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出新作《餃子歌》:約五百多行的詩體小說

2020-12-25 瀟湘晨報

一輪明月照校園,兩個學生在正前。與我相距十米遠,高聲大嗓把話談。

臨近年末,莫言又出新作了。記者注意到,莫言的《餃子歌》近日發表在2019年第12期的《北京文學》上。

莫言《餃子歌》。北京文學微博截圖

新作寫了什麼?

從2017年起,莫言打破了獲諾獎後持續多年的沉寂,屢有新作發表。這些作品的體裁也不僅限於一種,而是包括了小說、詩歌、劇本等多種體裁。

2019年末,莫言的新作又用了一種不那麼常見的體裁——詩體小說。全文以詩歌形式寫就,共計五百多行。

雖然新作整體觀感是一首長詩,但其中並不缺少敘事性,甚至整部作品都是以對話形式展開的。

《北京文學》編輯、《餃子歌》責編王童認為,與其說《餃子歌》是「詩體小說」,它其實「更像是一出令人迴腸盪氣的『詩劇』」。

新作中除了有「男生」「女生」和「老莫」的對話,不少動物形象也參與到對話之中,包括「神鴉」「校貓」和「文鼠」,甚至還有一個「角色」是「夜遊神」。這也讓這篇作品帶上了一種「魔幻」色彩。

這些「角色」在對話中「闡釋著他們各自的生命寄託」。王童此前撰文認為,莫言的這首詩是充滿自省的內心獨白,也善意地回答了社會上的某些誤解。

資料圖:莫言。韋亮 攝

莫言的「詩意」

不過,這並非莫言第一次寫詩了。

2017年9月,莫言詩歌《七星曜我》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今年,莫言又創作了長詩作品《東瀛長歌行》。

《北京文學》編輯、《餃子歌》責編王童告訴記者,對於此次發表的《餃子歌》,「莫言自己很看重」。

他同時也坦言,事實上,莫言以往的作品中不乏「詩意」。「像《紅高粱》《透明的紅蘿蔔》這些作品,本身就帶有詩意。只不過這種詩意被那種厚重的長篇結構壓縮到裡面了,人們對詩的東西就沒太注意。」

王童認為,「莫言創作此類作品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在他作品裡本身就帶有的詩意生發出來的。」

王童說,自己最初看到《餃子歌》的時候感覺耳目一新。他同時認為,《餃子歌》展現出莫言仍在對文學的探索與創新中,不墨守成規。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莫言長詩《餃子歌》全詩500餘行,讀完就一個感受:還是寫小說吧
    其後,他相繼發布了多首原創古詩,但收到的評價都不甚了了,水平提升空間較大。爾後,他又將興趣轉移到了現代詩歌上來,相較于格律嚴謹的古詩詞,現代詩就沒那麼多條條框框束縛了。那麼,莫言寫得咋樣呢?於是,莫言創作了《餃子歌》,一首敘事性詩體小說,全篇共五百多行,幾乎全部是由對話形式展開的。
  • 讀莫言新作《餃子歌》:亦幻亦真間的基督教情結
    就這個意義和視角來看,莫言就是被神興起的一塊「石頭」,也應該看作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儘管莫言永遠不會同意這一說法,但他的一系列的文學作品卻已真真切切的證明了這一點。春節前莫言在《北京文學》上發表的詩體小說《餃子歌》,依然是初衷不改,情系基督教。
  • 《北京文學》評出2019年度優秀作品莫言王蒙馮驥才等作家作品入選
    獲獎作品中,中篇小說有尤鳳偉《遺忘》、陶純《前程似錦》、楊少衡《暗自顫抖》、孫頻《天體之詩》、孫睿《鬥地主》;短篇小說有喬葉《頭條故事》、莫言《餃子歌》、劉慶邦《葉落桃園》、王蒙《郵事》、馮驥才《木佛》;報告文學有楊黎光《英雄和他背後的英雄——「鋼鐵戰士」麥賢得的人生之路》、陳啟文《穿越共和盆地》、陳應松《一個人的森林》、周建新《騰籠換鳥——中國首家央企子公司破產重整紀事》、長江《明月村的
  • 薦書|莫言新書《晚熟的人》:「講故事的人」回來了
    2017年,莫言發表散文《馬的眼鏡》,他在文中披露了他文學領地的緣起與師承,隨後陸續在《收穫》《人民文學》《十月》《花城》等文學刊物發表了多篇小說、詩歌和劇本,令人驚奇的是,作為小說家的莫言,展現了自己在散文、詩歌、劇本等不同文學體裁上的獨特魅力。
  • 西方英文詩歌詩體縱覽
    五行打油詩詩體易掌握,因此,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但是,這種五行打油詩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文學經典詩歌體裁。常用於「笑話」、「雙關」、「惡作劇」等題材的寫作。很多著名詩人也常寫這種五行打油詩,主要用在「俏皮話」的編寫。
  • 大作家莫言和半文盲妻子:寫信靠畫圖,白首不相離
    也許別人看了不知所云,但莫言讀罷卻會心一笑,一股暖意在胸間浸漫。他知道,這張用畫寫的書信,蘊含著女友杜勤蘭對他的牽掛和囑咐。她是說,你在外面要吃飽穿暖,把自己養得胖胖的、壯壯的。莫言的回信也是一幅畫。他畫的是,一男一女坐在炕上吃餃子,窗外正鳴放鞭炮。遠在山東高密老家的杜勤蘭收到回信後,不禁喜淚縱橫。她明白,他說的是,春節回家過年,吃你包的餃子。
  • 莫言小說的意義和藝術特質
    莫言是一個極其獨特的作家,他以他的個性秉賦和獨特的文學風格,讓國際社會重視他,尊重他的文學成就。這使我們有必要去理解莫言的小說藝術的獨特之處,這既是對我們當代小說藝術所具有的藝術水準的理解,也是對國際視野中的中國文學的一種把握。 首先,莫言是一個有很強的介入性、超越性的作家。
  • 《莫言演講全編》出版 莫言演講作品首次全面結集
    為了過上「一天三頓吃餃子的幸福生活」而寫作在《講故事的人》中的多篇演講裡,莫言常常從自己的故鄉——山東高密東北鄉講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他在高密農村度過了童年和青年時期,在《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財富》裡,莫言講述起年幼輟學的經歷給予了他親近自然和徜徉在幻想裡的自由;在《福克納大叔,你好嗎》,莫言講述了如何從福克納的創作中得到啟示,將高密東北鄉變成自己的文學王國;在《我為什麼寫作》裡,莫言坦承自己最初是為了過上「一天三頓吃餃子的幸福生活」而寫作:「我是一個在飢餓和孤獨中成長的人,我見多了人間的苦難和不公平,我的心中充滿了對人類的同情和對不平等社會的憤怒,
  • 5問莫言新作,其直播首秀化身「知心爺爺」
    昨天剛出版的莫言新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正熱得燙手,距離他上部作品出版已有十年。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桂冠當頭,莫言在獲獎最初的一年裡,竟然忙得一整年連一本書都沒看。很多人都期待著莫言的長篇新作,但《晚熟的人》是一部中短篇小說集。對於為何沒寫出長篇的疑問,莫言表示,他從不認為「一個作家只有拿出一部長篇才能證明自己」。但他說,他也有一個長篇的夢想,想寫一部時代不一樣、故事不一樣、語言不一樣的長篇,希望在最近幾年能拿出來,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 寫作|當莫言從幕後走到臺上,故事就有意思多了
    又說,「莫言獲諾獎後,一時眾說紛紜,面對各界聲音,莫言說,『那是別人說別人』。」我恍若醍醐灌頂。近來讀莫言新作《晚熟的人》,我又有了新的認識。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寫道:「任何時代的所有小說都關注自我之謎。」
  • 莫言中大開講 建議結婚後再看我的小說
    身著淺藍格子襯衣、藏青色外套的莫言,甫一出場便以他一貫的幽默贏得滿堂喝彩。  莫言說,他前後共創作了近一百篇小說,塑造了數百個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人物幾乎在生活中都有原型。然而,他們究竟到底是誰?在講座中,莫言一一揭秘。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觀察人、研究人,包括觀察和研究我自己。」談及自己的寫作「秘籍」,莫言說。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丨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轉眼八年,這期間他在公眾的關注下,也可以說是在全世界的關注之下,陸續進行了非常嚴肅的寫作的探索,他的劇本創作、詩體小說、筆記體小說,還有書法,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說這是帶有強烈反諷意味的詞,有的指向人生,有的指向所謂「新的莫言」。這樣一個中短篇小說集出版兩個多月時間引發這麼多話題,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現象。《晚熟的人》和他以前的小說創作相比,的確出現了很明顯的變化。很多非專業讀者也都指出了這一點。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下)
    我認為這本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反諷的寓言,被看和看世界、被想像和想像世界,以及平衡被打破之後心理的失衡、情感觀念的失衡和行為的失衡。能夠看到莫言對自己同樣也有反省,他就是沉默的觀察者,時代發生這些波瀾,他沒有變,儘管他就是波瀾本身。面對這種現實他充滿了困惑、自嘲,乃至憤怒。他的幽默多了,困惑同樣也多了。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國際文學界對莫言的某種形式的肯定和褒獎,中國的讀者猛然間也能感受到原來中國文學也可以與世界文學比肩,在文學自信心提升的同時,對莫言的期待無疑也提高了幾個階梯。莫言沉靜了數年,終於不負眾望,近兩年在《收穫》《十月》《人民文學》等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十多篇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詩歌和戲劇。
  • 莫言:第一部都市小說,人物關係混亂女主出場遭此凌虐
    說「西門」就有「紅樓」,後來莫言這部敘事龐雜的小說還獲得了第二屆「紅樓夢獎」。莫言寫盡農村題材,但所有的人物都超越了農村的局限。他們思想超前,行為怪誕。但要說起都市小說,莫言似乎不大碰觸,因為莫言是一個非城市主義者,他幾乎是痛恨城市的。像莫言這種尋根文學者,在我國有一個巨大的群體。
  • 同樣是魔幻小說,為什麼《哈利波特》入選課本?莫言的小說卻不行
    這讓很多家長感到意外,在家長們的眼中,這本書是魔幻小說的題材,和我們傳統心目中的語文課外書相差甚遠。部分網友也表示,同樣是魔幻小說,為什麼《哈利波特》入選課本?莫言的小說卻不行大家翻看所有版本的語文課本,除了蘇教版選入了莫言的一篇《賣白菜》節選外,基本上沒有課本選錄他的作品。
  • 專訪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譯吉田富夫:願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77歲的日本老人吉田富夫剛剛在自己家中翻譯完了莫言的《天堂蒜苔之歌》,這是他翻譯莫言的第8部作品。11月的一天,當我們採訪完吉田富夫,從他在京都的家中出來的時候,腦海裡不斷思索著是什麼力量讓年近80高齡的老人勤於筆譯。在這場莫言熱潮中,作為駐外媒體的我們一早便開始尋找莫言與日本的聯繫,我們希望莫言的作品可以乘著諾貝爾文學獎這列快車經由日本,到達世界更多的地方,然後在那裡生根發芽。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紅高粱 1986年第3期的《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說《紅高粱》,震動了整個文壇。小說以發生在高密東北鄉的壯懷激烈的民間抗日故事,讚頌民族大義,弘揚民族精神。這部小說是強悍的生命力和凜然的民族正氣的混聲合唱。小說的主人公——「我爺爺」「我奶奶」身上迸發出的蓬勃生命力和自發的愛國熱情,令無數讀者震撼、感動。
  •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新作《人生海海》,莫言連讀兩遍,董卿含淚朗誦
    我第一次真正的了解到麥家,就是在董卿的《朗讀者》裡面,她含著熱淚朗讀了麥家的新作《人生海海》:一年多後,上校母親被一口粥嗆死了,她以嘹亮悲愴的哭聲給老人家送終,哭聲像鴿子的哨音一樣,泣著血,盤在空中,照亮夜空
  • 馬悅然曾與莫言邊喝威士忌邊談小說「翻譯莫言作品沒要出版社一塊...
    她還透露,在瑞典家中,「我們還專門練習了一下,讓他記清楚,自己到底翻譯了莫言的哪些小說,給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們看。哈哈。」陳文芬解釋:「我們坐在這兒的原因,是馬先生翻譯了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還有兩本中文書要出版:《巨大的謎語》和《記憶看見我》。我們很早答應出版方要來參與一些活動。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是瑞典人期待很久的世界詩壇的大師,終於得到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