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平樂縣媽祖文化:由粵人帶來,逐漸演變的民間信仰

2020-12-19 小周周有話說

明清時期、民國至文革時期、改革開放後三個時間段來梳理平樂縣媽祖文化從起源擴散、走向沉寂到復興的傳播發展歷程。

明清時期:傳入與擴散

首先,媽祖文化傳入平樂的準確時間,由於資料匱乏,尚未能準確判斷。媽袓宮廟是媽祖文化在平樂地區傳播和發展的歷史見證,通過對平樂境內媽祖廟修建時間考證可知:平樂古天后廟(現只剩遺址)修建約在明萬曆14年(1587年),平樂粵東會館天后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沙子天妃廟始建於康熙時期;榕津粵東會館天后宮始建於清乾隆13年(1748年)以及華山粵東會館天后宮始建於清乾隆14年(1749年)。因此,媽祖文化傳入平樂的時間大約為明朝中後期,不會晚於明萬曆14年,並在清代有了很大發展。

其次,平樂是一個廣西東北部內陸縣城,沿海地區的媽祖文化為何會傳入此地並在此擴散盛行?這得益於粵籍商人、移民、船民和官方統治者的「合力」推動

媽祖信仰初起時,信眾僅限於莆田周邊一帶,隨著福建海洋經濟活動的迅猛發展,媽祖信仰藉助水上交通迅速而廣泛地輻射開來,福建商人船隻所到之處,媽祖文化也就在當地播揚。福建與廣東地緣接近且海運發達,媽祖文化很快在廣東盛行,尤其在廣東東部,天后宮遍地皆是。

明清時期是粵人入桂的高峰期,當時廣東商品經濟飛速崛起,社會的繁榮發展帶來了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多地少矛盾日益激化,於是他們源源不斷地來到與之相鄰並具有廣闊市場的廣西。平樂雖居廣西內陸,但水運發達,是重要的貨運港口,可直達梧州、廣州,圩鎮經濟繁榮,城鎮化程度較高。

同時,平樂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各民族之間長期交往融合,對外來文化具有包容性。平樂優越的地理、經濟、文化條件,使得其成為粵人入桂的佳選。《平樂縣誌》有記載:「五方流寓,東粵一楚為多。

粵人不斷進入平樂,也帶來了他們信奉的媽祖文化,為其在平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粵人主要可分為三大群體:一是粵籍商人,他們來到平樂從事商業活動,經濟實力較好,出資在平樂鎮、榕津村等圩鎮、碼頭附近修建了粵東會館,會館裡供奉媽祖,並用於商業交往。「以商興廟、以廟聚商」,會館天后宮是商業經濟繁榮發展的產物。

二是粵籍移民,華山村就是一個移民村,據當地村民說,他們的先人是在明末清初的動亂時期從廣東鶴山來到這裡的,最早的主要有李、易、胡、陳、梁、譚六姓人家。當地的會館天后宮是由當時的移民和周邊村民集資修建的,會館天后宮既是他們的信仰場所,也是聯絡鄉誼的聚會場所,還為同鄉過路趕考的學子們提供落腳之處和各類資助。

三是桂江船民,他們是灕江流域的黃氏船民的一個分支,是桂北最大的一隻「水上吉普賽」。據平樂桂江船民主要族類中的《黃姓族譜》記載,他們是明朝中期從廣東珠磯巷遷移桂北的,在船上生活,常年捕魚、運輸。媽祖信仰是他們的精神寄託,航行風險無法預計,因而每次出行時自然會祈求媽祖保佑平安順利。

粵人帶來了媽祖文化,而從中央到地方對媽祖的重視,無疑成為了媽祖文化在平樂流行起來的助推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先後對媽祖褒揚詰封36次,從宋朝以後經元、明、清累封為夫人、妃、天妃、天后等,民間則尊為「天上聖母」,清朝更提升為國家祀典,並命沿海沿江各省建祠崇祀

平樂粵東會館天后宮的《重建會館並戲臺碑記》記載到,曾有20位平樂地方官員對該會館天后宮的修建捐款,這在一定程度反映當時平樂官員對修建會館天后宮以及推行媽祖文化持支持態度。政府官員的傳播,具有一種潛在的「強制性」,民眾在接受著來自官方的信仰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媽祖信仰的根基,削弱了對媽祖文化到來的排斥感。

媽祖文化在平樂縣的傳入與發展是通過遷移擴散和擴展擴散實現的,即粵籍移民把媽祖文化帶入了平樂後,通過建立會館天后宮、定期舉辦媽祖祭祀活動來加強自身群體羈絆和聯繫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媽祖文化的影響範圍。又因官方統治者的不斷加封和推崇,平樂地方官員、士紳的認同支持,當地民眾的積極響應參與,各種條件相輔相成,使得媽祖文化在平樂興盛發展。

民國至文革:式微與沉寂

在民國初的新文化運動後,破除封建迷信成為一時的風氣,宗教信仰遭到重創,面臨「廟產興學」的衝擊,媽祖信仰也被視為一種迷信而加以反對。大量媽祖宮廟被毀或挪作他用,《平樂縣誌》就記載到:「天后廟:又名古天后宮,即龍池廟,在城廂鎮鹽倉街。己改為鹽倉五街國民基礎學校。另在1944年,榕津粵東會館天后宮也被借作校舍,用於招收初中一年級兩個班的新生。可見平樂縣媽祖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影響而式微。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運動席捲全國,民間信仰成為「破四舊」的重點對象被打壓,遭受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破壞,媽祖文化也未能逃過一劫。許多地方的媽祖宮廟在這個時候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甚至被徹底毀滅,媽祖文化也瀕臨斷裂。平樂的天后宮在這一時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榕津粵東會館天后宮在當時也藏起媽祖像,被改作合作社,出售鹽油布匹,有幸逃脫被徹底搗毀的命運。而平樂鎮粵東會館天后宮當時以木條和石灰覆蓋,但媽祖神像還是被紅衛兵拉到河邊焚燒,多具珍貴的石碑也被損毀。在「高壓」政策下,平樂的媽祖祭祀活動被迫中斷,天后宮或大門緊閉不敢再明香火或被徵作他用。媽祖文化的信仰空間徹底喪失,媽祖信仰逐漸消解,平樂縣媽祖文化走向沉寂。

改革開放以後:復興

20世紀80年代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漸被放寬,民間信仰紛紛呈現復興的態勢,各地鄉村廟宇開始恢復重建,民間信仰儀式活動也得以恢復。平樂縣媽祖文化的復興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民眾因內在信仰需求而自發恢復;二是政府主導下的復興

據榕津天后宮媽祖理事會秘書長古平保告訴筆者,榕津天后宮的媽祖祭祀活動於1989年恢復。當時政策已有所鬆動,村裡老人們紛紛希望恢復媽祖信仰,於是村民自發捐款組織籌備媽祖出遊典禮,村裡幾位長輩趕到平樂政府徵得政府的同意後,榕津民眾甚至等不及到媽祖誕辰當日,就連夜舉行了盛大的媽祖出遊儀式,直至天亮活動才結束。

華山媽祖祭祀活動恢復較榕津稍晚,在1992年。國民黨曾有一名華山籍的李姓師長,後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在臺灣過世。他臺灣的太太在兩岸聯繫加強後,便想要到丈夫的家鄉看看。李太太根據李師長日記中寫到的「我的家住在街頭,街尾有座媽祖廟,媽祖廟門口有副對聯寫著華蓋照臨桑梓地,山川鍾毓棟梁才」等信息,尋到了華山村。之後,李太太捐贈7000元來重修華山天后宮,並希望舉辦媽祖出遊儀式。華山村當時的副鎮長帶著李太太先後到平樂縣僑務辦和縣政府,最後得到了政府的允許,才恢復了媽祖出遊活動。

實際上,村民們對媽祖的內在信仰需求一直存在,並未因曾經的「破除」而真正中斷,而是封存在心底,當政策允許後,這種內在需求立馬被激發,外化為行動力。榕津和華山的媽祖祭祀活動恢復以後,保持年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沿襲至今,未曾再中斷過。2000年前後,榕津和華山的媽祖誕辰祭祀出遊儀式逐漸「進化」為內容更為豐富的「媽祖文化節」,除媽祖祭奠和出遊外,還有民俗表演,長桌宴等各種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進而將平樂縣媽祖文化傳播了出去。

平樂縣政府對媽祖文化的復興主要是通過修復天后宮、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以媽祖文化為依託舉辦「媽祖文化旅遊節」等方式。首先,政府出資對文革中保留下來的平樂粵東會館天后宮進行了修繕,該粵東會館天后宮於1983年7月26日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次,政府對平樂媽祖文化大力推行的另一種方式就是由政府主導舉辦全縣性質的「媽祖文化旅遊節」。

近年來,平樂縣政府致力於讓平樂的媽祖文化「走出去」,讓外地遊客「走進來」,藉由媽祖文化吸引遊客前來平樂參觀旅遊,以此帶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2018年5月4日-7日期間,平樂縣政府主辦了題為「一樣的灕江,不一樣的風光」的首屆「平樂媽祖文化旅遊節」,吸引了全國各地10萬多遊客前來。

政府由昔日的禁止態勢再到逐漸明朗化的過程,以及今日作為指導的支持角色,促使媽祖文化在發展演進中,萌生優勢條件。現今,平樂縣媽祖文化的傳播及發展,從民間自發組織活動逐漸擴大,再成為政府所籌辦重視的大型文化活動,這些都成為平樂縣媽祖文化復興的關鍵。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相關焦點

  • 地理丨媽祖信仰的歷史人文地理變遷:來自中國海神的精神安慰與政治...
    針對歷史上是否確有媽祖其人,長期以來存在這樣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北宋初年湄洲嶼林氏女,名默,小名默娘,死後多次顯聖而被民眾建祠祭拜,被尊稱媽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媽祖是民眾將海神身世具體化的結果,是出於民間心理需要。總體而言,前一種觀點在林氏族譜中有記載,且被諸多有關媽祖的文獻傳記、神宮廟志援引,同時也被多數學者所接受。
  • 廣西桂林平樂縣「三企入桂」招商會在廣州舉行
    8月26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桂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由桂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桂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桂林市投資促進局、中共平樂縣委員會、平樂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廣西-平樂『三企入桂』招商推介會暨項目集體籤約儀式」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行。
  • 非遺巨獻,兩億人的信仰,「媽祖文化」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傳奇
    ---《頌媽祖》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人民在海上出航時,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順水,還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神位。因此,媽祖也被人稱為「海神」、「護航女神」。
  • 朱炳初:信仰的力量——拜讀《媽祖精神摭談》偶感
    《媽祖》由全國政協十屆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會會長張克輝親自作序,可見書的分量與價值。《媽祖》內容豐富,思想深邃,敘述清晰,結構嚴謹,從社會基礎、文化傳承、親民意識、愛國情懷、崇善觀念、人格魅力、神格威力、社會意義等方面,對媽祖精神,作了系統、充分論述。詮釋了媽祖文化之所以成為古代海洋文化的旗幟,是海洋精神的標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 福州馬尾船政天后宮舉行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作為為第二屆船政文化節重要活動的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州馬尾船政天后宮舉行。吳丹紅 攝中新網福州12月17日電 (王曉霞 吳丹紅)作為第二屆船政文化節的重要活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16日在福州馬尾船政天后宮舉行,由「晨拜媽祖」及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圖片展等環節組成。當天,冬雨淅淅瀝瀝,船政天后宮早早迎來了一眾香客,等待著一場盛大的儀式。
  • 助力「海絲」建設 傳播媽祖文化 莆仙戲《海神媽祖》昨晚首次唱響...
    不僅為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濃墨添彩,還進一步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展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魅力,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當晚8點,《海神媽祖》在廣西南寧人民會堂劇場濃情上演。
  •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民俗信仰嗎?帶你探索古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靈魂附在肉體上,做夢、生病則是靈魂暫時離開肉反映,一且靈魂離開肉體不歸,人就死了。但是,肉體雖然腐爛了,元卻能變成鬼或鬼魂。起初,人們認為靈魂都歸故鄉,由祖先管理;後來,又認為由泰山管理;佛教興起以後,閻王又成為陰間地獄的主宰。「閻王」是楚文音,意為地獄的統治者,號稱「幽冥之王」。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是指媽祖信仰習俗,又稱神女信俗、靈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媽信俗 、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聖母信俗、湄洲媽祖信俗等等,這是由於歷代民間、朝廷或宗教對媽祖的封號先後不同而嬗變 。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 略論平樂的西甌文化遺存
    導讀 西甌是先秦時期嶺南的一支重要越人支系,其活動區域涵蓋平樂縣區域,至今平樂境內仍保留許多西甌越人的文化遺俗,包括語言、民間風俗等方面。
  • 廣西平樂縣在穗舉行招商推介會 現場籤約金額逾百億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27日電 (郭軍 肖昱研)廣西平樂縣26日在廣州舉辦央企、民企、灣企「三企入桂」招商推介會。會上,該縣與來自廣東等省市的28家企業現場集中簽約,總投資額約116億元,項目涵蓋高新電子、機械製造、農產品(000061,股吧)加工、旅遊開發等產業。
  • 文峰天后宮:兩岸媽祖信仰交流重要紐帶
    文峰天后宮歷史悠久,內藏許多珍貴的文物資料,包括宋代木雕媽祖、清代碑記和手抄媽祖「真經」,以及木版刊印「百枝籤詩」等,這些都是研究媽祖文化的珍貴資料。  文峰天后宮的前身是白湖順濟廟,南宋年間由名相陳俊卿在家鄉白湖獻地建廟,成為朝廷褒封、御祭和官員致祭的唯一場所。南宋時期,媽祖被稱為「白湖妃」,取代北宋時期「寧海神女」的稱呼。
  • 《天下媽祖》在湄洲島開機,走進媽祖文化傳承的長廊
    建築、文物是文明穿越時空的信物,在創造之初,就被賦予了實用的意義,正是這種效用,讓物與人之間充滿著緊密的關係。它影響和改變著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1月16日,由福建省千秋媽祖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上海九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百集系列電視片《天下媽祖》在福建莆田湄洲島正式開機拍攝。
  • 媽祖成為官方褒封的航海保護神 最早和寧波有關
    近日,記者在寧波媽祖信仰的載體——慶安會館了解到,媽祖能夠名揚天下,最早是因為寧波。北宋年間從寧波出發的一次外交活動,使媽祖得到了朝廷的承認。自此,媽祖從民間崇拜上升為被官方褒封的尊神,從福建局部區域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 加強合作 共拓市場 「媽祖聖地 美麗莆田」文旅推介會昨在廣西南寧...
    圖為「媽祖聖地 美麗莆田」暨閩東北協同區文旅推介會現場。  在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期間,昨日,「媽祖聖地 美麗莆田」暨閩東北協同區文旅推介會在廣西南寧市舉行,歡迎南寧各界朋友來莆田「拜媽祖、觀海景、遊漁村、鬧元宵、品海鮮」,也邀請在廣西打拼的莆商鄉親們回家鄉投資興業、常回家看看。
  • 電影《媽祖回家》定檔11月20日 傳奇之旅彰顯媽祖大愛
    電影《媽祖回家》海報由蒲劍執導,林黎勝監製,演員趙亮、葛玟希、關德輝、方清平、赫林等傾情出演的正能量劇情片《媽祖回家》今日發布了「庇佑版」定檔手繪海報和預告片,正式定檔11月20日。作為福建省重大文藝創作項目,《媽祖回家》由莆田市與北京電影學院聯合打造,不僅原著小說獲獎無數,保證了作品的優秀情節,更是在電影化的過程中集結了中國兩大電影學院殿堂的教授級導演、監製,為影片的優秀質量保駕護航。本片的導演蒲劍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影視導演;而擔任監製的林黎勝也是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著名影視編劇。
  • 打造媽祖文化體育品牌賽事 第四屆「媽祖杯」在莆啟動 海上絲綢...
    本屆賽事由省體育局、市政府主辦,省羽毛球協會、市體育局、湄洲日報社、省建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市委臺港澳辦、市政府僑務辦、市政府外事辦、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湄洲島媽祖祖廟董事會、市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協辦,北京壟聚體育有限公司作為賽事執行單位。
  • 媽祖、廣澤尊王、鄭成功、關帝……漂洋過海來「串門」
    海峽兩岸同根同源閩臺民間信仰,一脈傳承福建有什麼樣的神廟臺灣幾乎也有相同神廟兩岸民間信仰盛行,廟宇香火旺盛而兩岸廟宇裡供奉的神明也會相互「串門」那麼,它們搭乘什麼交通工具?「中遠之星」輪!媽祖是閩臺兩地共有的文化財富。
  • 你見過黑面媽祖嗎?她竟然有這樣的一段兩岸情緣……
    在廈門環島路旁矗立著一尊黑面媽祖像,她又被稱為銀同媽祖,是閩南童謠裡守護海上安全的"海上女神",是人們出海時祈求平安順遂的民間信仰。但你知道嗎?三媽"的信仰,在跟隨鄭成功來臺後,先是在臺南府城紮根,而後隨著農業生活的開展,便跟隨信眾遷徙臺灣各地。這就是銀同媽祖信仰的在臺發展軌跡。巧合的是,溪州朝天宮的黑面媽祖,也是這麼從大陸「來」到這裡的。
  • 《天下媽祖》湄洲島開機,創新思路打造海洋文化IP
    海峽網 訊 2021年1月16日,由福建省千秋媽祖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上海九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百集系列電視片《天下媽祖》,在媽祖故鄉——福建莆田湄洲島正式開機拍攝,這是莆田湄洲島旅遊區自去年12月29日升級為5A之後迎來的首部影視拍攝組。
  • 打造媽祖文化特色島嶼,發展大文化旅遊產業鏈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徐傑 王雪 白菊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根基。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隨著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成為了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