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為抗日隱姓埋名十多年,犧牲後日軍為之泣!後人承其遺志

2020-12-16 記者李滿

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可已經等待失蹤丈夫16年的郭蓮卻依舊沒有等來丈夫的任何音訊。由於長期受迫害,加上極度的思念和繁重體力勞動,郭蓮患上了重病。

彌留之際,郭蓮將兒子馬崇雲、兒媳方秀雲以及女兒馬躲叫到床前,叮囑他們說:

「小日本投降了,好好藏著你爹的照片,將來紅軍打過來了,拿著照片找你爹去!記住你爹叫馬尚德,乳名順清。」

交代完這最重要一句話不久後的農曆九月十三日,郭蓮就帶著遺憾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直到此時,郭蓮都還並不知道,她的丈夫已經在五年前因抗日而壯烈犧牲了。而她之所以一直不知情,是因為,他的丈夫早已不叫馬尚德,而改名換姓為了楊靖宇。

而楊靖宇這個名字,恰是他們全家和世人都熟悉的大英雄的名字。他們絕想不到,自己一直苦苦找尋的人,竟就是那個人人口中傳頌的英雄楊靖宇。

馬躲第一次把「楊靖宇」和父親「馬尚德」完全連在一起,是在1953年。這年,她年已25歲。這也是她有生之年第一次真正「見到」父親,實際上,她見到的只是父親被日本人砍下並裝進玻璃瓶裡的父親頭顱。

就在見到父親頭顱那天,在東北烈士紀念館開館儀式上,馬躲真正全面地了解了父親和他的抗戰。也是在此間,她才將父親的軌跡和他們一家完全連起來。

楊靖宇最後一次和家人團聚是1928年,他和家人最後一次會面的地點是馬躲出生的那間臨時避難林杆棚。

馬躲無數次聽母親念叨過那個日期:1928年3月28日,當時,馬躲剛剛出生五天。

見面那天,正參加革命的楊靖宇很感慨地看著小嬰兒對妻子說:「革命處於低潮,自己參加革命,全家遭累,從懷孕到閨女降生,都是在東躲西藏中度過,要讓下一代記住開創革命的艱辛,就給女兒起個有點紀念意義的名字,就叫個『躲』吧,你看怎麼樣?」

郭蓮聽了,只含淚點了一下頭道:「中,就叫馬躲吧。」

第二天天近黎明時,楊靖宇便在親了親熟睡的兒子和女兒後,起身離開了。他走後,郭蓮含著淚立在門邊,直到丈夫的身影完全消失時,她也久久不肯轉身離去。

郭蓮比誰都捨不得丈夫,可她知道,眼下的境況下, 即便他們可以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他那一心想革命救國的心,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

揮淚告別妻兒後,楊靖宇便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期間,他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卻始終堅貞不屈。

為了便於革命,楊靖宇多次化名,最後才定名為楊靖宇。這些,全都在秘密中進行,他的妻子兒女自然毫不知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單方面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下,三十萬東北軍一槍不放丟了東北。

正是在此間,已加入共產黨的楊靖宇開始領導東北地區的抗日工作,並組建了遊擊隊。在奉系、國民黨軍都不抵抗的當時,楊靖宇領導的抗日隊伍幾乎形同一支孤軍。

1935年6月,楊靖宇將東北地區抗日聯軍合編成了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他還擔任了總司令和政委兩個職務。在他的帶領下,抗聯軍一次次與日軍周旋,並狠狠地給了試圖把東北建設成侵華基地的日軍以沉重打擊。

侵華日軍把「東北抗聯」列為「東邊道社會治安之癌」,為了消滅楊靖宇的部隊,日方調動了關東軍、皇協軍來圍剿抗聯部隊。

這就意味著,楊靖宇在面臨日本人的圍剿的同時,還要對付漢奸「二鬼子」。

但即便在如此艱難的形勢下,楊靖宇也堅持守在東北抗日。1937年到1938年間,楊靖宇多次帶領部隊摧毀日軍的鐵路、公路、橋梁,期間,他還解救了大量中國勞工。

楊靖宇帶領的千人部隊不斷攪和敵人心臟的行為,直把日軍氣得牙痒痒。可面對這支神出鬼沒的遊擊隊,日軍又總是無計可施。

就在楊靖宇帶著部隊抗日時,他的家人郭蓮和母親被日本軍和漢奸盯上了。日本人收到風聲說郭蓮家的男人參與了抗日,於是,為了找到了這個「抗日分子」,日本人經常將郭蓮和婆婆抓去嚴刑拷打。

1938年,楊靖宇的母親因遭敵人數次毒打而染病辭世,離世前,她拉著兒媳郭蓮的手叮囑他說:「娘是見不到他了,你一定等他回來,一定要找到他!」

此時,距離楊靖宇最後一次離家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安葬完婆婆後,郭蓮拿著丈夫留下最後一張小像哭了幾日。若非幾個年幼孩子需要她的照顧,她恐怕早已支撐不下去了。

這些年裡,她和孩子們一直不斷找尋著丈夫,每次遇到當兵的,他們都會追上去挨個問:「你們認識馬尚德嗎?」每一次,等待他們的都是「不認識」。

有一次,郭蓮和孩子們在路上看到一群穿著黃軍裝的軍人,馬躲說:「聽說這支隊伍就是抗日的,他們可能會認識爹。」說完,馬躲便飛快地跑過去了。「你們認識我爹嗎,我爹叫馬尚德。」馬躲大聲拉著一個士兵問道。

「不認識!」士兵搖搖頭道。接連問了好多個人後,他們終於再次死了心。

在郭蓮和孩子們不停尋找楊靖宇下落時,楊靖宇也飽嘗思念之苦。無數次,他都想提筆給妻子母親孩子寫信,可因為怕暴露行蹤,每次,他都是寫了又撕、撕了又寫。

信,終於是沒能寄出一封。

期間,楊靖宇也想過要偷偷回家看看,可眼下形勢那麼嚴峻,他哪裡走得開,何況,他已經發誓:日本人一天不滾出東北,他就堅決不離開東北。想家想母親想妻兒時,他總站在坡上看著家鄉的方向。無數次,他都在心裡默念:「等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了,我就回來跟你們團聚,你們等我。」

從當時的境況來看,在楊靖宇看來,不回家也是對家人的一種保護。因為長期在東北領導抗日的緣故,「楊靖宇」三個字在中國已經如雷貫耳。若敵人知道他家人下落,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實際上,楊靖宇也不可能找到妻兒,因為他們在他離開後的十年間也一直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他們的住所也一直不定。有一段時間,為了逃生,他們甚至只能倚靠乞討度日。

誰能想到:堂堂抗日聯軍總司令的夫人子女,竟因為逃亡只能靠乞討度日。

好在,也因為想不到,他們終沒有被日本人趕盡殺絕。須知,在那個年代裡,因為家人抗日而被連累處死的人數不勝數。

楊靖宇比誰都知道日本人的狠辣,所以,這十多年來,他才一直隱姓埋名。開始抗日後,就連身邊人也不知道,楊靖宇原來還有個名字叫馬尚德。

1939年,楊靖宇領導的抗聯部隊在東北的抗日進入最艱難的一年。這年,對這支頑固抗日部隊忍無可忍的日本人楊靖宇部制定了極其周密的圍剿計劃。

時任關東軍司令官的梅津美治郎制定了一張《楊靖宇追蹤殲滅要圖》,他命令部隊在地圖上所標註的地區實行戒嚴,除了加派重兵巡邏之外,他還規定:當地的老百姓食糧實行每日配給制。

梅津美治郎的這一系列舉措,都只為切斷楊靖宇抗聯部隊的糧食補給,為了切斷得更加徹底,他還下令:當地老白姓上山砍柴一律不準攜帶乾糧,違者一律砍頭。

同時,在戰術上,日軍也使出了各種毒辣招法。他們在飛機配合下採取「陸空呼應」、「踩踏戰法」進行聯合圍剿;二是跨區域採取「狗蝨子戰術」死死盯住、窮追不捨。三是最毒辣的「招降宣撫法」,對聯軍進行千方百計的誘降,他們試圖用這些戰術徹底瓦解楊靖宇的抗聯隊伍。

在敵人這些狠辣策略的作用下,抗聯隊伍越打越少,短短幾個月後,楊靖宇手下只剩下了400人。入冬後,楊靖宇和抗聯戰士們的境遇變得更加險惡了。一位抗聯老戰士回憶起這段過往時說:

「天寒地凍,無衣無食,有時赤足在雪地上行軍,還要空腹和敵人頑強搏鬥……常常是渴了就抓把雪,餓了吃點草根或樹皮,有時實在餓得難受就吃蜂臘,吃得臉都腫了。至於油鹽醬菜,我們連想都不敢想。有時敵人跟蹤追擊,常常是幾天幾夜不吃不睡。有多少戰友倒下了就再也起不來了……」

眼見形勢嚴峻,聯軍中有人建議:「將隊伍轉到蘇聯吧,等形勢好了繼續回來抗日。」還有人說:「總司令,我們把您轉移到長白山深山避一避吧!」

可聽到這些建議後,楊靖宇都只怒目圓睜地罵道:「沒有命令,怎麼能私自轉移?讓我去長白山貓起來,還叫什麼抗日?我是三個方面軍的統帥,就應該親臨前線,指揮你們同敵人浴血奮戰!」

12月20日,楊靖宇和抗聯戰士們得到一個讓他們雪上加霜的壞消息:警衛一團參謀長丁守龍投敵叛變。這個叛徒知道抗聯的密營所在地和地下聯絡網,還知道總部糧食、彈藥、被服等後勤補給線的秘密儲藏地。

緊接著,楊靖宇得力助手程斌叛變,被委任為挺進隊隊長後的他,迅速帶領日軍和偽軍摧毀了抗聯70多個補給線,他的叛變直接導致楊靖宇部喪失了補給。

不久,警衛排長張秀峰帶著抗聯經費投靠日軍,隨著叛變者的增加,楊靖宇部不僅行蹤被暴露,而且最後的路也全部被堵死了。

而此時,日軍有2萬多人,而抗聯則只有區區幾百人。這也就意味著,在楊靖宇部面前的路有三條:一條是退,一條是降,一條則是死。

最後時刻,楊靖宇為了保全部隊當機立斷,選擇讓部隊分散突圍,自己則留在蒙江地區打遊擊。在山上的時候,偶遇楊靖宇的東北老鄉趙廷喜勸他投降,而楊靖宇卻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隨後,楊靖宇想讓趙廷喜幫忙買一些乾糧,以便於繼續抗日。但沒成想,趙廷喜也做了叛徒,他在日軍的威逼利誘下把楊靖宇的藏身地點告訴了他們。

掌握楊靖宇行蹤後,日軍立即乘汽車約3公裡到達三道崴子,接著踏沒膝的冰雪追擊。

此時的楊靖宇正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他已經糧絕五日,他的體力也即將耗盡,最關鍵是,他的鞋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損壞,他的雙腳滿是凍傷。可即便如此,他仍攜帶著一支一號駁殼槍、兩支科爾特手槍、230發子彈,直到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這些武器。

儘管討伐隊一再招降,楊靖宇始終用一號駁殼槍和二號駁殼槍的還擊作為回答。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時30分,在三尺雪地裡和敵人奮戰到最後一刻的楊靖宇壯烈殉國。死時,他年僅 35歲。戰死的楊靖宇胸部中三彈,臂部中兩彈。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會抗戰到底。」

日本人益子的回憶楊靖宇犧牲這段過往時提到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當確認死者正是楊靖宇將軍時,日軍討伐隊員面對他的屍身竟忍不住全體流淚。《朝日新聞》報導楊靖宇將軍最後一戰的標題便是:《「真的是楊……」認定真身後的一片男兒之泣》。

楊靖宇犧牲後,日軍為了震懾東北抗聯,特意用鍘刀砍下了他的頭顱,然後,他們還將英雄的頭顱懸掛並遊街示眾。之後,他們將他的頭顱放到了通化縣偽警察北部。

楊靖宇犧牲後日本人將屍身立門板拍攝

從那以後,將軍身首異處。

因為實在不明白楊靖宇在沒有任何糧食補給的情況下是如何存活的,日軍還將楊靖宇的屍體送去當地醫院進行解剖。

當醫生將楊靖宇已經萎縮得不成樣的胃切開時,醫生瞬間就變了臉色:只見胃裡沒有一丁點食物,只有樹皮和棉絮。

原來,冰天雪地裡連草根都挖不到的楊靖宇竟是靠著吃樹皮和白雪蘸棉絮充飢,知道真相那一刻,解剖醫生拿著棉絮的手不停地抖,他的眼淚瞬間就滾落下來。

楊靖宇屍體解剖結果震驚了所有人,日軍竟也因此對楊靖宇滿是敬佩。他們甚至還懷著敬畏為他在蒙山縣舉行了安葬儀式,這一次,他們按照日本習俗為楊將軍屍體進行下葬時,竟全然沒有了勝利後的內心隱隱竊喜,他們只感到脊背一陣發涼。

1940年3月15日,聯軍第一路軍副總司令魏拯民得知總司令戰死的噩耗後,主持一路軍將士追悼楊靖宇總司令大會。

在追悼會上,魏拯民含著熱淚悲壯地致悼詞說:

「 靖宇同志生前沒有完成的事業要由我們來完成。到革命勝利那一天,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無愧於心地在靖宇墓前說:楊靖宇同志,我們在你之後,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

楊靖宇死後,東北抗日力量更加團結一致地與日本人拼殺。兩年之後,另一位東北聯軍總司令趙尚志也戰死不歸,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死我也要死在東北。」

而這句話,曾是楊靖宇大聲喊給將士們聽過的一句誓言。

楊靖宇死後五年,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年十月,東北民主聯軍在蒙江縣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為楊靖宇破了例,他們不僅將楊靖宇將軍重新安葬了,更是把蒙江縣的名字改為靖宇縣。

1951年,楊靖宇的身世終於也被調查清楚了,原來:他就是馬尚德。

同年,東北調查組找到了馬躲兄妹,知道真相那一刻,兄妹兩抱頭痛哭。

因為種種原因,調查組沒有將楊靖宇遇難的具體說給他們聽,實際上,之前對楊靖宇種種已有所耳聞的他們,一時間還不能完全接受這一切。

兩年後的1953年,馬躲鼓起勇氣到東北烈士紀念館參加開館儀式,這一次,她做好了全面了解父親之艱難抗日的準備。

所有人都知道,作為楊靖宇的女兒,要讓她完全了解父親當年的種種是一種極大的殘忍。但她說了:「父親的一切,作為子女的我都應該了解,而不應該逃避。他是英雄,應該被所有人銘記。」

那天,看著父親被日本人砍下的被裝在玻璃瓶裡的頭顱,馬躲渾身顫慄。她久久凝望著父親,淚水像斷線的珠子一般滾落。

楊靖宇頭顱

那天,聽著父親故事、看著父親生前留下紀念物的馬躲真正了解了父親的一生,她也完全懂了父親的報國之志。她既有欽佩,也有憤恨,更多的則是思念。

她思念母親也思念父親,她多想能再看他們一眼,哪怕只是一眼,她便會覺得心安。可這樣的一眼,對於她和無數烈士子女而言,都是最奢侈的。

因為馬躲是烈士子女的關係,國家和政府多次提出要給她安排工作,每次她卻都拒絕了,她說:「我沒文化,不給政府添麻煩了,我還是回家種地吧。」

此後,馬躲竟真的一直安心在老家過著極其樸實的農村生活。

馬躲(後改名為馬錦雲)

1966年,中共確山縣委,確山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復楊靖宇舊居,建立楊靖宇將軍紀念館。他們邀請馬躲擔任名譽館長,聽說自己不算正式工作人員,只享受烈士遺屬待遇後,她欣然接受。她很感慨地說

「我又回家了,我要把父親的英雄事跡宣傳好!」

相比之下,同為烈士子女的楊靖宇兒子馬崇雲也和姐姐一樣:從來低調樸素,且從不以英雄後人自居。

年37歲那年,馬崇雲便因公殉職。死前,他在教育子女時總告訴他們說:「你們絕不能給你們爺爺丟臉!」

馬崇雲的次子馬繼志是楊靖宇後人中真正繼承祖父志願的一個,他自小便立志當兵,當兵時他曾榮立過三等功。

2019年,馬繼志一家選擇了落戶長春,他說:

「我是踏著我爺爺的足跡來到這裡。我爺爺當年帶領抗聯戰士為了這塊土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寧死不降直到戰死。爺爺埋葬在這裡,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來到這裡,是我們馬家後人對我爺爺的思念。來到這裡,我們能更近距離地學到我爺爺的抗聯精神。」

楊靖宇的另一個孫子馬繼民也和馬家其他人一樣,歷來艱苦樸素,他在一次回憶中,有一次,自己抱怨家裡沒有肉吃時,母親舉著祖父留下的這塊樺樹皮大罵了他一頓說:

「兒子,他就是吃這個與敵人打仗的,你是他的後人,不能給爺爺抹黑。」

自此以後,馬繼民便慢慢養成了艱苦樸素的作風。

2005年7月開始,馬繼民便來到了吉林省靖宇縣擔任縣長助理,他還兼任了東北抗聯文化暨楊靖宇精神研究會執行會長。

馬繼民和母親方秀雲

他說:「我要為靖宇人民做點事,這是我對爺爺特殊的紀念方式。」

馬繼民來靖宇縣連續五年沒有拿一分錢工資,他每月只領縣裡發給他的300元生活補助。後來縣裡給他漲了補助錢,他還很過意不去地說:「我來靖宇是為給靖宇做事,不想給靖宇添麻煩。」

楊靖宇若九泉之下有知,他知道自己子孫後代如此,定然會倍感欣慰。

這大概便是:英雄雖已遠去,精神卻將長存……

相關焦點

  • 楊靖宇將軍被日軍殺害,多年後日軍後人來到東北,到將軍靈前謝罪
    自九一八事變之後東三省很快便被日本人徹底佔領,然而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惡劣環境中東北抗聯將士也給了日軍沉重的打擊。楊靖宇作為東北抗聯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成為日本關東軍的心腹大患。1940年因為被叛徒出賣,楊靖宇在與部隊失去聯繫後孤身作戰,最終被日軍殺害。
  • 楊靖宇:犧牲後被「梟首」,46年政府為其破例,至今都享有特權
    而且,東北身處抗日一線,日軍把東北當做在中國的大本營,對這裡嚴防死守,對抗日軍隊進行密不透風的圍剿,可以說局勢兇險萬分。 而同時,對於中國來說,東北的抗日工作必須要進行,而且一定要重重地對日軍進行打擊,才能遏制住日本的侵略勢頭,粉碎日軍全面佔領中國的計劃。作為東北抗日軍隊的領導者,楊靖宇背負的責任是巨大的。
  • 他是楊靖宇將軍唯一的兒子,多年後才知父親是抗日英雄,拒絕優待
    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是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他率領東北軍民與日軍血戰,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1940年2月底,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與大量日軍周旋了幾天,最終因為叛徒的出賣而壯烈殉國,年僅35歲。
  • 此人曾是抗聯幹將 卻叛變投敵 導致楊靖宇犧牲 後來的下場怎樣了
    家國危難之秋,必出敢死之士。民族存亡之際,必有血勇之人。泱泱五千年來,無論何種勢力、何種外強,從來沒有完全徵服這片夏大地。為了文化的傳承、民族的延續,即使侵略者再怎麼強大,自己的力量再怎麼渺小,中華兒女依然沒有停止過抗爭,哪怕光復的過程是幾年、幾十年或者更多。
  • 他是殺害楊靖宇的兇手,後來結局如何?備受折磨,毒死妻女後自殺
    1923年秋,楊靖宇考入開封紡染工業學校,學習期間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於1926年夏加入共青團後,不久轉為中共黨員。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確山縣委於10月底發動秋收暴動,楊靖宇擔任農民革命軍的總指揮。不久,他在與「進剿」之敵作戰中腿部負傷,被送到駐馬店治療。
  • 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年僅35歲壯烈犧牲,連日軍都無比佩服他
    與「不思進取」的東北軍截然相反的是,有這麼一支隊伍,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堅持活躍在敵後東北地區,在白山黑水間和日寇英勇戰鬥、血戰不退,大大長了我中華兒女的志氣,它就是我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指揮員是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河南確山縣人。
  • 出賣抗日英雄楊靖宇的四個叛徒,都什麼下場?最該殺的竟然活到現在
    說起楊靖宇將軍,所有人都會敬佩他,他是著名抗日英雄。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
  • 抗日鬥爭中犧牲的東北抗日聯軍將領,冰山雪地鑄英魂,熱血譜史詩!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在1931年至1945年在東北淪陷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是一支偉大的英雄部隊,自「九一八」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以後,在趙尚志、楊靖宇等革命先烈的領導下,在敵佔區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鬥爭,牽制日軍多達七十六萬的兵力,更是憑藉十餘萬次的大大小小作戰消滅了十八萬的關東軍。
  • 出賣抗日英雄楊靖宇的四個叛徒,都什麼下場?他最該殺竟活到現在
    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當時楊靖宇將軍處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後方,他帶領的抗日聯軍在非常艱難困苦的環境裡艱苦鬥爭中牽制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他們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寧死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
  • 抗聯烈士福健一夫:主動抗日的日本人,犧牲前1人殺死20個日軍
    在我國近代歷史上,湧現出了很多的英雄壯士,他們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抗日隊伍當中,東北抗日聯軍無疑是東北抗日武裝的重要力量,抗聯從1931年開始,就與日軍進行反抗了,他們同日軍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鬥爭,可以說是一隻英雄隊伍。
  • 這人是抗日虎將,死後日本人都為他哭泣,稱他是大英雄,讓人敬佩
    後來參軍,成為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1932年在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 1936年,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在遼寧和吉林的東部對日偽軍進行主動出擊,為了配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他率領軍隊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一共和小鬼子、偽軍進行了11次作戰,擊斃了日偽軍450多人。
  • 他1人殺20個日軍,鬼子將其碎屍!這個日籍烈士如今被塑像紀念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國際歌》歌詞 中國的14年抗戰艱苦卓絕,全國所有的抗日戰場中當屬東北最為艱苦!彭真曾經評價說:「我黨20多年來有三件最艱苦的事:第一,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第二,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第三,東北抗日聯軍的14年苦鬥。」
  • 為中國之崛起而讀書!|...
    1931年9月19日凌晨,日軍炮火轟擊北大營三小時後,有準備的日軍步兵衝進北大營。日軍左胳膊以白布條為記號。日軍佔領我東北兵工廠。9月19日,東京《日日新聞》以頭條消息報導柳條溝事件。日軍以武力佔領東北後,在東北各地為戰死日軍修建「忠靈塔」,並強迫人們參拜這些「忠靈塔」。
  • 害死楊靖宇將軍的幾個叛徒下場如何?為什麼有兩個叛徒逍遙法外
    東北抗日聯軍是一支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一部分和東北反日遊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組成的東北抗日聯軍,為抗日做出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樣這支部也走出不少抗日英雄:楊靖宇,趙尚志,李兆麟,周保中,李紅光等等,可以說是英雄眾多,而楊靖宇將軍又是最出名最可歌可泣的一個。
  • 東北抗日聯軍11個軍的首任軍長都是誰?結局如何?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 軍長:楊靖宇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河南省確山縣人,東北抗日聯軍成立後出任第一軍軍長兼政委,率領部隊和日偽軍進行了多次戰鬥
  • 他是國軍著名抗日將領,壯烈犧牲後,卻為何被國民黨污衊為漢奸?
    這個人國軍將領可以說真的是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一度將日軍徹底擊潰,但是最後還是戰死了沙場,但是就是這麼一個抗日將領,卻在英勇犧牲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國民黨蔣介石污衊為漢奸,而他陣亡官兵的家屬,甚至最後連撫恤金都拿不到,實在是令人極其的憤怒!
  • 抗日女英雄被日軍殘忍活剝,犧牲前的8個字,讓人為之敬佩!
    抗日女英雄被日軍殘忍活剝,犧牲前的8個字,讓人為之敬佩! 抗日戰爭時期,無論男女老少都加入到了這場戰爭中。身為中國人,他們希望把侵略中國土地的日本鬼子趕出中國,早日過上一個幸福和平的生活。
  • 開槍擊斃楊靖宇的漢奸,1984年被記者採訪,說的話讓人耿耿於懷
    抗日戰爭時期,楊靖宇將軍在東北地區,與敵人殊死搏鬥,最後慘死在敵人手中。那時候,日軍極其殘忍,做了很多臭名昭著的事情,但是他們卻對楊靖宇將軍特別敬佩,他們想不明白楊靖宇為何能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戰鬥,他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四處逃亡,靠什麼生存下來?
  • 楊靖宇精神的傳承:從中原大地到白山黑水
    大革命之後,楊靖宇被黨組織派遣到東北工作,後來領導抗聯與日寇進行艱苦鬥爭,最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的名字和光輝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老百姓的敬重並引以自豪。之後他被東北的黨組織派遣到吉林省,領導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與日本關東軍奮戰了8個年頭。1937年楊靖宇被選進中共七大準備委員,毛澤東主席曾盛讚道:「有名的義勇軍領袖楊靖宇……堅決抗日艱苦奮鬥的戰績,是人所共知的。」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將軍在彈盡糧絕的冰天雪地裡與敵人戰鬥到最後一息。楊靖宇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是我黨我軍我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的強大精神武器。
  • 「只要有我在,東北抗聯的旗幟就不能倒」,紀念楊靖宇將軍殉國80周年
    楊靖宇在這次會上發了火,聲音特別大。他說:「東北抗聯是幹什麼的?打鬼子的!打鬼子的部隊不打鬼子,扛起槍來到長白山上躲貓貓,那還叫東北抗聯幹什麼?」其實,抗聯力量弱小,楊靖宇比誰都清楚堅持下去將會是什麼後果。過去,抗聯將士一直有一個信念:堅持下去,等待關內派兵來支援東北抗戰。可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戰場失利,正面戰場節節敗退,悲觀失望情緒瀰漫、叛變投降之風甚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