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清時期、民國至文革時期、改革開放後三個時間段來梳理平樂縣媽祖文化從起源擴散、走向沉寂到復興的傳播發展歷程。
明清時期:傳入與擴散
首先,媽祖文化傳入平樂的準確時間,由於資料匱乏,尚未能準確判斷。媽袓宮廟是媽祖文化在平樂地區傳播和發展的歷史見證,通過對平樂境內媽祖廟修建時間考證可知:平樂古天后廟(現只剩遺址)修建約在明萬曆14年(1587年),平樂粵東會館天后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沙子天妃廟始建於康熙時期;榕津粵東會館天后宮始建於清乾隆13年(1748年)以及華山粵東會館天后宮始建於清乾隆14年(1749年)。因此,媽祖文化傳入平樂的時間大約為明朝中後期,不會晚於明萬曆14年,並在清代有了很大發展。
其次,平樂是一個廣西東北部內陸縣城,沿海地區的媽祖文化為何會傳入此地並在此擴散盛行?這得益於粵籍商人、移民、船民和官方統治者的「合力」推動。
媽祖信仰初起時,信眾僅限於莆田周邊一帶,隨著福建海洋經濟活動的迅猛發展,媽祖信仰藉助水上交通迅速而廣泛地輻射開來,福建商人船隻所到之處,媽祖文化也就在當地播揚。福建與廣東地緣接近且海運發達,媽祖文化很快在廣東盛行,尤其在廣東東部,天后宮遍地皆是。
明清時期是粵人入桂的高峰期,當時廣東商品經濟飛速崛起,社會的繁榮發展帶來了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多地少矛盾日益激化,於是他們源源不斷地來到與之相鄰並具有廣闊市場的廣西。平樂雖居廣西內陸,但水運發達,是重要的貨運港口,可直達梧州、廣州,圩鎮經濟繁榮,城鎮化程度較高。
同時,平樂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各民族之間長期交往融合,對外來文化具有包容性。平樂優越的地理、經濟、文化條件,使得其成為粵人入桂的佳選。《平樂縣誌》有記載:「五方流寓,東粵一楚為多。
粵人不斷進入平樂,也帶來了他們信奉的媽祖文化,為其在平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粵人主要可分為三大群體:一是粵籍商人,他們來到平樂從事商業活動,經濟實力較好,出資在平樂鎮、榕津村等圩鎮、碼頭附近修建了粵東會館,會館裡供奉媽祖,並用於商業交往。「以商興廟、以廟聚商」,會館天后宮是商業經濟繁榮發展的產物。
二是粵籍移民,華山村就是一個移民村,據當地村民說,他們的先人是在明末清初的動亂時期從廣東鶴山來到這裡的,最早的主要有李、易、胡、陳、梁、譚六姓人家。當地的會館天后宮是由當時的移民和周邊村民集資修建的,會館天后宮既是他們的信仰場所,也是聯絡鄉誼的聚會場所,還為同鄉過路趕考的學子們提供落腳之處和各類資助。
三是桂江船民,他們是灕江流域的黃氏船民的一個分支,是桂北最大的一隻「水上吉普賽」。據平樂桂江船民主要族類中的《黃姓族譜》記載,他們是明朝中期從廣東珠磯巷遷移桂北的,在船上生活,常年捕魚、運輸。媽祖信仰是他們的精神寄託,航行風險無法預計,因而每次出行時自然會祈求媽祖保佑平安順利。
粵人帶來了媽祖文化,而從中央到地方對媽祖的重視,無疑成為了媽祖文化在平樂流行起來的助推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先後對媽祖褒揚詰封36次,從宋朝以後經元、明、清累封為夫人、妃、天妃、天后等,民間則尊為「天上聖母」,清朝更提升為國家祀典,並命沿海沿江各省建祠崇祀。
平樂粵東會館天后宮的《重建會館並戲臺碑記》記載到,曾有20位平樂地方官員對該會館天后宮的修建捐款,這在一定程度反映當時平樂官員對修建會館天后宮以及推行媽祖文化持支持態度。政府官員的傳播,具有一種潛在的「強制性」,民眾在接受著來自官方的信仰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媽祖信仰的根基,削弱了對媽祖文化到來的排斥感。
媽祖文化在平樂縣的傳入與發展是通過遷移擴散和擴展擴散實現的,即粵籍移民把媽祖文化帶入了平樂後,通過建立會館天后宮、定期舉辦媽祖祭祀活動來加強自身群體羈絆和聯繫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了媽祖文化的影響範圍。又因官方統治者的不斷加封和推崇,平樂地方官員、士紳的認同支持,當地民眾的積極響應參與,各種條件相輔相成,使得媽祖文化在平樂興盛發展。
民國至文革:式微與沉寂
在民國初的新文化運動後,破除封建迷信成為一時的風氣,宗教信仰遭到重創,面臨「廟產興學」的衝擊,媽祖信仰也被視為一種迷信而加以反對。大量媽祖宮廟被毀或挪作他用,《平樂縣誌》就記載到:「天后廟:又名古天后宮,即龍池廟,在城廂鎮鹽倉街。己改為鹽倉五街國民基礎學校。另在1944年,榕津粵東會館天后宮也被借作校舍,用於招收初中一年級兩個班的新生。可見平樂縣媽祖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影響而式微。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運動席捲全國,民間信仰成為「破四舊」的重點對象被打壓,遭受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破壞,媽祖文化也未能逃過一劫。許多地方的媽祖宮廟在這個時候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甚至被徹底毀滅,媽祖文化也瀕臨斷裂。平樂的天后宮在這一時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榕津粵東會館天后宮在當時也藏起媽祖像,被改作合作社,出售鹽油布匹,有幸逃脫被徹底搗毀的命運。而平樂鎮粵東會館天后宮當時以木條和石灰覆蓋,但媽祖神像還是被紅衛兵拉到河邊焚燒,多具珍貴的石碑也被損毀。在「高壓」政策下,平樂的媽祖祭祀活動被迫中斷,天后宮或大門緊閉不敢再明香火或被徵作他用。媽祖文化的信仰空間徹底喪失,媽祖信仰逐漸消解,平樂縣媽祖文化走向沉寂。
改革開放以後:復興
20世紀80年代以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漸被放寬,民間信仰紛紛呈現復興的態勢,各地鄉村廟宇開始恢復重建,民間信仰儀式活動也得以恢復。平樂縣媽祖文化的復興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民眾因內在信仰需求而自發恢復;二是政府主導下的復興。
據榕津天后宮媽祖理事會秘書長古平保告訴筆者,榕津天后宮的媽祖祭祀活動於1989年恢復。當時政策已有所鬆動,村裡老人們紛紛希望恢復媽祖信仰,於是村民自發捐款組織籌備媽祖出遊典禮,村裡幾位長輩趕到平樂政府徵得政府的同意後,榕津民眾甚至等不及到媽祖誕辰當日,就連夜舉行了盛大的媽祖出遊儀式,直至天亮活動才結束。
華山媽祖祭祀活動恢復較榕津稍晚,在1992年。國民黨曾有一名華山籍的李姓師長,後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在臺灣過世。他臺灣的太太在兩岸聯繫加強後,便想要到丈夫的家鄉看看。李太太根據李師長日記中寫到的「我的家住在街頭,街尾有座媽祖廟,媽祖廟門口有副對聯寫著華蓋照臨桑梓地,山川鍾毓棟梁才」等信息,尋到了華山村。之後,李太太捐贈7000元來重修華山天后宮,並希望舉辦媽祖出遊儀式。華山村當時的副鎮長帶著李太太先後到平樂縣僑務辦和縣政府,最後得到了政府的允許,才恢復了媽祖出遊活動。
實際上,村民們對媽祖的內在信仰需求一直存在,並未因曾經的「破除」而真正中斷,而是封存在心底,當政策允許後,這種內在需求立馬被激發,外化為行動力。榕津和華山的媽祖祭祀活動恢復以後,保持年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沿襲至今,未曾再中斷過。2000年前後,榕津和華山的媽祖誕辰祭祀出遊儀式逐漸「進化」為內容更為豐富的「媽祖文化節」,除媽祖祭奠和出遊外,還有民俗表演,長桌宴等各種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進而將平樂縣媽祖文化傳播了出去。
平樂縣政府對媽祖文化的復興主要是通過修復天后宮、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以媽祖文化為依託舉辦「媽祖文化旅遊節」等方式。首先,政府出資對文革中保留下來的平樂粵東會館天后宮進行了修繕,該粵東會館天后宮於1983年7月26日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次,政府對平樂媽祖文化大力推行的另一種方式就是由政府主導舉辦全縣性質的「媽祖文化旅遊節」。
近年來,平樂縣政府致力於讓平樂的媽祖文化「走出去」,讓外地遊客「走進來」,藉由媽祖文化吸引遊客前來平樂參觀旅遊,以此帶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2018年5月4日-7日期間,平樂縣政府主辦了題為「一樣的灕江,不一樣的風光」的首屆「平樂媽祖文化旅遊節」,吸引了全國各地10萬多遊客前來。
政府由昔日的禁止態勢再到逐漸明朗化的過程,以及今日作為指導的支持角色,促使媽祖文化在發展演進中,萌生優勢條件。現今,平樂縣媽祖文化的傳播及發展,從民間自發組織活動逐漸擴大,再成為政府所籌辦重視的大型文化活動,這些都成為平樂縣媽祖文化復興的關鍵。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