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速車王》:直男的浪漫,是每分鐘7000轉

2020-12-15 喜歡蹦迪的中年少女

今天瑪妮要推薦的電影,就是大家等候已久的《極速車王》。

《極速車王》這部電影去年11月在美國上映,但因為口碑太好瞬間就燃爆了全球,豆瓣上六萬人想看。爛番茄、IMDB、metasore等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它改編自美國作家A.J.Baime創作的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講述了60年代福特與法拉利兩大汽車公司不惜一切代價Battle世界第一,而決定誰取勝的關鍵角色,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車王肯·邁爾斯。

肯·邁爾斯是誰?

他是60年代最厲害的賽車手,曾被選入國際賽車名人堂,還是最接近世界汽車耐力錦標賽大滿貫的人,受到全世界車迷的尊敬。

放蕩不羈是他的代名詞,自由和速度是他最大的標籤。他的一生,可謂是為賽車而活,最後因賽車而死。

但在成為賽車手之前,肯·邁爾斯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伍坦克兵,以及一個不著調的車行老闆,因為口無遮攔以及自由隨性,他經常賺不到錢,妻子對他恨鐵不成鋼。

就在他的事業一籌莫展之際,命運卻發生轉折。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汽車巨頭福特公司為了進軍歐洲市場,推進汽車工業化,準備收購義大利的品牌法拉利,不料雙方卻在談判的最後一刻產生分歧。

因為不滿福特的霸王條款,恩佐·法拉利因此直接在談判桌上對亨利·福特出言不遜,氣急敗壞亨利·福特因此發誓要不惜一切代價開發一臺屬於自己的勒芒賽車,將法拉利「埋葬」。

對此,福特像個瘋子一樣在自己不擅長的賽車領域裡瘋狂地砸錢,但是砸了兩年之後依然不見成效,兩屆勒芒賽都妥妥地被法拉利碾壓。

無奈之下,福特請來了當時唯一一位在勒芒賽場上獲得過冠軍的美國車手卡羅爾·謝爾比,而謝爾比又把自己的好哥們肯·邁爾斯聘請來了,當時已經46歲的肯·邁爾斯臨危受命,接受了賽事經理、機械師這一職位,後來他又親自上陣成為賽車手。

在外人看來,肯·邁爾斯就是一個怪脾氣的另類怪胎,他自由隨性的態度與福特高層的庸腐明顯格格不入,許多人將他視為眼中釘。

據說肯·邁爾斯在第一次試完車後,就直接走到福特高層的面前,對他們說:「這不能叫車,這只能叫垃圾,叫廢鐵。」福特高層面面相覷,尷尬不已,有的人直言要開除肯·邁爾斯。

在肯·邁爾斯自己看來,他也知道他要面對的未來就是一場資本的博弈,他只是這場資本博弈下的一枚棋子。但對於賽車的熱愛讓他顧不得了這麼多了,就算為之付出生命他也要將賽車進行到底。

福特高層因為他的性格中間一度禁止他參賽勒芒,他第一反應都不是氣急敗壞,而是一個人悄悄地鑽進車庫中,從收音機裡聽著勒芒的最新消息,並默默記著要點。

而福特不得不一邊看不起肯·邁爾斯這樣的瘋子,一邊又不得不指著肯·邁爾斯為他們奪冠。

因為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打造福特的傳奇勒芒賽車GT40裡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從原型到試車再到一點點的調試,每一個0.01的進步都有他的靈魂;從剎車到發動機再到車身設計,每一個零件裡都有他的DNA。可以說,他把他的生命都注入了賽車當中。

為了能夠趕上即將來臨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肯·邁爾斯領導他的團隊,每天靠服用興奮劑來刺激自己沒日沒夜的工作。

之後,他更是以一人之力奪得了1966年初的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和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如果此時的他再拿下勒芒賽的冠軍,那麼肯·邁爾斯就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同時贏得這三大獎項的車手,這一壯舉至今沒有人實現。

但誰都沒有想到,肯·邁爾斯在贏得兩個賽事的冠軍之後,一個極盡荒唐的變故發生了。

所有人都以為肯·邁爾斯馬上就能贏得勒芒賽冠軍的時候,肯·邁爾斯卻主動止步在了終點線外,也因此有了你們看到的這張照片。

這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之後發布的新聞照片。照片上是三輛福特車並排奔向終點線,這一經典時刻也成為福特史上最輝煌的一刻。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這張經典照片的背後,卻藏著資本博弈的噁心勾當。

比賽一開始,肯·邁爾斯就因為車門一直關不上,一度落後於其他選手,眾人翹首期盼,始終不見最大的奪冠黑馬肯·邁爾斯的身影。

但車門問題解決之後,肯·邁爾斯就一路逆襲,憑藉頑強的毅力和對戰車的熟練把控,在後期不斷刷出最快圈速。

甚至不顧過速危險的提醒,長時間以7000轉速的速度行駛,最終在他的努力之下GT40終於闖進了比賽前三名,並很長一段時間內在賽道上與法拉利330齊頭並進。

而法拉利330因為車手的持續推進導致引擎過熱而不得不中途退賽。至此,比賽的前三名全部被福特公司拿下,其中肯·邁爾斯駕駛的福特一號領跑賽道,冠軍就在眼前。

但此時,福特的高管裡奧·比比卻決定,為了給福特留下紀念性的一刻,強調比賽的冠軍是福特這個製造商,而不是車手本人。他要求肯·邁爾斯降速,讓三輛福特車並排越過終點線。

這個不合理的要求立即就遭到了謝爾比的反對,因為只有他知道,肯·邁爾斯為這個比賽付出了多少,一次又一次的冒著危險的測試,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改進,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才與法拉利拼出了速度。

為此,謝爾比賭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想要與福特抗衡,告訴肯·邁爾斯他只需要堅持做自己就好,不用理會福特高層的決議。

但最終,夢想還是沒能敵過資本,肯·邁爾斯在心裡經過了激烈的心理鬥爭之後,選擇不做那個唯一的第一名,而是減速等待另外兩輛福特車追趕上自己。

最終促成了那一張經典的照片。

很多人不理解肯·邁爾斯的做法,但只有真正愛車的人才明白,肯·邁爾斯並不在乎誰能贏得冠軍。他的這次妥協,更多的是他堅持理想主義的無奈之舉,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換來自己在賽場上的永恆馳騁。

因為速度和快感才是這個天才車手肯·邁爾斯一生為之追逐的夢想,所謂的錢、冠軍都是浮雲,最重要的只是自己內心對於賽車的忠貞熱愛。

有人說,賽車是男人的浪漫。

賽道上的風馳電掣,車身散發的轟鳴聲,漂移下被風划過的快感,汽油缸裡燃燒的英雄熱血……都是每個直男最硬核的英雄夢想。

正如影片最開始的那句臺詞:「當發動機轉速達到7000轉時,一切都將逝去。」

對於肯·邁爾斯和設計師謝爾比來說,他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成為資本玩弄下的棋子,被隨意揮霍利用,但並沒有影響他們完成一場關乎夢想的燃魂對決。

就在1966年的那場勒芒賽兩個月之後,肯·邁爾斯在調試GT40的過程中意外死亡。

這是命運的遺憾,也是英雄的落幕。雖然他並沒有贏得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卻贏得了對手以及全球車迷的尊重。

人這一生,有個可以為之奉獻生命的熱愛,該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呢。

相關焦點

  • 一部偉大的賽車電影,7000轉的極致浪漫——《極速車王》
    在講到《極速車王》這部電影之前,我想先說說他的「姊妹篇」——《極速風流》。 「這是一部完美的賽車電影,我想哪怕是20年都沒有電影能超越了」——年少無知的我如是說,直到我看了這部《極速車王》。
  • 《極速車王》經典重現,24小時鏖戰法拉利
    但19年上映的《極速車王》卻意外奪得兩座奧斯卡小金人!並且還在豆瓣取得了8.6的高分!號稱近年來最具沉浸感的飆車戲,在一眾賽車片中脫穎而出。 《極速車王》聽名字像是一部普通的爆米花電影,但其實如果你看過整部電影,就會發現每一分鐘都燃到根本沒時間吃爆米花!
  • 一部險些被譯名毀掉的神作——《極速車王》
    在講到《極速車王》這部電影之前,我想先說說他的「姊妹篇」——《極速風流》。早前我對賽車這個項目一無所知,偶爾也在CCTV5上看過F1的比賽,看著陌生的賽車手開著方程式賽車一圈又一圈的重複跑圈總讓我覺得昏昏欲睡。
  • 《極速車王》2019最燃爆的賽車電影!7000轉極速狂飆!
    大家好,今天小編安利一部超好看的賽車電影《極速車王》,由馬特達蒙與克裡斯蒂安貝爾共同領銜主演。電影的中文名稱是《極速車王》,但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電影的英文名稱叫做Ford v Ferrari,翻譯過來就是「福特vs法拉利」,從電影的名稱就可以看出電影的核心矛盾指向了2家著名的汽車公司。
  • 《極速車王》:賽場之外(轉自豆瓣店長)
    聚焦1966年勒芒耐力賽的《極速車王》是此類型下的最新選手,如片名所示,它充斥著對速度的極致還原和對造車過程的精細刻畫。底特律的工廠流水線和摩德納的作坊,勒芒夜霧瀰漫的賽道和鄉間小路,扳手與方向盤,加速,過彎,撞擊與燃燒,《極速車王》用穩健的敘事和炫目的剪輯,將觀眾帶入擋風玻璃後的第一視角,鑽入汽車底盤聆聽發動機的轟鳴。
  • 2019最燃爆的賽車電影《極速車王》!
    無疑就是好萊塢雙雄克裡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聯手奉上的這部《極速車王》! 《極速車王》精彩片段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背景在1963年,福特汽車想要突破汽車市場高端品牌形象,
  • 極速車王:傑森伯恩和布魯斯韋恩的一場奧斯卡級的存在主義賽車戲
    「開車有一個臨界點,當發動機轉速達到每分鐘7000轉,周圍一切事物的存在感都會逐漸消散,車子也將失重,能被感受到的,只有身體,穿梭在時空當中。7000轉,是你成功的標誌,你能感覺到它的到來,它悄悄靠近你,貼近你的耳朵,唯一重要的問題只剩下——你是誰?」
  •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操控,《極速車王》會給你答案
    (《極速車王》電影海報)小編最近熬夜看完了這部豆瓣8.6,被評為2019年最好看的賽車故事影片——《極速車王》。(新一代福克斯——中級運動家轎代表)每分鐘7000轉是兩個男人的浪漫(圖片來源於電影《極速車王》)「開車會遇到一個臨界點
  • 《極速車王》:天才車手毀於權力?邁爾斯決定減速的原因並不簡單
    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極速車王》你看過了嗎?這部由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主演,基於真人真事改編的賽車電影,不僅有熱血澎湃的飆車戲,也有惹人淚目的情感,是不可錯過的佳作。在戴通納耐力賽時,又不顧阻撓,舉著牌子告訴邁爾斯直接飆到7000轉以上。但在勒芒賽上,接到福特老闆的無理要求後,他內心非常氣憤,猶豫不決,可最終還是把這一消息告訴了邁爾斯。邁爾斯雖然脾氣古怪倔強,在大局面前還是理智通達的。
  • 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極速車王》,真實改編的另類「速度與激情」
    作為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九部之一,《極速車王》雖然未能拿到最佳影片等大獎,但還是拿下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個技術獎項。《極速車王》的確是一部難得一見的賽車題材佳片。豆瓣有8.5的高分。它的英文原名是《Ford V. Ferrari》,直譯過來就是《福特對戰法拉利》。
  • 豆瓣8.5分,《極速車王》:憑什麼成為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
    作為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九部之一,《極速車王》雖然未能拿到最佳影片等大獎,但還是拿下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個技術獎項。 《極速車王》的確是一部難得一見的賽車題材佳片。豆瓣有8.5的高分。 它的英文原名是《Ford V.
  • 詳解《極速車王》,法拉利和福特都只是配角
    因為勒芒不像《極速風流》裡的F1比賽,沒有具體的積分,比的是誰能堅持更久,跑的裡程更多,《極速車王》的對決激烈程度要稍微遜色。只有深度了解歷史背景的觀眾才會意識到,當福特勝券在握的時候,真正的高潮才剛剛開始。
  • 2019年最佳賽車電影——極速車王
    極速車王的故事起因起因是上世紀50年代,福特想打開歐洲市場,但是在歐洲的知名度不高,所以想通過賽車的方式打開知名度,但是這方面福特的經驗並不多。長城這次馬特達蒙在極速車王裡飾演的謝爾比跟他以往角色不同,我覺得他演出了一個中年男人雖然面臨生活的困頓但依然會為自己的夢想拼盡全力去實現它。
  • 《極速車王》幕後故事:一場福特與法拉利的較量
    當指針達到7000轉/分鐘的轉速紅區,速度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跟隨放慢的鏡頭,可以感受到周圍一切事物都在逐漸褪色,機器變得輕若無物,乃至消失,仿佛只有身體穿梭於時空當中。對於國內的汽車愛好者來說,疫情過後最期待的便是電影《極速車王》的儘早上映。
  • 《極速車王》蝙蝠俠和伯恩在一起拍電影想想都讓人興奮,豆瓣8.5
    《極速車王》蝙蝠俠和伯恩在一起拍電影,想想都讓人興奮。《極速車王》真實故事改編,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聯手英國車手肯·邁爾斯(貝爾)聯手打造一輛全新的福特賽車GT40,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當時霸主法拉利。背景是福特公司差點以1000萬美金買下法拉利。牛逼的恩佐.法拉利不同意合同中的條款,「福特買下法拉利後,有權控法拉利在賽車上的預算。」
  • 戰士上戰場《極速車王》
    19年年底出現一部由馬特達蒙與克裡斯蒂安貝爾主演的《極速車王》。這兩位還用介紹麼,大名鼎鼎的傑森伯恩與諾蘭的蝙蝠俠,火星種土豆的與19世紀變魔術的,好萊塢金童與著名的橡皮人。說了這麼多,也許在特定人群中還沒有王一博或張藝興有名氣。哈哈哈哈哈。
  • 揭秘《極速車王》與真實歷史的偏差
    那《極速之王》就是根據亨利·福特二世試圖收購法拉利未果,與恩佐·法拉利摩擦出火藥味後,發力造賽車直至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奪冠的故事改編的。由於疫情的緣故,這兩天我在家一邊查資料,一邊又狠狠的刷了3遍《極速車王》。這才找出電影裡有哪些情節是被「電影化」的,下面就讓我們跟著電影的進展順序來一一了解一下吧!
  • 讓《極速車王》告訴你,這部飆車爽片為什麼比「速激」更好看?
    不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極速車王》並是不簡單的飆車「爽片」。如果想真正get到這部電影的精髓,請聽時光君詳細聊聊這部電影的幕後故事。《極速車王》是什麼來頭?《極速車王》是一部以賽車為背景的傳記片,電影的英文名是Ford v.
  • 電影《極速車王》
    在今年的奧斯卡提名的電影裡,有一部《極速車王》是我的最愛。它跟當年的《極速風流》有何相似之處?在這裡我們唯一似曾相識的也就是雙雄(雙男主)的設定。左馬特.達蒙,右克裡斯蒂安.貝爾《極速風流》偏炫酷,《極速車王》偏寫實。影片基於真實故事改編,講述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亨利·福特二世,要求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他的團隊,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長期稱霸的法拉利。
  • 《極速車王》:2019最好的賽車片
    今年2月,《Ford v Ferrari》(國內譯名《極速車王》)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獎,在豆瓣,評分高達8.6分。賽場上馳騁當然,為了故事更加戲劇化,《極速車王而《極速車王》並沒有通過貶低法拉利來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層自私、虛偽、世故。當勒芒宣布冠軍是邁凱倫的時候,所有人都去為邁凱倫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邁爾斯脫帽致敬。整部電影一共152分鐘,我在屏幕面前乖乖地坐了15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