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極速車王》你看過了嗎?
這部由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主演,基於真人真事改編的賽車電影,不僅有熱血澎湃的飆車戲,也有惹人淚目的情感,是不可錯過的佳作。
它講述了退役「車王」、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車手肯·邁爾斯聯手,帶領一隊美國工程師、設計師,為福特汽車公司打造出全新賽車GT40,並在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擊敗了賽車界霸主法拉利的故事。
但是,作為頭號功臣,在比賽中遙遙領先的車手肯·邁爾斯,因為遵從了福特公司「三輛福特賽車同時經過終點」的指令,最終錯失冠軍。
如果拿下了勒芒冠軍,肯·邁爾斯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連續贏得賽百靈、戴通納和勒芒三項賽事的人,這一成就前無古人,甚至時至今日都無人企及。
天意弄人,就在勒芒賽結束的兩個月之後,邁爾斯在測試賽車時遭遇意外不幸身亡,永遠失去了再上賽場的機會。
我相信,很多看過電影的朋友都會對結局感到惋惜和遺憾,對福特公司真情實感地恨得咬牙切齒,甚至揚言再也不買福特汽車。
《極速車王》成功地把福特公司塑造成了惹人討厭的反派形象。
福特二世並非真心熱衷於賽場上的激情,進軍賽車界只是為了品牌營銷,參加勒芒賽是同法拉利賭氣。
福特公司用委員會的官僚主義制度來管理車隊,高管三番五次阻撓邁爾斯參賽,只因覺得邁爾斯特立獨行的性格不符合福特公司的品牌文化。
甚至在鎖定勝局後,違背賽車競技精神,強行要求三輛賽車同時經過終點,把勒芒賽當成了自家公司的秀場。
在福特公司的襯託下,我們的兩位男主角,謝爾比和邁爾斯成了與官僚主義相對抗的賽車英雄。
邁爾斯特立獨行,追求極致純粹的賽車精神,不服從規矩約束,多次表示出對福特刻板作風的不屑,他和謝爾比都盡力在管理層的各種打壓下堅持自我。
所以,這個問題就更加令人感到疑惑——
向來不甘服從的邁爾斯最終為何還是向權力妥協,屈就於福特高層的指令?
當邁爾斯選擇減速的時候,他到底在想什麼呢?
01並排過線我也是冠軍
第一種可能是,邁爾斯認為即便減速等待隊友,結果也在他能夠接受的範圍內。
三輛賽車同時衝過終點,那就三個人都是冠軍,並不會影響他達成「三連冠」的成就。
當謝爾比告訴他福特公司的要求時,雖然內心無比抗拒,還是用「三人同時奪冠」的說辭來勸邁爾斯遵從。
至少保證冠軍,這是邁爾斯所能接受的底線。
然而,當邁爾斯和兩位福特車手一同衝過終點,他以為冠軍已是囊中之物,走下賽車,準備迎接勝利的歡呼和掌聲時,才發現被福特給坑了。
萬萬沒想到,因為邁爾斯發車時的位置靠前,而將冠軍拱手送給了他人。
在鏡頭給到邁爾斯望向顯示屏的落寞眼神時,顯然說明他原本以為自己就是冠軍,錯失冠軍只是意外結果,沒想到成為一生的遺憾。
但僅僅就是如此嗎?
02老友謝爾比不容易
電影中,馬特·達蒙飾演的卡羅爾·謝爾比和貝爾飾演的肯·邁爾斯是一對老友,兩人的性格特點卻形成了鮮明對比。
謝爾比性格沉穩溫和,處事得體,顧全大局;而邁爾斯則是個徹頭徹尾的「怪咖」,脾氣火爆,不按常理出牌。
兩位主角一文一武,一靜一動。一個是天才設計師,一個是瘋狂賽車手,堪稱黃金組合完美搭檔。
就連形象上,導演也刻意地製造出一胖一瘦的巧妙對比。
謝爾比身材微胖,邁爾斯消瘦精幹,站在一起都有點喜感,甚至上演了一出小孩子式的打架鬧劇。
兩個人在性格和處事態度上的差異,和他們各自的職能位置密不可分。
片中有段對話,充分說明了這點。
在勒芒賽開始之前,兩人進行了一次交談,謝爾比勸邁爾斯趕緊去睡覺補充體力。
謝爾比:「最好睡一覺,牛頭犬。」邁爾斯:「你也是。」謝爾比:「我又不用開車。」邁爾斯:「那實在太可惜了。」謝爾比:「那我就組不成這麼好的車隊了。」
邁爾斯可以做個純粹的賽車手,不受規則束縛的怪咖,只追求性能更加完美的賽車,追逐速度的極致和冠軍的榮耀,不用理會那些勾心鬥角。
而作為車隊經理的謝爾比卻不得不夾在東家福特公司和車隊之間,多方周旋,既要頂住高層的壓力,又要保證車手擁有足夠的自由。
謝爾比常常處於矛盾之中。
為了給邁爾斯爭取上場比賽的機會,謝爾比直接帶著福特二世飆車,把老闆嚇得眼淚譁啦。
在戴通納耐力賽時,又不顧阻撓,舉著牌子告訴邁爾斯直接飆到7000轉以上。
但在勒芒賽上,接到福特老闆的無理要求後,他內心非常氣憤,猶豫不決,可最終還是把這一消息告訴了邁爾斯。
邁爾斯雖然脾氣古怪倔強,在大局面前還是理智通達的。他理解謝爾比作為車隊經理,受制於人的難處,並不願真正得罪福特高層。
因此,在最後關頭,邁爾斯決定減速向福特高層妥協,多少有些為謝爾比考慮的因素在。
03「我是誰?」
如果說,邁爾斯決定減速只是出於向現實的妥協,未免就流於俗套了。
更重要的一點,其實是一個已經超越極限的人對自我的思考。
對應電影開場時謝爾比的一番內心剖白能夠隱約窺見其中奧秘。
謝爾比說,在車輪轉速達到每分鐘7000轉時,就會達到一個臨界狀態,周圍所有事物的存在感都將消散,而你也會發出人生的終極疑問——
「當賽車轉速達到7000轉,周圍一切事物都會消散。車會失重,消失,剩下的就是一個在時空中穿梭的身體。每分鐘7000轉,是你成功的標誌。問你一個問題,唯一一個重要的問題:你是誰?」
勒芒賽的最後關頭,邁爾斯得知福特老闆要求減速的消息,一怒之下猛踩油門加速狂飆,即便不存在任何競爭壓力,他卻一再創造新的圈速紀錄,令人目瞪口呆。
對於邁爾斯而言,此時他已經超越了自我極限,達到了「臨界狀態」。
這種狀態下,賽車和身體的存在都慢慢消散,當邁爾斯看著後視鏡裡映出空曠無人的賽道,他開始思考自己是誰,真正想要什麼。
邁爾斯已經用驚人的成績證明了實力,毫無疑問他是成功的,所謂的冠軍、榮譽、名利等種種身外之物,似乎變得不再那麼絕對。
再加上前面兩個層面的考慮,邁爾斯才最終做出了減速的決定。
《極速車王》不僅僅是一部賽車電影,它借著賽車故事的外殼,真正的內核卻是對人生的探討和思考。
不局限於賽車本身,才是賽車電影最大的意義。
你覺得邁爾斯為何決定減速呢?是對現實的妥協,還是對自我的超越?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