數量相等的對偶。對偶在文藝中的具體表現,就是駢體文和詩歌中的偶句。

駢偶的來源很古。《易·乾·文言》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說:「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詩·召南·草蟲》說:「喓喓草蟲,趯趯阜螽。」《邶風·柏舟》說:「覯閔既多,受侮不少。」《小雅·採薇》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種例子可以舉得很多。

六朝的駢體文並不是突然產生的,也不是由誰規定的,而是歷代文人的藝術經驗的積累。秦漢以後,文章逐漸向駢儷的方向發展。例如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說:「高談娛心,哀箏順耳。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又說:「節同時異,物是人非。」這是正向著駢體文過渡的一個證據。從駢散兼行到全部駢儷,就變成了正式的駢體文。

對偶既然是藝術經驗的積累,為什麼駢體文又受韓愈等人排斥呢?駢體文自從變成一種文體以後,就成為一種僵化的形式,缺乏靈活性,從而損害了語言的自然。駢體文的致命傷,還在於缺乏內容,言之無物。作者只知道堆砌陳詞濫調,立論時既沒有精闢的見解,抒情時也沒有真實的感情。韓愈所反對的也只是這些,而不是對偶和排比。他在《答李翊書》裡說:「惟陳言之務去。」又在《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裡說:「惟古於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他並沒有反對語言中的整齊的美。沒有人比他更善於用排比了:他能從錯綜中求整齊,從變化中求勻稱。他在《原道》裡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又說:「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這樣錯綜變化,就能使文氣更暢。儘管是這樣,他也還不肯放棄對偶這一個重要的修辭手段。他的對偶之美,比之庾信、徐陵,簡直是有過之無不及。試看他在《送李願歸盤谷序》所寫的「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在《進學解》所寫的「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在《答李翊書》所寫的「養其根而竢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哪一處不是文質彬彬、情採兼備的呢?

《五百家注韓昌黎集》(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整齊而不雷同,勻稱而不呆板,語言中的對偶和排比,的確可以構成形式的美。在對偶這個修辭手段上,漢語可以說是「得天獨厚」,這一藝術經驗是值得我們繼承的。

02

抑揚的美

在音樂中,節奏是強音和弱音的周期性的交替,而拍子則是衡量節奏的手段。譬如你跳狐步舞,那是四拍子,第一拍是強拍,第三拍是次強拍,第二、四兩拍都是弱拍;又譬如你跳華爾茲舞,那是三拍子,第一拍是強拍,第二、三兩拍都是弱拍。

節奏不但音樂裡有,語言裡也有。對於可以衡量的語音單位,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讓它們在一定時隙中成為有規律的重複,這樣就構成了語言中的節奏。詩人常常運用語言中的節奏來造成詩中的抑揚的美。西洋的詩論家常常拿詩的節奏和音樂的節奏相比,來說明詩的音樂性。在這一點上說,詩和音樂簡直是孿生兄弟了。

由於語言具有民族特點,詩的節奏也具有民族特點。音樂的節奏只是強弱的交替,而語言的節奏卻不一定是強弱的交替;除了強弱的交替之外,還可以有長短的交替和高低的交替(上文所說的都是可衡量的語音單位,因音的長度、強度、高度都是可以衡量的。)。譬如說,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中,長短音的區別很重要,希臘詩和拉丁詩的節奏就用的是長短律;在英語和俄語中,輕重音的區別很重要,英國詩和俄國詩的節奏就用的是輕重律。因此,希臘、羅馬詩人的抑揚概念,跟英、俄詩人的抑揚概念不同。儘管用的是同樣的名稱,希臘、羅馬詩人所謂抑揚格指的是一短一長,英、俄詩人指的是一輕一重;希臘、羅馬詩人所謂揚抑格指的是一長一短,英、俄詩人指的是一重一輕;希臘、羅馬詩人所謂抑抑揚格指的是兩短一長,英、俄詩人指的是兩輕一重;希臘、羅馬詩人所謂揚抑抑格指的是一長兩短,英、俄詩人指的是一重兩輕。

漢語和西洋語言更不相同了。西洋語言的複音詞很多,每一個複音詞都是長短音相間或者是輕重音相間的,便於構成長短律或輕重律;漢語的特點不容許有跟西洋語言一樣的節奏。那麼,漢語的詩是否也有節奏呢?

從傳統的漢語詩律學上說,平仄的格式就是漢語詩的節奏。這種節奏,不但應用在詩上,而且還應用在後期的駢體文上,甚至某些散文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也靈活地用上了它。

平仄格式到底是高低律呢,還是長短律呢?我傾向於承認它是一種長短律。漢語的聲調和語音的高低、長短都有關係,而古人把四聲分為平仄兩類,區別平仄的標準似乎是長短,而不是高低。但也可能既是長短的關係,又是高低的關係。由於古代漢語中的單音詞佔優勢,漢語詩的長短律不可能跟希臘詩、拉丁詩一樣,它有它自己的形式。這是中國詩人們長期摸索出來的一條寶貴的經驗。

漢語詩的節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這是四言詩的兩句。上句是兩揚兩抑格,下句是兩抑兩揚格。平聲長,所以是揚;仄聲短,所以是抑。上下兩句抑揚相反,才能曲盡變化之妙。《詩·周南·關雎》詩中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就是合乎這種節奏的。每兩個字構成一個單位,而以下字為重點,所以第一字和第三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詩·衛風·伯兮》詩中的「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同樣是合乎這種節奏的。在《詩經》時代,詩人用這種節奏,可以說是偶合的、不自覺的,但是後來就漸漸變為自覺的了。曹操《短歌行》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土不同》的「心常嘆怨,戚戚多悲」;《龜雖壽》的「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這些就不能說是偶合的了。這兩個平仄格式的次序可以顛倒過來,而抑揚的美還是一樣的。曹操的《土不同》的「水竭不流,冰堅可蹈」;《龜雖壽》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就是這種情況。

《曹操集》(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有了平仄的節奏,這就是格律詩的萌芽,這種句子可以稱為律句。五言律句是四言律句的擴展;七言律句是五言律句的擴展。由此類推,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沒有不是以四字句的節奏為基礎的。

五字句比四字句多一個字,也就是多一個音節。這一個音節可以加在原來四字句的後面,叫做加尾;也可以插入原來四字句的中間,叫做插腰。加尾要和前一個字的平仄相反,所以平平仄仄加尾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加尾成為仄仄平平仄;插腰要和前一個字的平仄相同,所以平平仄仄插腰成為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插腰成為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詩經過了一個很長的逐漸形成的過程。曹植的《箜篌引》有「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白馬篇》有「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贈白馬王彪》有「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情詩》有「遊魚潛綠水,翔鳥薄天飛」。這些已經是很完美的五言律句了,但是這種上下平仄相反的格式還沒有定型化,曹植還寫了一些平仄相同(後人叫做失對)的句子,例如《美女篇》的「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裡說:「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又說:「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到了這個時候,詩的平仄逐漸有了定格。但是齊梁的詩仍有不對、不粘的律句。沈約自己的詩《直學省秋臥》:「秋風吹廣陌,蕭瑟入南闈。愁人掩軒臥,高窗時動扉。虛館清陰滿,神宇暖微微。網蟲垂戶織,夕鳥傍簷飛。纓佩空為忝,江海事多違。山中有桂樹,歲暮可言歸。」分開來看,句句都是律句;合起來看,卻未能做到多樣化的妙處,因為不粘、不對的地方還很多。到了盛唐,律詩的整個格式才算定型化了。

從五言律詩到七言律詩,問題很簡單:只消在每句前面加上平仄相反的兩個字就成了。從此以後,由唐詩到宋詞,由宋詞到元曲,萬變不離其宗,總不外是平仄交替這個調調兒(關於詩詞的格律,參看拙著《詩詞格律》和《詩詞格律十講》,這裡不再敘述。)。七減四成為三字句,二加四成為六字句,三加五成為八字句,四加五或二加七成為九字句,如此等等,可以變出許多花樣來。甚至語言發展了,聲調的種類起了變化,而平仄格式仍舊不變。試看馬致遠的《秋思》:「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這個曲調是《撥不斷》,頭兩句都要求收音於平聲,第五句要求收音於仄聲,按《中原音韻》,「竭」和「絕」在當時正是讀平聲,「缺」字在當時正是讀仄聲(去聲)。當時的入聲字已經歸到平、上、去三聲去了,但是按照當代的讀音仍舊可以譜曲。

《詩詞格律》

直到今天,不少的民歌,不少的地方戲曲,仍舊保存著這一個具有民族特點的、具有抑揚的美的詩歌節奏。漢語的聲調是客觀存在的,利用聲調的平衡交替來造成語言中的抑揚的美,這也是很自然的。

……

新詩的節奏不是和舊體詩詞的節奏完全絕緣的,特別是駢體文和詞曲的節奏,可以供我們借鑑的地方很多。已經有些詩人在新詩中成功地運用了平仄的節奏。現在試舉出賀敬之同志《桂林山水歌》開端的四個詩行來看:

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

如情似夢灕江的水!

這四個詩行同時具備了整齊的美、抑揚的美、迴環的美。整齊的美很容易看出來,不必討論了。迴環的美下文還要講到,現在單講抑揚的美。除了襯字(「的」字)不算,「神姿仙態桂林山」和「如情似夢灕江水」,十足地是兩個七言律句。我們並不說每一首新詩都要這樣做,但是當一位詩人在不妨礙意境的情況下,能夠錦上添花地照顧到語言形式美,總是值得頌揚的。

不但詩賦駢體文能有抑揚的美,散文也能有抑揚的美,不過作家們在散文中把平仄的交替運用得稍為靈活一些罷了。我從前曾經分析過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認為其中的腔調抑揚頓挫,極盡聲音之美。例如「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這兩句話的平仄交替是那樣均衡,決不是偶合的。前輩誦讀古文,搖頭擺腦,一唱三嘆,逐漸領略到文章抑揚頓挫的妙處,自己寫起文章來不知不覺地也就學會了古文的腔調。我們今天自然應該多作一些科學分析,但是如果能夠背誦一些現代典範白話文,涵泳其中,抑揚頓挫的筆調,也會是不召自來的。

03

迴環的美

迴環,大致說來就是重複或再現。在音樂上,再現是很重要的作曲手段。再現可以是重複,也可以是模進。重複是把一個音群原封不動地重複一次,模進則是把一個音群移高或移低若干度然後再現。不管是重複或者是模進,所得的效果都是迴環的美。

詩歌中的韻,和音樂中的再現頗有幾分相像。同一個音(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後面再帶輔音)在同一個位置上(一般是句尾)的重複,叫做韻。韻在詩歌中的效果,也是一種迴環的美。當我們聽人家演奏舒伯特或託賽利的小夜曲的時候,翻來覆去總是那麼幾個音群,我們不但不覺得討厭,反而覺得很有韻味;當我們聽人家朗誦一首有韻的詩的時候,每句或每行的末尾總是同樣的元音(有時是每隔一句或一行),我們不但不覺得單調,反而覺得非常和諧。

依西洋的傳統說法,韻腳是和節奏有密切關係的。有人說,韻腳的功用在於顯示詩行所造成的節奏已經完成了一個階段(參看A·Dorchain《詩的藝術》第102頁。)。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這種看法是以西洋詩為根據的,對漢語詩來說不盡適合。因為漢語詩不都是有節奏的,也不一定每行、每句都押韻。但是,從詩的音樂性來看韻腳,這一個大原則是和我們的見解沒有矛盾的。

散文能不能有韻?有人把詩歌稱為韻文,與散文相對立,這樣,散文似乎就一定不能有韻語了。實際上並不如此。在西洋,已經有人注意到魯索在他的《新愛洛伊絲》裡運用了韻語(參看A·Dorchain《詩的藝術》27頁。)。在中國,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易經》和《老子》大部分是韻語,《莊子》等書也有一些韻語。古醫書《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充滿了韻語。在先秦時代,韻語大約是為了便於記憶,而不是為了藝術的目的。到了漢代以後,那就顯然是為了藝術的目的了。如果駢體文中間夾雜著散文叫做「駢散兼行」的話,散文中間夾雜著韻語也可以叫做「散韻兼行」。讀者如果只看不誦,就很容易忽略過去;如果多朗誦幾遍,韻味就出來了。

例如枚乘《上書諫吳王》一開頭「臣聞得全者昌,失全者亡」(《漢書》作「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今依李兆洛《駢體文鈔》。),就是韻語。下文:「系絕於天,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髮。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極天命之壽……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結」「出」「發」「脫」四字押韻,「天」「山」「安」「難」四字押韻。又:「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聞」「言」押韻,「知」「為」押韻。又:「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基」「胎」「來」押韻。又:「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差」「過」押韻。又:「夫十圍之木,始生而櫱,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拔;據其未生,先其未形也。」「櫱」「絕」「拔」押韻,「生」「形」押韻。

又如柳宗元《愚溪詩序》:「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這裡是「違」和「歸」押韻,「夷」和「知」押韻(也可以認為四字一起押韻,算是支、微通押)。

又如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始命芟其蕪,行其塗。積之丘如,蠲之瀏如。既焚既釀,奇勢迭出,清濁辨質,美惡異位。視其值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紆徐。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僕,竅穴逶邃,堆阜突怒。」這裡是「蕪」和「塗」押韻,「丘」和「瀏」押韻(虛字前韻),「出」和「位」押韻(出,尺類切,讀chuì),「舒」「徐」和「隅」押韻,「僕」和「怒」押韻。

又如大家所熟悉的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魚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裡「霏」和「開」押韻(不完全韻),「空」和「形」押韻(不完全韻),「摧」和「啼」押韻(不完全韻),「譏」和「悲」押韻,「明」「驚」和「頃」「泳」「青」押韻(平仄通押),「璧」和「極」押韻,「忘」和「洋」押韻。作者並不聲明要押韻,他的押韻在有意無意之間,不受任何格律的約束,所以可以用不完全韻,可以平仄通押,可以不遵守韻書的規定(如「譏」和「悲」押,「明」「驚」和「青」押,「璧」和「極」押)。這一條藝術經驗似乎是很少有人注意的。

賦才是真正的韻文。我們主張把漢語的文學體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散文,第二類是韻文,第三類是詩歌。韻文指的就是賦,有人把賦歸入散文,那是錯誤的(陳鍾凡先生的《中國韻文通論》把詩、賦都歸韻文,那比把賦歸入散文好得多。)。單從全部押韻這一點說,它應該屬於詩的一類。但是有許多賦並沒有詩的意境,所以只好自成一類,它是名副其實的韻文。賦在最初的時候,還不十分注意對偶,更無所謂節奏。到了南北朝,賦受駢體文的影響,不但有了對偶,而且逐漸有了節奏。例如庾信的《哀江南賦》,等於後期的駢體文加韻腳,兼具了整齊的美、節奏的美、迴環的美,這簡直就是一篇史詩。蘇軾的前後《赤壁賦》則又別開生面,多用「也」「矣」「焉」「哉」「乎」,少用對偶和節奏,使它略帶散文氣息,而韻腳放在「也」「矣」「焉」「哉」「乎」的前面,令人有一種輕鬆的感覺。這是遙遠地繼承了《詩經》的優點,而又加以發展的一種長篇抒情詩。我常常設想:我們是否也可以拿「呢」「嗎」「的」「了」來代替「也」「矣」「焉」「哉」「乎」來嘗試一種新的賦體呢?成功的希望不是沒有的。

[金]武元直 《赤壁圖》(局部)

韻腳的疏密和是否轉韻,也有許多講究。《詩經》的韻腳是很密的:常常是句句用韻,或者是隔句用韻。即以句句用韻來說,韻的距離也不過像西洋的八音詩。五言詩隔句用韻,等於西洋的十音詩。早期的七言詩事實上比五言詩的詩行更短,因為它句句押韻(所謂柏梁體),事實上只等於西洋的七音詩。從鮑照起,才有了隔句用韻的七言詩,韻的距離就比較遠了。我想這和配不配音樂頗有關係。詞的小令最初也配音樂,所以韻也很密。曲韻原則上也是很密的,只有襯字太多的時候,韻才顯得疏些。直到今天的京劇和地方戲,還保持著密韻的傳統,就是句句用韻。在傳唱較久的京劇或某些地方戲曲中,還注意到單句押仄韻,雙句押平韻(如京劇《四郎探母》和《捉放曹》等),這大約也和配音樂有關。

一韻到底是最佔勢力的傳統韻律。兩句一換韻比較少見,必須四句以上換韻才夠韻味,而一韻到底則最合人民群眾的胃口。打開鄭振鐸的一部《中國俗文學史》來看,可以說其中的詩歌全部是一韻到底的。我們知道,元曲規定每折必須只用一個韻部。例如關漢卿《竇娥寃》第一折押尤侯韻,第二折押齊微韻,第三折押先天韻,第四折押皆來韻。直到現代的京劇和地方戲,一般也都是一韻到底的。例如京劇《四郎探母·坐宮》押言前轍,《捉放曹·宿店》押發花轍。在西洋,一韻到底的詩是相當少的。可見一韻到底,也表現了漢語詩歌的民族風格。

雙聲、疊韻,也是一種迴環的美。這種形式美在對仗中才能顯示出來。有時候是雙聲對雙聲,如白居易《自河南經亂……》「田園零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以「零落」對「流離」;又如李商隱《落花》「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以「參差」對「迢遞」。有時候是疊韻對疊韻,如杜甫《秋日荊南述懷》「蒼茫步兵哭,展轉仲宣哀」,以「蒼茫」對「展轉」;又如李商隱《春雨》「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以「晼晚」對「依稀」。又有以雙聲對疊韻的,如杜甫《詠懷古蹟》第一首「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以「支離」對「漂泊」(漂:滂母字;泊:並母字,這是旁紐雙聲。);又如李商隱《過陳琳墓》「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以「埋沒」對「荒涼」。雙聲、疊韻的運用並不限於聯綿字,非聯綿字也可以同樣地構成對仗。

杜甫是最精於此道的。現在隨手舉出一些例子,《野人送朱櫻》「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以「細寫」對「勻圓」;《吹笛》「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以「律呂」對「關山」;《詠懷古蹟》第二首「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以「悵望」對「蕭條」(「蕭條」是聯綿字,但「悵望」不是聯綿字);第三首「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以「朔漠」對「黃昏」(朔:覺韻字;漠:鐸韻字,唐時兩韻讀音已經相近或相同。黃:匣母字;昏:曉母字,這是旁紐雙聲。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以雙聲的「清淺」對疊韻的「黃昏」,正是從老杜學來的。);第四首「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以「想像」對「虛無」(虛:魚韻字;無:虞韻字,這是鄰韻疊韻。)。這都不是偶然的。

《杜詩詳註》(中華國學文庫)

……

上面所說的語言形式的三種美——整齊的美、抑揚的美、迴環的美——總起來說就是聲音的美,音樂性的美。由此可見,有聲語言才能表現這種美,紙上的文字並不能表現這種美。文字對人類文化貢獻很大,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它始終是語言的代用品,我們要欣賞語言形式美,必須回到有聲語言來欣賞它。不但詩歌如此,連散文也是如此。葉聖陶先生給我的信裡說:「臺從將為文論詩歌聲音之美,我意宜兼及於文,不第言古文,尤須多及今文。今文若何為美,若何為不美,若何則適於口而順於耳,若何則僅供目治,違於口耳,倘能舉例而申明之,歸納為若干條,誠如流行語所稱大有現實意義。蓋今人為文,大多數說出算數,完篇以後,憚於諷誦一二遍,聲音之美,初不存想,故無聲調節奏之可言。試播之於電臺,或誦之於會場,其彆扭立見。臺從懇切言之,語人以此非細事,聲入心通,操觚者必須講求,則功德無量矣。」葉先生的話說得對極了,可惜我擔不起這個重任,希望有人從這一方面進行科學研究,完成這個「功德無量」的任務。

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過去一般讀者大概都會吟誦,他們吟誦詩文,從那吟誦的聲調或吟誦的音樂得到趣味或快感,意義的關係很少……民間流行的小調以音樂為主,而不注重詞句,欣賞也偏重在音樂上,跟吟誦詩文也正相同。感覺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兒的影響所引起的感覺,也還多少有這種情形,至於小調和吟誦,更顯然直接訴諸聽覺,難怪容易喚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至於意義的欣賞,得靠綜合諸感覺的想像力,這個得有長期的修養才成。」(朱自清《論百讀不厭》,見於他所著的《論雅俗共賞》第10頁。)我看利用語言形式美來引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注重詞句自然是不對的,但重視語言的音樂性,也是非常應該的。我們應該把內容和形式很好地統一起來,讓讀者既能欣賞詩文的內容,又能欣賞詩文的形式。

(本文節選自《語文講話》第八章語言形式美,標題為編輯所擬)

《語文講話》

王力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775-9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漢語的特性

一、語音的特點

二、詞彙的特點

三、語法的特點

第二節漢語的發展

一、語音的發展

二、詞彙的發展

三、語法的發展

第三節漢語的親屬及其方言分類

一、官話方言,即華北方言、下江方言、西南方言

二、吳語

三、閩語

四、粵語

五、客家話

第二章 方言

第一節方言的語音

第二節方言的詞彙

第三節方言的語法

第三章 語音

第一節漢語與四呼

第二節漢語與四聲

第三節各地語音的異同

第四節古今語音的演變

第四章 語法

第一節詞在句中的位置

第二節詞是怎樣構成的

第三節各地語法的異同

第四節古今語法的演變

第五章 詞彙

第一節詞彙與語音的關係

第二節詞彙與意義的參差

一、同音詞

二、同形詞

三、同義詞

第三節各地詞彙的異同

第四節古今詞彙的演變

第六章 文字

第一節漢字的起源及其演變

第二節形聲字的評價

第三節新字義的產生

第七章 字的寫法、讀音和意義

第一節字形

一、正字和俗字

二、異體字

三、合流字

四、分化字

五、譯名

六、別字

七、錯字

八、意義各別

第二節字音

一、一字數音

二、誤讀的問題

第三節字義

一、北京的語彙

二、方言的語彙

第四節同義詞、新名詞、簡稱

一、同義詞

二、新名詞

三、簡稱

第五節古語的沿用

一、文言虛字

二、文言的語彙

三、過時的口語

四、復活的文言

第八章 語言形式美

第一節整齊的美

第二節抑揚的美

第三節迴環的美

第四節詩的語言

第九章 語言與其他

第一節語言的真善美

一、語言的真

二、語言的善

三、語言的美

第二節語言的選擇

一、什麼話好聽

二、把話說得準確些

三、語言的化裝

四、觀念與語言

第三節邏輯和語言

一、思維和語言的統一性

二、思維和語言的區別

三、概念和詞

四、判斷和句子

五、推理和複句

六、思維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

第四節語言與文學

一、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

二、詞彙與文學

三、語音與文學

四、語法與文學

第五節語言的規範化和通俗化

一、語言規範化

二、語言通俗化

原標題:《都說漢語美,到底美在哪?王力先生談了這三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漢語韻律之美
    語言是有節奏的,人們說話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都有自己的節奏。漢語聲調的抑揚頓挫賦予音節優美旋律,讀起來會產生美的感受。魯迅先生曾說,漢語「(字)音美以感耳」。漢語之美美在韻律,所以古往今來,無論詩文創作,還是給孩子起名,人們不僅會注意內涵意蘊的美好與吉祥,而且還要求讀(聽)起來聲調和諧、字音響亮,因為漢語的字音具有強烈的音樂美。1.聲韻調的音樂美漢語的字音包含聲、韻、調三個部分。
  • 漢語之美,字字珠璣
    二、音韻之美漢語之美,還在於音韻,無論是普通話還是各地方言,各自的音韻都富有魅力。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比如《洛神賦》中這段: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 漢語的凝練和諧之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漢語之美,震撼人心!沒學習漢語,就不會知道「紅塵」是怎樣的紛紛攘攘難以舍斷,「斷腸」又是怎樣的入骨相思無法言說,「江南」是怎樣的煙雨朦朧,「明月」又是怎樣一種鄉愁...而對偶,作為中國詩詞和對聯創作的常用手法,講究兩兩相對、字數相等、平仄相符、意義相關。
  • 郭慶分享作品《漢語美》
    言傳身教傳統美德美勤勞善良樸實的父母師長慈愛美這是我兒時美好的心靈小天地是我心中一生感激的漢語的美這美伴隨了我的成長長大後的我物也美,人也美愛也美,行也美就像漢字的美就算有不完美情節也總能閱讀到美因為熱愛一切都可以更完美手捧漢語書
  • 中國球迷為何不喜歡伊藤美誠?原因離不開這三點,最後一點是關鍵
    我們都知道,日本也是桌球大國,中國球迷比較熟悉的日本女乒球運動員除了福原愛以外,莫過於當下實力最強的伊藤美誠;不過,中國球迷對福原愛和伊藤美誠的態度截然不同,對福原愛,中國球迷更多的是喜歡,而伊藤美誠則不是。那麼,中國球迷為何不喜歡伊藤美誠呢?原因離不開以下這三點,最後一點是關鍵。
  • 這三個景點都說是孫悟空的老家,到底哪一個才是正宗的呢?
    咱們都知道《西遊記》原著中孫悟空的老家就在花果山,但在我國有多達十幾個的景區都叫做花果山,也因原著中並沒有寫其具體的的地點,這也使得眾多景區都打著《西遊記》的名號來宣傳,各自都說自己是花果山的原形。那這個花果山到底在哪裡呢?花果山是不是也有水簾洞?是不是真的在瀑布後面有一個巨大的空間?是不是有特別多的猴子?這一個個的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們幾十年。今天老靳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我國這三個花果山都說自己是原著中所寫的,也都拿出《西遊記》中花果山原型的說法,還有的甚至請名人和專家考證,如此力爭,但到底哪一個才是吳承恩先生所寫的花果山呢?下面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到底哪點強?陳夢為何能對伊藤美誠保持不敗,這三點真的很重要
    陳夢目前對伊藤美誠保持4勝0負的全勝記錄,也是女乒主力中唯一對伊藤保持不敗戰績的選手。很多球迷比較感興趣,到底哪一點讓陳夢對伊藤美誠拿捏的那麼準?小編分享如下:通過觀看最近的三次比賽,我們會發現,其實陳夢贏的並不輕鬆,有些還是在落後情況下實現逆襲獲勝。
  • 福原愛尚且說漢語,張本為何拒絕講漢語?原因或是這些
    我們都知道,日本女將福原愛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她多次用漢語和我們的選手交流,但是明明會講漢語的張本智和在接受採訪時,他不僅將脫口而出的漢語改為日語,還要讓旁邊的翻譯逐字逐句把漢語翻譯給他,張本這一做法確實令人難以理解。那麼,張本智和到底為何要拒絕講漢語呢?原因或是以下這些。
  • 都說書法有美的一面,那美在哪?是形式美還是形象美?
    文/一者書法的美,究竟是形式的?還是形象的?在以往只為保存信息而書的時代,怎麼認識,關係不大。從審美效果上說,它是藝術形象;從實用上說,它確是表音表意的文字形式,因為人們首先需要的是為實用,才創造了這種文字形式。
  • 憑啥漢語被列為全球通用語言日語卻落選?光是這三點,它就沒資格
    說起來,漢語被列為世界通用語言,早在一年半前,就被英國廣播公司BBC預料到了。BBC認為漢語有望成為世界通用語言2018年12月31日,BBC Ideas發布了一個名為《全世界的人都應該統一使用漢語寫作嗎?》的視頻,他們認為漢語有望成為世界通用語言。
  • 漢語和英語的詞性,都有哪些異同點?
    漢語語法學完了,就開始學英語語法。撞撞,小鹿亂撞。撞撞撞,小鹿亂撞。之前我寫了一篇是關於拼音和音標的文章,今天我就來說說漢語詞性和英語詞性有哪些常見的區別點。兩者既有相同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將這兩種語法聯繫在一起,其實是可以參考漢語的語法規則的,通過一種語言去幫助掌握另一種語言,但不是完全套用,因為它們在共性中還存在很多的不同之處。這裡說的詞性,指作為劃分詞類的根據的詞的特點。又或者叫「詞類」。
  • 麥瑟爾夫人的美,在中國女孩身上很少看到!究其原因在於這三點
    在我們身邊很多女孩身上,很少會看到像麥瑟爾夫人這樣愛美,又活出自己獨特魅力的模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找不到自己的美,慢慢丟掉了骨子裡的東西。缺乏美麗意識的我們,究其根本,可以說是這三點原因。01中國女孩心中傳統的中庸思想麥瑟爾夫人的美是刻意為之的。在自己的婚禮上,天生能說會道的的麥瑟爾夫人,興致勃勃地發表了一段講話,她說自己為了穿上這件婚紗,整整三個星期都在餓著肚子。
  • 為什麼美羊羊如今會被觀眾討厭?這三點原因任誰也受不了
    不過要說當時最令人喜歡的角色的話,那就是美羊羊了。 美羊羊很活潑可愛,長得很好看,並且她十分善良,愛幫助別人,所以美羊羊在當時很令觀眾喜歡。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現在再看該片,觀眾卻不再喜歡美羊羊了,反而都討厭這個角色。那麼,美麗的美羊羊為什麼會受到觀眾的討厭呢?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任誰也受不了。
  • 東京五美」到底是哪幾所學校?
    提起日本文化,我們會想到「動漫」這兩個字,而日本美術方面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動漫,日本的設計在世界上也是舉足輕重的,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到日本學習設計專業。選擇設計院校不得不提到「東京五美」,讓我們來看看」東京五美」到底是哪幾所學校?
  • 伊藤美誠真了不起!戰勝國乒大將向中國記者鞠躬,還用漢語說謝謝
    2020國際乒聯年終總決賽,女單1/4決賽中,伊藤美誠經過7局鏖戰拿下國乒大將王藝迪,儘管從總比分來看雙方相差無幾,但如果看了整場比賽就知道,伊藤美誠一旦進入狀態,基本上就會迅速取得單局大比分領先。伊藤美誠雖然還沒有強到徹底撼動國乒金牌的地步,但無論是陳夢還是孫穎莎,每次贏她經常要費九牛二虎之力,非得被逼到極限才能摁住日本天才少女的火力進攻。這大半年以來,伊藤美誠又閉關修煉了新的發球技術,並在經過世界盃的磨鍊後,她逐漸找到了靈活運用的方式。
  • 更美APP劉迪:醫美4.0時代,做好這三點搶佔紅利
    早前我提過醫美的三個重要發展階段,1.0時代剛剛萌芽,機構通過報紙、電視、戶外廣告等傳統媒體獲客,投入高、客戶量少,精準度及性價比都極低;2.0時代,機構通過在百度及各大搜尋引擎SEM、組織企劃部或市場部發展分銷商拓客,精準度和渠道返點高,但獲客成本也高;到了3.0線上新媒體時代,機構通過更美APP類醫美垂直電商平臺、微信等線上渠道引流並進行顧客裂變獲客,成本降低的同時精準度大大提高,性價比也得到保障
  • 美音?英語啟蒙到底選哪一種音?
    小易一直覺得在給孩子啟蒙的道路上,興趣大過一切,畢竟不管英音還是美音,最後孩子學下來的都是英語呀!但既然有粉絲問到這個問題,那麼小易還是給大家分享一下英文口音那些事。英音、美音,都是英語有語言交流的地方就有口音很多爸爸媽媽在自己學英語的時候,都是聽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標準英音磁帶開啟英語啟蒙的,而在逐漸長大之後,才因為接觸了美劇慢慢打開了美式英語的大門。所以,大家不難看出,所謂的英音和美音除了個別的表達有所不同之外,大多數差異都來自於發音和語調。
  • 揭秘清朝入關之後,皇室人員現實生活中,是講滿語還是講漢語?
    在長達三個世紀的王朝中,有數不盡的英雄故事,也有道不盡的民間心酸。我們今天撇開其他的都不談,我們只談一下清朝皇室在入關之後,他們到底是說蒙語呢?還是說漢語?針對這個有趣的問題,最後一個皇帝溥儀也曾經在訪談當中說過答案。
  • 都說重慶的夜景美,它美在哪?在哪個地方看夜景好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朋友想去重慶旅遊,特別是在這寒風刺骨的冬天,會特別想念那個冒著熱氣的鍋,火鍋的辣味和這裡的觀光景點都讓人吃驚,今天是山城夜景,特別是南浜路的夜景,這條路有黃葛夜渡、字水宵燈等觀光景點。
  • PS4中最好玩的三款遊戲,是哪三款?說出你最喜歡的PS4獨佔遊戲
    為何《神秘海域 4》會怎麼的火熱,這其中幾點就是「第一點就是這部作品它的優點佔了絕大多數」「而第二點就是通過我們UP主以及小編的手上十傳十,然後越傳越多,就這樣,使得它被更加多的人們所認識」。最後,如果有玩家們從第一代的神秘海域一直玩到最後一作,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問題就是「這人誰呀?我的內森·德雷克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