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瑪妮要推薦的電影,就是大家等候已久的《極速車王》。
《極速車王》這部電影去年11月在美國上映,但因為口碑太好瞬間就燃爆了全球,豆瓣上六萬人想看。爛番茄、IMDB、metasore等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它改編自美國作家A.J.Baime創作的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講述了60年代福特與法拉利兩大汽車公司不惜一切代價Battle世界第一,而決定誰取勝的關鍵角色,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車王肯·邁爾斯。
肯·邁爾斯是誰?
他是60年代最厲害的賽車手,曾被選入國際賽車名人堂,還是最接近世界汽車耐力錦標賽大滿貫的人,受到全世界車迷的尊敬。
放蕩不羈是他的代名詞,自由和速度是他最大的標籤。他的一生,可謂是為賽車而活,最後因賽車而死。
但在成為賽車手之前,肯·邁爾斯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伍坦克兵,以及一個不著調的車行老闆,因為口無遮攔以及自由隨性,他經常賺不到錢,妻子對他恨鐵不成鋼。
就在他的事業一籌莫展之際,命運卻發生轉折。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汽車巨頭福特公司為了進軍歐洲市場,推進汽車工業化,準備收購義大利的品牌法拉利,不料雙方卻在談判的最後一刻產生分歧。
因為不滿福特的霸王條款,恩佐·法拉利因此直接在談判桌上對亨利·福特出言不遜,氣急敗壞亨利·福特因此發誓要不惜一切代價開發一臺屬於自己的勒芒賽車,將法拉利「埋葬」。
對此,福特像個瘋子一樣在自己不擅長的賽車領域裡瘋狂地砸錢,但是砸了兩年之後依然不見成效,兩屆勒芒賽都妥妥地被法拉利碾壓。
無奈之下,福特請來了當時唯一一位在勒芒賽場上獲得過冠軍的美國車手卡羅爾·謝爾比,而謝爾比又把自己的好哥們肯·邁爾斯聘請來了,當時已經46歲的肯·邁爾斯臨危受命,接受了賽事經理、機械師這一職位,後來他又親自上陣成為賽車手。
在外人看來,肯·邁爾斯就是一個怪脾氣的另類怪胎,他自由隨性的態度與福特高層的庸腐明顯格格不入,許多人將他視為眼中釘。
據說肯·邁爾斯在第一次試完車後,就直接走到福特高層的面前,對他們說:「這不能叫車,這只能叫垃圾,叫廢鐵。」福特高層面面相覷,尷尬不已,有的人直言要開除肯·邁爾斯。
在肯·邁爾斯自己看來,他也知道他要面對的未來就是一場資本的博弈,他只是這場資本博弈下的一枚棋子。但對於賽車的熱愛讓他顧不得了這麼多了,就算為之付出生命他也要將賽車進行到底。
福特高層因為他的性格中間一度禁止他參賽勒芒,他第一反應都不是氣急敗壞,而是一個人悄悄地鑽進車庫中,從收音機裡聽著勒芒的最新消息,並默默記著要點。
而福特不得不一邊看不起肯·邁爾斯這樣的瘋子,一邊又不得不指著肯·邁爾斯為他們奪冠。
因為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打造福特的傳奇勒芒賽車GT40裡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從原型到試車再到一點點的調試,每一個0.01的進步都有他的靈魂;從剎車到發動機再到車身設計,每一個零件裡都有他的DNA。可以說,他把他的生命都注入了賽車當中。
為了能夠趕上即將來臨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肯·邁爾斯領導他的團隊,每天靠服用興奮劑來刺激自己沒日沒夜的工作。
之後,他更是以一人之力奪得了1966年初的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和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如果此時的他再拿下勒芒賽的冠軍,那麼肯·邁爾斯就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同時贏得這三大獎項的車手,這一壯舉至今沒有人實現。
但誰都沒有想到,肯·邁爾斯在贏得兩個賽事的冠軍之後,一個極盡荒唐的變故發生了。
所有人都以為肯·邁爾斯馬上就能贏得勒芒賽冠軍的時候,肯·邁爾斯卻主動止步在了終點線外,也因此有了你們看到的這張照片。
這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之後發布的新聞照片。照片上是三輛福特車並排奔向終點線,這一經典時刻也成為福特史上最輝煌的一刻。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這張經典照片的背後,卻藏著資本博弈的噁心勾當。
比賽一開始,肯·邁爾斯就因為車門一直關不上,一度落後於其他選手,眾人翹首期盼,始終不見最大的奪冠黑馬肯·邁爾斯的身影。
但車門問題解決之後,肯·邁爾斯就一路逆襲,憑藉頑強的毅力和對戰車的熟練把控,在後期不斷刷出最快圈速。
甚至不顧過速危險的提醒,長時間以7000轉速的速度行駛,最終在他的努力之下GT40終於闖進了比賽前三名,並很長一段時間內在賽道上與法拉利330齊頭並進。
而法拉利330因為車手的持續推進導致引擎過熱而不得不中途退賽。至此,比賽的前三名全部被福特公司拿下,其中肯·邁爾斯駕駛的福特一號領跑賽道,冠軍就在眼前。
但此時,福特的高管裡奧·比比卻決定,為了給福特留下紀念性的一刻,強調比賽的冠軍是福特這個製造商,而不是車手本人。他要求肯·邁爾斯降速,讓三輛福特車並排越過終點線。
這個不合理的要求立即就遭到了謝爾比的反對,因為只有他知道,肯·邁爾斯為這個比賽付出了多少,一次又一次的冒著危險的測試,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改進,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才與法拉利拼出了速度。
為此,謝爾比賭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想要與福特抗衡,告訴肯·邁爾斯他只需要堅持做自己就好,不用理會福特高層的決議。
但最終,夢想還是沒能敵過資本,肯·邁爾斯在心裡經過了激烈的心理鬥爭之後,選擇不做那個唯一的第一名,而是減速等待另外兩輛福特車追趕上自己。
最終促成了那一張經典的照片。
很多人不理解肯·邁爾斯的做法,但只有真正愛車的人才明白,肯·邁爾斯並不在乎誰能贏得冠軍。他的這次妥協,更多的是他堅持理想主義的無奈之舉,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換來自己在賽場上的永恆馳騁。
因為速度和快感才是這個天才車手肯·邁爾斯一生為之追逐的夢想,所謂的錢、冠軍都是浮雲,最重要的只是自己內心對於賽車的忠貞熱愛。
有人說,賽車是男人的浪漫。
賽道上的風馳電掣,車身散發的轟鳴聲,漂移下被風划過的快感,汽油缸裡燃燒的英雄熱血……都是每個直男最硬核的英雄夢想。
正如影片最開始的那句臺詞:「當發動機轉速達到7000轉時,一切都將逝去。」
對於肯·邁爾斯和設計師謝爾比來說,他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成為資本玩弄下的棋子,被隨意揮霍利用,但並沒有影響他們完成一場關乎夢想的燃魂對決。
就在1966年的那場勒芒賽兩個月之後,肯·邁爾斯在調試GT40的過程中意外死亡。
這是命運的遺憾,也是英雄的落幕。雖然他並沒有贏得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冠軍,卻贏得了對手以及全球車迷的尊重。
人這一生,有個可以為之奉獻生命的熱愛,該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