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骨朵星番
回憶起隨著古裝、甜寵、民國等多類型的新一批網臺劇扎堆播出,之前持續收割黑紅流量的《完美關係》《安家》陸續完結,國產劇熱鬧非凡、雞飛狗跳的劇情暫告一段落。
《安家》昨日完結,被吐槽爛尾。包括徐姑姑說服房似錦接納母親,「你媽都是為了你們的家,她沒有為她自己爭取過什麼」,也讓不少觀眾懷疑人生,質疑該角色太「聖母」,劇情結束地倉促且魔幻。
自播出以來《安家》的爭議一直沒有消弭,其中孫儷飾演的女主角房似錦的原生家庭問題是一大爭議點,房似錦前期的冷漠好勝,習慣了省吃儉用,把賺錢當做人生第一目標,包括之後劇情的多處走向,都以「原生家庭梗」,也就是惡人潘貴雨在做推動。就像網友表示的,「我只想看男女主在業務上大殺四方」,暫且不論職場劇裡過度使用這樣的套路是否合理,可見國產劇已經約過類型限制,女主角的人設正在高速奔向同質化和套路化,甚至談不上精緻認真地再創作,混亂、無序、各種元素雜燴,這樣簡單粗暴的快速消耗式產出,即使表面是高熱度的光環,也掩蓋不了質量的嚴重下滑。終於,「原生家庭梗」成了新一代爛梗,成功讓觀眾產生了新的審美疲勞。
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到《我的真朋友》裡的曾慧敏、《我和我的兒女們》裡的錢文靜,現在的房似錦、《完美關係》邦尼,她們不幸的原生家庭各有相似,卻出奇一致地懸浮,都沒能擁有以人為本位的真正的幸福結局。
01
原生家庭」的功能化
先來看《安家》昨日大結局,依然是預料中的HappyEnding,但是前期鋪墊甚至比較重要的角色,卻完全隱匿在了故事背後。比如處處作梗為難男主角的反派翟雲霄,結局有沒有被寫得很慘?按照國產劇定律,一般反派會得到懲罰,然後吐出苦衷,最後洗心革面,然而這麼一個絕佳的歡樂大結局套路也沒有出現。以及大家最關注的女主角的母親潘貴雨,她的病怎麼樣了,和房似錦的關係走向有沒有變化?潘貴雨,這個背負著推送劇情發展責任的「原生家庭梗」製造者,說消失就消失,觀眾們也有很多問號。
當然,不論討論的是哪行哪業,或者哪種倫理關係,此類電視劇必然是圓滿結局,大部分角色最終都會被生活洗滌,收穫良好的親密關係和心靈滿足。就好比去年《都挺好》做了一個360°大轉彎的和諧結局,突然被創傷到的觀眾不在少數,也讓這部劇至今仍被詬病「爛尾」。和《安家》不同,《都挺好》的爛尾是另一種意思,就像一塊玉在快要打磨完成時突然被摔碎了,所以無法復原的那種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今年的《安家》穿插了諸多倫理問題,用單個事件來展現小家庭矛盾也好,大篇幅敘述主演們的情感問題也好,它想要討論的面很廣,然而一味堆砌強劇情衝突和極端案例,讓劇情失了真。包括女主角和男主角都有的原生家庭的問題,本來應該是作為豐滿人物個性的目的來創作,但呈現出來的效果,更像是給他倆強行發一本「美強慘」劇本,內裡的問題並沒有深入探討,就也不存在將人物形象撐開,反而,人物的一切故事,都是為了服務大劇情的節奏而存在,好看、爽、驚人就行。所以《安家》幾乎讓「原生家庭」徹底變得功能化。
潘貴雨來上門要錢,張乘乘幫忙設局,同時造成幾條線的衝突;房似錦和翟雲霄的羈絆,更像是房似錦抓住一塊救命稻草,因而也給了後者更多利用前者來打壓男主角的機會;房似錦父親出車禍那場戲更是直接,掏空女主角的金錢和心理承受力,關鍵時刻徐姑姑伸出援手,兩人同病相憐繼續交心,關係也順勢更進一步。如果說《都挺好》還試圖討論一個人應該如何解開原生家庭的瘢痕,其中的拉扯和暗色,儘可能地展現出了各種各樣真實典型的人物形象,那麼發展到《我的真朋友》和《安家》時,原生家庭的意義是什麼,給主角帶來的個性底色和成長什麼,已經漸漸消失這部分的立意,故事也徹底走向失控和懸浮。
02
原生家庭是怎麼走向失控的?
《歡樂頌》不是第一個使用「原生家庭梗」的影視劇,但確實是從這裡開始,這個元素開始被觀眾熱議,緊接著在影視製作中進入流水線生產模式。這部劇用五個性格、外貌和人生境遇迥然不同的女性,來闡述有關職場、生存、人際關係和階層跨越的等等問題。因此觀眾們會吐槽安迪是表面上的「精英範」,樊勝美家庭所擁有的種種極致的衝突,以及曲筱綃和關關、小蚯蚓的跨階層友誼,但瑕不掩瑜,每個人物身上都有極其真實的一面,甚至戳中現實社會中的真實痛點。
尤其是針對女性角色的細膩剖析,讓「原生家庭」這個在以往相對陌生的社會心理學概念,開始被大眾廣泛接納並討論。一方面是社交網絡中衍生出了多個維度的討論,有關父母職責、情感依賴、人際關係模式等等;另一方面則被文藝工作者或者名人們進一步再創作,脫口秀、觀察類綜藝,各類KOL都曾圍繞這個議題展開討論。在影視劇創作中,原生家庭可以揭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時代的癥結,同時又意味著人物角色的性格底色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創作無疑是可行且受歡迎的。
然而如果在偏偶像、懸浮的職場劇裡加入對原生家庭問題的討論,那麼很有可能會變成《完美關係》《我的真朋友》這樣的結果。所謂的「原生家庭」,明顯不再是被認真討論的議題,或是角色的標籤,或是推動劇情時的調味劑,但是沒有變化的「養了你這麼個賠錢貨」和「拿錢給你弟弟」臺詞,已經開始走向粗製濫造的膩味。「原生家庭梗」被批量產出,仿佛國產劇女主沒有了原生家庭創傷,都不好意思樹立起新時代女性的自尊自強奮鬥努力形象。試問,國產女主角或者女配角的原生家庭,難道只有這麼一種問題和寫法?如果劇情探討的非嚴肅話題,並且沒有打算展開討論,那麼大可不免刻意創造人物的原生家庭之痛,可以製造戲劇衝突的橋段很多,但是「原生家庭」,顯然是不適合被隨便拿來安插的元素,拿起來輕易,放下來難。
女主角們在痛哭、在孤獨,最後又被治癒,原生家庭給自己揭了底,但是又好像與這根線的關係始終不大,它負責讓女主角們「慘」,卻沒有告訴觀眾她們最終是如何戰勝陰影從而變強的,內心世界變化的過程可以總結為一個字:略。如果不能直指內心,那麼戲劇創作便難免空洞。
03
觀眾、角色、演員,都「傷」了
這也就產生出了一個趨勢,美強慘劇本流行,而為人稱道的優秀角色卻愈來愈少。多年前的韓劇被戲稱是永遠集合了「車禍,癌症,兄妹梗」,如今國產劇在「婆媳矛盾,懸浮職場」之外,可以再加上一條,「繞不過去的原生家庭梗」。《歡樂頌》為什麼能把人物形象做得相對成功?同樣是原生家庭梗的樊勝美,她所表現的虛弱和慕強,並沒有在一開始就給出原因,而之後面對家庭是侷促的和對外界展現出來的瀟灑,兩種態度的反差也為人物形象的立體度加分。究其原因,細節塑造人物,而人物的形象豐滿了,才有可能成為故事中精彩的一部分。「原生家庭」之於樊勝美,是她做事的內因,也是她無法迴避的困境,在內外的擠壓之下迸發出人物的戲劇衝突;而樊勝美,則是《歡樂頌》中1/5構成,她的故事還是要匯入整個故事的走向之中。
那麼《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則是將原生家庭問題貫穿全劇的女主角。誰來照顧父親是故事要討論的首要矛盾,而她少年時期被重男輕女則是另一面鏡子,照出這個家庭潛在的種種矛盾。作為一部探討親情倫理的劇作,原生家庭問題不可迴避,也一定是故事的主要推動力。無論是樊勝美還是蘇明玉,她們身上都折射出了一部分女性遭遇的困境,這種困境能夠跟社會和社會勾連,從而使人產生較為深刻的共情。敘述主體不偏移,那麼整個故事崩壞的可能性便不大。《都挺好》和《歡樂頌》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張成分,並非完全白描,其中仍然帶有女性的浪漫主義幻想,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個人社會身份的提升,包括結尾的理想主義。
儘管如此,明確自己要探討的是什麼,邊界在何處,這兩部劇依然屬於大爆且口碑較好的「原生家庭系作品」。而現在的《完美關係》《安家》,在讓觀眾邊吐槽邊討論的同時,已經帶著一種「看透一切」的心態:最後還不要洗白「壞人」?這次又要怎麼洗白?反覆描寫一種單一的女性形象已經消耗了觀眾對原生家庭議題的關注,同時將自己也鎖進了死胡同:現在對於原生家庭的創作陷入了一個誤區,必須要演繹出強戲劇性和極端案例,雞飛蛋打、無比誇張的劇情似乎才夠格為「原生家庭問題」。然而心理創傷、潛意識影響、行為處事中體現的情感缺陷,也有不少來源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國產劇創作中對於這方面的描述卻少之又少,原生家庭已然跟「重男輕女」劃上了等號。
另外,熱衷於製造單一的原生家庭矛盾,似乎也在傳遞某種價值觀,或者說沒有糾偏它:好的原生家庭,就一定不會對主角的事業、家庭及人生產生負面影響;男女主角在逃離了原生家庭矛盾後,便會更幸福、更圓滿。過度放大原生家庭的影響,讓它背上了令主角人生不幸的這口「鍋」,並且弱化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對抗能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並非永久性,憑藉個人的後天習得的能力和理性認知,完全可以解決。畢竟,目前的「原生家庭矛盾」還等於「家庭實際矛盾」,放大矛盾、製造衝突、模糊焦點,女主角們漸漸失去了精神和主觀意識上的反攻,反而淪為了為劇情服務的角色。
在過度消耗觀眾對原生家庭議題的好感後,劇集不僅口碑走低,「美強慘」女主角也沒能帶給演員什麼進步。比如「房似錦」的角色分量,便無法與「樊勝美」和「蘇明玉」相提並論,後兩者是成為了超越角色的現象,並且成了演員的知名代表角色。目前市面上的大女主劇較以往的數量有所減少,一方面是現實主義題材、男頻戲和甜寵劇等不是非常凸顯女主角的作品類型在崛起,傳統的大女主戲的生存空間也在被壓縮,在這樣的情境下,原生家庭梗本該是發揮出優勢,給予女演員們更多的發揮空間。可惜的是,「原生家庭之賞」已然成了「原生家庭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