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英文詩歌詩體縱覽

2020-12-24 詩歌實驗室

英文詩歌詩體依據是否遵守特定的行數、行長、步調和音律與否分為固定格式詩體和自由格式詩體(自由體)。歷史上英文詩歌固定格式詩體主要包括:五行打油詩體、十四行詩體、民謠體、頌歌體、三拍子體、迴旋曲、韋拉內特體、阿納克利翁體、八行兩韻體、組歌體,串句以及後來引入的來自日本的俳句等等。如今,又進一步發展出視覺詩體、廣告詩體等等

一、固定格式的詩歌(Fixed Verse)

固定格式的詩體是指規定了一首詩歌所含有的行數(number of lines)、meter、行長( line length)和韻型(rhyme pattern)的詩歌形式,類似中文詩歌的律詩、有明確詞牌名的詩詞形式。 英文詩歌固定格式詩體的誕生、發展和成型受了許多文化的影響。比如,義大利旅遊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曾在中國宋朝時期來中國遊學,並接觸和了解了當時宋朝的「長短句」(宋詞),據說馬可波羅曾經得到過當時著名詞人蘇軾(蘇東坡)的詞卷(當時的詞作品以捲軸形式裝訂成冊),後來傳到古希臘。部分遷居到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法國歷史上東南部的一個地區和以前法國的一個省,臨近地中海。大約公元前 600年古希臘人開始在此定居,後來腓尼基商人也進入此地。 公元前 2世紀,普羅旺斯(當時為羅馬殖民地。 公元 933年成為亞耳王國的一部份,後來又歸金雀花王朝所有(1246年)1486年歸入法國)的希臘人逐步為詩歌賦予了固定格式。

固定體詩歌首先出現在宮廷詩歌和宮廷詩人圈種,並在歐洲的希臘、義大利、法國和德國等地得到了發展。後來,義大利著名詩人坦丁(Dante Alighieri)、 Giovanni Bocacchio, 和其它中世紀作家的努力進一步促成了義大利固定格式詩歌的繁榮,並為其後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播下了種子!

在歐洲文藝復興行將結束的時候,固定體詩歌傳到了英格蘭,並與19世紀早期盛行的自由體詩歌詩體一道成為當今英語詩歌的兩大類詩歌體詩體。

A 常見的固定格式詩體

1、五行打油詩(Limerick)

五行打油詩最早來自愛爾蘭,由五行組成一節,韻式採用「aabba」。五行打油詩已經成為最有名的英文詩的固定形式之一。從酒吧到校園童謠都可見五行打油詩體寫出的「詩歌」。

五行打油詩詩體易掌握,因此,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但是,這種五行打油詩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文學經典詩歌體裁。常用於「笑話」、「雙關」、「惡作劇」等題材的寫作。很多著名詩人也常寫這種五行打油詩,主要用在「俏皮話」的編寫。

以下是 愛德華 列爾寫的一首打油詩:

There was a Young Lady whose chin

Resembled the point of a pin:

So she had it made sharp,

And purchased a harp,

And played several tunes with her chin.

(韻式 :a-a-b-b-a)

參考翻譯:

一位年輕女士的下巴尖

象棵大頭針尖

於是她把它弄得更鋒利

並買了一把豎琴

用她的下巴演奏了幾隻曲子

(沒有刻意求韻)

2、十四行詩體(Sonnet)

最早在13世紀中期到14世紀中期西西里詩歌學派代表詩人之一賈科莫·德·Lentini(Giacomo de Lentini)在組歌詩體的基礎上創立而成。 除了創造出「十四行」詩體,賈科莫最終還創造了義大利語中的很多新的詞彙,因此,十四行詩體首先在義大利流行,並在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結束之後經Sir Thomas Wyatt傳至英國。Sir Thomas Wyatt和Geoffrey Chaucer使得十四行詩體和英國當時鄉村盛行的抒情詩和敘事詩結合,成為英語文化中最普遍的詩體。十四行詩體在16世紀末期和17世紀早期的英格蘭得到了詩人的熱衷,包括Wyatt、Sir Philip Sydney、Edmund Spenser、 William Shakespeare等人都非常熱衷十四行詩的寫作。其中 Spenser和 Shakespeare 繼承了Sir Thomas Wyatt傳入的Petrarchan 十四行詩,並進一步創立了各自的十四行詩體, 最終形成了三種主要的十四行詩版式,即Petrarchan十四行詩、Spenserian十四行詩和Shakespearean十四行詩。即使如此,使十四行詩體真正進文學殿堂,成為更為流行的英語詩歌詩體形式應該歸功於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在其創作的戲劇和詩歌作品中大量使用十四行詩體。儘管莎士比亞可能並不一定屬於最擅長、最有創意的「十四行詩」作家,但卻是他使這種詩體變得家喻戶曉。迄今存留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大約有154首。

十四行詩體是學者、學生等喜聞樂見,願意採用的一種詩歌創作版式。十四行詩的韻律是可變的,但英語文學作品中有兩種韻律形式較為常見,一是所謂的莎翁韻律:「a-b-a-b-c-d-c-d」-「efefgg」 ,另一種則是所謂的彌爾頓韻律:「a-b-b-a-a-b-b-a」「-cdcdcd」韻式 。十四行詩一般常用抑揚五步格。

十四行詩歌的結構也是可變的,至少存在20種格式,但以14行最為常見。十四行詩歌每行含有10個音節(syllable),通常為兩個「四行詩」加兩個「三行壓韻詩句」(tercet)組成(8行+6行=14行) 或者採取三個「四行詩」和一個結尾對偶句(中國的對聯形式)組成。

六種最常見的十四行詩體格式分別為:彼特拉克格式、Curtal格式、斯賓塞格式、莎士比亞格式、彌爾頓格式和terza rima(三拍子)格式。

十四行詩體主要用於浪漫、快樂和愛情冒險等主題。

例詩:

(1)彼特拉克詩體:

由兩段四行體和兩段三拍子(見後面,三拍子詩體)組成。

比如:

Visions

Francesco Petrarch (1304-1374)

Being one day at my window all alone,

So manie strange things happened me to see,

As much as it grieveth me to thinke thereon.

At my right hand a hynde appear』d to mee,

(第一段四行詩格式,韻律為:a-b-a-b)

So faire as mote the greatest god delite;

Two eager dogs did her pursue in chace.

Of which the one was blacke, the other white:

With deadly force so in their cruell race

(第二段四行詩, 韻律:c-d-c-d)

They pincht the haunches of that gentle beast,

That at the last, and in short time, I spide,

Under a rocke, where she alas, opprest,

(第一段三拍子,韻律為:-efe)

Fell to the ground, and there untimely dide.

Cruell death vanquishing so noble beautie

Oft makes me wayle so hard a desire.

(第二段三拍子,韻律為:fgg)

(每一詩行含10音節)註解:這首十四行詩含有一個完整的三拍子韻式:efe, 最後一個「三拍子」(三行)韻式並不遵從三拍子韻式,而是一種三拍子和十四行詩的混合處理方法,即遵守了十四行詩最後兩行「對偶」的要求,這兩行押相同的韻,即起韻按照三拍子用「f」但對偶句用相同的韻。所以為「fgg」。

(2)切短(Curtal)格式

顯然,十四行詩體的切短格式必然會使之少於十四行。

比如:

From La Vita Nuova

Dante Alighieri (1265-1321)

And now (for I must rid my name of ruth)

Behooves me speak the truth

Touching thy cruelty and wickedness:

Not that they be not known; but ne'ertheless

I would give hate more stress

With them that feed on love in every sooth.

Out of this world thou hast driven courtesy,

And virtue, dearly prized in womanhood;

And out of youth’s gay mood

The lovely lightness is quite gone through thee.

(只有10行,比較少見的變體,通常出自一些著名詩人之手)

(3)斯賓塞詩體

Amoretti

Edmund Spenser (c. 1552-1599)

What guile is this, that those her golden tresses(a)

She doth attire under a net of gold;(b)

And with sly skill so cunningly them dresses,(a)

That which is gold or hair, may scarce be told?(b)

Is it that men’s frail eyes, which gaze too bold,(b)

She may entangle in that golden snare;

And being caught may craftily enfold(b)

Their weaker hearts, which are not yet well aware?(c)

Take heed therefore, mine eyes, how ye do stare

Henceforth too rashly on that guileful net,(d)

In which if ever ye entrapped are

Out of her bands ye by no means shall get.(d)

Folly it were for any being free,(f)

To covet fetters, though they golden be.(g)

韻式:a-b-a-b-b-c-b-c-c-d-c-d-f-g

(4)莎翁格式:

Sonnets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

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

(沒有明顯的分段,但韻律具有分段,為:abab-cdcd-efef-gg)(基本上類似彼得拉克十四行韻式)。

(5)彌爾頓格式:

To Cyriack Skinner (Milton’s pupil)

John Milton (1608-1674)

Cyriack, this three years』 day these eyes, though clear

To outward view, of blemish or of spot,

Bereft of light, their seeing have forgot;

Nor to their idle orbs doth sight appear

Of sun or moon or star throughout the year,

Or man or woman. Yet I argue not

Against Heaven’s hand or will, nor bate a jot

Of heart or hope, but still bear up and steer

(前八行為一個模塊, 韻律:abbaabba)韻式中心對稱。

Right onward. What supports me, dost thou ask?

The conscience, friend, to have lost them overplied

In liberty’s defense, my noble task,

Of which all Europe talks from side to side.

This thought might lead me through the world’s vain mask

Content, though blind, had I no better guide.

(此六行為一個模塊,韻律:cdcdcd)後六行韻式「迴旋」

3、哀歌elegy

為哀悼一位公共活動家、一位友人或所愛的人而寫的一種沉思抒情詩;推而廣之,又指悲嘆人世無常的、題材更廣泛的任何內省性質的抒情詩。在古典文學中,所謂哀歌只不過用哀歌格律(詩行交替使用揚抑抑格的六音步句和五音步句)

寫的詩篇,題材也不限制。在某些現代文學,例如德國文學中,人們使哀歌格律適應於語言,因此哀歌一詞變成只指這種格律,而不是指詩歌的內容。

A Stupid Poem

I put my hat upon my head

And walked into the strand

And there I met another man

Whose hat was in his hand

4、民謠(Ballad)

民謠最早由14世紀西西里詩人發展成型。民謠的基本結構是「四行詩」以韻律「abcb」或「abab」 寫成,其中第1行和第3行彼此呈抑揚四音步,每行有四個節拍組成;第2行和第4行為三音步,每行三節拍組成。這種詩體因此被簡稱為「4-3-4-3」節拍。後來這種詩體在英國詩人拜倫和葉芝那裡進行了小改動,變成了八行一節。但主要還是上述4-3-4-3節拍的四行詩為基本單位。民謠的4-3-4-3行節拍勘比四行絕句形式。

在每四行的一節中,第2行和第4行押同韻;民謠的格式可變,但最常見的為四行、五行和六行詩歌組成的詩組。節拍通常為短長四步格或短長五步格,當然也有很多行間交互式節拍。民謠輕快的旋律言語,深受浪漫派詩人的衷愛。

民謠詩體是現代通俗音樂最常見的體裁,主要用於描寫愛情、悲情、宗教、政治、成功和失落等等。

經過千年的演變,當今的民謠已經遍布於西方文化的各個角落。已經成為西方人最熟悉的一種詩歌體裁,深受詩人、小說家、音樂人喜愛,更為廣大讀者和聽眾所喜聞樂道。

民謠最早源自普羅旺斯民樂(Provencal folk music),後經民謠歌手詩人(Troubadour poets)改編傳播到西班牙、諾曼統治後期的英格蘭和義大利。當時。西班牙宮廷詩人們旋即吸納了民謠這種詩體,產生通過後者中世紀美麗的作品。在義大利,尤其是託斯卡納的歌曲,詩人,創造了一個更短的版本,ballata。

民謠的最初書面形式是義大利ballata和西班牙的敘事曲,在13世紀,民謠被義大利和西班牙朝野所普遍接受。 義大利的ballata由前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吉多卡瓦爾康蒂清楚地說明了民歌風味四行詩的經典4-3-4-3節拍。

到了15世紀,英國詩人傑弗裡喬叟開始微調ballata的結構,以創建現代民謠。在一個世紀內,民謠抨擊寫的所謂的「火鍋詩人」,並通過藝術家誰青睞更正式的十四行詩,遍布英國鄉村,進入流行文化避之唯恐不及。事實上,這些抨擊的有效性(單頁紙後,其詩被印)誰的啟發,兩個世紀後,幫助美國贏得了對陣英格蘭革命的小冊子作者。

民謠是一種在英格蘭風行了近三個世紀的詩體。特別為浪漫主義詩人喜愛。包括拜倫、濟慈、雪萊、羅伯特騷塞等主要浪漫派詩人都寫有大量的民謠體裁的詩歌。但是,民謠形式的成型卻是後來人完成的。其中,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古代水手的霧凇」可能應該算作詩意的民謠最佳作品,與此同時,威廉華茲華斯和託馬斯珀西等人也創作了大量的精彩民謠體詩歌。在20世紀,威廉巴特勒葉芝應該是最重要的英詩歌謠作家。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代西方世界大部分的文學和音樂作品都脫胎於「民謠」。同時,民謠也是當今聲樂廣播、廣告宣傳等最常採用的韻律形式。 民謠無論是以傳統的方式,還是以抒情詩方式,或以故事詩體,都能呈現給聽眾和讀者關於整個西方世界宗教、愛情、悲劇和政治宣傳的各類主題。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搖滾樂和鄉村音樂的興起,為民謠的傳播提供了無比廣闊的空間。使得民謠成了當今最通俗,最喜聞樂見的詩歌體裁。

例詩:

As You Came from the Holy Land

Sir Walter Raleigh (1552?-1618)

"As you came from the holy land

Of Walsinghame,

Met you not with my true love

By the way as you came?"

"How shall I know your true love,

That have met many one

As I went to the holy land,

That have come, that have gone?"

"She is neither white nor brown,

But as the heavens fair,

There is none hath a form so divine

In the earth or in the air."

"Such an one did I meet, good Sir,

Such an angelic face.

Who like a queen, like a nymph, did appear

By her gait, by her grace."

"She hath left me all alone,

All alone as unknown.

Who sometimes did lead me with herself,

And me loved as her own."

"What’s the cause that she leaves you alone

And a new way doth take,

Who loved you once as her own

And her joy did make?"

"I have loved her all my youth,

But now old as you see,

Love likes not the falling fruit

From the withered tree."

(這是一首敘事體民謠,詩中很多行經過了跨行連續處理,主要是為了滿足民歌的4-3-4-3 步調,有時也為了押韻)

以下則是一首講故事形式的民謠。這樣的民謠在當時的英國人眼裡情同當今人們閱讀小說作品一樣。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

It is an ancient Mariner,

And he stoppeth one of three.

"By thy long gray beard and glittering eye,

Now wherefore stopp'st thou me?

The Bridegroom’s doors are opened wide,

And I am next of kin;

The guests are met, the feast is set:

May'st hear the merry din."

He holds him with his skinny hand,

"There was a ship," quoth he.

"Hold off! Unhand me, gray-beard loon!"

Eftsoons his hand dropt he.

He holds him with his glittering eye–

The Wedding-Guest stood still,

And listens like a three years』 child:

The Mariner hath his will.

The Wedding-Guest sat on a stone:

He cannot choose but hear;

And thus spake on that ancient man,

The bright-eyed Mariner.

The ship was cheered, the harbor cleared,

Merrily did we drop

Below the kirk, below the hill,

Below the lighthouse top.

(4-3-4-3 步調)

5、日本的俳句

最早在8世紀由Matsuo Basho定型為一種詩歌體式。

俳句是基於字詞的發音,由8世紀日本宮廷詩學衍生而成。通過著名詩人松尾芭蕉發展成型的一種詩體,俳句詩體植根於大自然和我們的感官世界,通常用於記錄詩人對特定一個時刻的景致或特定某個時刻運動的加以精準和深入的觀察。

俳句一般由三行組成,日本文俳句一般有字數5-7-5的要求,或有音節限制,全詩一般由17個或少於17個音節組成。俳句的這種結構和韻律可以充分容許詩人嘗試自己的勇氣,但俳句的詩體比較難於掌握,通常需要數年時間,需要學會靜心觀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和寫好俳句。現在,日本的俳句詩體已經成為西方人喜歡使用的一種詩歌形式。在日本存在有俳句協會,在美國及幾乎所有的英語國家,同時也包括非英語國家,如德國、瑞典、法國、荷蘭、巴爾幹國家和俄羅斯等有很多人利用這種詩體。

經典詩體:

Matsuo Basho (1644-1694)

Autumn moonlight –

a worm digs silently

into the chestnut.

Old pond

a frog jumps

the sound of water

Masaoka Shiki (1867-1902)

In the coolness

of the empty sixth-month sky...

the cuckoo’s cry.

the tree cut,

dawn breaks early

at my little window

6、頌歌體(Ode)

最先由希臘著名女詩人莎孚為伴奏合唱所設置的一種詩體,後經品達和賀拉斯等人完善成型。頌歌一般冗長,主要用於抒情,比如品達的頌歌體主要用於祝賀神靈、重大事件、重大經歷,以及謳歌讚美一些特定的個體形象等;而賀拉斯頌歌體主要用於個人情感的描寫。頌歌韻律可變,在結構上大多是含有四行或五行的節組成,頌歌的節一般均經過精心設計,讀起來感覺威嚴,莊重和神聖。

頌歌體經歷近三千年詩歌創作歷程中已經被發展為最為複雜,最為精緻和最有尊嚴的詩意表現形式之一。最初頌歌是主要用於合唱伴奏樂,後慢慢演變為「抒情詩」詩體。頌歌主要用於稱讚和榮耀成功人士,讚頌他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或輝煌勝利,同時,也被用於謳歌和讚美大自然壯麗的畫境。

Ode to a Nightingale

John Keats (1795-1821)

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y happiness,–

That thou, light-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

In some melodious plot

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

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Coole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

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

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

And purple-stained mouth;

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Fade far away, dissolve, and quite forget

What thou among the leaves hast never known,

The weariness, the fever, and the fret

Here, where men sit and hear each other groan;

Where palsy shakes a few, sad, last gray hairs,

Where youth grows pale, and spectre-thin, and dies;

Where but to think is to be full of sorrow

And leaden-eyed despairs;

Where beauty cannot keep her lustrous eyes,

Or new love pine at them beyond tomorrow.

7、三拍子(Terza rima/Tercet)

三拍子每節由三行組成的詩體,通常押韻。韻律可變,但一般為「aba」韻律, 節間韻律可以不同,比如首節為aba,第二節以b啟韻,可改換成「bcb」,而第三節則啟稱c韻,變為「cdc」以此類推. 三拍子常被用於十四行詩、頌詩、詩章和一種19行法國詩歌(法國16世紀韋拉內特詩體19行詩,見下文)等詩體中,用於構建不同詩意的表達。簡言之,三拍子既可以單獨成詩,也可以作為其他詩體的構成部分, 三拍子詩體可以容許詩人在三行詩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創作出可長可短的詩歌,比如雪萊的《西風頌》的寫作就是利用了三個「三拍子」加上一個十四行詩歌所特有的結尾對偶句(3X4+2=14行)。

自中世紀從義大利出現以來,三拍子已經作為詩歌的「組件」成為無韻詩和自由詩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一首較長詩歌中嵌入一段三拍子可以怎強整首詩歌的音樂感。

The Eagle

Alfred, Lord Tennyson (1809-92)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t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it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三拍子為基礎的十四行詩

Ode to the West Wind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5-1825)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第一個三拍子)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ken multitudes: O thou,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第二個三拍子)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第三個三拍子)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第四個三拍子)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h hear!

韻式:第一個三拍子:a-b-a;第二個三拍子:b-c-b; 第三個三拍子:c-d-c; 第四個三拍子:d-e-d; 最後一對偶句:e-e。

8、韋拉內拉詩體(villanelle)

該詩體為19行固定格式詩體,整首由5個「三拍子」加上一個押韻的對聯「四行詩」收尾(由整首詩歌的第一行和第三行以對偶形式構成最後的結尾句),因此共有19行,每行6到11個音節,節拍為抑揚三步格、四步格或五步格,韻律則以aba-aba-aba-aba-aba-abaa 的格式押韻。 每個三拍子的最後一行和下一個三拍子的第一行同韻,使得相鄰兩節的第一和第三行之間使用重複韻。

韋拉內特詩體通常被視為現代經典形式。自20世紀開始,深受包括王爾德、埃德溫·阿靈頓·羅賓遜(Edwin Arlington Robinson)、WH,潮奧登(W.H. Auden)、西爾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伊莉莎白·畢曉普(Elizabeth Bishop)、西奧多·羅特克(Theodore Roethke)、希尼(Seamus Heaney)等在內的著名詩人喜愛。比如,風靡近一個世紀詩歌「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狄蘭·託馬斯)就是一首韋拉內特詩。

Mad Girl’s Love Song

Sylvia Plath (1932-1963)

I shut my eyes and all the world drops dead,

I lift my lids and all is born again.

(I think I made you up inside my head)

The stars go waltzing out in blue and red,

And arbitrary darkness gallops in.

I shut my eyes and all the world drops dead.

I dreamed that you bewitched me into bed

And sung me moon-struck, kissed me quite insane.

(I think I made you up inside my head).

God topples from the sky, hell’s fires fade:

Exit seraphim and enter Satan’s men:

I shut my eyes and all the world drops dead.

I fancied you』d return the way you said.

But I grow old and I forget your name.

(I think I made you up inside my head).

I should have loved a thunderbird instead;

At least when spring comes they roar back again.

I shut my eyes and all the world drops dead.

(I think I made you up inside my head).

(括號內的行不計數,5個三拍子加上1個四行詩)

9、迴旋曲詩體(rondeau)

在迴旋曲(字面意思是一個「圓」),具有15行和一套固定韻律(aabba-aabR-aabbaR ),整首詩歌分為3節,分別為 - 四行詩、五重奏和一個六行詩節(4+5+6=15行)。

迴旋曲的主要特徵在於副歌第一行需要重複全詩歌的首行,以及整首詩歌由兩個韻音貫穿。據說迴旋曲最早來源於一種「十四行短詩體(rondel),該詩歌體裁最早見於12世紀,和一種八行兩韻詩體(Triolet)關係密切,這些後來衍生出了韋拉內特詩體(villanelle)。

現代詩歌主要詩體

In Flanders Fields

John McCrae (1872-1918)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the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

We are the dead; short days ago

We lived, felt dawn, saw sunset glow,

Loved and were loved, and now we lie

In Flanders fields.

Take upon your quarrel with the foe!

To you from failing hands we throw

The torch; be yours to hold it high!

If ye break faith with us who die

We shall not sleep, though poppies grow

In Flanders fields.

B 非典型詩體

除了上述常見詩歌詩體,固定體詩歌還包括以下:

10、阿那克裡翁詩體(Anacreontic verse)

這是一種明朗的詩句組成的詩體。是古希臘抒情詩歌的形式。由20到30行詩,每行三到五個音節。 由6世紀公元前由詩人阿那克裡翁發展而成。該詩體是戲劇、音樂、藝術和詩性文化的高度時所出現的許多古希臘的形式之一。詩圍繞主題愛情,痴情,狂歡,節日和日常生活等。

例詩:

Spirit Mischief

Robert Yehling (1959- )

Two spirits danced

on mountain tops

adorned with snow,

flower patches

and robes of stars

covering their

naked bodies

while the moonlight

cast her glory,

donning their madness,

dancing slowly

across the sky

releasing scents

of evergreen.

Crag rock, a mouse

spooked by shadow

of a white goat

that hoofed upward

when the spirits

called out his name

and offered food

only dancers,

stars, moonlight and

the cold fever

of the goat’s eyes

would recognize.

11、串句(Chain Verse)

一種比較不常見的口語化詩歌。詩歌種前一行的最後一個字為下一行的第一個字或者上一節的最後一行作為下一節的開始行(opening line )。

例詩:

每行的字尾與下一行的字頭是同一個詞,「行間串」

Nerve thy soul with doctrines noble,

Noble in the walks of time,

Time that leads to an eternal,

An eternal life sublime.

Life sublime in moral beauty,

Beautythat shall never be;

Ever be to lure thee onward,

Onward to the fountain free.

Free to every earnestseeker,

Seekerfor the fount of youth;

Youth exultant in its beauty,

Beauty of the living truth.

第二節的末行與上一節末行相同,「節末行串」

My spirit longeth for thee

Within my troubled breast,

Although I be unworthy

Of so divine a guest.

Of so divine a guest,

Unworthy though I be

Yet has my heart no rest,

Unless it comes from thee.

Unless it comes from thee

In vain I look around,

In all that I can see,

No rest is to be found.

No rest is to be found

But in thy blessed love,

Oh let my wish be crowned,

And send it from above.

主要特點:與下一行的開頭強調了前一行的最後一個單詞或音節,或者節間重複使用一行,閱讀起來比較上口。

12、八行兩韻詩體(Triolet)

顧名思義,八行兩韻詩體共有八行,由兩個韻主導,同時還含有兩個重複的行,即在全詩的第四行和第七行重複開始行,而整首詩歌的第二行需要在第八行加以重複。即八行中1、4、7 行重複,為同一詩句,2、8行重複,為同一詩句。

八行兩韻詩體實際上和迴旋曲(rondeaux) 同源,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rondeaux是一種專為執行宮廷的書面文本詩歌,直到14世紀。而八行兩韻詩歌則更為純文學和口頭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在八行兩韻詩體(Triolet)和迴旋曲(Rondeaux) 同是羅德爾詩體的兩個子代詩歌體裁,因此兩者應算是「兄弟」關係。但需要說明的是,八行兩韻詩體並不流行,因為不容易寫好,所以很少受詩人們垂青。

例詩

How Great My Grief

Thomas Hardy (1840-1928)

How great my grief, my joys how few, 1

Since first it was my fate to know thee!2

- Have the slow years not brought to view 3

How great my grief, my joys how few,4 與第1行重複使用

Nor memory shaped old times anew, 5

Nor loving-kindness helped to show thee 6

How great my grief, my joys how few,7 與1、4行重複

Since first it was my fate to know thee?8 與2行重複

例詩2:

The Night

The night is short, though it seems long.

For us the night could last all day.

It’s full of love’s unending song.

The night is short, though it seems long.

There’s naught between us that is wrong;

We don’t let life get in love’s way.

The night is short, though it seems long.

For us the night could last all day.

只要確定了第一行和第二行,那麼整首詩歌八行之中的五行就已經固定,分別為1、2、4、7、8行,只剩下3、5和6行需要添加,如果不經過深思熟慮,整首詩歌很難寫出意境。

13、組歌/合組歌(Canzone)

十四行詩的一種前體,一般由10到12 音節行(syllable lines)組成的詩節組成全詩。 合組歌不含有疊句/副歌( refrain)。常用於表達悲情(tragic)、喜樂(comic)、幽默和輓歌(elegiac)等題材的創作。在1230到1266年期間,西西里詩人們寫了很多歌頌愛情的抒情詩歌,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了組歌詩體。

組歌詩體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的主要成就之一。 後經西班牙詩人改變成現代CANCION。 組歌在17世紀的義大利是器樂的主要形式,它被用於幾乎任何形式音樂盒歌曲作品,但組歌隨著文藝復興而逐漸被人遺忘。

例詩:(略)

二、自由體(Free Verse)

與固定詩體不同,自由體詩歌對一首詩的Meter、行數和行的長度沒有特定要求,但依靠日常語音押韻(natural speaking rhythms)的是一類詩歌形式。自由體詩歌是20世紀由卡明斯、威廉和繼森伯等詩人逐漸發展成熟的一類詩歌形式。

自由體(Free Verse) 自由體詩歌在19世紀早期的維多利亞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同。那個時期,在巴黎和倫敦的知識分子和學生渴望更自由的詩體。詩人們也可望能夠打破固定格式詩體的

poetry salons sprung up in Paris and London, and poets yearned to break out of the box of rhymed, measured lines and stanzas.

自由體詩歌可隨意換行,大多缺乏韻律,不注重詞的選擇及詩歌的長度。自由詩體在意的主要是詩人最深切的個人感受和自然語音的節奏。

詩人哈維Stanbrough常說:自由詩也不是真正的隨性而寫,一般任何一首優秀的自由詩都要體現優美的韻律。這種看法得到了美國桂冠詩人唐納德·霍爾等人的認同。霍爾曾說過:自由詩的形式需要約束,自由詩應該寫成一首相對自由的迴響曲(迴響曲由長短限制,一般為10行)。自由詩體常用於歌頌愛情、渲染悲情、歌唱自然、自由、解放、抗爭等等題材。

From Little Father

Li-Young Lee (1957- )

I buried my father in my heart.

Now he grows in me, my strange son,

My little root who won’t drink milk,

Little pale foot sunk in unheard-of night,

Little clock spring newly wet

In the fire, little grape, parent to the future

Wine, a son the fruit of his own son,

Little father I ransom with my life.

三、21世紀新興詩歌形式

在數百年裡,詩歌都是嚴格遵照特定的詩體寫成的。包括十四行詩(sonnet)、頌歌(ode)、韋拉內拉(villanelle)等固定格式詩歌詩體都被詩人們視作詩歌創作的頂峰。一首詩歌作品的優劣可以非常容易地通過比較該詩歌與這些詩體的吻合程度加以判斷。一首優秀的詩歌必須嚴格符合這些詩體結構的要求。1960年11月24日, 一群人被授權嘗試挖掘新的詩歌詩體,並引導詩人捨棄/背離傳統詩歌詩體在詩歌創作中大量使用,即所謂的「開發文學潛能」( 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或簡稱OuLiPo)。這種嘗試試圖在現代詩歌創作過程中引入現代自然科學和數學等內容。結果導致了一些包括視覺詩體、節點詩體等「有形」詩體的出現。

1、視覺詩體

視覺詩(visual poetry)又稱「有形」詩體(concrete poetry)。它是一類試圖用紙作畫布,以各種形狀和形式直觀地表達詩歌的題材,主題,或文字的情緒的詩歌寫作方式。

視覺詩體的美感全在於詩人的標示,設計和記錄過程,對於形狀的複製和運動的模擬的能力的技能的高下。通過塑造形體等再現文字本身的意義和形體所隱含的含義。

比如祭壇詩體。祭壇詩體最早見於古波斯和古希臘,直到16世紀才傳到西方詩歌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法和德國,一些詩人嘗試了這類詩體。比如詩人喬治赫伯特的《復活節之翼》(Easter Wings就試圖把詩歌寫成飛翔的翅膀。

除此之外,很多詩人還嘗試把詩歌的格式寫成各種幾何圖形(Geometric representations)這類詩體都是試圖把詩歌賦予「形」的視覺感受,試圖把音樂、視覺和思想等相融合。這類詩歌體裁都統稱為「視覺」詩體。

在20世紀的20到50年代,視覺詩體在德國、巴西和法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一度出現了多種變體。比如眾所周知的「藏頭詩」,每一行的頭一個字母依次讀下來是該首詩歌的「題目」的字的拼寫等等。

簡言之,視覺詩歌可以使讀者把「視」和「覺」相接和,既可以看到詩歌的布局和圖形,也能感受全詩字裡行間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有時,我們會見到一些極其富有圖形視覺效果的圖形,同時整首詩歌儘可能地省略用字詞。但整首詩歌極其具有視覺特徵和視覺效果。

2、傳媒、廣告詩體

除了用小段的搖滾、鄉村、民歌、布魯斯(blues)和 霹靂說唱等詩歌體裁之外,目前經常被電視、電影、廣播、報刊、雜誌、網際網路等大眾傳媒廣告傳播的詩歌詩體還有: 打油詩,、富有創意的雜誌大字標題,以及結合動畫以獲得更佳效果的影視體語言。這些伴隨著現代商業廣告的發展而衍生出的詩歌也應該屬於21世紀新型詩歌體裁。

3、表演詩體

表演詩歌及相應的詩體更加強調及時表演的效果,表現為韻式可變,結構可變動,但重視節奏和節拍。

4、歌詩(抒情曲)

自古至今,歌曲幾乎融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出生有生日歌曲,死亡則有輓歌、哀樂、安魂曲等;宴會有祝酒歌;甚至過去的巫師神漢祛病消災都有相應的歌曲,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勞動也有對應的歌曲,比如勞動「號子」等,晚上睡眠則有「搖籃曲」、「催眠曲」等。此外,還有「隊歌」、「軍歌」、「校歌」、「國歌」等等。

這些不同類型的歌曲實際上都與「抒情詩」有關。它們幾乎全部屬於「抒情詩」的變體。正如前文所述,在古希臘,抒情詩體被廣泛用於對愛情、戰爭、和平、自然、鄉愁、社會、人際關係、神偶等等主題。在中世紀的歐洲,音樂和抒情詩曾一度引人關注,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繁榮。隨著歐洲封建體系的出現,過去的一些民謠歌手和吟遊詩人搖身一變成為「體面」的宮廷詩人和樂師。賦予了那些曾是社會底層的「藝人」相應的社會地位。

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些作曲家和詩人,如 Marie de France、Adam de La Halle、Guillame de Machaut等人一改中世紀歐洲詩歌傳統,為諸如迴旋曲(rondeau)、組歌(canso)、小曲(madrigal)和 民謠等音樂填詞,使它們最終成為了固定格式詩歌的詩體。並最終傳播到西班牙、義大利和英格蘭等當時歐洲主要國家。

借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助推,在16和17世紀的歐洲主要國家,抒情詩曾一度主導了詩歌創作。雖然在18世紀經歷了一個短暫衰退,但很快又被 被浪漫主義詩人們復活,並在20世紀初,同時主導了歐洲和美國。

在這種大背景下,Ezra Pound、T.S. Elliot以及William Carlos Williams等詩人引領人們逐漸放棄了浪漫主義詩人們所熱衷的抒情詩的理想,轉而為之賦予了更多的來自紛繁複雜的日常生活的內容。並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詩歌領域的革命性變革,最終催生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傳統文化」運動。

5、Rap 音樂

自1960年到2000年的這四十年間,抒情詩歌的創作經過許許多多的亂象。最值得一提的是Rap音樂的出現。Rap音樂的出現與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城市社會的不安定有關,之後,在七十年代出現了萌芽,直到八十年代才真正「破土」出現在公眾視野。最先得到了處於社會底層和社會邊緣的黑人青年們的追捧,主要內容是社會不公、性、吸毒、虐待、貧窮等等。隨後在1990年前後….

6、節點詩體

節點詩體是伴隨著社會進入資訊時代出現的一種詩歌詩體。 它在某種程度上類似視覺詩歌,通常使用詩歌載體(紙張)幫助延伸一首詩歌的主題。所不同的是節點詩歌詩體用網際網路,而不是用傳統的紙張作為詩歌的載體, 它可以通過詩人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把讀者拉入到詩歌的創作過程中。如下面要介紹的合成詩歌(synthetic poetry)相似,節點詩歌也喜歡聚焦新鮮的,具有創新性的內容。這些內容不受傳統詩歌詩體形式的限制。節點詩歌形式容許作者構建詩歌的主幹,然後,其它的與讀者互動共同構建其它分枝。整個創作過程可以形象地比作「畫一棵樹」,作者畫出樹的主幹,然後作者和讀者一道畫出樹的其它枝丫。

隨後,讀者可以沿著各個分支創建比較,或建立交叉節點。與傳統詩歌寫作形式不同,節點詩歌的創作是把一首詩歌的發展和脈絡完全交給讀者掌控。它容許讀者參與詩歌語言模塊的控制。

7、合成詩體

合成詩歌的創作重視和鼓勵讀者審問和強化詩歌創作的實質過程。 合成詩歌要求讀者同樣重視詩歌的構建和整首詩歌的寓意。 這一改過去數百年間詩歌創作只重視詩歌的詩體,或只能對已經固定的詩體稍加修改,如對合組詩歌(canzone)、 十四行詩(sonnet)、頌歌(ode)等固定格式稍加修改以滿足特定創造情景需要。 在20世紀初期, 早期的合成詩歌只是圍繞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的正式的詩歌限制來產生出新鮮的和更創新的內容。

在用藝術反映現代科技的進步方面俄國未來學者走在了前列,也正因為此,他們又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現代科技進步對人們生活的全面革新。不僅如此,俄國在語言美學和視覺美學的進步都表現出了相當高的熱情。其中,代表人物包括Vladimir Mayakovsky、Yelena Genrikhovna Guro 和Velemir Khlebnikov等,並以Velemir Khlebnikov為首掀起了所謂的「解放語言運動」的詩歌創作運動。這些人意圖打破語言已有的語義的限制,而只是高度重視字詞所對應的發音。於是,出現了以「發音」選詞的詩歌創作風格。他們所創作的這類詩歌被稱為「Zaum」, 這類詩歌已經不再重視字詞語義在人類交流過程中媒介的作用,過分強調了字詞的發音,並以字詞的發音為創建更複雜聲響的材料。因此這些詩人慣於使用新詞(neologism)和含混不清的詞語(glossolalia)。

儘管Zaum詩人並不把語言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而是更加重視其語音,但是以Aleksei Kruchenykh、Vladimir Mayakovsky、Yelena Genrikhovna Guro等人為代表的詩人的詩作中的用字和詞還是能夠加以區分並給以適當的解釋的。即這些人並沒有完全忽略字詞的語義,而只顧其語音。這種傾向類似其後出現的「合成」詩歌。簡言之,合成詩歌所出現的Zaum詩派更多地重視了詩歌的「聽覺」效果。並把這作為詩歌創作的主要目的。這位隨後出現的「合成詩歌」奠定了基礎。 自此之後,讀者漸漸懂得了material language所帶來的美學享受。讀者懂得了可以把意象的美和聲音的美分離開了。

8、潛意識詩歌(超現實主義詩歌)

與未來學者所掀起的Zaum 詩歌不同,超現實主義者(Surrealists)嘗試從人的潛意識裡發現和挖掘的素材用於詩歌和藝術創造。並通過這種潛意識連接詩人和讀者。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André Breton曾在其「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o of Surrealism,")說:「為了把自己交給做夢者,我情願去睡覺,我要把自己獻給那些睜大眼睛閱讀我的人」(I would like to sleep in order to surrender myself to the dreamers, the way I surrender myself to those who read me with eyes wide open)。他還說:「為了停止讓人難忘,我思想有意識的節奏」( in order to stop imposing, in this realm, the conscious rhythm of my thought." )

對於Breton而言,意識和理性都是用於服務於社會和政治的規範, 他更希望超現實主義者們能夠從他們的夢中世界以幫助我們從邏輯和理性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相關焦點

  • 英語世界詩歌的發展歷程
    事實上,希臘人幾乎發展出了西方詩歌的所有固定格式詩體,有頌歌詩體、史詩體(epic)、抒情詩歌詩體,悲劇和喜劇等等,這些對文學、戲劇、音樂和詩歌的後續發展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個時期對後世有直接影響的詩人和詩體包括荷馬(Homer)和赫希奧德(Hesiod)等人發展的史詩(敘事詩)詩體;莎孚(Sappho)等發展出的頌歌詩體、品達(Pindar)及其抒情詩體、埃斯庫洛斯(Aeschylus)和歐利皮德斯(Euripides)及他們的悲劇詩歌、阿納克利翁(Anacreon)及其以他名字命名的阿納克利翁詩體等等。 它的興起是伴隨各類「詩歌學校」的出現而掀起的。
  • 李煒《永恆之間》:一部「逆時間」的西方詩歌簡史
    日前,其最新作品《永恆之間:一部與時間作對的西方詩歌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9月18日晚,李煒攜新書與評論家張定浩、來穎燕做客思南書局·詩歌店,與讀者一同步入西方詩歌的秘密花園。開篇從20世紀出發,一路回溯,十個篇章如同十個站點,讓人先後駐足於1930年代西班牙語詩歌、20世紀初法國詩歌、19世紀末美國詩歌、普希金時期俄語詩歌、歌德時期德語詩歌、莎士比亞時期英語詩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語詩歌、西方迻譯中世紀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詩歌、古羅馬和希臘化時代詩歌,直至古希臘時期詩歌。
  • 李白獨創一種詩體,連題目都沒有,卻寫下唯美的相思,流傳千古
    李白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地位,早已無需贅言。在他踏月而去的一千多年來,無數文人從不吝嗇讚揚之詞,以表達對詩仙的崇敬。唐詩的兩座高峰,杜甫全能型選手,李白則是天才型選手。他的詩,就如他筆下的廬山瀑布,是九天之上,傾瀉而來,妙筆天成、氣勢磅礴。正因為浪漫奇瑰、自由不羈個性,李白極擅寫七絕,和古體詩。
  • 莫言出新作《餃子歌》:約五百多行的詩體小說
    這些作品的體裁也不僅限於一種,而是包括了小說、詩歌、劇本等多種體裁。2019年末,莫言的新作又用了一種不那麼常見的體裁——詩體小說。全文以詩歌形式寫就,共計五百多行。雖然新作整體觀感是一首長詩,但其中並不缺少敘事性,甚至整部作品都是以對話形式展開的。
  • 裘小龍談詩歌、翻譯與偵探小說
    他筆下的陳超探長,早已是聞名西方的大偵探——裘小龍用英文寫作的系列偵探小說,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暢銷數百萬冊。而他本人一直念茲在茲的,則是詩歌的寫作、翻譯與研究。早年他曾譯過《四個四重奏》《麗達與天鵝》《意象派詩選》等,多年來一直堅持寫詩,並痴迷於T. S. 艾略特的研究。時值他的詩集《舞蹈與舞者》與隨筆集《外灘公園》出版,《上海書評》請他談談詩歌、翻譯與偵探小說。
  • 讚美父親的英文詩歌五篇欣賞
    今天學習啦小編在這裡為大家介紹五篇讚美父親的英文詩歌,希望大家喜歡這些英文詩歌!What Makes a Dad  讚美父親的英文詩歌篇一父親是什麼God took the strength of a mountain,上帝用山嶽的力量,The majesty of a tree,
  • 作家李煒的西方詩歌史:他們是肩負天才、最為敏銳的那群人
    睽違三年,作家李煒終於在這個夏天帶著新作重回讀者的視野,《永恆之間:一部與時間作對的西方詩歌史》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這部全新作品延續李煒一貫的寫作風格,自在揮灑卻精心謀篇,風趣戲謔卻內蘊深沉。李煒此次將視線集中在詩歌領域,聚焦於十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詩人群體。
  • 英文詩歌精選:Crossing the Bar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英文詩歌精選:Crossing the Bar 2015-04-01 18:0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英美文化:西方國家英文姓名小常識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美文化:西方國家英文姓名小常識 2011-11-30 15:19 來源:方向標英語網 作者:
  • 西方抽象主義藝術縱覽
    康定斯基 白線構圖 BILD MIT WEISSEN LINIEN 倫敦蘇富比2017.6 成交價3300.875萬英鎊西方抽象主義藝術縱覽文 |黃丹麾 劉曉陶 圖|陰山工作室西方抽象主義藝術的歷程起源於康定斯基的「抒情抽象」(「熱抽象」)經由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蒙德裡安的新造型主義(「冷抽象」)、二戰以後的抽象繪畫和具體藝術直到1960
  •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
    中國詩歌形式沿革考略——從中國詩歌形式的源流談新詩形式的建立文/張興泰(鴻碩)二、關於新詩形式問題既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音步整齊系統發展到五、七言近體詩,音步不整齊系統發展到詞和散曲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在流傳中經過集體修改和加工的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的詩體……形象生動,形式活潑,語言新鮮,節奏強烈,具有鮮明的現實性、戰鬥性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32頁)要我說簡而言之,一句話:民歌就是民間的歌。中國的新詩能否在民歌的基礎上去建立、發展呢?
  • 「萬磁王」朗誦杜甫詩作,英文翻譯唐詩是對文化的發揚還是災難?
    兩人合作把杜甫這一偉大的詩人和他一生所創作的那些文化瑰寶介紹給了西方世界,也讓西方了解了中國有很多與莎士比亞、但丁等人比肩的文化大家。BBC也對這部紀錄片有高度評價,直言「中國有著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詩歌傳統」。
  • 適合新手閱讀的英文名著推薦!
    今天,我們就為英國文學以及英文原版閱讀的新手們整理了這樣一份推薦書目,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打開暢遊英國文學世界的大門~一:Geoffrey Chaucer : The Canterbury Tales >傑弗裡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英國詩人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詩體短篇小說集。
  • 蘇東坡創作的這種詩體,你能讀出一句,就是高手
    文|丁十二神智體是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據傳為蘇東坡首作,亦稱「形意詩」、「謎象詩」。這種謎像詩體是「以意境作畫寫字,悟人悟己的一種修養學問」。此詩體以意寫圖,使人自悟,因其設想新奇,能啟人神智,故稱神智體。它主要的特徵是字形的變化。靠字形大小、粗細、長短、排列疏密、筆畫增損、缺筆、位置高低、正反、顛倒、欹側、反書、拆借,偏旁的粗細文字變形等方法形成異常外觀,以及顏色的變化來顯示詩的奇巧設計。與迴文詩顛倒順序所不同。
  • 從詩歌結構到病態語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現代社會的一曲輓歌
    在英國仍以「日不落帝國」自居之時,艾略特就獨具慧眼地譜寫了西方世界現代精神文明的「悲愴奏鳴曲」——《荒原》,他多視域、多層次地展現了一戰後西方廣闊的社會生活。01 詩歌結構:猶如一曲西方社會送殯的輓歌《荒原》全長432行,艾略特把浩繁的現代生活安放在遠古神話提供的框架裡,將長詩分為《死者葬儀》、《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五章,頗似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五樂章鋼琴奏鳴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愴奏鳴曲》,相對獨立又彼此呼應,低回哀怨,恰似一曲西方社會送殯的輓歌。
  • 洛爾迦:極致浪漫的詩歌與人生 | 思南經典誦讀會
    他的詩作完美結合了現代詩歌技巧及西班牙民間歌謠傳統的語言特色,創造出「易於吟唱」的詩體。對於西班牙人來說,洛爾迦是永遠的「安達盧西亞之子」,他以一顆純真熱烈的赤子之心,歌頌安達盧西亞澄澈的泉水、芳香的橙花、遼闊的大海、燦爛的星空,將西班牙的靈魂蘊蓄詩中。1936年8月19日,年僅38歲的洛爾迦因反對法西斯主義叛軍而慘遭槍殺。
  • 英文詩歌欣賞:The Arrow And The Song 箭與歌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英文詩歌欣賞:The Arrow And The Song 箭與歌 2015-04-01 18:1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第六批支援湖北醫療隊舉行英文詩歌朗誦比賽
    、周序鋒、溫金玲報導:近日,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第六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為展示紅醫戰隊「休養不休學」的良好精神風貌,豐富支援湖北醫療隊隔離休整階段的業餘生活,以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徐小軍為組長的醫療隊領導小組決定在隊內各隔離居住點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英文詩歌朗誦競賽
  • 曬曬幾首原創的打油詩,有些詩體就是文字遊戲
    有些是仿古的打油詩,有的就是數字詩,有的是迴文詩,也有用頂針格寫成的詞,有些詩歌其實可以看做一種文字遊戲。一、打油詩:學詩偶得給喜歡詩詞創作的朋友奉上順口溜一首,或有些幫助::諸君子,聽我說,老街味道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