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這個詞語經常出現在佛教之中,何為見性何為明心呢?因為現在的世界很多事都是本末倒置,所以先說後面的見性,最後在了解關於明心的論述。
對於法的誤解
無論你看過多少經書,遵守過多少戒律,行過多少善事,學佛多少年,如果不了解本性是什麼,那一樣是未曾悟道。佛法是以智慧聞名於世的,佛陀的本意就是覺悟的意思。本性如果不了解沒有實證,請不要妄自去評論法的優劣和好壞,連自己的本性都不知道是什麼,自己的內心都沒弄明白,還去討論法的正統與否和優劣,那不是很可笑嗎?這就好像一個只看過炒菜而不會炒菜的人,去評論一位大廚的手藝不正宗。大廚出的菜譜只因為他沒看過或聽說過,就說這本菜譜不靠譜,而那些沒見過的烹調方法,就是所謂的旁門左道。
想要評論法的正確與否,最起碼你的知道你自己的本性。而見到本性也是有標準的,不是你認為我看過很多佛經,自認為很是懂法就是見性了。
見性的標準
首先見性是有標準的,何為見性的標準?就是要有明心的部分來佐證你的見性。為什麼說心空而明,懂法的人知道是為什麼。因為真實見到本性,你會看到心空性之外的另一面心的光明。顯宗經典對心的光明一面,描述的非常少或者是一帶而過,因為怕人對光相執著,而西藏密宗對光明的論述算是很詳盡了,所以如果你沒有見到心光明的實相,還是未曾悟到本性。換而言之你還算不上一個真正懂的佛法的修行者,既然沒證悟自心,那就表明還不是一個懂法之人,沒有領悟佛法的人去討論法的正統和優劣,就和沒炒過菜的人去評論大廚做菜的方法不對的人有什麼區別。連跟隨自己這麼多年的心,都沒有弄明白,你怎麼能去討論法的正確與否啊。
在了解心光明的實相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我們的自性。只有了解了自性你才能見到光明的實相。即便今生沒有即身證悟,但如果知道本性,在中陰身階段能夠獲得解脫。【中陰是死亡到重生的階段】
自心的本性
什麼是迷信就是別人說什麼都聽信,自己不親自證實。佛法是通過文字,來讓你思考一下你的本性是什麼樣的,如果只看文字,從沒有思考過那不是只在意外相嗎?不以外相見如來,這句話學佛的人應該知道啊。
你的本性是什麼樣,首先你自己靜下心來想一想,用心好好思考一番。
你的心是有存在的有嗎?我們通常把有實體存在的物體稱之有,沒有實體存在的我們通常把它稱為無或空。所以你的心不能說是有存在的有,佛法經常會提到的空性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你的心就是沒有實體存在啊,所以它有空性。但說它是無嗎?好像也不是,因為它有這一念的存在和完全的空或無是不一樣的,所以也不能說是無。佛法中提到心性雖空但不是斷空,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心性不是什麼也沒有的所謂的無。
佛法不二法門的稱謂由此而來,你的心既不能說是有也不能說是無。因為沒法分別是有還是無。既然知道心沒法分別是有是無,那你就應該知道煩惱是怎麼來的了,而又如何去斷除它。
煩惱如何而來
煩惱如何而來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分別心妄自分別,為什麼這麼說呢?心都沒法分別是有還是無,那外物更不能分別啦。試想一下,你認知事物的是你的心嗎?相信這個沒有疑問吧,物體和物體是不能認知大小存在等等思維的。一個石頭是不會去認知石頭的,所以你所有的認知都是通過心性或者說那一念,來產生認知和種種概念的,它們都屬於心的範圍。這也是為什麼說三界唯心的原因。
舉個例子來了解一下,煩惱的來源。山在我們第一眼看到時,心裡沒有分別心時只是顯現,看到山後我們會產生這是山,於是山就產生有的存在。看到這山景色好,我們會認為是好的優美的,如果沒有之前看到的山景色好,我們又會認為它景色差是壞的,好的喜歡壞的厭惡,喜好又產生。好的或喜歡的得不到我們又會憂傷,壞的不喜歡的我們見到又會生氣或憤怒。這就是你妄自分別那不能分別的心而產生出的種種煩惱。
宗教出現可不是什麼迷信,而是讓你了解自己本性的,不了解本性會煩惱不斷,宗教就是減輕人們痛苦的一種知識。佛法告訴你心的不二性。中國古典智慧太極圖中的陰陽雖有分別,但都在一個圓圈中,而不讓它各自獨立分開合二為一。包括基督教中說的人是因為吃了分別果,所以才會有煩惱產生。你沒有用心想想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