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成為官方褒封的航海保護神 最早和寧波有關

2021-01-07 浙江在線

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內部

  天后媽祖,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共同崇拜的海洋保護神。如今,媽祖的信仰範圍已擴大到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與地區,有3億多信徒。

  近日,記者在寧波媽祖信仰的載體——慶安會館了解到,媽祖能夠名揚天下,最早是因為寧波。北宋年間從寧波出發的一次外交活動,使媽祖得到了朝廷的承認。自此,媽祖從民間崇拜上升為被官方褒封的尊神,從福建局部區域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媽祖成為官方褒封的航海保護神,最早和寧波有關

  媽祖信仰,歷史悠久,特別是五代北宋後,我國對外海事活動日益頻繁,朝廷和民眾逐漸產生崇拜、敬畏海洋的情愫,產生航海保護神也是大勢所趨。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俗姓林,相傳北宋建隆元年(960)誕生於福建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就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她從小天資聰慧,既洞悉天文、熟習水性,又掌握醫術、樂於助人,常幫助漁民擺脫困境,深受愛戴,名聲遠播。

  宋雍熙四年(987),林默娘因在海上搭救遇險船隻而不幸遇難。後人敬仰她,就在其經常舉燈引航的湄峰上建廟祭祀,這是世界上第一座紀念媽祖的廟宇,史稱祖廟。

  「宋代,寧波進入海外交通全盛時期,中國與日本、高麗等國的海舶往來集中於寧波。福建商人大量到此經商,在他們的影響下,媽祖信仰傳入了寧波。」慶安會館館長黃浙蘇告訴記者,雖然媽祖信仰起源於福建,但媽祖從地方的民間供奉上升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航海保護神,進而名揚天下,則和寧波有關。

  唐宋時期,寧波造船業世界領先。北宋時,宋徽宗下旨在寧波打造船隊,出訪高麗。當時一共造了八艘船,兩艘萬斛「神舟」和六艘「客舟」,從鎮海出發前往高麗,在回來的途中遭遇風浪,七艘船翻了,剩下的一艘「神舟」上有個福建人,他一直向媽祖祈求平安,後來,這艘船成功避險,順利到港。宋徽宗聽說這件事後,下詔封林默為「湄洲神女」,賜廟額為「順濟」。

  這是媽祖第一次受到皇帝冊封。從此之後,歷代皇帝對媽祖的褒封逐步升級。自宋徽宗宣和四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個朝代14個皇帝先後對媽祖敕封了36次,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聖母」,封號最長達64個字。乾隆五十三年,御敕媽祖廟春、秋兩季致祭,媽祖信俗被列為國家祭典,與陝西黃帝陵祭典、山東祭孔大典並列中華三大祭典。由此,媽祖上升為民族的神祇崇拜,媽祖信俗遂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媽祖信俗,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往世界各地

  媽祖信俗在向國外傳播過程中,寧波也發揮了作用。

  黃浙蘇說,寧波的首個天后宮,是南宋時期福建莆田船主沈法詢所造。據說,沈法詢出海時在南海遇險,因祈求媽祖保佑而化險為夷,回來後,他貢獻了東渡路的住宅,又爭取到一些官地,建成了「靈慈宮」,廟中的媽祖神像,是從莆田湄洲祖廟分爐而來的。靈慈宮一直延續存在,直到1949年被毀。據不完全統計,在最鼎盛的時候,寧波地區(包括舟山)有天后宮100多座。

  據記載,從寧波出海的船隻,船員在出海前常常到天后宮燒香祈禱,船上也會帶有媽祖神像。這些船隻所到之處,都是媽祖信仰的傳播地。尤其在元代,以海漕取代河漕,寧波是漕糧北運的重要出發港,也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媽祖信仰在海洋漕運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雙重帶動下,傳播空間更為廣闊。明清時期,寧波民間對外貿易不斷,船舶往來頻繁,媽祖信仰也得到進一步傳播。

  如今,媽祖信俗成了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各國共同的文化遺產,尤其在東南亞,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地無不建有媽祖廟,留下大量的史跡和文化。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6000多座媽祖廟,3億多媽祖信徒。

  2009年,媽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是我國首個信俗類世界級遺產,標誌著媽祖文化正式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慶安會館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往來的橋梁

  隨著時代變遷,寧波市區現存的天后宮只剩慶安會館和安瀾會館了。慶安會館,又名「甬東天后宮」,鹹豐三年(1853)由甬埠北洋船商捐資建成,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舶商航工聚會議事的場所,是融天后宮與會館於一體的古建築群。

  記者到慶安會館採訪時,正好是傍晚,在夕陽餘暉下,會館內的前後雙戲臺,巧奪天工的磚雕、石雕、朱金木雕,組成了一幅穿越古今的畫卷,歷久而彌新。

  黃浙蘇說,會館大殿前的一對蟠龍石柱和一對鳳凰牡丹石柱,也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這四根龍鳳柱的石材是從福建定製的,經由海路運來寧波。當運至浙江洋面時,忽遇狂風,不少帆船被刮翻,而兩艘裝有石柱的木船竟穿過驚濤駭浪平安到達三江口。事實上,船隊安全抵達,是因為把柱子用繩索固定分裝在船的兩側,保持了重力平衡,但當時的船工一致認為,是天后媽祖顯靈,於是商人在會館前搭起戲臺,連賀三天,以敬神靈。從此,慶安會館名聲大振。

  如今的慶安會館,又增加了「浙東海事民俗博物館」的內容,成了寧波對外交流的文化窗口,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的遊客和學者。

  據統計,自開放以來,慶安會館共接待外賓5萬餘人,其他散客更是不計其數。去年,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德國國際海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曾前來參觀,他們認為,會館內的陳列不僅講述了寧波港口與造船業的發展歷史,還呈現了媽祖文化和寧波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著實令人驚嘆。慶安會館也在加強與國外博物館的互動與合作中,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往來的橋梁。

  新聞延伸

  媽祖文化不僅僅是媽祖廟

  還有祭祀儀式、建築文物以及民間傳說

  千年來,媽祖信俗在傳播過程中,與各地的地方特色融合,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除了數量眾多的媽祖廟宇外,還包括祭祀儀式,建築碑刻、繪畫等古蹟文物,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與民情風俗等,內容涉及經濟文化、科技藝術等領域。

  國外媽祖廟宇較密集的地區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朝鮮、挪威、丹麥、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紐西蘭及非洲等地也有分布,比較有名的有菲律賓隆天宮、新加坡天福宮、馬來西亞吉隆坡雪隆天后宮、越南胡志明市華人街天后宮、日本長崎崇福寺媽祖堂、美國舊金山朝聖宮、澳大利亞墨爾本天后宮等。

  在媽祖誕辰和羽化升天之日,各地媽祖廟(宮)都會舉行隆重的祭典。每年寧波象山開漁節的固定流程之一就是媽祖巡安活動,石浦東門島的漁民在出海捕魚前都要到島上的天后宮進香,並將媽祖神像請到漁船上,希望媽祖保佑,一路順風順水,平安歸來,魚貨滿艙。

  在建築文物方面,慶安會館內的建築上就有1000多件朱金木雕和200多件磚、石雕藝術品,採用寧波傳統的雕刻工藝,充分體現了清代浙東地區雕刻藝術的至高水平。在寶島臺灣,大街小巷分布著2000多座大大小小的媽祖廟,廟裡的裝飾工藝多以琉璃瓦、交趾陶等形式展現。

相關焦點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由祭祀儀式、民間習俗和故事傳說三大系列組成。湄洲是媽祖祖廟所在地。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級遺產,使湄洲獲得了一張世界名片。歷史由來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
  • 海神眾多封號為何只有媽祖叫的最響?
    我的家鄉在平原地區,但是對於媽祖的形象也不算陌生,經常能從許多的影視劇中看到媽祖的形象。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而這個神靈大多指的就是媽祖。媽祖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 很多都是跟生育有關
    媽祖娘娘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聖母。我國舊時神話傳說中的女神,東南沿海及臺灣、琉球等地所奉的航海保護神。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於莆田縣湄洲島。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至「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
  • 媽祖娘娘:出身平凡,28歲去世,千百年來庇佑海內外華人的海神
    媽祖是在中國民間影響力相當大的一位女神,是中國第一女海神。媽祖除了是船旅漁業傳統的保護神,還有許多其它象徵和功能,是沿海廣大地區民眾和海外華人重要的精神紐帶。而且,媽祖隨著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民間神明。今天,堃哥就聊聊這位出身平凡,28歲去世,卻千百年來庇佑海內外華人的海神——媽祖。
  • 文峰天后宮:兩岸媽祖信仰交流重要紐帶
    文峰天后宮歷史悠久,內藏許多珍貴的文物資料,包括宋代木雕媽祖、清代碑記和手抄媽祖「真經」,以及木版刊印「百枝籤詩」等,這些都是研究媽祖文化的珍貴資料。  文峰天后宮的前身是白湖順濟廟,南宋年間由名相陳俊卿在家鄉白湖獻地建廟,成為朝廷褒封、御祭和官員致祭的唯一場所。南宋時期,媽祖被稱為「白湖妃」,取代北宋時期「寧海神女」的稱呼。
  • 走進澳門,看媽祖閣,了解博愛向善的「媽祖」文化
    媽祖閣博物館前,當地人可觀賞河流以及供奉「娘媽」天后的道教廟宇(媽祖閣),「娘媽」是漁民所信奉的保護神。這一帶以往稱為阿媽閣,因此「A MA KAO」後來成為澳門名字的起源。媽閣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媽閣廟的大門門楣頂部為飛簷狀屋脊,華麗美觀。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三百年前清人的傑作。在各具特色的建築物之間,有石階和曲徑相通,四周蒼鬱的古樹,錯雜的花木,縱橫的巖石,把園林的幽雅和古廟的莊嚴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極富民族特色。
  • 海神媽祖姓林遠祖為比幹 被各朝代皇帝敕封36次
    被敕封36次   海神原是年輕女子   事實上,擁有眾多信眾的媽祖,最初只是位年輕女子。她成為女神,是從宋代開始——也就是在那時候,中國的航海技術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出海經商。  媽祖本姓林,出生於北宋初,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遠祖林祿,出身於仕宦之家。
  • 福建媽祖與陳靖姑還是「驅疫女神」!
    再後來,道教逐漸成為「驅疫」的主體,《水滸傳》開篇就說「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即再現了宋代的一次驅疫活動。在病毒學和細菌學出現之前,這種認識是難能可貴的。其次,《溫疫論》還正確分析了瘟疫的傳播途徑:「有天受,有傳染」。所謂「天受」,是指空氣傳染;所謂「傳染」,是指人傳人。再次,《溫疫論》還記載了許多防治瘟疫的方法,尤其重視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吳有性認為「本氣充滿,邪不可入」。媽祖、陳靖姑與鄧拓疫」的史料,這些記載主要還是人們尋找精神上的支撐力量。
  • 電影《媽祖回家》定檔11月20日 傳奇之旅彰顯媽祖大愛
    電影《媽祖回家》先後入選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國產新片展映單元,獲得有關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及影迷朋友的熱烈反響。10月31日,「鄉思融情」電影《媽祖回家》定檔發布會在媽祖故裡湄洲島舉行。自媽祖文化正式被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來,媽祖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道教人物:海神媽祖
    近年來,兩岸海禁日開,在湄州的媽祖廟裡經常可見臺灣香客飄洋過海,前來祭奉,虔敬之至。據傳媽祖實有其人,原名林默,關於她的身世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認為她出生於福建莆田的一個叫湄州的小島上。她的降生和生平跟別的神仙一樣,經過民間的加工,一開始就充滿了神奇色彩。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媽祖的母親陳氏,曾夢見南海觀世音送她一盆花,她把它吞了下去,醒來就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
  • 助力「海絲」建設 傳播媽祖文化 莆仙戲《海神媽祖》昨晚首次唱響...
    不僅為首屆中國—東協文化藝術周戲劇展演暨第八屆中國—東協(南寧)戲劇周濃墨添彩,還進一步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展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魅力,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當晚8點,《海神媽祖》在廣西南寧人民會堂劇場濃情上演。
  • 地理丨媽祖信仰的歷史人文地理變遷:來自中國海神的精神安慰與政治...
    針對歷史上是否確有媽祖其人,長期以來存在這樣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北宋初年湄洲嶼林氏女,名默,小名默娘,死後多次顯聖而被民眾建祠祭拜,被尊稱媽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媽祖是民眾將海神身世具體化的結果,是出於民間心理需要。總體而言,前一種觀點在林氏族譜中有記載,且被諸多有關媽祖的文獻傳記、神宮廟志援引,同時也被多數學者所接受。
  • 朱炳初:信仰的力量——拜讀《媽祖精神摭談》偶感
    《媽祖》由全國政協十屆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會會長張克輝親自作序,可見書的分量與價值。《媽祖》內容豐富,思想深邃,敘述清晰,結構嚴謹,從社會基礎、文化傳承、親民意識、愛國情懷、崇善觀念、人格魅力、神格威力、社會意義等方面,對媽祖精神,作了系統、充分論述。詮釋了媽祖文化之所以成為古代海洋文化的旗幟,是海洋精神的標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 航海大展倒計時:這些文物重器,都將在中海博展出?
    帆、櫓、舵、指南針、水密隔艙……正是憑藉這些造船與航海技術,我們的先民才能夠聯通大洋,開啟和海外的溝通交流之路。洪保「壽藏銘」出土於南京洪保墓,直接記錄了洪保參加的下西洋航海活動及到達的國家和地區。本單元的展品多為各式與宗教相關的造像、碑刻、供器等,講述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以及以媽祖為代表的本土信俗在中國沿海的傳播與發展。
  • 被尊稱為「地境神靈」,官船出海都會來祭拜他,如今成了保護神
    媽祖是我國東南沿海的海神信仰,這一信仰來源於民間傳說,隨著歷史的神化,逐漸成為了百姓的信仰。媽祖死後,百姓們為她立廟祭祀,如今媽祖成為了一位完美的女神。每次漁民出海時,都會舉辦一個隆重的儀式,而他們通常祭拜的是媽祖。
  • 史上最早的航海家
    人們曾經在今天的澳大利亞發現了6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遺蹟和文物,由於澳大利亞大陸四面被海洋所包圍,所以那裡的史前人類一定是通過海路過去的。世界其他地方的遠航考古發現都沒有澳大利亞這個遺蹟古老,因此距今6萬年一度成為人類學家公認的史前人類最早遠航的時間。海島上發現遠古手斧然而最近,地中海克裡特島上的考古發現,可能會刷新史前人類遠航的最早時間記錄。
  • 媽祖「龍女」小議
    2020年10月21日《莆田僑鄉時報》媽祖文化05版 媽祖「龍女」小議 《天妃顯聖錄》《敕封天后志》等古籍,都提到媽祖是「九牧林」的後裔。
  • 湄洲媽祖傳奇故事
    據說媽祖成為「海上女神」後,收伏了「千裡眼」、「順風耳」兩個妖怪,並封他們為大將軍,管理四海水族。但鯊魚體粗力大,不服管。「千裡眼」和「順風耳」對此很生氣,跟鯊魚鬥了幾天幾夜,卻一直無法取勝。最後,媽祖只好親自出陣,預先與鯊魚約法三章,規定三招之內,如果鯊魚敗了,每年三月二十三要到湄洲環島朝拜。鯊魚同意了這個約定。於是,雙方鬥了起來。媽祖施出「收水法」,一下子就把鯊魚擱淺在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