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是道場,在家學佛的八點建議!

2020-12-24 燃城科技

歡迎關注"禪覺正者",廣結善緣,功德廣大,感應至深!

1、學佛就是學佛做人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與慈悲之法。如果把它理解為某一種或某幾種陳舊的教條模式都是錯誤的。

學習佛法,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的難能可貴的精神。

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學佛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學習佛法最主要的是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

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一法,就等於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薩!這是佛說的。

人如果有這樣一顆慈悲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這是佛教的原則。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堅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惡行善的原則,就是佛教思想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方法。

在家的人學佛應以修慈悲心,修善德為主,至於念佛、坐禪,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貫徹佛教的方便原則,家中設不設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強求。

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為榜樣,以佛法為準則。

2、淨化身、口、意三業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能夠生而為人的很少,有閒暇時間的人也很少,能夠聽聞到佛法的更少,聽聞佛法後又懂得如何修學的就更少,也就是說,信佛的人中真正學佛的並不多。

信佛和學佛,其實還是有區別的。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燒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薩的保佑,這種信仰非常表面。

誦經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為了改善並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所有從貪、嗔、痴出發的行為,都會形成不善的業力。所以說,凡夫的起心動念都在造業。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念佛時,所念的每一聲佛號,就是在我們的生命裡種下了善的種子;當我們誦經時,就是在我們的內心裡種下了佛法的種子。

所以,我們是想讓內心結出慈悲、智慧的果實,還是無明、煩惱的果實呢?關鍵在於平時是如何燻修我們的內心。

如果我們不斷地貪婪、嗔恨、嫉妒,煩惱就會漸漸地形成強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不斷地聽聞佛法,如理思維,慈悲、智慧的菩提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學習佛法,不是為了豐富我們的業餘生活。有的人每天都在忙著家庭瑣事、忙著工作經商,偶爾才有那麼兩個鐘頭到寺院裡聽一點佛法,有沒有用呢?當然是有用的,但這種作用卻微不足道!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學佛作為生活中的點綴,而是要將它落實到生命的實處!

常常聽到有人說:我也想學佛,可沒有那麼多時間到寺院來,沒有時間聽經,沒有時間念佛。

作為在家的居士,的確有很多世俗的事務需要處理,包括家庭、兒女、工作、人際關係等等。但是,什麼叫有時間,什麼叫沒有時間?

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誰也不會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個人都會把時間放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認為學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沒有時間學佛。

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時間,而在於是不是重視。當我們覺得沒有時間聽講經,或沒有時間學佛時,就說明我們沒有把學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

3、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

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於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乾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只管自己念佛、誦經。

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作為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為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

佛教裡有一部《佛說善生經》,在這部經裡,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要履行哪些職責。

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眾生呢?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要本著慈悲心與人為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準則。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

關於人際關係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就是布施。

布施包括財布施,就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還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

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去開導、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布施。

因為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眾生解脫煩惱,甚至解脫生死。

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

要我們帶著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四種不好的語言。

修學佛法,要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當我們說真話時,在生命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而真實的種子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就會越來越虛偽。

所以,一方面要說真話,一方面要說有利於別人的話,如果是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

第三是要利行。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要同事。

當別人從事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業時,我們應盡力去參與或隨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

同時,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他。

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去處世,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

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只是一味的沒有原則的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兩大內涵,所謂「悲智雙運」 。智慧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聽聞、思維經教,如理思維才能獲得。

學習佛法不只是誦經、念佛,還要聽聞、思維經教。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痴」,就是說,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

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水準。

4、選擇一份正當的工作

作為居士,選擇一份正當的工作也是修行的關鍵。所謂正當的職業,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

首先要不違背法律的規範,法律制定是以維護大眾的安全和利益為目的,如果我們連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離佛教徒的標準就差得更遠。

因為佛教徒還須遵守更高的道德準則,還應遵循五戒的標準: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的雙重標準的職業才是如法的。

5、戒律約束我們的行為

為什麼要以戒律來約束我們的行為呢?除了對行為的約束,戒律還有什麼更重要的意義呢?

在我們的人性中,貪、嗔、痴是危害我們生命的三種毒素,當它們發作時,就會帶來殺、盜、淫、妄的行為。

而這些行為,一方面會縱容我們的煩惱,張揚我們人性中邪惡的力量,傷害到我們的心靈健康,更會侵犯到他人的利益。同時,造惡帶來的果報還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生命:

殺生會導致短命和多病的果報,因為殺生使動物們不能終其天年;

妄語則會使我們被人欺騙或不能取信於人;

盜竊和邪淫也是同樣,只要是我們自己種下的惡因,最後,也一定由我們自己來品嘗它所結出的苦果。

受持戒律,主要是幫助我們克服貪嗔痴的煩惱習氣,幫助我們制止不善的行為,保護我們不受傷害。

當我們在選擇職業時,要知道職業僅僅能夠保障暫時的生存。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有幾十年的光陰,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來,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從眼前利益出發。

作為一個佛教徒,要為更長遠的生命著想,眼前的幾十年畢竟是短暫的,而未來的生命卻是無限的,如果為了暫時的利益而殃及未來,豈非捨本逐末?

如何才能保障我們未來的幸福呢?就要按照戒律的規範來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

我們做的很多事情,看起來似乎和修行無關。但如果我們將佛法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觀念來指導我們的言行,那麼,行住坐臥中一樣可以修行。

6、吃飯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

我們吃飯時也要檢查自己的心態:是帶著貪心在吃?還是帶著嗔恨心在吃?

吃飯最原始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存,是為了我們的色身得以維持。但很多人吃飯早已超過這個界限,有時為了貪圖口腹之慾而大造殺業;有時為了虛榮和面子而一擲千金。

所以說,如果我們不能以平常心來吃飯,遇到好吃的飯菜就會起貪心;反之,則會起嗔恨心;為了吃給別人看,那又是虛榮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別人吃得好,心裡不平衡,還會產生嫉妒心。我們看,不好好吃飯,就會帶來這麼多的貪、嗔、痴煩惱。

為了維持色身的基本生存,還要注意相應的營養,營養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夠。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緣起的,需要依靠物質條件才能得以維持。

暴飲暴食固然不對,忍飢挨餓地自苦其身同樣是不足取的。我們應奉行中道的原則,遠離縱慾和苦行兩個極端。所以說,吃飯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就蘊涵著智慧。

從前有位祖師在回答「修行是什麼?」的問題時說:「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聽的人不明白:誰不會吃飯、睡覺呢?

祖師就說:「你們吃飯時挑肥揀瘦;睡覺時又東想西想。」

所以,如果我們真正想要學佛的話,一切都要重新開始!把原有的貪、嗔、痴的生活,改變為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習慣。還是以吃飯為例,嗜酒的人必須有幾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點葷腥才覺得踏實,就把吃飯這件簡單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化。

因此,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吃飯,其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一是餓了才去吃,這是個重要的前提,否則再好的東西也吃不出滋味來;

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沒有心事也就沒有煩惱和負擔,才能吃得開開心心;

三是飲食要簡單,如果菜太多、太複雜,會使我們的味覺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遠不如清請淡淡的兩三樣更適宜。

吃飯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業的人,每天俗務纏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紛飛,結果備受失眠折磨。如果我們每天以打坐、誦經將心靜下來,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

當然,這種靜心訓練要有個過程,念佛和禪修都是很好的方式。

凡夫的妄想總是不絕如縷,就像流水般一念接著一念,吃飯時在想問題,睡覺時在想問題,睡著了還要做夢繼續想。可真正想要思考問題時,卻無法集中精神。

7、心安頓在佛號上

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心保有清淨的狀態呢?我們可以通過念佛把心安頓在佛號上,無論是走路還是幹活,都讓這一聲佛號念念相續。

如果妄想太多,心就會變得複雜,煩惱也隨之增多。如果能夠天天念佛、時時念佛,心就會越來越單純,心理負擔就會越來越少。

一個人為什麼開心不起來?就是因為心事太多,心被很多事物和執著壓迫著。當我們心事重重時,想快樂也快樂不起來,反之,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任何負擔,就能體會到放鬆的自在。

所以,我們要學會觀照自己的心念。我們手上的念珠是起什麼作用的?就是幫助我們來看好自己的念頭。

禪宗裡有個故事說,一個孩子去放牛,開始時,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後面,時時地抓著牛的繩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無影無蹤。

孩子天天都訓練這頭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繩子,久而久之,牛變得越來越溫順,到最後,孩子甚至可以騎在牛背上走,當他自己去睡覺時,牛也不會跑掉了。

我們的心念,也像這頭野牛一樣。

有個詞叫做「心猿意馬」,就是說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不安分,我們的意又像馬一樣到處亂跑。我們時常都會迷失在五欲塵勞中,聽到好聽的,看到好看的,就去執著,就去貪嗔痴了。

當我們貪著這些的時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丟在了一邊,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歡的環境裡,就像那頭牛一樣,一不小心就跑得無影無蹤。

而念珠就像栓牛的繩子一樣,我們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時常要觀照它。

8、看住自己的念頭

我們時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現在在想什麼?看看自己想的這些念頭是什麼?

我們要看住自己的念頭,無論是好念頭還是壞念頭出現時,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們起貪心、嗔恨心的時候,不要盲目地跟著它跑。

一個沒有學佛的人,貪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貪;嗔恨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嗔;愛的時候愛得死去活來;恨的時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讓這些煩惱的心理成了主宰我們生命的主人。

而念佛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正念,使我們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而不是讓那些五欲塵勞的煩惱來左右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始終保有清淨的覺照。

總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行住坐臥中,都包含著修行。

學佛就是要從我們的一言一行做起,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們擁有健康、慈悲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一次分享,一點功德。

掃 · 碼 · 關 · 注 · 我 · 們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空為什麼不是學佛的最高境界
    由於機緣成熟,聽聞佛法後生歡喜心,開始走進寺廟敬香拜佛、念佛修行,認為寺廟道場才是修行的場所。寺院待有了正知見,初步認識了一點自性,就知道了,佛菩薩的清淨法身無處不在,處處皆是修行的道場,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
  •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一樣嗎?
    第二,學佛不必逃離生活我們學佛修行,不必跑到深山裡去面壁,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是道場,吃飯、睡覺、工作都是在修行,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只是以為去到寺院裡才是修行,那就錯了。曾經有一個農婦,去廬山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她衣著樸素,面容滄桑,眼裡滿是焦慮。
  • 道場如福田|正法道場可以增福慧、消業障、解冤釋結
    真正實行卻發現處處碰壁窒礙難行,事與願違。未學佛修道前,常犯此過失,學佛之後方知多做少說,說一丈不如行一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空有心願而無實踐,願再大也無法得到實現。「願大力就大」,願大卻無力感,有道場同修如此提問,據她所說:尚未來維摩道場之前,曾經在某道場發心護持,一場梁皇寶懺幾十萬元都付出,陸陸續續也花了不少錢。願大力就大,為何?無法得到應有的真實感應,長期困擾對法產生懷疑與真實性。
  • 我的學佛因緣、學佛的好處以及學佛帶來的改變!
    接下來,我就談談自己的學佛的因緣、學佛的好處和學佛的改變。學佛的因和緣首先我講講,我學佛的因。小時候因為父母比較忙,沒人帶我,在我五、六歲的時候,就跟隨我的祖母一起生活,我的祖母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會去我們當地的寺廟,去燒香,拜佛。我也跟著一起跪拜。
  • 利用抽出來的時間來學佛,才能讓家庭和睦起來
    人們會過得好不好,或者生活的壓力大不大,多數的男同胞會左右一個家庭的經濟收入,而我們能夠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是否能夠幸福,多數也是由男方這邊左右的,因為你的太太可能不會特別的漂亮,但是她卻掌握著家裡的經濟大權,當然,婚姻的關係裡需要兩個人一起來維繫,但是,到了有孩子的時候,你就會發現
  • 在家修行不能脫離生活,不能逃避現實!
    我們受過三皈五戒的在家居士有很多。雖然已皈依三寶,但還是個在家俗人,還不能脫離世俗,不能與家庭與社會脫軌。我們也是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夫妻之人。為人子女就得孝養父母,侍奉雙親,盡到子女的責任和義務。為人父母就得慈愛子女,撫養教育子女長大成人。
  • 家是淨土,公司是道場,眾生都是菩薩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各位師兄都知道大乘佛法有八個宗派,不過經歷「三武一宗」法難,再加上千年時間的磨礪之後,如今還比較昌盛的只有禪,淨,藏密這三門了,其餘的都極為式微,甚至失傳。
  • 學佛中的八種「神經病」,若有,請及時「預防」!
    初步診斷:假學佛真型演員補救辦法:仔細讀經,佛菩薩的發願心,感受同體大悲,佛菩薩為眾生考慮的慈悲智慧..樹立責任感,勤奮,同情心,慈悲心,調整作息和心態,從健康的生活開始。三,眾醉了症狀:眼看別人都認真負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們不以為然地說:「夢在夢中,我不知道那裡的生活從哪裡來,在哪裡死去,又有什麼用的更努力?」識破鬼混是大智慧。
  • 學佛修行要做到五點:以解脫痛苦煩惱,達到一個清靜心態的境界
    人生活在世上應該有信仰,它是對某個主張、思想有明確的認可。假如你信仰佛教就要虔誠尊敬和相信他,並作為自己的信仰和思想行動方向。你信仰佛教,無論是皈依佛門弟子,或在家尚無皈依佛門的學佛信眾,佛教並無職別區分,只是皈依佛門的比丘、比丘尼,他們有經過正式拜師、剃度、發證的程序,按照寺廟規定上班工作的職業僧人而已;但也有皈依後在家學習佛法者,其中就有一些藝人;另外還有未皈依佛門的在家學習佛教的信眾,好比自學函授教育的學生。因為佛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為此你學佛的門檻並不是很高。
  • 因果有報,學佛能做到這3點,感應自來,尤其第三點
    對於學佛人來講,其實和所有事情一樣,也是註定的,用佛家的話語來講,就是有善根,因緣和合,學佛的機緣成熟了。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學佛的目的在於使人靜心。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每個人根性不同,故法亦有異。皆由淺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誦經念佛。念至功夫純熟,心中自然清淨。對於學佛人來講,只要做好以下3點,就能受益,獲得感應,增加信心。第一點、一切不良習慣,絲毫莫沾。
  • 【蓮悟人生】紅塵中修行——如何處理學佛與世間法
    ,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那就是以為學佛是出世間法,生活是世間法;學佛首先要放下執著、執念、要有出離心。很多人認為學佛是個人的修持,就要能放下俗世的家庭生活,從早到晚念佛、做早課做晚課,或者熱衷去靈山、寺院禪修,去放生,而對家人身邊人卻漠不關心,對工作也提不不起勁,只是敷衍而已,對朋友同事則是一副「眾生皆醉我獨醒"的態度,動不動就擺出我是修行覺悟的人,你們都是可悲的凡夫俗子的樣子,總是批判別人的飲食、言行、習氣等。
  • 學佛有什麼用,什麼是佛
    2他們又說,你學佛又沒有多賺錢,沒有更加擴大事業,也沒見你身上發生什麼顯暑變化,你學佛有什麼用?我開玩笑說,當好了臨終還能「預知時至,連自己什麼時間離開這個世界都知道。他們「嗤之以鼻"地笑說,就是能「預知時至」又能如何?還不是得和這個世界「拜拜「?
  • 學佛後,消極厭世、逃避人生、煩躁易怒正常嗎?如何治?|讀佛典
    更有甚者,有一些修行者據此而失去對現實生活的興趣,悲觀絕望,甚至抑鬱自殺。所以這樣的行為不是悟道的表現,是不得佛學要領的表現,是走火入魔的表現,所以是一種「佛病」,是一種需要對治的學佛之歧途。可見,大乘佛法其實是倡導人們修行要積極入世,熱情擁抱現實生活,只不過需要修佛者在入世的同時,清醒意識到現實的空幻性、俗世的汙穢性、人生的痛苦性,進而避免生出對名利、財富的執著來。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02其實呢…… 誠然,有些人的學佛因緣,是因為人生遭受挫折。在反思人生、尋求解決之道的過程中,接觸佛法,解開心結。03其實呢…… 信佛、學佛、皈依、出家……並不是一回事。信,有正信、迷信、邪信之分;信佛,也不等於在學佛;學佛,分在家學、出家學;皈依,只能說明對三寶具足信心,以此作為安頓身心的指引,並非意味著出家,更不是不能結婚,進行正常的世俗生活。
  • 佛教:有這三大特徵,隨喜讚嘆,你學佛走對了路!
    不過初學佛時,如果正見不具足,甚至以「迷信」的方式學佛,非但難以得到佛法利益,反而易斷掉自己的法身慧命。譬如有人覺得,出家僧眾食素是虛偽,牛羊天天吃草,為何沒有成佛?也有人把佛當成民俗中的「神仙」,認為學佛能讓佛保佑自己。實際上,這些都是學佛過程中滋生的邪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濟公和尚,真身早已成就,示現種種異象,目的在於教化世人離一切相。
  • 學佛後運氣更差,越來越不順,其原因就這四點
    許多人沒學佛運氣只是一般,而學佛後反而運氣更差,越來越不順利,所以有許多人懷疑佛法不靈,從而放棄學佛。學佛必然能帶來好運,那些學佛後運氣更差的人,必然是因為這四個原因。(一)多數人都不是學佛,而是信佛。
  • 過年家裡要殺雞宰羊,學佛人該怎麼辦?
    習俗歌代表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這句話代表了必不可少的生活文化。即使如今不再是在這一天「宰只大公雞」,可這一環永遠少不了。我們已經習慣了,以豐富肉食慶豐收,以家禽海鮮祭祖先,以美味佳餚慰遠客。過年,家人不吃素,學佛人怎麼辦?昌樂法師給出了解答。春節家人不吃素,怎麼辦?昌樂法師解答▼師父給出的解決方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己不吃肉。
  • 學佛:修道之人應立根塵世、和光混俗、自淨其意、自利利他
    學佛之人應隨順眾生,切莫把自己標榜成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別人在他眼內都只是世俗大眾。 不恥與之為伍。 豈不知這樣做正是修習大道的障礙。亦違背了「自利利他」的學道初心。修行之人,如果做不到和世人混成一片,感受世態炎涼,從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中感悟人世的苦惱、無奈,那麼又如何從八苦中悟出煩惱即菩提的道理。象一個從小到大到老都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的人,一生都清淡平凡,無憂無慮。那麼他又以何因緣發心去修道呢?就算發心去修道,他又以什麼作為修道的參照呢?要知道悟道是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呢。所以修學佛法,俗世凡塵是最佳道場。
  • 學佛修道者,見異思遷的情形就很多,應如何避免?
    教句讀;就是教他,從前古時候的書籍沒有圈點,沒有句讀,老師把句子圈出來,教他念,督促他背。最重要的,老師是身教,就是言談舉止都是學生的榜樣,最重要的是身教,而不是言教。言教,到太學,那才是研究討論。小學,就是私塾小學,是要背誦,把所有應該背誦的經典統統都要背過,這是老師的責任。學生的德行是要老師培養出來的,這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