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不同國家和地區,所擁有的語言數量也極為豐富。不同的語言之間,一般都有較大的差距,但是我們會發現,似乎大多數語言都有一個共通的詞彙,發音和意識都極為相近,這個詞彙就是「媽媽」。
媽媽是一個對母親的稱呼,全世界各國中,對於母親的稱呼也都不只有一種的,但是「媽媽」這個詞卻是通用的。
在很多中國人的印象中,我們古代稱呼母親並不使用「媽媽」這個詞,而是用娘或者母親這樣的詞比較多,所以很多中國人認為,「媽媽」是一個來自西方的外來詞彙。那麼到底「媽媽」是不是外來詞呢?為何全世界都在說這個詞呢?
中國古代關於「媽媽」的記載
事實上,「媽媽」這個詞並非來自西方,在中國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從一些古代的典籍中,我們就能夠查詢到這個詞。比如在我國古代韻書《廣雅·釋親》中就有「媽,母也。」這樣的解釋。在《康熙字典》中也有「俗讀若馬,稱母曰媽。」
除此之外,在《水滸傳》中,我們也經常能夠看到「媽媽」這個詞出現,不過,這裡的媽媽卻並不是代表母親,而是鴇母。在上古漢語中「母」這個字就發的是「ma」音。
由此可以認為,「媽媽」並不是一個外來詞。人類的各種語言中,MAMA的發音總是用來形容母親。語言學家認為,這與嬰兒的自然發音和條件反射有關。嬰兒在孩子還不會說話時,總會發出「mamamama」這一系列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母親卻能通過這些簡單的發音,聽懂嬰兒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在大腦當中形成條件發射,當他有什麼想法時,就自然而然叫出「媽」。
所以,可以認為「媽」是人類嬰兒學會的第一個音節,因此各個國家的語言中,都將「mama」這個發音,用來代表母親。雖然如此,其實「媽媽」這個詞在中國用於形容母親的習慣用語,還是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發展,也是受到西方的影響。
我國「媽媽」用法的發展過程
在古代,大部分地區的中國人都不用爸爸媽媽這樣的詞彙,他們通常用得更多的是爹娘,或者是父親母親。而媽媽在古代還有很多不同的含義,比如說宋代,就會將鴇母叫做媽媽,在水滸傳中就有許多相關的用法。之後,也有將年長的女性稱作媽媽。如在清朝俞樾所寫的《七俠五義》中,就有記載:「既是如此,媽媽引路。」
將媽媽口語化,其實是在民國時期。在民國新文化運動中,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開始推行白話文。而當時,西方國家對和中國近些現代影響比較大的是法國,法國中的媽媽發音正好是「mama」,之後媽媽這個詞也就漸漸普及了起來。到如今,大部分人都直接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媽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