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呆爸
1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最近做了一次《不確定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
演講裡的金句「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朋友圈裡,尤其是在為教育而焦慮的家長群裡小小的火爆了一把。截止到今天,就有三個朋友分享了連結給我。
這篇演講我也看了,劉瑜的觀點很多,其中一個大意是:
現在的教育太瘋狂了,過度教育的軍備競賽坑害了很多孩子,我們還是不能搞應試教育,要搞素質教育,不要讓孩子去殘酷的競爭,要讓孩子快樂一點,不僅要接受,還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
她還舉了自己教育女兒的例子:
不給女兒學鋼琴,因為北京可能有300多萬孩子在學鋼琴,自家樓上樓下就有四五家,這樣激烈的競爭下,女兒學鋼琴無異於自取滅亡。她可以接受自己的女兒長大了開個奶茶店、煎餅店。
劉瑜演講中說到的很多話,都很對,也很有啟發性。但是恕我直言,大多數都是正確的片湯話,正著說也可以,反著聽也有道理。
它更像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教育布道,距離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焦慮,有很大一段距離。
劉瑜說她可以接受孩子的「普通」,這話不錯,我也可以接受自加孩子長成為一個普通人。
但是與劉瑜不同的是,她即使「放棄」了,她的孩子也幾乎不可能「普通」。而我如果不雞娃了,那真的是朝不保夕,孩子將來飯碗都可能沒有。
2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劉瑜是誰?以為她是清華大學一個普通的副教授吧?
並不是這樣。其實她一點都不普通。
我「認識」劉瑜至少十年了。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是在羅永浩創辦的牛博網上。
那時,她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正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業餘在牛博網上寫博客文章。她的文章清新有趣,當時就有人說她的博客是中文界最好的博客之一了。
後來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了,她又去了哈佛大學做博士後,再然後又去了劍橋大學當老師,最後在2010年回到中國國,到清華大學任教。
她還寫了兩本非常暢銷的書,《民主的細節》《送你一顆子彈》,收錄的就大都是她當年在天涯、牛博網上的隨筆、時評文章。
這兩本書在文青群體中廣受追捧,從出版至今有十多年了,一直還在暢銷。我剛剛去噹噹和京東看了一下評論數量,僅《民主的細節》評論就超過十萬條了。以此推算,兩書的銷量至少在百萬冊。
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政治學者、暢銷書作家……任何一個經歷、頭銜都是絕大多數普通人一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放在清華,她也許是「普通」,放在全中國,她絕對是處於金字塔頂尖的高知。
3
劉瑜自己資歷耀眼,她的老公也毫不愧色。
她的老公是誰呢?周濂。本科上的是北京大學,博士讀的是香港中文大學。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
我對她老公不熟悉,但經常能在媒體上看到他的聲音,也買過他寫的兩本非常暢銷的書,《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
看一下這一對夫妻的簡歷,就會明白,他們從小都是不折不扣的「別人家的孩子」。而且,似乎還很少有人知道,劉瑜的「女兒」,不僅有一對在清華、人大任教的高知父母,還有一個曾經位居省部級的親外公。
寫這麼多,並不是滿足茶餘飯後的八卦之心,而是想說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這樣的家庭,在中國能有幾個?他們不是普通的家庭。
在這樣的家庭出生,即使他們的女兒真的是「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那也幾乎不太可能。
當我們為幼兒園、小升初苦惱,為學區房頭痛的時候,他們的女兒,因為清華、人大教職工的福利,可能都不需要「外公」出面,不需要開任何後門、條子就能進清華附小,以後還能進清華附中、人大附中,再以後要讀研、讀博、找工作,每一步,都會有強大的外力支持。
說一句刺激的話,夫妻兩個人一年拿到的版稅,就可能是你我這樣打工人一年的所有收入了。
只要他們的女兒,智力正常,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廢物,不是一個花天酒地的敗家子,那她的起點,就是我們很多孩子一生奮鬥也未必能抵達的終點。
4
「普通」也是分檔次的,焦慮也是分人的。劉瑜養育孩子的「普通」和「焦慮」和絕大部分人不是一回事。
我看到另一個教授儲殷點評劉瑜的演講,我就覺得很有道理: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即便你哪怕不好好學習,最後混退學了,至少也是個高曉松。
有的時候,不要相信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的心靈雞湯。他們勸你看開,不是真的讓你看開,是讓你認命!
和三代貴族、上市富豪、院士大佬相比,劉瑜可能確實普通。但是和我們這些焦慮「只有一半孩子能上高中」,「公務員工作穩定有保障」「湊首付買學區房」的家庭相比,絕對是優渥的。
而我們和那些「申請低保」「孩子學個電工也不錯」「明天換一家工廠做」「又要交房租了」的家庭相比,我們也是幸運的。
當然,劉瑜演講中的很多話都對,比如她說「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麼?」
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大部分人可能天賦都很普通,但是她/他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就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
我這樣的普通人難道不知道嗎?知道了,但是沒法做到。因為身處的地位、環境、資源不同。
這就像我告訴一個飢腸轆轆的流浪漢,你應該努力工作,保持健康,這樣才能有收入,可以買麵包。這其實都是正確的廢話,是一種「何不食肉糜」的「不符合國情」。
5
我有一個朋友說:劉瑜說的太對了,教育就是發現真正的自我,瘋狂軍備競賽有害無益,淪落到小鎮做題家是太可悲了。
他當然可以這樣說,因為他一年掙兩百多萬,全家移民上英國去快樂教育了。我要是也這麼幹,孩子將來人才市場擠破頭,簡歷都沒人收。
我們普通人家教育孩子的目標,其實非常現實:
第一步就是想盡辦法考高分,想盡辦法上好點的大學,學好一點的專業,找一份收入還不錯的工作。第二步就是,在這條路上,父母有能力一點的,發掘孩子的興趣,培養一點特長。第三步,再有能力一點的,就是注意孩子的人格,要有正直誠實的品質。
當然在現實中,不可能有這樣清晰的步驟劃分,更多時候就要注重考分,也要有人格情緒上的引導,但這個養育的過程,一定是有所重點的,不能混淆了第一步、第二步誰先誰後的主次。
就像在餓肚子的時候,偶爾想一想牛肉麵包,完全可以。但是腳踏實地的做法,還是多打種點小麥大米有保障。
我們這些和她完全不在一個階層的、真正的普通人,如果全信了她的話,那就一定會輸,輸到一敗塗地,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