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告訴你「孩子都是不一樣...

2020-12-11 騰訊網

近日,清華教授的一篇文章「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網上引發很多人共鳴。也有媒體報導,北京警方公布多起報警錄音,家長稱自己的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離家出走了,慶幸最後孩子都找回來了。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扎心現象:「我的孩子是學習上的差生!我的孩子未來或將是一個普通人!」

隨著孩子步入小學高年級或初高中,他的學業成績或許不能像小學低年級那般耀眼。很多家長都會覺得是因為孩子平時學習不認真,考場上又不細心,導致考試成績越來越差。

「你看看人家小明,這次考試又進步了,為什麼你越考越差?」

「這麼簡單的題,考試的時候還能錯,能不能帶著腦子上考場啊?」

既要面對考得差的壓力,又要面對家長的責怪,難怪有的孩子會難過得離家出走。做家長,到底該以何種心態來面對這一切?到底應該怎麼幫助我們的孩子?

心理解析

為孩子制定適合的目標

發掘孩子的優勢

特邀觀察員:謝娟(中國兒童中心副研究員):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角度而言,後進生只是片面的、暫時的現象。家長首先要對孩子有客觀的、全面的認識,並以積極的態度鼓勵孩子做出努力,找到自己的優勢,從自己的角度做到最好。

對於後進生,要為其訂立適合的目標。家長不要指望孩子的成績一下子就能達到預期目標,也不要與其他孩子做比較,而是根據孩子的現有水平,與孩子一起訂立一個個小目標。通過小目標的完成,使他們體會到成就感,從而調動對學習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習成績。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鼓勵和陪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改變現狀最終依靠的還是孩子自己,家長的作用就是給孩子以支持和力量。無論最終孩子的成績能提高多少,家長帶給孩子正面而積極的力量,以及孩子自己努力的過程,都將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態度,成為孩子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在其他方面往往有自己的優勢。家長還要鼓勵他們找到其感興趣或擅長的事情,培養一項技能。比如,電腦編程、平面設計、廚藝、烘焙、插花、攝影、化妝、舞蹈等。即使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能夠做到極致,也可以成為孩子的亮點,甚至是今後謀生的技能。正如那位清華教授所說,孩子如果能夠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在自己的小天地中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

讓孩子成為解決自己學業問題的專家

特邀觀察員:佟會敏(北京市海澱區萬泉小學心理教師):現在的家長對於學生學業的投入有「三高」:高期待、高投入、高關注。家長們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能夠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是無法接受自己孩子的普通。學生比成績,家長比財力和耐力,導致家長普遍焦慮。很多家長們採取片面的評價標準,過度強調成績,認為「得分數者得天下」「不考一個好的大學孩子就沒有了將來」,這就讓成績下滑學生的家長更焦慮。

家長不能在這樣的情緒狀態下去和孩子做溝通。作為成年人,家長要學會先將自己的情緒調適到平和狀態,再本著共同協商、積極引導的態度與孩子進行合作性交流,讓孩子成為專家,解決自己的學業問題。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足夠了解孩子,一切聽家長安排就可以,爸媽會替孩子搞定一切。但是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多、快、好、省的事情,很多家長想出來的解決方法治標不治本。學習成績下滑其實只是一個警報器,它是在提醒家長們,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難,家長要和他去溝通,最了解孩子情況的人是孩子自身。尊重孩子,信任他們自己能夠正視問題,並且通過反思提出改進意見,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升學習動機。

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升學、轉學、換老師、人際交往等等因素都會造成學生學習成績的滑落。面對這麼複雜的成因,家長們要做到不急不躁,和孩子一起分析學業的時候,最好做到統觀全局、先肯定後建議的方式。可先從全部學科找到成績比較好或是比較穩定的那部分,讓學生分析一下自己是如何做到的,這種成功的經驗能不能遷移到薄弱學科。

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下近期可以達成的小目標,每天的目標、每周的目標。聚焦成功,會讓學生體驗到家長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和努力,同時觸發他思考———我如何做到更好。

支招

做「伴跑者」 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

特邀觀察員:齊振軍(北京市朝陽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不論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還是「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都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期望。無論是哪種期望都無可厚非,孩子也大都是在這樣的期望中成長起來的。

問題是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的期望往往是一廂情願。

面對孩子的暫時挫折,與其在期望中糾結,不如認清自己的角色,讓自己成為孩子的「伴跑者」,幫助孩子在人生初期調整好節奏。

「伴跑」的角色是告訴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無法代替孩子。雖然可以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最終還是要通過孩子才能發揮作用,家長做的每件事情也並不一定都有期望的結果。只有放下功利想法,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面對孩子暫時的挫折,應該更關注孩子的狀態,而不是結果。

我們總期望孩子「學有所獲」,如果單純從結果的角度看待孩子學習,看似學有所得,但失去的可能是孩子一生學習的願望。其實只要孩子有學的過程,在學的狀態上,就一定會有所獲。

孩子聽講時,可能有些地方一直沒聽懂,但只要一直認真在聽著,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狀態。

孩子寫作業時,可能會慢一些,但只要一直在專注地寫著,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狀態。

孩子在參加活動時,可能會生疏一些,但只要一直參與著,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狀態。

孩子的學習成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結果只是一個階段的產物,尤其是在「終身學習」的時代,沒有一個終點。因此,家長應該常常對自己和孩子說:堅持學著,就很好!

給予愛、支持和鼓勵

激發孩子自信心

特邀觀察員:王恪(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心理健康諮詢中心主任):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學習成績優秀,但因為一些他們無法克服的自身缺點或外部環境因素,導致他們成為班級中的落後者。

面對孩子學業上暫時的落後,家長不應該一味地生氣、批評、指責和擔憂,或者把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不要把學習成績差都歸因於孩子的不努力、不上進、不細心等,這些做法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家長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發現孩子身上的發光點,而不是只看成績。而且,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只是暫時的,要幫助孩子找到差因,對症下藥,補齊短板,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愛是強大無比的教育者」,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支持和鼓勵才是最重要的。

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一種促使孩子奮發向上的內部動力。家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能力:引導孩子積極正確客觀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並繼續保持,如理解能力較強、學習積極主動等;教會孩子正確歸因,找到目前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是暫時的還是不變的,是可控的還是不可控的,從積極面對和解決問題中逐步建立自信;幫助孩子樹立合理的學習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強化孩子的成功體驗;給予孩子具體的支持和幫助,例如在引導孩子複習功課方面,要了解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關於遺忘「先快後慢」的規律,引導孩子及時複習和鞏固所學知識。

如果家長以積極的愛、支持和鼓勵去幫助和引導孩子,孩子內心深處自信心種子一定會破土而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成長的力量發自其內心,將會是任何困難也無法阻擋的力量。如果家長能夠覺察並分析自己焦慮背後的欲望和渴求,自己的心態就會平和很多。

家庭教育是藝術,更是父母心胸與智慧的修行。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更是彌足珍貴的,成長比成績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生命比一切都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父母的必修課,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文字整理:王小艾

編輯:現教姐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相關焦點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決不能簡單粗暴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選擇普通,放棄努力」。最近,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凡言凡語」火了。因為一句「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網友戲稱為凡爾賽文學界的「高級凡」。沒錯了,今天小編寫這篇,也是想diss一下,這些高知精英,自己站在社會的頂端,享受著別人無法企及的社會資源(你們直接能進的清華附小、附中,別人可是要傾盡多年積蓄買學區房才有資格把孩子送進去),你卻還要來呼籲大家「佛系」養娃?????看看網友們是怎麼說的↓↓↓
  • 清華女教授劉瑜的演講:她的女兒不可能成為普通人,真信你就輸了
    截止到今天,就有三個朋友分享了連結給我。這篇演講我也看了,劉瑜的觀點很多,其中一個大意是:現在的教育太瘋狂了,過度教育的軍備競賽坑害了很多孩子,我們還是不能搞應試教育,要搞素質教育,不要讓孩子去殘酷的競爭,要讓孩子快樂一點,不僅要接受,還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
  •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嗎?
    劉教授在演講中說:一個社會哪有那麼多成功人士?哪有那麼多馬雲、朗朗、姚明?我女兒在清華附小上學,那又怎麼樣呢?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教授舉自己女兒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放棄成功,也未必是件壞事。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課題。
  • 清華教授:別掙扎,坦然做個普通人吧,社會需要懶漢,做懶漢光榮
    誰是普通人?如果你用各種方式逼自己的孩子學習,努力讓他更優秀,那麼你大概率是一個普通人——因為沒能力給孩子更多,只能讓他通過學習改變未來的命運。無數家長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能寄希望於孩子,自己受再多苦也不願孩子掉隊,在憋著勁、悶著頭,苦苦掙扎的時候,清華教授堂而皇之地說「人要認識自我,接受自我,要坦然面對做一個普通人」。這是當頭棒喝,難道一點希望都不給了嗎?這要從劉瑜教授的一篇文章說起。
  • 清華教授支持女兒成為一個普通人?知識分子熬的雞湯,少喝
    文|秘籍君最近,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瑜的一篇有關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引起不小的討論。她的原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更是得到廣泛轉發。演講中,她提出很多值得思考的內容,說現在無止境的教育軍備賽,是對家庭的傷害,對孩子的傷害;內卷教育,沒完沒了的補習班,令家長和孩子身心俱疲;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認定女兒是普通人,將來開個奶茶店,煎餅店就好了......
  • 「我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清華教授言論背後的3個硬核理論
    最近清華教授劉瑜的演講中,一些觀點如「特別不贊成現在的全面雞娃,是一種惡性競爭,表示自己上清華附小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引起了很多熱議。我們且不去著急評論這些觀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因為對錯本身就是相對的。
  • 清華女教授一句話火了!「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是雞湯還是毒藥?
    她表示,自己一開始就從「虎媽戰車」上解綁了,而自己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而她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是: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
  • 清華的孩子都是普通人了 你的孩子呢?
    最近,清華教授的演講視頻火了,很多人都紛紛感慨:「清華教授的孩子也都只是個普通人而已」,然而,這樣想未免太過偏離。首先,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清華教授的孩子雖然可能是普通人,和同班其他同學比不見得有優勢,但是,孩子卻可以享受清華系的幼兒園、小學、初中,而他們上清華的概率比一般人也高出很多,而且,對於能夠學習鋼琴並且能輕鬆承擔相應費用的家庭,也已經不是普通家庭了吧。
  • 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戳中了誰的痛點
    最近,清華教授劉瑜一篇題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後標題被自媒體改為《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的演講引爆了網絡,引起了網友的廣發熱議。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很低調,聽去也無可非議,為什麼從一個清華教授的嘴裡講出來會引起軒然大波,乃至引起群嘲呢?這到底戳痛了誰的痛點?
  • 清華教授的孩子成為普通人?你的維持現狀,可能是別人的終生夢想
    「普通人」這個詞,在不同人口中含義不同。今天看了儲殷教授的一個視頻,了解到清華大學一個劉教授的演講。在演講中,劉教授表示自己的孩子「將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劉教授所謂的普通人,和普通人所理解的普通人,就不一樣。
  • 那個清華女教授的演講,真要全信,一定會輸的一敗塗地
    這篇演講我也看了,劉瑜的觀點很多,其中一個大意是: 現在的教育太瘋狂了,過度教育的軍備競賽坑害了很多孩子,我們還是不能搞應試教育,要搞素質教育,不要讓孩子去殘酷的競爭,要讓孩子快樂一點,不僅要接受,還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所有人都疲憊不堪。你的孩子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你上兩個補習班,他上四個補習班。前一段時間我在一個媽媽群裡,看到一個轉發的新聞,講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媽媽,為了輔導孩子考大學,硬是把自己鍛造成一個理工科的學霸。我當時看完這個新聞後,就在媽媽群表態,我說我已經想好了:我們家孩子以後就讓她開個奶茶店得了。
  • 清華教授演講被評「不接地氣」,為什麼總有專家發表不合常理觀點
    偏偏現在是這位清華教授來講:「我的孩子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名普通人」,這聽上去就太「出戲」了! 因為她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她已經站在教育頂端,這時候再來談「普通人」的話題,便會引起大家的不滿。就連儲殷教授也跑出來表態:
  • 清華教授讓女兒開奶茶店,這就是突破內卷的方法嗎?
    劉瑜說,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一早認定女兒是個普通人,以後能開個奶茶店就行。如果奶茶店競爭激烈,那就換個煎餅店弄弄。 「劉瑜是清華政治系教授,老公是人大哲學系教授,他倆的閨女怎麼會是普通人呢。
  • 清華教授演講引發劇烈爭議:精英勸你看開點,就是說讓你認命?
    前幾天,清華大學教授同時也是作家的劉瑜女士,做了一場關於教育的演講,其中她以一名家長的身份,講出了我們社會上普遍存在教育焦慮和成功焦慮。她在演講中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因為這句話,在網上引發了劇烈爭議。同樣是教授的儲殷先生,也就此在網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一位大學教授的吶喊:沒有人告訴你,教育是為了實現社會分層
    清華大學教授劉瑜教授說:「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成為一個普通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儲殷說:「清華附小出來的能是普通人嗎?至少也是一個高曉松啊!」這句話雖稍嫌刻薄,卻含有很深的真理。最近,儲殷教授很火,在參加某網舉辦的教育專場盛典時,他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沒有人告訴你,教育是為了實現社會分層。
  • 精英勸看開: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網友:再不濟也是高曉松
    最近微信朋友圈有一篇文章正在刷屏,清華大學劉瑜教授,說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演講大概也就是讓大家要看開,要看淡,不要搞那麼殘酷。當清華大學劉瑜教授,說自己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然後以此讓大家要看開,要看淡,聽起來好像很豁達,但其實只是被豁達加以掩飾的「何不食肉糜」。
  • 如何避免像劉瑜女兒一樣成為普通人,誰信劉瑜誰倒黴,倒黴兩代人
    任何學校教育,基準都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跟不上的學生,自己再請老師學樂理知識。妻子埋怨我沒讓女兒上一個更好的幼兒園,什麼國際、雙語、藝術幼兒園,也沒像許多孩子一樣學個西洋樂器。我覺得幼兒園不就是玩嗎,又不是留學,有什麼區別?學西洋樂器的太多了,很多練習曲也不懂。不如學個民族樂器,人不多,旋律還熟悉。
  • 清華教授講關於孩子教育的演講被熱議:未識底層苦,感同身受難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相信這幾天,很多家長最近都看過了這篇文章《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是清華教授劉瑜在11月1日的一次演講,她作為一位母親,從自己的角度來闡述了對孩子在教育過程中的感悟。
  • 年輕人應該是去做焦慮的「打工人」,還是去做快樂的「普通人」?
    最近有句話很火,「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是清華教授劉瑜所說,我相信劉教授的出發點應該是善意的。 現在我可不這樣想了,因為我知道做「普通人」也是有門檻的。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現在20-35歲的年輕人大多都有一個閃閃發亮的打工魂,他們都是普通人,月薪從幾千到上萬不等,但你去問問他們,有幾個願意自己的孩子是要跟自己一樣做普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