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起刀落,隨著「嘭嘭嘭」的斬雞聲傳來,團圓飯即將拉開帷幕。
湛江雞有「廣東三大名雞」之首的美譽,廉江雞就是湛江雞的代表。在全國各地有不少掛著「湛江雞飯店」招牌做飲食生意的,老闆大部分是廉江人,或者請的廚師來自廉江。廉江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烹飪手法五花八門,白切是廉江人比較鍾意的一種做法:白切雞、白切鵝、白切鴨、白切豬肉,原汁原味,鮮甜無比。白切雞則是廉江美食界的「門面擔當」。
廣東俗話說「無雞不成宴」。對於熱情好客的廉江人來說,更是如此。雞的吃法有幾十種,但是廉江人獨愛白切雞。在廉江,逢年過節、款待親友,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就是白切雞。
白切雞,廉江人又稱為白斬雞。傳統節日,廉江人會宰一隻養了差不多一年的閹雞,放血脫毛、清洗乾淨後放進大鍋中加水煮熟後撈出來,黃澄澄的大肥雞就成為祠堂的祭品之一,祈求風調雨順、家宅平安。特別是大年三十晚,外出遊子紛紛回到家鄉,家家戶戶宰雞煮熟擺在供桌上,向後仰的雞頭夾著一塊煮熟的雞紅(即凝固的雞血),有些村子還習慣在雞頭下放一個紅包,放眼望去,場面甚是壯觀。平時大家早出晚歸忙農活,外出工作的也極少回家,只有逢年過節,大家齊聚祠堂時才有機會敘敘舊,聊的是家長裡短,眼睛卻不斷地掃向桌面上的大閹雞,看誰家的更大更肥色澤更靚,這是辛勤勞動、豐衣足食的象徵。
簡單的祭祀活動結束,人們紛紛端著大肥雞回到各自家中,當家的挽起衣袖戴好圍裙高呼一聲:「準備斬雞食飯嘍!」隨著「嘭嘭嘭」的斬雞聲響從廚房傳來,原本一隻完整的閹雞被三下五除二斬件擺盤,團圓飯即將拉開帷幕。
就像廉江雞是湛江雞的代表一樣,安鋪雞也是廉江雞的代表,人們經常調侃道「沒有一隻雞能活著離開安鋪」。安鋪曾與中山小欖鎮、順德容奇鎮、東莞石龍鎮齊名,並稱為廣東四大古鎮,以前又有「安鋪賺錢安鋪了」的說法。這個「了」字是本地話,意思是「完」,整句話用文字來表達就是:在安鋪賺到錢,在安鋪也把錢花光了。說的是在安鋪掙錢容易花錢也容易,道出了這個商埠古鎮的繁華與熱鬧。在林林總總的安鋪美食中,安鋪雞一直穩居C位,最受消費者歡迎。
如果有人認為相比其他做法的雞,白切雞毫無技術含量可言,只是煮熟後斬件端上桌,那就錯了。廉江白切雞之所以香、甜、滑,越吃越想吃,因為每一個環節都非常講究。
安鋪海陸空酒樓的廚師周鉅玻介紹,他們酒樓的閹雞是餵米糠、菜葉長大的,飼養168天以上,重七八斤,宰雞的前一天,不再給雞餵食,在烹飪的過程中,煮雞的不是清水,而是先將豬骨、花生油、鹽、味精、沙姜等熬製成湯底,再將雞放進去煮。廚師稱這個步驟為「浸雞」。一碟色香味俱全的白切雞,除了雞的原材料好,浸雞的環節也非常關鍵。放整隻雞進湯裡煮時,每隔一分鐘要將雞提起來一次,連續重複三次,目的是將雞的血水瀝出來,然後用猛火煮45分鐘左右,接著改用小火煮10分鐘。將煮熟的雞夾出來,放入冰水中浸20多秒,這時,雞皮遇冷收縮,變得爽脆彈牙。接下來,用本地花生油將雞身抹一遍,就大功告成了。
嬌姐飯店在廉江城區頗有名氣,主打美食也是白切雞。愛烹飪、愛美食的老闆娘譚日嬌從事飲食業已有二十多年,對於如何為食客奉上一碟鮮香嫩滑的白切雞頗有心得:閹雞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用文火濃湯煮至九成熟,這時,雞皮與雞肉之間那層厚1毫米左右的油脂近乎透明,嚼起來一股特有的雞肉香味充溢口腔,用顧客的話來形容就是雞味十足,香出耳油。蘸雞的本地醬油裡,必須要加上拍爛的蒜瓣和切碎的沙姜,還有芫荽、蔥白、小磨芝麻油,這些白切雞「標配」和雞肉一起嚼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當然,吃白切雞怎麼少得了雞飯?廉江人很喜歡吃雞飯,這種飯是以烹飪白切雞的濃湯加上豬肉煮成的,雞飯加上白切雞,二者搭配起來相得益彰,可謂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