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教授的一篇文章「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網上引發很多人共鳴。也有媒體報導,北京警方公布多起報警錄音,家長稱自己的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離家出走了,慶幸最後孩子都找回來了。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扎心現象:「我的孩子是學習上的差生!我的孩子未來或將是一個普通人!」
隨著孩子步入小學高年級或初高中,他的學業成績或許不能像小學低年級那般耀眼。很多家長都會覺得是因為孩子平時學習不認真,考場上又不細心,導致考試成績越來越差。
「你看看人家小明,這次考試又進步了,為什麼你越考越差?」
「這麼簡單的題,考試的時候還能錯,能不能帶著腦子上考場啊?」
既要面對考得差的壓力,又要面對家長的責怪,難怪有的孩子會難過得離家出走。做家長,到底該以何種心態來面對這一切?到底應該怎麼幫助我們的孩子?
心理解析
為孩子制定適合的目標
發掘孩子的優勢
特邀觀察員:謝娟(中國兒童中心副研究員):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角度而言,後進生只是片面的、暫時的現象。家長首先要對孩子有客觀的、全面的認識,並以積極的態度鼓勵孩子做出努力,找到自己的優勢,從自己的角度做到最好。
對於後進生,要為其訂立適合的目標。家長不要指望孩子的成績一下子就能達到預期目標,也不要與其他孩子做比較,而是根據孩子的現有水平,與孩子一起訂立一個個小目標。通過小目標的完成,使他們體會到成就感,從而調動對學習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習成績。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鼓勵和陪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改變現狀最終依靠的還是孩子自己,家長的作用就是給孩子以支持和力量。無論最終孩子的成績能提高多少,家長帶給孩子正面而積極的力量,以及孩子自己努力的過程,都將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態度,成為孩子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
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在其他方面往往有自己的優勢。家長還要鼓勵他們找到其感興趣或擅長的事情,培養一項技能。比如,電腦編程、平面設計、廚藝、烘焙、插花、攝影、化妝、舞蹈等。即使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能夠做到極致,也可以成為孩子的亮點,甚至是今後謀生的技能。正如那位清華教授所說,孩子如果能夠被鼓勵去尋找自己最大的亮點,施展自己最大的優勢,在自己的小天地中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
讓孩子成為解決自己學業問題的專家
特邀觀察員:佟會敏(北京市海澱區萬泉小學心理教師):現在的家長對於學生學業的投入有「三高」:高期待、高投入、高關注。家長們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能夠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是無法接受自己孩子的普通。學生比成績,家長比財力和耐力,導致家長普遍焦慮。很多家長們採取片面的評價標準,過度強調成績,認為「得分數者得天下」「不考一個好的大學孩子就沒有了將來」,這就讓成績下滑學生的家長更焦慮。
家長不能在這樣的情緒狀態下去和孩子做溝通。作為成年人,家長要學會先將自己的情緒調適到平和狀態,再本著共同協商、積極引導的態度與孩子進行合作性交流,讓孩子成為專家,解決自己的學業問題。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足夠了解孩子,一切聽家長安排就可以,爸媽會替孩子搞定一切。但是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多、快、好、省的事情,很多家長想出來的解決方法治標不治本。學習成績下滑其實只是一個警報器,它是在提醒家長們,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難,家長要和他去溝通,最了解孩子情況的人是孩子自身。尊重孩子,信任他們自己能夠正視問題,並且通過反思提出改進意見,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升學習動機。
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升學、轉學、換老師、人際交往等等因素都會造成學生學習成績的滑落。面對這麼複雜的成因,家長們要做到不急不躁,和孩子一起分析學業的時候,最好做到統觀全局、先肯定後建議的方式。可先從全部學科找到成績比較好或是比較穩定的那部分,讓學生分析一下自己是如何做到的,這種成功的經驗能不能遷移到薄弱學科。
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下近期可以達成的小目標,每天的目標、每周的目標。聚焦成功,會讓學生體驗到家長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和努力,同時觸發他思考———我如何做到更好。
支招
做「伴跑者」 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
特邀觀察員:齊振軍(北京市朝陽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不論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還是「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都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期望。無論是哪種期望都無可厚非,孩子也大都是在這樣的期望中成長起來的。
問題是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的期望往往是一廂情願。
面對孩子的暫時挫折,與其在期望中糾結,不如認清自己的角色,讓自己成為孩子的「伴跑者」,幫助孩子在人生初期調整好節奏。
「伴跑」的角色是告訴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無法代替孩子。雖然可以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最終還是要通過孩子才能發揮作用,家長做的每件事情也並不一定都有期望的結果。只有放下功利想法,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面對孩子暫時的挫折,應該更關注孩子的狀態,而不是結果。
我們總期望孩子「學有所獲」,如果單純從結果的角度看待孩子學習,看似學有所得,但失去的可能是孩子一生學習的願望。其實只要孩子有學的過程,在學的狀態上,就一定會有所獲。
孩子聽講時,可能有些地方一直沒聽懂,但只要一直認真在聽著,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狀態。
孩子寫作業時,可能會慢一些,但只要一直在專注地寫著,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狀態。
孩子在參加活動時,可能會生疏一些,但只要一直參與著,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狀態。
孩子的學習成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結果只是一個階段的產物,尤其是在「終身學習」的時代,沒有一個終點。因此,家長應該常常對自己和孩子說:堅持學著,就很好!
給予愛、支持和鼓勵
激發孩子自信心
特邀觀察員:王恪(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心理健康諮詢中心主任):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學習成績優秀,但因為一些他們無法克服的自身缺點或外部環境因素,導致他們成為班級中的落後者。
面對孩子學業上暫時的落後,家長不應該一味地生氣、批評、指責和擔憂,或者把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不要把學習成績差都歸因於孩子的不努力、不上進、不細心等,這些做法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家長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發現孩子身上的發光點,而不是只看成績。而且,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只是暫時的,要幫助孩子找到差因,對症下藥,補齊短板,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能力。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愛是強大無比的教育者」,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支持和鼓勵才是最重要的。
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一種促使孩子奮發向上的內部動力。家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能力:引導孩子積極正確客觀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並繼續保持,如理解能力較強、學習積極主動等;教會孩子正確歸因,找到目前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是暫時的還是不變的,是可控的還是不可控的,從積極面對和解決問題中逐步建立自信;幫助孩子樹立合理的學習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強化孩子的成功體驗;給予孩子具體的支持和幫助,例如在引導孩子複習功課方面,要了解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關於遺忘「先快後慢」的規律,引導孩子及時複習和鞏固所學知識。
如果家長以積極的愛、支持和鼓勵去幫助和引導孩子,孩子內心深處自信心種子一定會破土而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成長的力量發自其內心,將會是任何困難也無法阻擋的力量。如果家長能夠覺察並分析自己焦慮背後的欲望和渴求,自己的心態就會平和很多。
家庭教育是藝術,更是父母心胸與智慧的修行。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更是彌足珍貴的,成長比成績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生命比一切都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父母的必修課,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文字整理:王小艾
編輯:現教姐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