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劉瑜教授做了一個演講,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在演講中,她說自己的女兒不可避免地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同時認為當前教育的「軍備競賽」讓孩子和家長都無比焦慮,「放棄成功」未必是壞事。要認清自我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
對於這番言論,國際關係公共學院副教授儲殷教授在網絡上發帖回懟: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丈夫是著名的哲學家。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就算以後退學了,至少也是個高曉松。
兩位名教授的爭論,也引發了網絡的熱議。
有網友贊成劉瑜教授的觀點,認為現在的教育負擔實在是太重了,孩子們的競爭太激烈,家長們也苦不堪言,連清華大學教授都不得不承認教育的內耗。咱們普通人還要競爭什麼呢?也有網友贊成儲殷教授的觀點,認為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從出生就註定不是一個普通人,劉瑜眼中的普通,和普通人眼中的普通,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標準不同,沒有討論的必要。這簡直就是炫耀的最低調的凡爾賽體。甚至有人說,劉瑜教授的演講是一碗名副其實的「毒雞湯」。也有網友為劉瑜教授抱不平,說不該惡意揣測劉瑜教授的演講目的,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一位精英媽媽的無奈,在精英的圈子裡,就算是清華大學教授,也不得不承認孩子是一個普通人,與其說這個演講是說給大眾聽的,還不如說是自己聽的。
於是筆者認真的去讀了劉瑜教授完整的演講稿。對於這篇勸普通人要看開的演講稿,我有這樣幾點感受:
1.想要成為一個普通人,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現在競爭的確太激烈了,從各種「雞娃群」就可以看到,父母們的焦慮。這種焦慮上至「精英階層」,下至普通的老百姓。誰不想自己的孩子日後能獲得成功,躋身上層社會呢?作為一名教育者,看到了太多優秀的孩子,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其實,在這個社會上,能成為一個有穩定工作的普通人,已經要付出很大的艱辛了。
2.承認普通,是開釋自己。有時候和辦公室同事感慨,中國的父母最不願意相信的,就是孩子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即將過著普通的生活。可是即使不願意相信,這也是事實。因為中國人太多了,在龐大的基礎面前,任何的優勢都不再成為優勢,所謂的特點和特長,也最終成為了技能而已。
正如劉瑜所說,樓下學鋼琴的孩子一抓一大把,整個社會有多少孩子學鋼琴,即使學得再好,鋼琴比賽的第一名,也只有一個人。與其耗費精力學鋼琴,倒不如佛系一點,在鋼琴方面做一個只會欣賞的普通人。
3.可以在普通中發現自己的亮點和幸福。劉瑜教授的有一個觀點筆者比較贊同,那就是,既然到最後都會成為一個普通人,那麼倒不如接受自己,認清自己,然後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簡而言之,就是父母善於發現孩子的特長,然後讓孩子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就算孩子不是公務員,但是只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他就是幸福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成功的。
最後,我想說,清華大學教授的女兒就算是再普通,相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也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她的演講卻體現了全天下千千萬萬父母普遍存在的焦慮。從減緩焦慮,開釋自己,探尋教育真諦的角度來說,她的觀點的確是能夠引起我們思考的。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見過不少的教育悲劇,有很多父母最後痛哭流涕,只願孩子身體和心理健康,筆者看著很心痛。有的時候,家長希望孩子不普通,不斷逼孩子,搞得孩子和家長都很痛苦,也許孩子最終成龍成鳳了,但是背負的心理負擔很重,甚至有孩子選擇了解脫。從這個角度來說,就算是一碗精英階層的「毒雞湯」,我們也可以嘗試著喝一兩口,開釋自己,開釋孩子。
清華大學教授勸你看開一點,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