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學佛方法正確嗎?求證到了明心見性嗎?明心見性是這樣的境界

2020-12-27 網易

2020-12-24 02:00:02 來源: 探尋真我

舉報

  

引言‍
很多人學佛,是為了什麼,不言而喻,都是為了自己能夠不被五蘊所擾,從而獲得真樂,即自在心。如何獲得呢,我們可以從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經典著作中尋求答案。佛教中每一部經書無不從明心見性為根基,也就是說通過佛理讓你體悟到你的自性本體。但如何去學也是一門學問,這個很重要,因為這是你打開佛法之門的第一步。

  

學習佛法並不同於學習知識

  佛法不同於知識,並不是說你背誦下來了,記住了,就算是學到了,倒背如流又怎麼樣,關鍵是通過佛法去體悟到本心自性,從而明心見性。佛法傳遞的是一種,覺醒之人開悟後的境界,是要觀自在,也就是說觀自己所在,去發現真正的你,發現後,一一將障礙你本心的五蘊剝除,從而獲得空性,在定在這個境界上,便明心見性了。

  

  很多人學習佛法(這裡說是正信的人),猶如學習知識一樣,背誦經卷,極力去想立刻將經書吃透,對經文中的每一個字都費盡心思去研究明白。當你和他談論起經書來,他的確可以做到侃侃而談,但你發現他並沒有任何變化。

  

  佛法有84000法門,如果說你要靠記憶力去學習,我想幾輩子你也學不完,就算學完了,你也是靠記憶來說佛法。實際上現社會,說法的人多了,但為何還稱為末法時代,就是因為,很多講法之人,自己並沒有體悟到佛的真諦,也就是說並沒有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那他所講的法也都是書面文字而已。

  

  很多信奉者則,天天被這些聲音圍繞,也大力轉發,但是你會發現,真正因此而明心見性的人卻寥寥無幾,甚至沒有。

一門深入,精進實修

  佛法有84000種,並不是說讓你要學習這些佛法,而是說有這麼多種的法門可以讓你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你選擇一種適合你的,精修下去,自然會獲得性空。

  

  海賢法師靠著一句佛號便可成就,他並不識字,有緣結識了他的師傅,告誡他讀誦佛號,他就真的一心念佛,時時刻刻在念,幹活時心裡念,就是這樣的一位老人,通過一句佛號獲得了大自在,往生極樂。

  

  海賢法師為何在人生的後期,會說出很多從來沒有學過的佛法呢,是因為他通過念佛,獲得明心見性的境界,而明心見性後,便會明了人生的奧秘,他能說出來便也沒有什麼驚奇的了。這也再次驗證了,佛法乃是覺醒之人通過言行表達的一種境界,這個言行被記錄下來便成了佛經。

  海賢法師能夠靠一句佛號成就,告訴我們,一門深入,精進實修便可以達到明心見性,並不需要大量的去研讀各類經書,後者是一種對佛法的執著。

  

淨土法門是人們最容易做到的法門

  淨土法門,是方便法門,是人們最容易獲得的一種方法,不需要你多麼的聰慧,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方法。每天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不影響工作生活,什麼時候都可以念,起初可以做到讀出聲音,慢慢的可以轉換為心念,時間久了便容易達到不念而念的境界。

  

  其方法是用你的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從而消除其他事情對你心念的幹擾,當心中只有這一句聖號時,你內心會變得十分清淨,當最後把這一句聖號也放下之時,做到不念而念,那麼你很容易就體會到了這個空性,而這個永恆不變的空性,就是你的本心自性,這時候,你可以觀自在,觀自己的心,非常清澈,觀到了,便升起了清淨心,從而自性顯現。

  

  這時候你不用觀了,一切也不用去戒了,因為你的本心時刻都在戒中,一切看得明了。此刻你會生發起無窮無盡的法喜,這不同於快樂,快樂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而你的本心自性沒有任何基礎,所以你獲得了永恆的快樂。

  

  這個時候你算是發現了真諦,因為你時時快樂,感恩心自然而然就升起了,樂於助人,不讓別人因為你而煩惱,這些都不必主動去做了,因為你就是這樣的人。一面鏡子,如果沒有水霧的障礙,當然一切反應的明明白白。

  

萬法歸一,沒有本質區別

  以上只是一個方法,84000這麼多的方法,哪一法都能夠達到最終目的。並沒有本質區別。《楞嚴經》,通過智慧,《淨土法門》通過佛號消除雜念,還是《心經》讓你直接體會到空性,無非都是讓你最終明心見性。所以有緣人通過機緣遇到了什麼就去實修就可以了,沒有證得自性前,還是要靠精力去實修得,所以把精力放在一個法門,是最有效的。

  

  好了說的太多了,今天先說到這裡,感謝各位有緣人的閱讀,祝願各位有緣人都能夠早日獲得明心見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學佛之後家庭會越來越和諧,是真的嗎?
    學佛之後家庭會越來越和諧,是真的嗎?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寬泛。學佛有學得好和學得不好的。其實這也不是學佛不學佛的問題,沒有學佛修行的人,他可能也會很好的處理家庭、事業之間的人際關係,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他有善的業緣感召所得,其次是他有好的習性相續。這些好的習慣,可能是他累生已具,也可能是今生培養。另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見到的,普通人沒有善的業緣,也沒有好的脾性,感召而來的怨憎相會。
  • 心想生:最大的愛是明心見性
    01明心見性很重要那最大的愛是什麼?最大的愛是明心見性。不是吧,你說了半天居然最大的愛是明心見性?對的,只有明心見性你才能天地萬物和我是一體。現在就算讓你記感恩日記你也做不到這個,你每天感恩100件事情你也做不到。他是我我是他,佛陀是我,狗屎是我,鮮花是我,牛糞是我,你也做不到,而什麼能做到——開悟,也就是明心見性,走出無明。走出無明你才能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常樂我淨。
  • 什麼是明心見性?修行的終極目標!
    大家追求的終極境界就是明心見性。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說我們人從出生開始是心如寶鏡的,可以照見自己。但是隨後被塵世逐漸侵染。如蒙塵的寶鏡一般,再也照不見自己。修行能就是拂去這塵,使心清明如鏡,可觀自己。明心見性的人,覺得天下任何都不困難,也不怕苦。為什麼?因為他已經通達萬物之本體,徹法底源,所以凡是都任運自在,見性的人,見到自己的本性,所以也不再憂愁了。
  • 《楞嚴經》中這2句話,反覆去讀,你會明心見性,功德也遲早會有!
    眾所周知,現在學佛的佛弟子喜歡談一個詞,就是明心見性,常以明心見性來衡量一個人的修行功夫。明心見性是說,一個人要先明白自己的真心,心到底是什麼東西?從而知道那個不變的本性。禪宗所說頓悟便是基於此。《楞嚴經》中記載,阿難尊者在城裡乞食的時候,一位魔女見阿難長得英俊帥氣,心生淫愛,隨施展魔法,將阿難擄到密室,百般勾引,將要壞阿難的戒體,阿難因中了幻術,本性迷失,在危急關頭,佛陀趕來救了阿難,帶到講法修行的精舍處。
  • 學佛開悟很難嗎?只要做到這幾點就容易多了
    大家都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所有學佛人都喜歡探討的話題,也是大家所追求的學佛的終極目標。所以說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要談到開悟的問題。所以經常就有人說,如何修行才容易開悟?那這個問題呢?因為談的人多了。所以,大家都各有各的理,各說各的法。那有些法呢?
  • 明心見性沒有見性就不會明白心的實相,看看密宗對明心的論述。上
    本性如果不了解沒有實證,請不要妄自去評論法的優劣和好壞,連自己的本性都不知道是什麼,自己的內心都沒弄明白,還去討論法的正統與否和優劣,那不是很可笑嗎?這就好像一個只看過炒菜而不會炒菜的人,去評論一位大廚的手藝不正宗。大廚出的菜譜只因為他沒看過或聽說過,就說這本菜譜不靠譜,而那些沒見過的烹調方法,就是所謂的旁門左道。
  • 學佛首先要明理,理明了,就不易犯錯
    現在有些學佛人總喜歡講「萬法唯心,心外無法」,「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心淨則土淨」之類的話,並以此來否定淨土往生,否定西方極樂世界,說念佛往生是著相,是心外求法。他們這種說法聽起來很高妙,實際上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你主張萬法為心,心外無法,難道極樂世界就在心外?
  • 修行人解讀:深度懺悔的意識層次,真正的懺悔和明心見性有關
    我們普通人最深大概就只能到潛意識懺悔,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夢境中我們懺悔。其實如果能夠做到這一步,也是不錯了,大多數人只能做到當下深意識懺悔,在夢裡遇到該咋樣還是咋樣。然後就是修行人的懺悔,在你進入禪定後,隨著你的功夫精進,定力加深,會遇到各種內景,這個時候可是比做夢更加真實。
  • 你把佛信得那麼苦,不是明心見性,而是走火入魔
    把凡間煙火過出氤氳禪意,使菩提樹常綠,明鏡臺常潔——這樣,你就與佛相互擁有了。何須特意?1有人發來微信消息,說不敢接親戚電話,怕耳朵裡灌進一堆胡言亂語,問我該怎麼辦。這樣的局面我同樣經歷過。「親戚」是我們共同的親戚,早在幾年前就話不投機,沒了走動,成了陌生人。我當她不存在,她卻放不下我,但凡能提及我的場合,不遺餘力宣揚我如何不好。有了分歧和矛盾,自己正確,別人錯誤。當年我有理有據駁回她,她搬出最後的殺手鐧——她信佛,她心正,她不會冤枉人。
  • 明心見性,還原生命本真
    上回我們說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元神本來是喜歡清靜的,無奈人心中的識神好動,時常擾亂我們的元神,讓我們不能清靜。所以我們應該戒躁戒奢,安守清淨。那麼下文「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又是什麼意思呢?心,指的是神明。人內心的神明本來是喜歡清靜的,奈何隨風錯亂,物動情牽。
  • 淨空法師:在佛法裡如果不是明心見性,不可以說這句話
    開悟,古人所用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都是走開悟的道路,跟現在人不一樣。現在是講廣學多聞,教你看得多、記得多,所謂記問之學。記問之學,連孔夫子都不以為然,《論語》裡頭有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可見得從前人請老師,不找記問之學的。現在完全變成記問之學,到哪裡去找開悟的人,太難了。
  • 盤點那些藏在菜根譚中的寶寶好名:個個正心修身、明心見性
    《菜根譚》作為一本明心見性、正心修身的奇書,能夠彰顯出名字的哲學內涵。今天江南易林和您分享的,就是200個出自《菜根譚》中的寶寶名字,希望寶寶能夠借著名字中的美好寓意,獲得奮發向上的力量。恬雨出處: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修身-菜根譚「恬雨」選自《菜根譚-修身》,這句話說的是心境平和的人,能夠在狂風暴雨中欣賞到風平浪靜的美好風光。所謂風景自在人心,真正的美景來源于堅強的內心。
  • 壇經中慧能大師說的內禪外定,是解脫的境界,是佛的境界
    在整部壇經中,慧能大師說法,都是站在佛的境界,都是站在解脫的境界,在進行說法的。慧能大師所說的這些境界,是一個人,是一個禪修者,要經過長時間的禪修努力,才能夠達到和實現的境界。不是我們知道慧能大師,所說的這些境界的文字,就表示自己已經達到了同等的境界。
  • 明心見性的菩薩是「佛來佛度,魔來魔度」!
    不管是禪宗還是淨土,修到一定時候會出現異常現象:聞到一股異香;看到各種各樣的彩色光環;或者在夢中、定中或者大白天,看到地下冒出一尊佛;天花板掉下來一尊菩薩;牆壁裡擠出一名仙人;或者看到經書每一個字都在閃閃發光;或者頭腦裡看不到人卻聽見有聲音在跟自己對話等等這種種的境界。
  • 明心見性心在哪裡?阿難七處徵心破迷開悟
    七處徵心都不是其心,唯有七處之外的真心,是明心見性的那個所謂的心,其心是無在又無所不在的,它沒有一個處。所以說它在內不對,在外也不對,在中間還不對;在什麼地方都不對,但是在什麼地方都對。「實相者,無相也,無所不相也。」什麼也沒有,就是實相,什麼都沒有嗎?又什麼都有,什麼都是在實相裡頭生出來的。
  • 學佛和修行能得到這7種財富,這是最真實的福報
    學佛修行能修到這七種境界,才是最真實的福報時光飛逝,光陰荏苒,每逢年底,都會總結這一年時間裡,收穫了多少知識和財富,有什麼長進、進步。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告慰佛弟子,佛門佛法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教導眾生明心見性,離苦得樂,了生脫死。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就需要深信佛法教誨,皈依三寶,淨心不疑。若禪修者能夠蒙佛護念,對佛門宗教有了正信正念,就能夠善護自身,除滅所有的無明妄想,日後才能在修行過程中堅定不移,為佛緣圓滿打下牢固厚實的基礎。
  • 學佛修行的最高境界就這8個字,看看你能做到嗎
    在這樣一個物慾縱橫的浮躁社會中,人們往往把事情看得複雜,所以很辛苦,很累,幸福和快樂好像很遙遠,觸不可及。許多人學佛為的什麼?就是因為想要放下,讓自己飄搖了半輩子的心能夠歇息下來,回歸曾經「無一物」的自在。
  • 我們學佛修行人開悟與否跟文化層次高低沒有關係
    華嚴是圓教,法華也是圓教,都要到初住以上,圓教初住以上,開悟了。換句話說,二乘、三乘菩薩都是悟而沒有入。初住以上這入了,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真得受用了。得什麼受用?出離十法界,實報莊嚴土現前,這得大受用。小乘清淨心也能開悟,小悟,他得的受用超出六道輪迴,永遠不再搞六道輪迴,他入這個境界,這都得真實受用。如果我們來生依舊搞六道輪迴,那只是開示,沒有悟入。
  • 我的學佛因緣、學佛的好處以及學佛帶來的改變!
    今天的文章是來自一位翁師兄的學佛因緣、學佛的好處以及學佛帶給翁師兄的改變。隨喜讚嘆這位師兄,年紀輕輕就能值遇正法,希望他道業增進!正文各位師兄,各位大德,很高興又到了共同分享,共同學習的時間。我上周在茶室和其他師兄也聊到這個話題,我覺得學佛特別需要有因緣,所以我想把自己學佛的因緣和大家說一下。我從小一直受祖母的影響而學佛。後來我還經常去寺廟裡面做義工,做義工組長,負責齋飯以及寺院的打掃清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