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平樂的西甌文化遺存

2020-12-16 騰訊網

導讀

西甌是先秦時期嶺南的一支重要越人支系,其活動區域涵蓋平樂縣區域,至今平樂境內仍保留許多西甌越人的文化遺俗,包括語言、民間風俗等方面。

論文對西甌國名字由來、活動區域、遺民演化等方面進行考據,並對平樂的西甌文化遺存如龍崇拜、銅鼓崇拜、巫文化、節慶儀式等進行挖掘、整理和分析,以期保護平樂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樂縣地處桂東北,乃三江交匯之處,四省通衢之州,境內田野肥沃、河流湖泊密布,氣候溫暖怡人,十分適宜人類居住。

平樂歷史久遠,從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痕跡,從原住民百越,到後來遷入的漢族、瑤族以及其他民族,都在這裡安居樂業,將平樂視為故鄉,發展出繁榮的文化。平樂縣的文化構成十分多元而複雜,目今所見,漢儒文化、瑤文化、客家文化、疍文化等各放異彩,佛教、道教及媽祖信仰等民間風俗內容豐富。

值得注意的是,平樂最古老的民族—西甌越族,平樂最古老的文化--西甌文化,並未獲得太大重視,甚至已不為大多數平樂人所熟知。

本文將依據現有文獻材料,結合實地調查,對平樂的西甌文化作一個簡要介紹和梳理,以期引起專家學者以及平樂人民對西甌文化的重視。

西甌國簡介

先秦時期,活躍在廣闊南方的是「百越」民族。江南古為「百越」之地,唐顏師古注《漢書·地理志》引西晉臣瓚語:「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百」並非實數,言其多矣,意為越人支系繁多。

越人分布在今越南北部至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繁衍生息,形成許多集團。載於古籍文獻、被明確認定下來的支系,大體有「于越」、「句吳」、「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揚越」、「滇越」、「越裳」等十個支系。廣東、廣西古稱「粵東」、「粵西」,「粵」通「越」,證明嶺南自古是越人的天下。

\在新時期時代遺址發現了一個柱洞,考古人員推測這裡有可能曾修築過房屋或簡易工棚\

古越人的活動痕跡,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尚書》,但講述的事可追述至三皇五帝時代,《尚書·堯典》載:「申命羲叔,宅南交。」此話可與《墨子·節用篇》「昔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相互映證,意為:堯帝對嶺南十分重視,命令官員羲叔居於南方,安撫嶺南百姓,勸導農耕,安居樂業。可見早在堯帝時代,嶺南越人就接受了中原王朝的管轄,並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十分緊密的往來,時有朝供,奉中原王朝為正統。

《逸周書·王會解》云:「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裡、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這是在討論南方各部族的貢品,「甌、鄧、桂國、損子、產裡、百濮、九菌」等,均是當時嶺南越人各支系的稱謂,「甌」即西甌,乃是古越人的一支。

名字由來

「西甌」作為百越的重要支系,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重要的地理位置,曾經演繹過輝煌壯烈的歷史。

「西甌」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劉安及其門客編著的《淮南子·人間訓》,寫為「西嘔」,後《史記》《漢書》亦有提及,寫作「西甌」。《史記 南越列傳》載:「越桂林監居翁諭甌駱屬漢,皆得為侯。」《山海經·海內南經》亦載:「甌居海中」,但此處的「甌」指東甌,分布於今浙江、福建一帶,靠海而居,或有部分居於海上,因甌江而得名;而另有一支越人大部落,活動於廣西境內,也稱甌,為了區別東甌,古人將廣西境內的甌人稱為「西甌」或「西越」。至於二者有何關聯,不可考。

壯族學者梁庭望先生認為二者無任何關係,「甌」或「嘔」實為漢字記音,極有可能是「烏滸」之音轉,乃上古壯語「蛙」的發音(烏滸即古代越人之一支),因此「甌」是指崇拜蛙的部落集團,與「駱」是崇拜鳥的部落集團一樣,是因其圖騰崇拜而得名。又因西甌與駱越在地理位置上相鄰,在軍事上時有合作,關係親密,故史料典籍中時常將其相提並論,並稱為「甌駱」。

梁庭望先生的觀點極有說服力,在貴港羅泊灣漢墓出土的鑄有青蛙的銅鼓、左江流域的花山崖壁畫上的蛙人,包括許多北部壯族村落春節祭祀青蛙等民俗活動,都說明了這一區域的蛙崇拜曾經十分盛行,是蛙集團的主要活動區域。

活動區域

關於西甌的地望,從古至今都眾說紛紜。《史記》載西甌在南越國西面也就是現今廣西地區,《史記·南越尉佗列傳》:「且南方卑溼,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舊唐書·地理志》則認為黨州(今玉林西北七十裡黨州村)是「古西甌所居」,同時廣東潘州、茂名亦為「古西甌駱越所居」。《太平寰宇記》記載今貴港才是西甌之地:「鬱林郡為西甌」,貴州(今貴港)「古西甌駱越地」。而明朝歐大任著《百越先賢志》則說:「(西嘔郡)譯籲宋舊址湘漓而南,故西越也」。

當今學者對西甌故地亦進行了諸多考據,人類學家徐傑舜先生的《東甌與西甌比較論斷》、歷史學家張一民先生的《西甌駱越考》等文,均認為西甌部落的活動區域在桂江流域和西江中遊一帶。根據古籍文獻記載及專家學者們的論證,可大致推測出西甌集團的疆域:南與駱越接壤,至貴港、桂平、玉林一帶;北至越城嶺以西即今興安一帶;東與南越國交界,即梧州、岑溪至今廣東茂名一帶;西抵柳州一帶。

當然,由於當時處於戰國時期,各部落尚未發展為真正的國家政體,疆域界限十分模糊,或有相互交叉重疊,都是十分可能的。而平樂地處桂東北,是桂江流域的重要區域,水路發達,交通便利,叢林密布,田野平闊,無論是進行漁獵生產還是農業生產,均十分適宜,是古西甌越人活動的大好區域,這從平樂銀山嶺戰國墓葬群也可以證明。

\大發新石器遺址挖掘現場\

墓葬群從形制、出土文物都帶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充分證明先秦時期平樂是西甌越的活動區域,這個地方曾經生活過大量的西甌越人。而其中的楚文化色彩,又反映出當時桂北地區因臨壤楚國,兩地交往頻仍,文化上出現滲透現象。

西甌遺民

《漢書·南越傳》有桂林監居翁「諭告甌駱四十餘萬口降」等語,西甌駱越兩國光是投降秦軍的就有四十餘萬,這還是戰後人口,且不包括躲避不出的。說明西甌駱越人口在戰前恐逾百萬,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巨大的數字了,難怪秦始皇要發兵五十萬,可見十分重視。那麼戰後他們又去了哪裡?西甌國又是何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的?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新石器遺址出土的石斧可當武器使用\

演變成漢人

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嶺南地區歷經連續動蕩,先是秦始皇在嶺南設立桂林、南海、象郡,後西漢取秦而代之,漢高祖立趙佗為南越王,令其「和輯百越,毋為南邊患害」 (史記·南越列傳》),然南越王趙倫初始並不能有效統攝嶺南,他在上書漢文帝時說:「南方卑溼,蠻夷中間,……其西甌、駱,裸國亦稱。」(史記·南越列傳》)

可見當時由於漢政權的疲軟,嶺南越人又先後活躍起來、自立為王。後來趙倫通過以兵威邊、財物賄賂等手段分化、收買這些國家的貴族,使他們服從自己的管理,又封同姓趙光為蒼梧王,漸漸取代了原來的越人首領統治。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嶺南重劃郡縣,原西甌地區分屬蒼梧、零陵、鬱林郡。平樂屬蒼梧郡荔浦縣。西甌一名,自此以後不復再現。說明他們絕大部分已與漢人融合為一體了。」由此可知,很大一部分西甌越人隨著統治權的變更,成為了漢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成為今日之壯族

西甌駱越遺民中,還有較多的一部分,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乃是今天的壯族。據《平樂縣誌》載:「壯族為廣西土著的西甌、駱越民族。」 西甌駱越是壯族先民,已經是被反覆證明過的事實,但由於歷史原因以及受當地政治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一部分壯族、包括瑤族等其他少數民族,或受漢文化影響,或出於生存和自我保護的目的,改變了族屬,變成了漢人:「應當指出,桂東北和桂東地區,由於受到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強烈影響,原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壯族及其先民絕大多數逐步漢化而變成了漢人。」

平樂境內的壯族也是一樣:「許多瑤壯人民因受歧視而放棄了自己的民族語言,隱瞞了自己的民族成份。」故而今日所見許多平樂境內之漢族,其先祖極有可能亦為越人後裔。

演變成疍民、壯侗語族其它民族

《淮南子·原道訓》載:「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嶺南越人在水上作業多過在陸地活動,打漁捕獵是他們重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李商隱《異俗》有:「戶戶懸秦網」之句,說明至唐朝仍有許多當地人以水上作業為重要的生存方式。這一部分西甌越人,由於多在水上活動而避免了被同化,依舊保持舊俗,成為今天的疍民來源之一。「今梧州地區的越族先民既有倉吾越,也有西甌越……『以舟為室,浮家泛宅』,逐漸形成為一個水上居民階層即疍民階層。」

還一部分西甌越人,則發展成為了壯侗語族中的其他民族:「部分甌與駱已融合為今天的壯人,另一部分則發展成為壯侗語族中的其它民族,廣泛分布於黔、滇、粵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壯侗語族的其他民族,即侗、布依、水、仫佬等民族,這些民族隨著歷史的推進,逐漸向西向南遷移。

今天仍可從這些民族的語言、神話傳說、生活習俗乃至信仰中找到許多與壯族相類的地方,蓋因其皆為甌駱遺種。

平樂的西甌文化遺存

平樂處桂江流域、三江匯合之地,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亦是人類安居樂業之所。古西甌越人曾頻繁活動於此處,生息繁衍,雖然西甌部落已經消亡兩千多年,但其人種不滅,文化綿延。至今民間仍舊留有許多西甌文化遺蹟。

語言方面

平樂通用語為桂柳話,即漢語方言,但仍舊保留有部分壯、瑤民族的詞彙及表達,這是文化交融的特徵。如「狼炕」一詞為壯語,意為裸體。晉左思《三都賦》中有「烏滸狼(月荒)」(「月荒」為古體字,音「炕 」)一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解釋「狼(月荒)」的意思:「男以竹筒掩體,女以樹葉蔽形,外名狼(月荒)。」意指越人後裔烏滸蠻男女皆衣冠不似中原,在中原人眼中屬於衣冠不整。至今平樂人仍將赤身裸體稱為「赤膊狼炕」,稱衣衫不整為「狼裡狼炕」,「狼裡狼賞」,正是上古壯語的遺存。

民間風俗

在民間的大量風俗中,亦可尋覓西甌越人舊俗,試舉幾例。

喪葬習俗:「二次葬」即「撿骨葬」在平樂仍舊存在,只不過隨著火葬的推行,已不大可見。《墨子 節葬篇》:「楚之南…其親戚死,朽其肉而棄之,然後埋其骨,乃成為孝子。」撿骨葬是典型的越人喪葬風俗,平樂境內仍有老人去世幾年或十幾年後、啟棺撿其骸骨置入金壇中,另擇吉穴安葬的習俗,認為這樣才能令亡者安息,顯後人孝行。

自然崇拜:古越人認為萬物有靈,故而除天神、祖先之外,另有土地、山神、樹神等信仰,至今仍有些村落可以看到祭拜榕樹,或者是石頭的情形,如湖堂村祭拜石頭,榕津鄉祭拜榕樹,江口村有土地廟等,這些樹、石頭等無意識或無生命的存在被認為是村落的守護神,甚至有家長讓孩子認其為乾娘,以求庇佑平安長大。這些行為均是自然崇拜的遺蹟。

龍崇拜:龍崇拜在越人地區十分普遍。西甌越人多從事水上活動,懼怕水中生物如蛇、鱷魚傷害而加以崇拜,《漢書》:「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漢書 地理志》:越人「文身繼發,以避蛟龍之害,蛟龍即鱷魚。」這些蛇崇拜、鱷魚崇拜與漢文化中的龍崇拜相結合,呈現出現今的模樣。如遇乾旱祈求龍神賜雨;遇到人丁不泰、六畜不旺、五穀不結等災禍,便認為是某方鬼怪衝壞了龍脈,衝走了龍神,需把龍神請回來。又有中午不能打蛇的禁忌,認為蛇會來報復。平樂境內多有以「龍」命名的村子,如「龍鏈」、「龍窩」、「青龍」等,可視為對龍崇拜的記憶。

雷公崇拜:壯族神話裡,雷公、壯族始祖布洛陀、蛟龍三兄弟,都是天神,雷公是鳥的形象。在傳說當中,雷公專劈不孝子。現在在民間,仍舊有「不孝順、頂撞父母,雷公會叫」的說法。古越人的雷公形象跟《山海經》的雷神以及道教體系中的雷公,從形象到地位到能力,甚至善惡,都是有區別的(在有些壯族神話裡,雷公是惡的形象),帶有鮮明的本土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印記。

銅鼓崇拜:銅鼓是樂器、禮器、權力的象徵。「西甌人酷愛銅鼓,從他們昔日分布的中心地帶挖出的銅鼓來看,他們獨自創造了以北流型和靈山型銅鼓為代表的粵系銅鼓(又叫東式鼓),又把粵系和滇系銅鼓的優點溶於一爐,創造了高大輕薄、優美典雅的冷水衝型鼓。」西甌地區出土了許多銅鼓。平樂目前沒有發現銅鼓,但卻保留有銅鼓崇拜的記憶。平樂與荔浦交界的地方有一座連綿山脈名曰「銅鼓嶺」,在平樂屬較高山脈,傳說曾在嶺上挖出過銅鼓及刀、劍等物。銅鼓嶺下,清朝時期有「銅鼓庵」,惜今不存。

節日:平樂某些地方過四月八,牛的節日。這個節日在壯族地區稱「牛魂節」, 壯族地區的傳說中牛驅趕瘟疫有功,故而在這一天犒勞牛。平樂的民間傳說當中,小孩放牛,老虎跳出來嚇昏小孩,牛將小孩背回家,主人誤會牛嚇昏小孩,把牛殺了,後來小孩醒來,說明情況,主人非常後悔,故而祭祀牛魂,並在每年這一天讓牛休息,不用勞作。雖然兩個傳說的內容不一樣,但同樣體現了農耕民族的牛崇拜。

禁忌:「女人忌坐磨刀石,否則認為會生怪胎。」這一禁忌疑與壯族伏羲女媧洪水遺民神話有關聯,洪水過後,伏羲兄妹結婚生下磨刀石,將磨刀石砍成十二塊,變成12個民族。儘管洪水神話已被大多數民眾忘卻,但「磨刀石是怪胎」的記憶卻保留下來,成為禁忌。

巫文化:這一風俗在民間仍有市場。巫婆或巫師自稱能通過「問仙」儀式讓神靈附體,請仙下凡,驅鬼治病,尋人問事,消災除厄。《漢書·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隋書地理志下》:「江南俗信鬼神,好淫祠。」可見信鬼好巫是整個江南地區越人的風俗,李商隱在昭州詩《異俗》有「家家事越巫」之語,證明這一風俗從古至今,從未湮滅。

山歌風俗:這一風俗大量的保存在疍民當中,疍民生產、勞動、婚喪嫁娶等儀式,甚至平日見面招呼,都要唱山歌。而生活在陸地的壯族乃至部分漢族,老一輩也會哼唱幾首,可惜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衝擊,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一習俗逐漸式微。

結語

西甌民族是活躍在平樂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西甌文化是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隨著時代變遷、事易時移,西甌文化被漢文化及現代文明所遮蔽,但其以頑強的生命力,仍舊生長在平樂這塊土地上。為保護文化的多樣姓與活性、促進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應對西甌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梁庭望. 西甌駱越關係考略【J】. 廣西民族研究,1989.12:23-24

[2]蔣廷瑜.從銀山嶺戰國墓看西甌【J】. 考古,1980.3:177

【3】平樂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平樂縣誌【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12:701

[4]張一民.西甌駱越與壯族的關係【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3:77

[5] 平樂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平樂縣誌【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12:701

[6]易源.梧州疍民風俗【J】.珠江水運, 2003.6:41

[7] 梁庭望. 西甌駱越關係考略【J】. 廣西民族研究,1989.12:28

來源:石麗芳

編 輯:趙國榮

校 對:何旭芳、廖仁航

審 核:以靈

點亮告訴更多人

相關焦點

  • 平樂歲月靜好,只因我們負重前行——喜看平樂三年蝶變
    文化厚重,物產豐富 人傑地靈,客商雲集 通過連續成功舉辦兩屆平樂媽祖文化旅遊節和平樂十八釀美食節,堅持走文旅融合發展道路,成功打造了「一樣的灕江,不一樣的風光」旅遊品牌,旅遊人數實現快速增長。 3
  • 黃煌經方深圳平樂工作室揭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深平樂12月11日,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深圳市坪山區中醫院)與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籤約成立「黃煌經方深圳平樂工作室」,並舉行揭牌儀式。活動現場,該院7名中醫師拜黃煌教授為師。
  • 山西呂梁山中段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
    來源: 山西經濟日報3月2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呂梁山中段史前考古調查最新收穫:我省考古人員在汾河上遊古交市鎮城底鎮至河口鎮段兩岸調查時,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其中舊石器地點95個、新石器遺址2處,該發現填補了獅子河流域史前遺存發現的空白。呂梁山中段是我國重要的第四紀黃土發育區之一,涵蓋範圍廣闊。從河流流域看,屬汾河上遊及其支流(天池河、獅子河、屯蘭河、原平河、大川河等)流經區域,地貌形態既有溝壑縱橫的黃土堆積區,也有汾河衝積形成的河谷地帶。從行政區劃上來講,囊括了太原市西部和北部區域及整個呂梁市。
  • 內蒙古一高校鍋爐房變身圖書館:工業遺存成文化課堂
    張瑋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8日電 題:內蒙古一高校鍋爐房變身圖書館:工業遺存成文化課堂中新網記者 張瑋「我們終於也有了『別人家』的圖書館。」18日,在內蒙古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新改建的「鍋爐房」圖書館學習的大二學生安靜激動地告訴記者。
  • 文化|播州土司遺存究竟有多驚豔?與考古親歷者一起開啟「雲端」探索
    文化|播州土司遺存究竟有多驚豔?,不得不提「土司文化」。經過一代代考古者的接力,貴州現發掘的播州土司遺址,年代從宋代延續至元明清時期,以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和土司墓葬為代表的播州土司歷史遺存,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對研究播州楊氏土司,提供了一批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考古是什麼?考古為了什麼?怎麼讓考古文化「出圈」?近年來,貴州通過不同的形式,助力公眾參與考古。
  • 原始社會——山東古代文化遺存
    |引言山東是中華民族重要發樣地之一,山東大地孕育的齊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舊石器時代文化目前,在山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化遺存,是在日照市秦官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出土了一些簡單打制的石器。1981年,在沂源縣又發現了一些猿人化石,被命名為沂源猿人。
  • 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將進酒 [7]作者:李白[注釋3][15]、「陳王」 二句:魏曹植封陳思王,他的《名都篇》詩云:「歸來宴平樂平樂,平樂觀,在諮陽西門外。鬥酒十千,以十千錢買一鬥酒。恣(zi)歡謔(xue),盡情地嬉笑取樂。[16]、主人, 指元丹丘。何為,為什麼。[17]、徑(jing)須,直須,毫不遲是地。沽,買酒。取,語助詞,有「得」的意思。沽取,買得酒來。
  • 廣西平樂 舉辦2020年柿餅產銷推介會
    原標題:廣西平樂 舉辦2020年柿餅產銷推介會   12月9日,以「脫貧感黨恩·奮進新起點,好山好水好柿餅」為主題的廣西桂林平樂縣2020年柿餅產銷
  • 考古中的食物遺存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員告訴記者,考古發現,其實也發現了為數眾多的食物遺存。他說:「有的發現非常重要,它們改寫了我們已知的食物史。」 瀋陽法庫的兩斤遼代古酒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地處東北的遼寧自然躋身其中,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證明了這一點。
  • 關注平樂三橋|平樂縣與廣西新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洽談三橋建設
    三橋項目建設處在金字嶺核心旅遊景區,對平樂旅遊提檔升級,構築縣城大交通框架,完善平樂道路網,改善縣城交通環境,提速城鎮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陸智成表示, 按照初步設計三橋連接線是以二級路標準設計,寬是10米,10米的寬度不適合當前城市發展需要,希望廣西新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看到我縣當前發展的前景,考慮平樂未來發展需要,在原來二級路標準設計的基礎上能靈活用好用足政策加寬路面
  • 第十屆精品寒蘭展暨蘭花節在平樂閉幕
    【桂林晚報訊】(通訊員蘇桂 黃金華記者梁亮)17日,由平樂縣社科聯倡導組織,桂林市及荔浦市、平樂縣、恭城瑤族自治縣、陽朔縣蘭花協會聯合舉辦的「第十屆精品寒蘭展暨蘭花節」在平樂縣城落下帷幕。平樂地形地貌複雜,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光照熱量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野外地生蘭科植物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該縣蘭科植物在國蘭七大品種裡佔有六個屬國蘭和其它蘭種(氣生蘭、腐生蘭)250個種類。主要分布在該縣沙子、源頭、張家、大發、二塘、平樂等鄉鎮,全縣建有戶植蘭園20處,全縣發展愛蘭人士約500人次,培植優質蘭花種植15餘畝。
  • 平樂舉辦「兩市三縣第十屆精品寒蘭展暨蘭花節」
    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黃坤友 攝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18日訊(通訊員 蘇桂 黃金華)2020年12月17日,由桂林市平樂縣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倡導組織,桂林市、荔浦市和平樂縣、恭城瑤族自治縣、陽朔縣蘭花協會聯合舉辦的「廣西平樂縣兩市三縣第十屆精品寒蘭展暨蘭花節」在平樂縣城落下帷幕。
  •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四句之意(一) 引言魏晉時代,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兩大彗星:王弼與僧肇。本文先略說魏晉時代般若與玄學的交涉,介紹僧肇生平及其思想背景,並談及《物不遷論》中「旋嵐偃嶽」等四句含意與片斷感想。
  • 廣西平樂縣媽祖文化:由粵人帶來,逐漸演變的民間信仰
    媽袓宮廟是媽祖文化在平樂地區傳播和發展的歷史見證,通過對平樂境內媽祖廟修建時間考證可知:平樂古天后廟(現只剩遺址)修建約在明萬曆14年(1587年),平樂粵東會館天后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沙子天妃廟始建於康熙時期;榕津粵東會館天后宮始建於清乾隆13年(1748年)以及華山粵東會館天后宮始建於清乾隆14年(1749年)。
  • ...就越有辨識度,越有獨特魅力」 周江勇專題調研工業遺存項目
    周江勇在調研工業遺存項目時強調加強工業遺存綜合保護利用在提升城市品質中展示時代魅力今天下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專題調研工業遺存項目。他強調,要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高品質、大統籌、加速度,推動工業遺存保護利用與歷史文化傳承、產業創新發展、城市功能提升協同互進,充分彰顯歷史與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現實為未來註解的別樣精彩。許明、繆承潮、胡偉參加。
  • 文化遺存,福建寧化「木活字印刷術」,七百年絕活再現江湖
    文字的出現,促進了文化發展、思想交流,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是人類進入文明型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文字讓人類進入了有歷史記載的時代,而印刷術的出現則讓人類文明有一個質的飛躍。印刷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在隋唐時期,就已掌握雕版印刷術,唐代留下的《金剛經》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公元868年印)。
  • 對話|史蒂芬·修斯:工業遺存的保護並不僅是建築,更是記憶
    5月11日-12日,「藝術,鋼鐵之都的蝶變——上海吳淞國際藝術城論壇」舉行,通過對位於寶山長江邊的寶鋼工業遺存的參觀,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就「復興——工業遺存的價值再生」、「審美——城市的美學追求」等議題開始研討。
  • 二里頭文化,二裡崗期文化,殷墟文化
    三四期屬晚期,文化面貌與一二期相比有較大變化,和二裡崗期文化接近。青銅器主要出於三期遺存,所以,青銅時代應以二里頭文化的晚期為起點。二里頭文化的年代,據測定並經樹輪校正,第一期的年代範圍是公元前2080年至前1690年,第三期是公元前1590年至前1300年,相當於夏代。
  • 演藝「進駐」 百年海派建築遺存華麗轉身很「有戲」
    演藝生態的進駐,正在為這些上海昔日的老工業遺產、海派建築遺存書寫新的劇本。「繁榮而富有活力的上海演出市場,成為這些新空間發展的永動機,源源不斷地向其輸送具有創新形態的演藝產品。」上海戲劇學院榮廣潤教授如是說。
  • 川西平樂古鎮,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田園的氣息令人懷念
    川西小鎮,平樂古鎮每到一地,在當地隨意地走走,是我的喜好。特別是在平樂古鎮,有兩千多年歷史、充滿了淳樸氣息的川西小鎮。如果你在鄉間小路中,步行一段,可能也會喜歡上這種感覺。那是一種在城市中行走完全不同的體驗。頭頂是燦爛的陽光,身旁是綠油油的農田,青草的氣息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