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這個詞,在不同人口中含義不同。今天看了儲殷教授的一個視頻,了解到清華大學一個劉教授的演講。在演講中,劉教授表示自己的孩子「將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劉教授所謂的普通人,和普通人所理解的普通人,就不一樣。
儲殷教授對此評價說,清華教授和人大教授(劉教授丈夫)的孩子不可能成為普通人。儲殷教授挑明,劉教授所謂的成為普通人,其實意思是「維持現狀」,並指出,劉教授們的維持現狀,可能是別人的終生夢想。
我非常認可儲殷教授的這句話。的確如此,清華教授和人大教授的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怎麼會成為真正的普通人?劉教授口中所謂的普通人,絕不是快遞小哥、賣菜阿姨,人家怎麼著也得是高級知識分子,和普通人所說的普通人不是一個階層。
古時候,教育是普通人實現階層上升的重要途徑,甚至是唯一途徑。在今天,教育依然是普通人、普通家庭改變命運的希望所在。什麼快樂成長啦,全面發展啦,掛在教育專家的嘴邊,與人們選擇教育的目的關係不大。
儘管教育制度在努力追求公平,但是由於貧富分化與階層固化,在表面公平的教育制度之外,已經不可阻擋地滋生出各種各樣的不公平。金錢、地位和關係,不僅可以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也可以享受特別政策。而這些,普通家庭拼盡全力也只能望洋興嘆。
寒門難出貴子,成為這個時代最廣泛的感慨與最無助的嘆息。誠然,現在寒門的孩子很多不似從前那般努力,窮孩富養造就太多的懶惰蟲,但是在相對較差的教育環境裡,個人的努力又能走多遠呢?真正能鯉魚跳龍門的,也就極少數幾個天賦異稟的孩子。
所以,儲殷教授評論得很對,劉教授說自己孩子將要成為的「普通人」,是相對於父母而言的保持現狀,人家感嘆的練鋼琴苦,對於社會上真正的普通大眾來說,其實是不敢奢望的幸福。
記得早些年,一篇題為《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引發億萬網友共鳴熱議。作者用自己十幾年的經歷揭示了寒門通過努力要改變命運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以及改變後那種矛盾對立的複雜心境。
這篇文章如今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今天,真正的普通家庭的孩子,還能通過18年的奮鬥,與劉教授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嗎?時代如此,不由人不悲觀。
當然了,不管怎樣,我們仍然要高舉發憤圖強的旗幟,高喊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高標準烹調各種勵志的雞湯,不然還能怎樣?總不能直接就趴下。在這個世界上,最美好、最有力量的一個詞,就是「希望」。在希望中活,直至希望破滅。
不管劉教授們是謙虛的傲慢,還是傲慢的謙虛,其實都與真正的普通人無關。她的保持現狀,真正的普通人可能也未必以之為夢想,畢竟對於真正的普通人來說,這個夢想也是太高了。
真正的普通人,最講求實際,上學就是為了未來的一日三餐,並儘量提高這一日三餐的質量。明智的人,不會去和高不可攀的人比,真正普通人的奮鬥,不是為了和社會上層坐到一起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