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可已經等待失蹤丈夫16年的郭蓮卻依舊沒有等來丈夫的任何音訊。由於長期受迫害,加上極度的思念和繁重體力勞動,郭蓮患上了重病。
彌留之際,郭蓮將兒子馬崇雲、兒媳方秀雲以及女兒馬躲叫到床前,叮囑他們說:
「小日本投降了,好好藏著你爹的照片,將來紅軍打過來了,拿著照片找你爹去!記住你爹叫馬尚德,乳名順清。」
交代完這最重要一句話不久後的農曆九月十三日,郭蓮就帶著遺憾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直到此時,郭蓮都還並不知道,她的丈夫已經在五年前因抗日而壯烈犧牲了。而她之所以一直不知情,是因為,他的丈夫早已不叫馬尚德,而改名換姓為了楊靖宇。
而楊靖宇這個名字,恰是他們全家和世人都熟悉的大英雄的名字。他們絕想不到,自己一直苦苦找尋的人,竟就是那個人人口中傳頌的英雄楊靖宇。
馬躲第一次把「楊靖宇」和父親「馬尚德」完全連在一起,是在1953年。這年,她年已25歲。這也是她有生之年第一次真正「見到」父親,實際上,她見到的只是父親被日本人砍下並裝進玻璃瓶裡的父親頭顱。
就在見到父親頭顱那天,在東北烈士紀念館開館儀式上,馬躲真正全面地了解了父親和他的抗戰。也是在此間,她才將父親的軌跡和他們一家完全連起來。
楊靖宇最後一次和家人團聚是1928年,他和家人最後一次會面的地點是馬躲出生的那間臨時避難林杆棚。
馬躲無數次聽母親念叨過那個日期:1928年3月28日,當時,馬躲剛剛出生五天。
見面那天,正參加革命的楊靖宇很感慨地看著小嬰兒對妻子說:「革命處於低潮,自己參加革命,全家遭累,從懷孕到閨女降生,都是在東躲西藏中度過,要讓下一代記住開創革命的艱辛,就給女兒起個有點紀念意義的名字,就叫個『躲』吧,你看怎麼樣?」
郭蓮聽了,只含淚點了一下頭道:「中,就叫馬躲吧。」
第二天天近黎明時,楊靖宇便在親了親熟睡的兒子和女兒後,起身離開了。他走後,郭蓮含著淚立在門邊,直到丈夫的身影完全消失時,她也久久不肯轉身離去。
郭蓮比誰都捨不得丈夫,可她知道,眼下的境況下, 即便他們可以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他那一心想革命救國的心,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
揮淚告別妻兒後,楊靖宇便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期間,他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卻始終堅貞不屈。
為了便於革命,楊靖宇多次化名,最後才定名為楊靖宇。這些,全都在秘密中進行,他的妻子兒女自然毫不知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單方面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下,三十萬東北軍一槍不放丟了東北。
正是在此間,已加入共產黨的楊靖宇開始領導東北地區的抗日工作,並組建了遊擊隊。在奉系、國民黨軍都不抵抗的當時,楊靖宇領導的抗日隊伍幾乎形同一支孤軍。
1935年6月,楊靖宇將東北地區抗日聯軍合編成了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他還擔任了總司令和政委兩個職務。在他的帶領下,抗聯軍一次次與日軍周旋,並狠狠地給了試圖把東北建設成侵華基地的日軍以沉重打擊。
侵華日軍把「東北抗聯」列為「東邊道社會治安之癌」,為了消滅楊靖宇的部隊,日方調動了關東軍、皇協軍來圍剿抗聯部隊。
這就意味著,楊靖宇在面臨日本人的圍剿的同時,還要對付漢奸「二鬼子」。
但即便在如此艱難的形勢下,楊靖宇也堅持守在東北抗日。1937年到1938年間,楊靖宇多次帶領部隊摧毀日軍的鐵路、公路、橋梁,期間,他還解救了大量中國勞工。
楊靖宇帶領的千人部隊不斷攪和敵人心臟的行為,直把日軍氣得牙痒痒。可面對這支神出鬼沒的遊擊隊,日軍又總是無計可施。
就在楊靖宇帶著部隊抗日時,他的家人郭蓮和母親被日本軍和漢奸盯上了。日本人收到風聲說郭蓮家的男人參與了抗日,於是,為了找到了這個「抗日分子」,日本人經常將郭蓮和婆婆抓去嚴刑拷打。
1938年,楊靖宇的母親因遭敵人數次毒打而染病辭世,離世前,她拉著兒媳郭蓮的手叮囑他說:「娘是見不到他了,你一定等他回來,一定要找到他!」
此時,距離楊靖宇最後一次離家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安葬完婆婆後,郭蓮拿著丈夫留下最後一張小像哭了幾日。若非幾個年幼孩子需要她的照顧,她恐怕早已支撐不下去了。
這些年裡,她和孩子們一直不斷找尋著丈夫,每次遇到當兵的,他們都會追上去挨個問:「你們認識馬尚德嗎?」每一次,等待他們的都是「不認識」。
有一次,郭蓮和孩子們在路上看到一群穿著黃軍裝的軍人,馬躲說:「聽說這支隊伍就是抗日的,他們可能會認識爹。」說完,馬躲便飛快地跑過去了。「你們認識我爹嗎,我爹叫馬尚德。」馬躲大聲拉著一個士兵問道。
「不認識!」士兵搖搖頭道。接連問了好多個人後,他們終於再次死了心。
在郭蓮和孩子們不停尋找楊靖宇下落時,楊靖宇也飽嘗思念之苦。無數次,他都想提筆給妻子母親孩子寫信,可因為怕暴露行蹤,每次,他都是寫了又撕、撕了又寫。
信,終於是沒能寄出一封。
期間,楊靖宇也想過要偷偷回家看看,可眼下形勢那麼嚴峻,他哪裡走得開,何況,他已經發誓:日本人一天不滾出東北,他就堅決不離開東北。想家想母親想妻兒時,他總站在坡上看著家鄉的方向。無數次,他都在心裡默念:「等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了,我就回來跟你們團聚,你們等我。」
從當時的境況來看,在楊靖宇看來,不回家也是對家人的一種保護。因為長期在東北領導抗日的緣故,「楊靖宇」三個字在中國已經如雷貫耳。若敵人知道他家人下落,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實際上,楊靖宇也不可能找到妻兒,因為他們在他離開後的十年間也一直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他們的住所也一直不定。有一段時間,為了逃生,他們甚至只能倚靠乞討度日。
誰能想到:堂堂抗日聯軍總司令的夫人子女,竟因為逃亡只能靠乞討度日。
好在,也因為想不到,他們終沒有被日本人趕盡殺絕。須知,在那個年代裡,因為家人抗日而被連累處死的人數不勝數。
楊靖宇比誰都知道日本人的狠辣,所以,這十多年來,他才一直隱姓埋名。開始抗日後,就連身邊人也不知道,楊靖宇原來還有個名字叫馬尚德。
1939年,楊靖宇領導的抗聯部隊在東北的抗日進入最艱難的一年。這年,對這支頑固抗日部隊忍無可忍的日本人楊靖宇部制定了極其周密的圍剿計劃。
時任關東軍司令官的梅津美治郎制定了一張《楊靖宇追蹤殲滅要圖》,他命令部隊在地圖上所標註的地區實行戒嚴,除了加派重兵巡邏之外,他還規定:當地的老百姓食糧實行每日配給制。
梅津美治郎的這一系列舉措,都只為切斷楊靖宇抗聯部隊的糧食補給,為了切斷得更加徹底,他還下令:當地老白姓上山砍柴一律不準攜帶乾糧,違者一律砍頭。
同時,在戰術上,日軍也使出了各種毒辣招法。他們在飛機配合下採取「陸空呼應」、「踩踏戰法」進行聯合圍剿;二是跨區域採取「狗蝨子戰術」死死盯住、窮追不捨。三是最毒辣的「招降宣撫法」,對聯軍進行千方百計的誘降,他們試圖用這些戰術徹底瓦解楊靖宇的抗聯隊伍。
在敵人這些狠辣策略的作用下,抗聯隊伍越打越少,短短幾個月後,楊靖宇手下只剩下了400人。入冬後,楊靖宇和抗聯戰士們的境遇變得更加險惡了。一位抗聯老戰士回憶起這段過往時說:
「天寒地凍,無衣無食,有時赤足在雪地上行軍,還要空腹和敵人頑強搏鬥……常常是渴了就抓把雪,餓了吃點草根或樹皮,有時實在餓得難受就吃蜂臘,吃得臉都腫了。至於油鹽醬菜,我們連想都不敢想。有時敵人跟蹤追擊,常常是幾天幾夜不吃不睡。有多少戰友倒下了就再也起不來了……」
眼見形勢嚴峻,聯軍中有人建議:「將隊伍轉到蘇聯吧,等形勢好了繼續回來抗日。」還有人說:「總司令,我們把您轉移到長白山深山避一避吧!」
可聽到這些建議後,楊靖宇都只怒目圓睜地罵道:「沒有命令,怎麼能私自轉移?讓我去長白山貓起來,還叫什麼抗日?我是三個方面軍的統帥,就應該親臨前線,指揮你們同敵人浴血奮戰!」
12月20日,楊靖宇和抗聯戰士們得到一個讓他們雪上加霜的壞消息:警衛一團參謀長丁守龍投敵叛變。這個叛徒知道抗聯的密營所在地和地下聯絡網,還知道總部糧食、彈藥、被服等後勤補給線的秘密儲藏地。
緊接著,楊靖宇得力助手程斌叛變,被委任為挺進隊隊長後的他,迅速帶領日軍和偽軍摧毀了抗聯70多個補給線,他的叛變直接導致楊靖宇部喪失了補給。
不久,警衛排長張秀峰帶著抗聯經費投靠日軍,隨著叛變者的增加,楊靖宇部不僅行蹤被暴露,而且最後的路也全部被堵死了。
而此時,日軍有2萬多人,而抗聯則只有區區幾百人。這也就意味著,在楊靖宇部面前的路有三條:一條是退,一條是降,一條則是死。
最後時刻,楊靖宇為了保全部隊當機立斷,選擇讓部隊分散突圍,自己則留在蒙江地區打遊擊。在山上的時候,偶遇楊靖宇的東北老鄉趙廷喜勸他投降,而楊靖宇卻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隨後,楊靖宇想讓趙廷喜幫忙買一些乾糧,以便於繼續抗日。但沒成想,趙廷喜也做了叛徒,他在日軍的威逼利誘下把楊靖宇的藏身地點告訴了他們。
掌握楊靖宇行蹤後,日軍立即乘汽車約3公裡到達三道崴子,接著踏沒膝的冰雪追擊。
此時的楊靖宇正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他已經糧絕五日,他的體力也即將耗盡,最關鍵是,他的鞋子經過長途跋涉已經損壞,他的雙腳滿是凍傷。可即便如此,他仍攜帶著一支一號駁殼槍、兩支科爾特手槍、230發子彈,直到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這些武器。
儘管討伐隊一再招降,楊靖宇始終用一號駁殼槍和二號駁殼槍的還擊作為回答。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時30分,在三尺雪地裡和敵人奮戰到最後一刻的楊靖宇壯烈殉國。死時,他年僅 35歲。戰死的楊靖宇胸部中三彈,臂部中兩彈。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會抗戰到底。」
日本人益子的回憶楊靖宇犧牲這段過往時提到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當確認死者正是楊靖宇將軍時,日軍討伐隊員面對他的屍身竟忍不住全體流淚。《朝日新聞》報導楊靖宇將軍最後一戰的標題便是:《「真的是楊……」認定真身後的一片男兒之泣》。
楊靖宇犧牲後,日軍為了震懾東北抗聯,特意用鍘刀砍下了他的頭顱,然後,他們還將英雄的頭顱懸掛並遊街示眾。之後,他們將他的頭顱放到了通化縣偽警察北部。
楊靖宇犧牲後日本人將屍身立門板拍攝
從那以後,將軍身首異處。
因為實在不明白楊靖宇在沒有任何糧食補給的情況下是如何存活的,日軍還將楊靖宇的屍體送去當地醫院進行解剖。
當醫生將楊靖宇已經萎縮得不成樣的胃切開時,醫生瞬間就變了臉色:只見胃裡沒有一丁點食物,只有樹皮和棉絮。
原來,冰天雪地裡連草根都挖不到的楊靖宇竟是靠著吃樹皮和白雪蘸棉絮充飢,知道真相那一刻,解剖醫生拿著棉絮的手不停地抖,他的眼淚瞬間就滾落下來。
楊靖宇屍體解剖結果震驚了所有人,日軍竟也因此對楊靖宇滿是敬佩。他們甚至還懷著敬畏為他在蒙山縣舉行了安葬儀式,這一次,他們按照日本習俗為楊將軍屍體進行下葬時,竟全然沒有了勝利後的內心隱隱竊喜,他們只感到脊背一陣發涼。
1940年3月15日,聯軍第一路軍副總司令魏拯民得知總司令戰死的噩耗後,主持一路軍將士追悼楊靖宇總司令大會。
在追悼會上,魏拯民含著熱淚悲壯地致悼詞說:
「 靖宇同志生前沒有完成的事業要由我們來完成。到革命勝利那一天,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無愧於心地在靖宇墓前說:楊靖宇同志,我們在你之後,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事。」
楊靖宇死後,東北抗日力量更加團結一致地與日本人拼殺。兩年之後,另一位東北聯軍總司令趙尚志也戰死不歸,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死我也要死在東北。」
而這句話,曾是楊靖宇大聲喊給將士們聽過的一句誓言。
楊靖宇死後五年,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年十月,東北民主聯軍在蒙江縣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為楊靖宇破了例,他們不僅將楊靖宇將軍重新安葬了,更是把蒙江縣的名字改為靖宇縣。
1951年,楊靖宇的身世終於也被調查清楚了,原來:他就是馬尚德。
同年,東北調查組找到了馬躲兄妹,知道真相那一刻,兄妹兩抱頭痛哭。
因為種種原因,調查組沒有將楊靖宇遇難的具體說給他們聽,實際上,之前對楊靖宇種種已有所耳聞的他們,一時間還不能完全接受這一切。
兩年後的1953年,馬躲鼓起勇氣到東北烈士紀念館參加開館儀式,這一次,她做好了全面了解父親之艱難抗日的準備。
所有人都知道,作為楊靖宇的女兒,要讓她完全了解父親當年的種種是一種極大的殘忍。但她說了:「父親的一切,作為子女的我都應該了解,而不應該逃避。他是英雄,應該被所有人銘記。」
那天,看著父親被日本人砍下的被裝在玻璃瓶裡的頭顱,馬躲渾身顫慄。她久久凝望著父親,淚水像斷線的珠子一般滾落。
楊靖宇頭顱
那天,聽著父親故事、看著父親生前留下紀念物的馬躲真正了解了父親的一生,她也完全懂了父親的報國之志。她既有欽佩,也有憤恨,更多的則是思念。
她思念母親也思念父親,她多想能再看他們一眼,哪怕只是一眼,她便會覺得心安。可這樣的一眼,對於她和無數烈士子女而言,都是最奢侈的。
因為馬躲是烈士子女的關係,國家和政府多次提出要給她安排工作,每次她卻都拒絕了,她說:「我沒文化,不給政府添麻煩了,我還是回家種地吧。」
此後,馬躲竟真的一直安心在老家過著極其樸實的農村生活。
馬躲(後改名為馬錦雲)
1966年,中共確山縣委,確山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復楊靖宇舊居,建立楊靖宇將軍紀念館。他們邀請馬躲擔任名譽館長,聽說自己不算正式工作人員,只享受烈士遺屬待遇後,她欣然接受。她很感慨地說
「我又回家了,我要把父親的英雄事跡宣傳好!」
相比之下,同為烈士子女的楊靖宇兒子馬崇雲也和姐姐一樣:從來低調樸素,且從不以英雄後人自居。
年37歲那年,馬崇雲便因公殉職。死前,他在教育子女時總告訴他們說:「你們絕不能給你們爺爺丟臉!」
馬崇雲的次子馬繼志是楊靖宇後人中真正繼承祖父志願的一個,他自小便立志當兵,當兵時他曾榮立過三等功。
2019年,馬繼志一家選擇了落戶長春,他說:
「我是踏著我爺爺的足跡來到這裡。我爺爺當年帶領抗聯戰士為了這塊土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寧死不降直到戰死。爺爺埋葬在這裡,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來到這裡,是我們馬家後人對我爺爺的思念。來到這裡,我們能更近距離地學到我爺爺的抗聯精神。」
楊靖宇的另一個孫子馬繼民也和馬家其他人一樣,歷來艱苦樸素,他在一次回憶中,有一次,自己抱怨家裡沒有肉吃時,母親舉著祖父留下的這塊樺樹皮大罵了他一頓說:
「兒子,他就是吃這個與敵人打仗的,你是他的後人,不能給爺爺抹黑。」
自此以後,馬繼民便慢慢養成了艱苦樸素的作風。
2005年7月開始,馬繼民便來到了吉林省靖宇縣擔任縣長助理,他還兼任了東北抗聯文化暨楊靖宇精神研究會執行會長。
馬繼民和母親方秀雲
他說:「我要為靖宇人民做點事,這是我對爺爺特殊的紀念方式。」
馬繼民來靖宇縣連續五年沒有拿一分錢工資,他每月只領縣裡發給他的300元生活補助。後來縣裡給他漲了補助錢,他還很過意不去地說:「我來靖宇是為給靖宇做事,不想給靖宇添麻煩。」
楊靖宇若九泉之下有知,他知道自己子孫後代如此,定然會倍感欣慰。
這大概便是:英雄雖已遠去,精神卻將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