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思域FK8這個車誰開誰知道,豪華性能車一輛。它保留了太多無關性能的東西,留下的想像空間很大。如果真的要對比,同樣舒適的大眾高爾夫且還算是對手,只不過人家的旗艦直奔四驅去了。
貼服的路感,若有若無的排氣聲浪,彈舌般輕微的收油放炮聲。真的把Type R(FK8)開上手,你絕不相信這種車也能讓人血管膨脹,而且是一輛改裝過的FK8哦!這感覺是臺福克斯RS吧……
圖:後山的路面又寬又斜,對底盤的考驗跟紐北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
圖:像這種測試型的跑山,並不會很極限的去跑,畢竟車不是自己家的。我們的目的只是把車子的特性試出來。
圖:扒開機蓋鎖,露出裡面的輕量化紅色鋁合金機蓋螺絲,是的連螺母都可能是鋁合金的那種。
圖:引擎整體保持原廠狀態,細看才會發現許多周邊點綴。
圖:K20C渦輪紅頂本田機,前排後吸運轉方向跟K20A已相反,依舊保留了排氣端的VTEC而廢除了進氣端的,畢竟渦輪需要更強大的排氣能量去推動。
圖:獨立的密封撞風腔,又是一個嚴謹的降進氣溫度設計。
圖:有人說前端渦輪設定是為了讓增壓管路更短,也有人說是為了維修便利方便布局,還有人說是為了讓駕駛艙更涼快,你相信哪個?
圖:妥妥的塔頂位於引擎後,純正FF格局,車頭不重不行。
圖:如果把FK8跟FD2放在一塊,你會發現他們的血緣關係已經非常淡了。
兩者引擎的運轉方向相反;一個車頭很輕,一個車頭很重;一個很「低扭」也很豪華,另一者卻近9000轉令人血脈噴張。想深一層也是妥當的,畢竟當年喜歡FD2的小年輕,現在上年紀了,也積累了一些資本,FK8給了他們一個繼續喜歡的理由。
圖:賽道日常客的證據,時刻準備的安裝拖車鉤,所以蓋蓋都丟了。
圖:中冷的有效撞風面積,已經非常的高了。
圖:你明白Type R標下面的車車和手掌啥意思嗎?加起來就是「車手」啊!
圖:還是那句話,「中出」才是男人的信仰。
圖:Rays CE28是輕量化輪轂中的佼佼者。
圖:搭配韓泰R級別的輪胎走街,只有在馬來西亞這麼高溫的路面才能起得了作用。
圖:剛剛說啥來著,有誠意的通風口。車輪帶走的氣流不可忽視,用以做冷卻散熱非常有效。
圖:所以把油冷放置在車輪前散熱,並利用車頭通風撞風的做法很正確。
圖:輪胎前面可以帶走散熱器的熱量,而輪拱後面的通風口,則可以帶走機艙的熱量。
剎車已經升級了AP Racing的競技部品,很多人改AP不是因為輕或者便宜,而是因為想要AP的腳感。
圖:簡約的小紅鑰匙,如果沒有Type R鑰匙扣就更好了。
圖:FK8有可以營造戰鬥氣氛嗎?其實普通的本田也差不多這個感覺,一堆銳利的線條和數顯儀表。
圖:大馬力前驅車還能保留手動配置已經很不錯了。其實,你也可以說是本田自動技術尚無優勢,總之鍵盤說了算。
圖:賽車桶椅是車上的唯一賽道日配置,可以留意到副駕套著罩罩,估計頻繁的拆裝怕是會弄花原廠真皮沙發。
圖:靠門外的引擎啟動按鈕,忽然聯想起某比賽需要車手從車外跑上去並啟動車子才開始起步……
圖:早已經不需要很多指針標去顯示某些引擎數據,就一個集成液晶能做好的事情,甚至它還可以檢修車子的故障。
圖:車尾塔頂裝上了車架硬度可調的撐杆,轉向特性可以通過調整這裡微調。
那FK8的轉向特性到底如何?其實就是那種歐洲車感,轉個彎卻深不見底的感覺。有多深?街道上還真試不出來,但是跟以前駕駛過的FD2,傾向甩尾的調教已經完全兩碼事兒了。
圖:至於FK8的轉向特性,我們還是結合底盤硬體來講吧!
圖:平整化的底盤設計,高速底盤氣流才能產生下壓力,紐北的高速彎和拋坡才有優勢。
圖:前懸掛上罩了剎車散熱的擾流裝置,有一根異樣的連杆連接了羊角和擺臂。
圖:可以把引擎擋板卸掉,看看擋板上的洞洞,都是在吹些啥東東。
圖:先看後輪,使用可調上擺臂用作車輪傾角設定。
圖:後防傾杆白色,使用了加粗的部品,後防傾杆硬才能減少推頭。
圖:原車自帶避震器阻尼可變的調整電機,切換駕駛模式時可改變避震阻尼。
圖:下底板中間顯然有一個撞風大洞洞。
圖:副車架跟車架整體銜接度很高,畢竟關乎整體剛性。
圖:使用撐杆撐住副車架和車架的兩個銜接點,顯然錦上添花。
圖:下擺臂和羊角使用鑄鋁合金製品,重量上有優勢。
圖:一條前下拉杆可以把副車架做回成完整的環形結構。
圖:水箱已經加大過了,大部分的熱量通過車底散去。
圖:機油格上面接著油餅,車主另外加裝了油冷套件。
圖:神奇的是油餅上的油路分開了兩邊,可能一個油冷還不夠,需要雙油冷設定。
圖:引擎的擺位實在太靠前了,加上渦輪本體也在車頭。車頭太重,這一波推頭不解決不行啊!
圖:在羊角下墊墊片,可以修正懸掛彎中的擺動結構,增加前輪極限。
圖:而前輪擺臂上這個東東就神奇了,它正是那種「彎深不見底」的根源所在。
圖:它可適當地改變前輪外束角(Toe Out),擺臂承受的壓力越大,擺動越大,Toe Out也隨之變化,爭取更大的低速彎抓地力。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車主為啥不肯改避震,避震太硬它就失效了。
圖:後輪加大傾角可變範圍,其實也是為配合前輪而已。
有人說,讓Type R「減肥」,也許就能重回最速FF寶座。但是底盤的布局你也看到了,車頭重得離譜,減重說不定會讓操控失衡更加嚴重。讓大馬力前驅車更快的設定,果然還是應該偏向甩尾,讓油門開度提早,爭取更快的直道速度的開法。十代思域Type R(FK8)的底盤設定,只是做了低速彎道的推頭修正,目的是讓你開得沒那麼難受,而不是讓你開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