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華教授劉瑜的演講中,一些觀點如「特別不贊成現在的全面雞娃,是一種惡性競爭,表示自己上清華附小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引起了很多熱議。
我們且不去著急評論這些觀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因為對錯本身就是相對的。我想從她的演講中我有一個啟發,就是她之所以能很平淡地講出自己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是背後的3個硬核理論在支撐。
1.孩子未來的樣子就是父母現在的模樣。
劉瑜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而她的老公周濂先後獲得北京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他們對知識的求知,對生命的探索,就像一日三餐,滲透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的女兒也像吃飯一樣每天自然被這些所給養著。不管日後,她的女兒有多普通,這些都將是她生命的底色和人生的根基,紮實而穩固,以後她想往哪發展只要努力跳一跳,我想都可以夠得著。
趁早創始人王瀟帶女兒問問參加一檔節目時,當女兒問問被問到,「你的願望是什麼,長大後想成為誰時?」問問大聲的回答,「我長大後想成為媽媽」。時隔多年王瀟依然記得女兒堅定的回答。
原來我們現在的模樣,就是孩子長大後想成為的樣子。
可能有的父母會說我不喜歡我現在的樣子,我要孩子好好學習,就是為了不成為我現在的模樣,但是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為此做出改變了嗎,還是把所有的願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胡適曾在寫給兒子的信中這樣寫道:
我養育你,並非恩情,只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無恩於你,你便無需報答我。反而,我要感謝你,因為有你的參與,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為了你的父親,你只是碰巧成為了我的女兒和兒子,我並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篇。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並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我們不可能把自己的意識完全加在另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孩子身上,如果真的加上了,那也是暫時的被迫的,孩子總有一天會想掙脫這個牢籠和束縛。
唯一的方法就是,我們先去改變,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去改變自己,孩子接下來所做的一切都會是自發的主動的。
我們做給孩子看,而不是說給孩子看。我們希望孩子愛讀書,那麼我們就要放下手機,與孩子一起讀,哪怕讀的像蝸牛一樣慢,但是我們在做一點點改變,這看起來雖然很簡單但做起來難,原因就是我們首先要改變上述我們做說的認知和我們的兒童觀。
2.每個孩子都是珍珠,再普通也有屬於自己的光輝。
劉瑜教授在演講中說道,我們家長的使命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其實她的理論就是基於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都有他的所長,只要把它挖掘出來,不管孩子以後是否普通,他的人生都會閃閃發光。
張藝謀導演的《一秒鐘》上映,最張譯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說,這是這個冬天送給父母的禮物。
張譯講到他小時候,爸爸想讓他當演奏家,就在紙殼上畫了鍵盤,想讓他當運動員就帶他打了十幾年的羽毛球,想讓他當主持人,逢年過節就叫他朗誦詩歌,結果統統都未遂。
後來媽媽發現兒子成績越來越差,為了讓孩子有一本英語參考書,完全不懂英語的媽媽每天用下班的時間把將近300頁的英語書全部抄了下來,而這本書張譯真是沒怎麼看。
他講到,父母所思未必是子女所想。反倒是爸爸媽媽每天聽新聞聯播和去看電影讓他電影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跟著自己的內心和喜好,讓張譯一步步的走近表演,走近電影,做出現在的成就。是他對電影的熱愛,讓張譯發光發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真正舞臺。
也許我們的孩子,很可能數學不是算得最好的,英語也不是說得最流利的,但是他可能有細緻的觀察力,或者說他有幽默的表達能力,又或者他有很好的領導管理能力,這些都是他的特長,我們只需去挖掘它並給予支持,假以時日,即使他並沒有做出很大的成就,過著像我們一樣很平凡的生活,而這也是我們大多數孩子終將走上的道路。但是,他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他感到快樂,這不就是我們在第一眼看到孩子時內心深處最大的願望嗎?
孩子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要好好學習以及上從幼兒園開始上興趣班並不矛盾。我們帶孩子去上興趣班是為了讓他多試去找到一個自己喜歡且願意堅持的,孩子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自然也會認真學習,因為孩子們都是睿智的,如果真的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清楚自己要怎麼做。
以興趣為導向,加上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每一個孩子都將是不普通的。
3.無為而育,「普通」原來是孩子原本獨一無二的樣子。
「無為」一詞出自《道德經》,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意思。
無為而育是指我們要做的是按照兒童的發展和成長規律去育兒,家長要做的是一位園丁而不是木匠。
《園丁與木匠》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在書中作者提出,「園丁父母」提供給孩子的是安全,穩定,有愛的環境,接受和欣賞孩子自然原本生長出來的樣子;「木匠父母」則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刻和打磨孩子,造就一個標準的「模範孩子」。
我們的孩子就像植物一樣,是有著自己的成長軌跡的。種子種在土壤裡,作為園丁需要給它足夠的水分,充足的陽光,種子會按照自己的生長周期自然的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會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那就是他原本獨一無二的樣子,它可能長成筆直的參天大樹,也可能長成一根彎曲的藤蔓,有或是一顆開著紫色小花的藍花楹樹,如果說那是普通,那也普通得高級。
會魔法的K媽,幼兒教育指導師,兒童閱讀指導師,愛孩子,愛閱讀,愛童書,願與萬千爸爸媽媽分享育兒經驗和童書心得,關注@會魔法的K媽,一起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