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前不久,貴州省宣布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小小蘑菇帶來15億元產值,覆蓋全縣7萬貧困戶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的蘑菇小鎮,是安龍縣一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區。臨近午餐時間,小鎮附近的一家酒店開始張羅起蘑菇宴。
安龍縣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珠江上遊南盤江北岸,屬於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食用菌產業在這裡落地生根。
韓光武、鄭紹敏夫妻倆兩年前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縣城,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韓光武兩口子文化程度不高,本來他們還為生計發愁,但當地政府早已有了考慮,為了解決搬遷戶的就業問題,政府出資建設食用菌大棚,免費提供給搬遷戶種植,並提供菌包、技術、銷售等一條龍服務。韓光武夫妻倆一口氣承包了5個大棚。他們表示,一年收入有十來萬元,打工兩三萬都掙不到。
利用坡耕地、退耕還林地,發展優質速生菌材林,既為製作菌棒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地菌材林長期依靠從周邊省份購進的現狀,實現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贏。2020年,安龍縣已完成速生菌材林種植5萬畝。
種植食用菌,品質好壞,菌苗是關鍵,當地通過自主研發食用菌菌種,解決技術瓶頸問題,延長了食用菌產業鏈。
三年前,一家來自遼寧的公司選擇了安龍投資建設生產基地,研發培育了適宜當地種植的玉木耳、凍菇等珍稀菌種,進入冬季,公司廠房內依然一派繁忙。
通過這種企業加基地加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安龍縣食用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龍頭企業發展22家,合作社發展到48家,種植面積擴大到3.6萬畝,產值突破15億元,覆蓋貧困戶7萬多人。
通過香菇深加工,製作休閒零食,也讓菇農們賣不出去的多達產量的10%的「三級菇」有了出路,價格翻了三番。
而廢菌棒則用於葡萄園施肥,一個冬季能省下二三十萬元的冬肥費用。
目前,安龍縣已形成了從食用菌菌種研發、菌棒生產、種植、精深加工到倉儲物流的完整產業鏈,延長了食用菌栽培環節的前後鏈條,實現了產業效益的最大化。
貴州打造大數據試驗區,智能生產0.2毫米「麻花針」△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在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省,「十三五」期間,實施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確立了蔬菜、食用菌、茶葉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通過田間地頭的供給側改革,破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產業瓶頸,為百姓種下了「幸福果」和「搖錢樹」。
除此之外,貴州還在打造後發趕超新引擎,作為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大數據不僅廣泛應用在農業領域,在貴州省的眾多工業領域之中,大數據智能化的生產車間也比比皆是。
在一家工廠的智能化生產車間裡,70臺高速運轉的自動化設備,正在生產著一種比頭髮絲還要細的「超微」部件,因為製造工藝酷似編麻花辮,所以大家都叫它「麻花針」。
「麻花針」的學名叫「絞線式彈性毫微型插針」,是高端電子元器件主要的連接器配件,製造工藝十分精細。一根「麻花針」由10股銅合金絲絞制而成,六七毫米長、直徑不超過0.2毫米。
這些細如髮絲的「麻花針」,它在剛剛發射升空的長徵五號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是連接傳輸電信號,相當於一個人的網絡神經。
就是在這細如頭髮絲的「麻花針」上,需要進行20多道工序的高精度作業,每一道工序完美銜接,做到精準無誤,這才是生產「麻花針」的難點所在。
「麻花針」多數運用在飛機、宇宙飛船、衛星、火箭等特殊環境裡。因此,小小「麻花針」,質量穩定是關鍵。
作為我國資歷最老的連接器企業之一,這家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從事「麻花針」產品的自主研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麻花針」產品主要依賴進口。90年代中期後,公司開始小批量生產0.4毫米的「麻花針」產品,當時的生產基本全靠人工手動,工藝難度大,不僅生產效率低,質量也難以保證一致。直到進入2000年之後,公司巧用大數據,才自主研發出了0.2毫米的「麻花針」設備。
數位化的背後是更高的產能、更低的消耗。在未實現智能化生產之前,60人左右的車間每個月產能不足200萬,實現智能化生產之後,28人的車間產能提升到每個月600萬。
如今,每一道工序都實現了雲上傳,每一針的鬆緊度等數據也實時上線,「工匠標準」被固化到每根「麻花針」上。目前,公司已實現42臺機加數控設備和63臺柔性針自動化設備在線監測,生產數據同步上傳航天雲網工業雲平臺,通過數據分析實時監控產品質量。
「麻花針」的智能化生產只是貴州省大力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的一個縮影。如何讓「智造」創造高品質,貴州省這些年也在不斷發力。2017年,貴州運用大數據開展「千企改造」,對4000多家企業進行了以信息化、數位化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實現了一批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突圍發展。
半小時觀察:大數據成可持續發展新動能實施「大數據+工業」深度融合,打破了傳統生產模式,讓每一根「麻花針」都實現智能化、信息化生產。「麻花針」的生產變革,就是貴州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實踐。過去五年,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大踏步前進。在貴州的藍圖裡,貴州將堅持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四個輪子一起轉」,讓高質量發展的列車跑出「加速度」。到2022年,全省超萬戶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全省GDP比重將達33%。撕下「貧困」標籤的貴州正以嶄新的姿態站在發展的前沿,綠色趕超、綠色引領將成為「貴州方案」和「貴州智慧」。
來源: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
責編:秦雅楠
31935642,.小小蘑菇拉動144億元產值!曾經的貧困戶,如今年入十幾萬元,.2020-12-10 17:01:49,.204306,.秦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