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首先要明理,理明了,就不易犯錯

2021-01-08 東窗西語

現在有些學佛人總喜歡講「萬法唯心,心外無法」,「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心淨則土淨」之類的話,並以此來否定淨土往生,否定西方極樂世界,說念佛往生是著相,是心外求法。他們這種說法聽起來很高妙,實際上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你主張萬法為心,心外無法,難道極樂世界就在心外?如果極樂世界不在心外,那往生極樂又何談心外求法?至於說著相,往生極樂本來就是事相上的法門,著相理所當然。

學佛要有智慧,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都是佛說的,法法平等,並無高下。學佛過程中有疑問,你可以爭論,但切不可隨便去否認。如果你學的是心地法門,你可以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詞彙去讚美它,但卻不可以因自己修學心地法門就去否認其他法門,否認淨土往生,否認西方極樂世界。要知道,否認淨土往生,這是在謗佛,後果很嚴重!所以學佛首先要明理,道理明白了就不會犯這種低級錯。

第一要懂得中道。要明白理和事、心與相是一體兩面,就像手心和手背都是手一樣,不能隨意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從理上講,「諸法空相,心外無法」,「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心淨則土淨」等等都是對的;但從事相上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千差萬別,生動活潑,歷歷在目也是不假的。我們認識世界,要圓融,既不能執理廢事,也不能執事昧理,要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理事圓融,這樣才是中道,才不會偏頗。

第二要分清結果與過程,不要混為一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心淨則土淨」從理上說沒有錯,但這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如果你真能頓悟心地法門,明心見性,當下心淨則土淨,當處就是極樂,那是無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問題是你做得到嗎?如果你做不到的話,那「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只是一種理想境界,你還必須要踏踏實實的去修行。這就好像你現在還是個窮光蛋,你的人生目標是成為大富豪。現在你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去奮鬥。如果你現在就把自己當成大富豪,並以大富豪的姿態去為人處事,指手畫腳,那別人一定認為你是瘋子。學佛也是如此,一定要務實,不要整天談玄說妙,空腹高心,誤了卿卿法身慧命。

第三要明白修行道路有很多條。佛說八萬四千法,法法可成佛道。修行的路不止你一條,有多少不同根機的眾生,就有多少條路。修行的路沒有最好,適合就好,能度就妙。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強求別人跟自己一樣,更不會輕易去否定別人。修行總的可分兩類:一是從心性上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是從事相上去學佛念佛,成就佛道。禪宗就是從心性上去修,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則是從事相上去修,學佛念佛,六度萬行,往生極樂,成就佛道。不管是從心地上去修,還是從事相上去修,都是邁向成佛之路。這兩種路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而是並行不悖,殊道同歸。所以,學禪的不要去否定淨土,學淨土的也不要去貶低學禪的,兩者都是佛說的法,都是度眾生出三界生死苦海的。

第四要明白各人的標準不同。不要總以自己的標準去框定別人。每個人根機不同,因緣不同,選擇的修行道路也不同。只要是以成佛為目標,所有修行都值得讚嘆。有些人總習慣以自己的標準而去評價別人。其實適合你的未必適合別人,你認為最好的未必是別人的最好的。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坐飛機,坐船,開車,走路都可以去。你不能用飛機的標準去評價坐船的,也不能用坐船的標準去要求走路的。有些人恐高,所以他坐船;有些人暈船,所以他開車;有些人沒錢,所以他走路。同理,學禪的不能用心地法門的標準去衡量淨土,學淨土的也不能用事相法門去要求學禪的。各人的路各人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有對與錯,更無需爭辯。

相關焦點

  • 空為什麼不是學佛的最高境界
    因為,佛有四種經即教、理、行、果,一乘佛學的真諦;世人只有一個精進修行的方法 即,信、解、行、證。所以,月缺和月滿的自然現象告訴我們,要圓滿就不要執著邊見,要取於中道。,要給予引導,以堅定他們的信心。無論何種方式念佛,我們皆要隨喜,一定要明白自修自得,他修無過。第二階段是明理,只是信教還不夠,要解理。有了一些見解就覺得家裡不清靜,有到寺院去修行的想法。覺得寺院、道場,才是清修之處,才能修行成佛,離開世俗的一些煩惱憂愁。有甚者,為達自己的妄念,棄家、離婚前往寺廟修行,造成家庭不和。
  • 心理學秘籍:南懷瑾說只有兩種人適合學佛,首先要明白佛的真義
    所有圖片源於網絡,與本文無關南懷瑾說過,學佛修禪最容易成功只有兩種人,一種充滿智慧,另一種即是下愚誠敬之人。而在這中間的一群人,不上不下,沒有智慧的圓融,也無下愚者的堅定信念,很難在利益面前不為所動,這種人即便學佛,學來學去繞來繞去難免一味只掉進世間法中,反而誤己誤導大眾,誤解了佛學的真正內涵。個人倒是認為,人人都能學佛修禪。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佛?學佛究竟能帶給自己什麼?為何又要去學佛呢?
  • 明理對於學習中醫很重要!
    前言首先要向大家聲明一點的是:我不是神醫,沒能力稱神、封神,也不敢妄言開宗立派。我也只是一個摸索入門的小中醫而已,所以,才能在工作或讀書閒暇寫點心得文字與大家交流一二。所以,我的文字裡面有對的,也有不完善的。
  • 為什麼學佛先要了解四依法?
    所以學佛,2、第一注意依經不依論。3、第二依法不依人。4、以佛法佛說的佛經的所講的佛法為標準。真正學佛,所以我們皈依佛、皈依法,以佛所說的,這個留下來的記錄,那叫做經典。一切理,一切道理。一切事,一切理,綜合攏來就叫做法。什麼叫一切事呢?譬如我們學禪打坐作功夫這是一個事實,等於我們普通講中國話叫功夫,功夫就是一個事實,那不是理論能夠講的,譬如,兩個腿能不能盤的起來,那是一個事實,所以事跟理配合起來這叫做法,就是佛法的法,不是普通法律那個法,所以依佛法不依人。
  • 我的學佛因緣、學佛的好處以及學佛帶來的改變!
    首先請允許我,簡單的自我介紹,我來自臨安,我姓翁。有很多師兄們認識我,有些師兄也見到過我。能夠和大家一起學習佛法,我覺得很開心。我從小就很喜歡佛菩薩,看到佛菩薩我就很開心。說到今天的課題,我感覺很欣喜。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的學佛的因緣、學佛的好處和學佛的改變。
  • 學佛一定要從《觀經》三福修起
    淨宗修學要從「三福」修起,第一是孝養父母。你能孝養父母,父母怎麼會反對你學佛?如果你學了佛就不孝順父母,不聽父母的話,看到學佛的同修,比什麼人都親切,疏遠了沒有學佛的家人,認為父母家人作惡;其實是自己在造罪業,這是自己錯了。將來你能不能往生?說老實話,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所以學佛的同修,第一要家庭和睦。十善業後面的三條。
  • 學佛不能速求果報或轉變境遇
    我們學佛了,應該明白這一切都有因果,不是念幾天佛就能立竿見影的。我們的業果不是這麼快就能轉變的。無始劫來,我們造作了無量無邊的惡業。不知不覺中與他人結下宿怨,有意無意傷害了許許多多的眾生。因果有輪迴,世世相糾纏。有些同修只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末法時代,學佛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
    在無量劫以來的輪迴之中,停止了這種無盡的悲苦,因此學佛是唯一解脫的津梁。佛教以慈悲為懷的理念,以幫助天下眾生為己任的教義,有了它廣大的群眾基礎。一念菩提生要成佛,必須把佛法搞明白,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佛,這個不需要驗證,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好好的學習,學習佛法,把佛法的精髓學到位了,我們就找到自己的佛性,就能成佛了。
  • 過年家裡要殺雞宰羊,學佛人該怎麼辦?
    首先,學佛是自己的事,是為了改變自己,自己要先堅持吃素。其次,當自己有所堅持了,有了好的變化,讓他人看到自己吃素並沒有身體變差,這樣才能影響到其他人。第二階段,勸導。而在勸導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不能宣揚惡報理論,不說像「吃肉的人要下地獄,殺生會有很多業障」這樣的話。
  • 今日大雪丨天天家訓《康熙庭訓格言》2.027讀書明理
    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悅讀《康熙庭訓格言》2.027讀書明理訓曰:讀書以明理為要。理既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難事,但據理直行,得失俱可無愧。《書》云:「學於古訓乃有獲。」
  • 學佛必須發大願,不發大願難以成佛
    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總歸一句話,是『令諸有情,所求皆得』,要使所有的眾生所求都能如願。這是當初藥師佛學佛修行的動機。我們也在學佛,發了什麼願?這裡有兩個問題要留意。第一、表面上看起來,藥師佛發願,好像是為了自己,其實不是。第二、藥師佛所發之願是『願我來世』啊!發願歸發願,要真正做到了這個願力,談何容易啊!必須真去『行』啊!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佛法大海,非信心具足不能得渡,因而大乘菩薩道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首先要經過無量劫,才能成就十信位菩薩,此時求佛的信心不再退轉。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學佛的信心可能會不足,這是定力不足的表現。比如修禪定時,可能因為別人的閒言碎語,結果心神完全散掉。而開悟明心的古德則不同,無論外界如何嘈雜,周圍人有多麼放逸,他們都能於定中清淨自在,不憂不惱,持咒、念佛,八風不動。
  • 淵回學佛:不吃肉不是吃素!學佛人吃素,盡力而行,最好素食
    淵回學佛:不吃肉不是吃素!學佛人吃素,盡力而行,最好素食。吃素不是不吃肉大多數人都有一個誤解,認為吃素,就是不吃肉,不吃動物性的食品。事實上,按照佛家的理論嚴格來講,不吃素是不吃那五種刺激性的植物。蔥蒜之類的,吃了影響人的情緒。
  • 經典動畫《秒速五釐米》,時隔十三年再看才明白貴樹和明理的選擇
    畢竟十幾年前還是大團圓結局比較受歡迎,《秒速5釐米》中的男主角貴樹與女主角明理是青梅竹馬的玩伴,13歲的時候,貴樹要搬家去到更遠的地方。出發前,他坐電車去到了與明理約定好的地點,在枯萎的櫻花樹前獻出了兩人的初吻。許多觀眾都希望《秒速5釐米》能定格在這美好的一刻,可當年的新海誠並不相信愛情。
  • 滾滾紅塵一書桌:那些年,學佛路上重要的那些書
    比如裡面有好多菩薩,每個菩薩面前都要上炷香;做功課時,本來只有幾個字,但一直在唱,總是唱不完。大學畢業後,我到寺院做義工,看到一本書叫《念佛實用問答》,看完後特別高興。一般人都認為,求智慧要念文殊菩薩,救苦救難要念觀音菩薩,消業障要念地藏菩薩。可是這本書裡說得特別明白,不管求什麼,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只要念佛,所有菩薩的功德都包涵在裡面。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小時候,經常聽到有人做壞事時,就有人站出來訓斥對方,說要為子孫積德。誰家遇到什麼好事後,就有人說這是祖宗積德了。那麼,祖宗積德到底有多重要?真的和後人子孫有很大的關係嗎?首先,禮多人不怪,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理解,不作聖解,大家看看即可。
  • 為什麼很多人學佛很精進,卻很難開悟?
    現在很多人學佛,看似非常的精進、非常的虔誠,但是卻很難達到開悟的境界,甚至連開悟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都不明了。那麼,這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非常的精進修行卻很難開悟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生活處處是道場,在家學佛的八點建議!
    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學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習佛法最主要的是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一法,就等於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是大悲心啊。」
  • 學佛修行要做到五點:以解脫痛苦煩惱,達到一個清靜心態的境界
    「學佛修行」:學佛者通過修行的過程能解除人生在世的煩惱,當你進入佛學世界,它給予你的好處,你在修行過程中自會慢慢領悟。二、修行是學佛者一生的歷練過程學佛要有真心修行,需要經過漫長艱辛的路程。三、修行要做到「六行」,「四動」這是學佛的宗旨修行:一指修養德行;二指美好的品行;三指操行;四指遵行;五指道行;六指行善積德。除這六點還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目前相比境界更高、胸懷寬廣、視野開闊的修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