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尚中國》聚焦「節慶之美」 讓藝術照進現實

2020-12-07 中國日報網

節日是中國的祖先在時間線上打上的漂亮的「中國結」,《衣尚中國》第四期節目通過「節慶之美」點亮了「中國之美」,呈現了中國節日中散發的獨特生活美學與民族情感,讓觀眾看到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與神採。可貴的是,中國服飾中的「文化密碼」並沒有封存在歷史中,而是通過現代人的「解碼」得以延續和創新 ,《衣尚中國》發出的「過中國年、穿中國衣」的倡導更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中國文化的「傳承人」。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因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而吸粉無數,在第四期中,《衣尚中國》以包容萬象的氣度,展現了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在節慶時的盛裝服飾,它們就像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映射出藝術發展的悠長紋絡,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李思思化身紫微星,「神仙上崗」先考節慶

《衣尚中國》「歷史空間」每次都構思巧妙、博古通今,提取歷史中積澱的審美元素與現代勾連,讓人仿佛親自遊歷於歷史、現在和未來。第四期的《節慶之美》更是開場就有驚喜,主持人李思思化身為「紫微星」考試上崗,考題則是「人間節慶」。

雖然「紫微星」沒能把試卷答成滿分,但是,觀眾的收穫卻不小,了解不同時代的節慶與服飾風俗。在張馨予和葉祖新的聯合演繹中,人們仿佛置身於北宋上元節的狂歡盛況之中, 望見了「華燈寶炬,月色花光」。在這個節日中,比月色更迷人的是人間的燈火;比華燈更動人的是觀燈的美人,身著白綾衫的少女在皎潔圓月下耀眼剔透,宛若身披月光而來,讓人想起了「月光衣我以華裳」的清純浪漫。

「紫微星」的第二題則需要淵博的知識。原來,端午節並非僅僅是為了紀念楚國的詩人屈原,古時,人們將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它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以「趨吉納祥、守護生命」為主題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厚,與春節、中秋節、清明節被人們並稱為中華民族最有影響的傳統節日,流行於中國大江南北,也被滿族、苗族、藏族、朝鮮族、白族、蒙古族、彝族、壯族、瑤族、侗族、高山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作為本民族的重要節日,各地由於民族風俗差異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使端午節呈現出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文化景觀,然而,從佩戴香囊、系五彩繩、插艾草、避五毒等相近的習俗溯源而上,可發現中國古人的智慧與靈性,中國文化的同根同源。

第三道題則與重陽節有關,通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演繹出重陽節男子著盛裝、登高插茱萸的傳統。

「紫微星」的三道節日考題讓人們記住了節慶的「知識點」,從民俗事象,文化意念和審美趣味等方面生動地探討了傳統節慶的服飾民俗與生活狀態。呈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層積澱,可以看出,中國人重視幸福的價值追求早已經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的血脈當中。

在之後的「匠心空間」中,本期節目邀請到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和少數民間設計師阿牛阿呷分享服飾背後的歷史故事與精神傳承,「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現場每一個精美的圖案背後,都飽含人們對「節慶之美」所寄託的特殊情感。

創演空間更是邀請到了不同民族的優秀服裝設計師與大家共享他們心中的「節慶之美」——新中式服裝設計師曾鳳飛、彝族服裝設計師阿牛阿呷、維吾爾族服裝設計師迪拉娜·扎克爾、蒙古族服裝設計師娜仁花,他們將本民族富有吉祥寓意的的特色紋樣、面料及技藝,通過古今設計的融合,用現代化的方式詮釋出來,令舞臺上綻放出燦爛的民族之花。

節日服飾訴說著中華文化的同根同源、同系連枝

中國節日傳遞著中國人的情感寄託,是凝聚精神力量的紐帶,反映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心態,而這種文化信仰落在服飾上,訴說著中華文化的同根同源、同系連枝。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在節目現場通過其收藏的一件件精美的服飾、一個個有趣的紋樣解讀服飾與節日之間的密切關係。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節慶服裝中的審美、紋樣、寓意都是異曲同工的,衣服中藏著千年不變的期盼和祝福。在潘魯生帶來的馬甲上,繡著母親端午節為孩子闢邪的「五毒之物」,這種象徵意義在很多民族和地區都會出現,為了避免瘟疫等劫難,祖先們頗有智慧地把毒物繡在身上,以此去邪祟、攘災異。

而在他帶來的苗族服飾上,我們可以看到牡丹、龍、蝴蝶紋、水波紋等紋樣,像水波紋(渦紋)這一紋樣,又能溯源到商周時期陶器上樸拙、原始的紋路,再次印證了中國「文化密碼」的一脈相傳。

《衣尚中國》對於中國文化的解析,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從哪裡來,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中國的美學和智慧,從而形成新的創造。衣服是相知相敬的最好印記,傳承文化聽起來似乎很遠,但其實很近。《衣尚中國》沒有把美停留在舞臺上,而是照進了現實,誠摯地邀請觀眾參與「過中國節 穿中國衣」的活動,人們只要通過一件節日盛裝上的中式配色、傳統紋樣,就能弘揚中國之美,展現出中國文化的自信。

「網紅披風」中藏著扶貧帶來的「好日子」

《衣尚中國》在「節慶之美」中不僅傾訴著歷史,也在講述著時代故事,讓承載千年文明的藝術品能夠見天地、見眾生,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熠熠發光。

在這期節目中,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說各惹曲帶來的「查爾瓦」終於讓人們見識到這個之前刷爆朋友圈的「網紅披風」的細緻原貌。「查爾瓦」是彝語,意為「披氈」,是彝族傳統服飾,男女老少都愛穿,終年不離身。白天「查爾瓦」是披衫,到了晚上它就是抵禦風寒的被子,是彝族人生活的必備用品。主持人李思思更是走出舞臺,踏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深度探尋彝族同胞人手一件的「查爾瓦」背後的織造手工技藝,切身感受非遺文化的多樣魅力。在彝家女的一針一線中窺視出彝族傳統服飾文化的點滴原貌。更見證了在精準扶貧的幫助下,「賦能式脫貧」如何讓當地人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把每一天都變成了節日。

說各惹曲用彝語講述著她依靠查爾瓦的製作技藝供三個孩子讀書,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說各惹曲的訂單越來越多,「查爾瓦」這項複雜的手工技術得到弘揚和傳承,它不僅僅是彝族人生活的必備物品,而是走出大山成為了「潮流爆款」,把彝族服飾千年的文化內涵,帶到了世界的舞臺上。

當彝族服裝設計師阿牛阿呷出現在《衣尚中國》的舞臺上之時,那銀飾裹身的貴氣雍容展現了彝族(涼山)盛裝的無窮魅力,書寫著穿在身上的燦爛民族文化。阿牛阿呷將「查爾瓦」融入了自己的設計中,目的就是要把在涼山最常見的民族元素,與現代生活結合,「查爾瓦」成為一件件適應潮流變化的時尚單品,更是展示了民族時尚所蘊含的巨大潛能。

在彝族服飾的傳統紋樣中,傳承著彝族人的一種感念、一種幸福,讓人感受到富足和溫暖、生長和平安。

而90後彝族姑娘阿餘拉薇則回憶了自己穿著彝族服飾走入教科文組織的學術論壇時,服飾帶給自己的文化自信與底氣,她的話語也代表了所有「匠人」的心聲:「服飾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個窗口,搭建起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個多元的世界,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和耐心以及對於文化尊重的敬畏心、匠人之心傳承中國審美,創造今天的燦爛文化。」

各民族設計師一齊展現「山水同輝」

《衣尚中國》之《節慶之美》還精心從歷史寶庫中挑選出與本期主題相契合的中國傳統紋樣—大吉葫蘆紋進行推薦,邀請觀眾參與到傳統紋樣的創意設計中,觀眾可以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衣尚中國」定製的專屬文創小程序,感受承載著中國審美的傳統紋樣與鮮活的當代產生的碰撞。

《衣尚中國》的審美解讀人範迪安表示,他發現這些年,中國人越來越喜歡過中國自己的節日,「這是因為在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節目中,我們能擁有更多的文化自信,能找到更多節日的歡樂。」

在中國幅員遼闊的土地上,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的節慶服飾,「北方民族地域寬廣,盛產皮革毛紡,所以,服飾色彩更加接近原料的自然色系。南方民族處在綠水青山的環境之中,物產和地理環境產生了刺繡蠟染等精湛技藝,服裝紋樣色彩更加地絢麗多姿。」

雖然風格不同,但各民族的服飾中從古至今貫穿始終的審美理念、價值觀念卻從未改變,服飾中注入了中國人天人合一、感恩自然、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樂觀態度,寄託了千年浪漫的情懷以及追求圓滿的願望,服飾中呈現的文化記憶、祥和之美都是華夏文明的豐富寶藏。

節日盛裝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在《衣尚中國》「節慶之美」的大秀環節中,新中式服裝設計師曾鳳飛、彝族服裝設計師阿牛阿呷、維吾爾族服裝設計師迪拉娜·扎克爾、蒙古族服裝設計師娜仁花齊聚一堂,集各民族優秀文化元素,打造了一道臻美的「文化盛宴」,他們用色彩詮釋節日的喜悅,用線條表達歡慶的質感,用中國節日與中國衣裳鋪展開盛大的景象,形成一番盛大的歡樂,民族和時尚、傳統及現代,充滿創意地融合在一起,讓觀眾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國之美,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融入美好新時代的「山水同輝」。

來源:中青網

相關焦點

  • 《衣尚中國》聚焦「節慶之美」把傳承穿在身上 讓藝術照進現實
    節日是中國的祖先在時間線上打上的漂亮的「中國結」,《衣尚中國》第四期節目通過「節慶之美」點亮了「中國之美」,呈現了中國節日中散發的獨特生活美學與民族情感,讓觀眾看到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與神採。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因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而吸粉無數,在第四期中,《衣尚中國》以包容萬象的氣度,展現了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在節慶時的盛裝服飾,它們就像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映射出藝術發展的悠長紋絡,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衣尚中國》周六盛裝來襲 喜聚一堂共賞服飾「節慶之美」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節日寄予了別樣的理想與憧憬,而在節慶之日穿著隆重的服飾不僅是對長輩和自己的尊重,更是對節日的一種禮讚。本周六晚(11月28日)7點檔,《衣尚中國》第四期「節慶之美」將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盛大播出。本期節目中,演員葉祖新、張馨予將同數名專家學者、民族服裝設計師一起,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探尋獨屬於節慶之日的服飾美學。
  • 《衣尚中國》專家研討會:以中國服飾之小美講述中華之大美
    《衣尚中國》是首檔聚焦服飾美的文化節目,它跳出以往文化節目的固有思維,沒有從某一特定歷史時期出發,而是提取審美元素既放在縱向的歷史長河中去解讀本源,又置於橫向的世界語境中回應需求。對此,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館館長鞏文認為:「從古至今,在文化軟力量的輸出上,中國影響了東南亞多個國家的審美潮流。
  • 《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唱念做打,巧目顧盼,水袖揮動,霓裳翻飛……中國的戲曲舞臺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風骨和風情,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第六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便帶領人們遊曳於有聲有色的戲曲藝術舞臺上,探究戲服背後的人文精神、歷史變革,在戲服的意蘊中品讀中國文化的山高水長。
  • 《衣尚中國》演繹「戲韻之美」 戲服 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唱念做打,巧目顧盼、水袖揮動、霓裳翻飛……中國的戲曲舞臺上, 流淌著中華民族的風骨和風情,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第六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便帶領人們遊曳於有聲有色的戲曲藝術舞臺上,探究戲服背後的??精神、歷史變?,在戲服的意蘊中品讀中國文化的山高水長。
  • 《衣尚中國》第八期「自然之美」 以自然之色,勾勒生活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人類卻有著洞察美、提煉美的智慧,「天人合一」正是東方審美的最高境界。《衣尚中國》第八期之「自然之美」探尋了中華服飾背後的「天然雕琢」--??取形,將看得見的??穿在身上;章紋配?,將天地萬物的顏?納?布料。節目融豐富的學識與真切的現實關懷於一體,讓觀眾不僅領略到「?然之美」中暗藏的東??
  • 《衣尚中國》第五期呈現「雅韻之美」
    潮流易逝,風格永存,中國古典文化之美的精髓在於雅,在於韻。《衣尚中國》第五期「雅韻之美」就帶領人們從南宋才女的衣櫥中,從古人的長裙雅步中,從音樂人張信哲收藏的旗袍中,發現和品味這份簡約、清透、樸素、內斂的東方雅致。
  • 《衣尚中國》之「驍勇之美」:觸摸鎧甲的「溫度」
    金戈鐵馬、沙場兵戎,《衣尚中國》第三期「驍勇之美」所展示的鎧甲軍裝的主題服飾,讓人感受到「千古豪邁」透屏而出,「驍勇之美」不僅是陽剛、威武、雄壯的外表,更是守萬疆場、護山河無恙的無畏。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因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而備受好評,此前播出的《錦繡之美》、《良緣之美》清雅而浪漫,而在11月21日播出的「驍勇之美」則風格一轉,聚焦於「軍裝」這個偏於「冷門小眾」的話題,但那份熱血和溫度始終在觀眾的心頭澎湃,節目打開了「戎裝」背後的世界,那裡面蘊含著老兵們戎馬一生的功勳,將士們豁達真摯的性情
  • 《衣尚中國》之「驍勇之美」 觸摸鎧甲戎裝的溫度
    金戈鐵馬、沙場兵戎,《衣尚中國》第三期「驍勇之美」所展示的鎧甲軍裝的主題服飾,讓人感受到「千古豪邁」透屏而出,「驍勇之美」不僅是陽剛、威武、雄壯的外表,更是守萬疆場、護山河無恙的無畏。
  • 專訪《衣尚中國》幕後|電視人對品質的執念都藏在這裡了
    千百年來,服飾,在滿足人們生活的基礎需求、反映人類精神面貌與審美情趣之外,更作為文化載體,將歷史、民俗、藝術、美學等人類智慧結晶集於數尺絹麻之上。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恰恰將這種「衣之大美」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自2020年11月開播以來,《衣尚中國》實現了話題、熱度、口碑的多贏。
  • 《衣尚中國》第五期呈現「雅韻之美」衣品,內在於心 外在於行
    《衣尚中國》第五期「雅韻之美」就帶領人們從南宋才女的衣櫥中,從古人的長裙雅步中,從音樂人張信哲收藏的旗袍中,發現和品味這份簡約、清透、樸素、內斂的東方雅致。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正在熱播,節目以審美的視角探尋服飾背後的文化,展示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與神採,讓觀眾看得欲罷不能,每一期過後都是「全網催更」。
  • 譚派傳人作客《衣尚中國》再現《定軍山》
    唱念做打,巧目顧盼、水袖揮動、霓裳翻飛……中國的戲曲舞臺上, 流淌著中華民族的風骨和風情,滋養著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第六期《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便帶領人們遊曳於有聲有色的戲曲藝術舞臺上,探究戲服背後的??精神、歷史變?,在戲服的意蘊中品讀中國文化的山高水長。
  • 利亞德傳承中國文化根脈,為央視《衣尚中國》提供視效服務
    近日,央視《衣尚中國》大型服飾文化節目如期上演。舞臺所採用的「創演空間」設計,成為了節目最「大膽」的嘗試。據了解,此次舞臺承建方為利亞德•金立翔,其為央視打造總計2400m²的LED顯示屏,它不同於以往秀演的T臺走秀,使用了360°LED屏環繞包圍,通過年輕態的視覺、豐富的藝術創意、講述服飾裡的中國故事,打破表達的壁壘,從而給觀眾帶來極致視效體驗。
  • 《衣尚中國》第五期呈現「雅韻之美」衣品 內在於心 外在於行
    潮流易逝,風格永存,中國古典文化之美的精髓在於雅,在於韻。《衣尚中國》第五期「雅韻之美」就帶領人們從南宋才女的衣櫥中,從古人的長裙雅步中,從音樂人張信哲收藏的旗袍中,發現和品味這份簡約、清透、樸素、內斂的東方雅致。
  • 《衣尚中國》:千年戲韻之美,用卡薩帝「空氣洗」守護
    12月19日,央視綜藝頻道(CCTV-3)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第五期開播,通過探尋千年戲曲文化,傳承東方「戲韻之美」。戲服是中華傳統審美和古代服飾工藝的傳承,本期節目以常見戲曲角色穿戴的戲服入手,展現傳統文化底蘊與戲韻之美,並分享了卡薩帝洗衣機對戲服的洗護方式,即使是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製衣工藝,也可以用「空氣洗」洗護如新。
  • 《衣尚中國》演繹戎裝「驍勇之美」,卡薩帝「空氣洗」以柔克剛
    11月21日,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裳中國》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第三期節目攜軍戎裝"驍勇之美"重磅回歸。  現場,主持人李思思與高曉攀、滿舒克、夏凡、"甲冑復原師"溫陳華、"現代軍裝收藏愛好者"張皓甫,以及解決棉、麻、羊毛等6大面料機洗難題的卡薩帝"空氣洗"一起,講述軍服戎裝演變史,探討"驍勇之美"。
  • 媒體聚焦電視文娛節目駐足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激活文化生命力
    光明日報12月6日消息,「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衣尚中國》山水取形、草木採色,藏在衣服中的自然與詩意
    從18000年前,山頂洞人嘗試用樹葉、獸皮裝飾自己,形成中華服飾文化的雛形,到2600年前,東門之池,漚麻的姑娘小夥一邊勞動一邊對歌,再到絲綢書寫出中華服飾新篇章,中華服飾的發展始終蘊含著古人對自然的領悟。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讓中國美給你看」
    《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錦繡山河、錦繡前程、錦心繡口……「錦繡」何以成美的代言?作為絲綢中的精品,錦繡霓裳當然都能標註華彩之美。探討中華美學,更兼談背後的精神符碼,這是央視《衣尚中國》正在做的事。作為首檔聚焦服飾之「美」的文化類節目,《衣尚中國》藝術化地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並由表及裡,借服飾勾勒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播出三期以來,節目的相關話題在微博閱讀量超1.6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