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孩子將成為普通人,你甘心嗎?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芳芳 STEAM在線 收錄於話題#教育觀念2個

清華副教授劉渝的一次演講火了,她說她的孩子正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這讓很多人不滿,你眼中的普通人,也是別人眼裡的精英了,可是大家都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她的孩子為什麼沒有成為像父母一樣的精英,而是必然要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呢?這其中的根源是什麼?這對於教育的啟發點又是什麼?家長不甘心怎麼辦?

她孩子的起點的確很高,對很多人來說,高不可攀,具備成為精英的一切外在物質條件。但是孩子卻勢不可擋地要成為普通人,這是為什麼呢?根源就是,這一切都是父母為孩子設計的成才路線,但,這是孩子真心想要的嗎?如果孩子真心不想要父母給她設計的人生,他會成為父母渴望成為的樣子嗎?

Part 1

以前的人生不是自己設計的

以後的人生也不知道如何設計

我有一個朋友,柔柔弱弱的一個女孩子,她的父母親很希望她能成為一個公務員,天天給她灌輸公務員的好,甚至逼迫她,強迫她把工作辭了,在家裡備考公務員,考不上就不允許出門等等。

但她是怎麼做的呢?為了反抗父母的壓迫,為了自由,她偷偷地溜出去,給自己紋了身,在很明顯的身體部位,她說,做了27年的乖小孩,她只想為自己活一次。而那時候,在父母的強迫下,她差不多已經患了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而她的父母親卻沒有在乎過她的感受,只想讓女兒按照自己設計的路線活,還覺得這挺好的。

這是一個令人唏噓的真實事件。而更讓人無語的是,很多985畢業的高材生,自嘲自己是廢物。985畢業,這在很多人眼裡已經具備了精英的光環,等待他們的應該是金燦燦的遠大前程,可是他們自己本人呢,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用,自嘲是廢物,好迷茫的一代啊!他們的學業有成,到底毀了誰?念個985出來,難道就是為了平庸麼?

當然不是。他們乖乖地完成父母規劃的人生路線,成了985的高材生。但卻無法阻止他們平庸的命運,那就是,這並不是他們發自內心真心想要的,他們以前的人生不是自己設計的,以後的路線也不知道該如何設計,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

所以,教育的轉折就是,把生命的主動權還給孩子,教會他去做自己,讓他自己去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尋找自己的樂趣,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一個成年人,喜歡別人對自己指手畫腳,幫自己下決定麼?我想肯定不喜歡,即使別人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你也會非常反感和排斥,有種被剝奪「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權利的感覺。我不要你做主,我要我做主。讓孩子自己來做主,讓他自己去走他自己的路。

讓他自己去走他自己的路,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給予有益的指導,把自己做選擇的方法教給孩子,指導他去選擇,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引導他走正確的路。但不是強求他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思選擇,即使他沒有選擇你所期望的,也要尊重他的選擇。

Part 2

一個人做自己究竟有多重要?

馬雲、牛根生、郭廣昌等一眾企業家,曾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大廈拜訪李嘉誠,並向李嘉誠請教如何把商業做的如此有成就的時候,李嘉誠只說了八個字,就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他一生都在努力的成就自我,即使在獲得輝煌的成就之後,依然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去幫助他人,達到無我的境界。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你是誰」這個問題也成了哲學史上的首要問題。

有句話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識自己、做自己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因為唯有弄清楚我是誰,才能明白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去成就自己。

一個人不管走過多少的人生路,如果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不是他自己選擇的,他就無法活出他自己的生命來,他也無法真正認識他自己,也無法發揮他自己的優勢,更無法取得屬於他自己的成功。

《千與千尋》裡有一句穿透生命力的話,「只有記得自己的名字,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白龍告訴千尋,一定要記得自己的名字,才能離開這裡。湯婆婆會拿走他們的名字,給他們改名,讓他們做繁重的勞動。一旦忘記自己的名字,就永遠無法離開了。只有記得自己的名字,才能重獲自由,找到回家的路。

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無論怎樣繁重的學業、或者工作,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是誰,都一定要找到自己,認清自己,記得自己是誰,去成就自己。

當下的自己是此岸,未來的自己是彼岸。記住彼岸的方向,努力向對岸遊去,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沒有此岸和彼岸,人生又該往何處去?又怎麼可能會成功呢?

記住自己是誰,無論身在何方,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都可以奮力遊向彼岸,成就自己。

《獅子王》中,辛巴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了父親的去世,滿懷愧疚與痛苦地逃離了榮耀王國,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獅子。但是娜拉找到了他,告訴他,他是未來的獅子王,辛巴並不接受,兩位吵了一架分開了。你看,即使別人告訴你你是誰,你自己內心不認同,還是沒有用的。

後來,狒狒找到了辛巴,把他帶到了湖邊,聽到了父親木法沙的呼喚,並且告訴辛巴說:」Remember who you are,you are my son,the only one true King. 」(記住你是誰,你是我的兒子,唯一真正的國王)父親的聲音喚醒了他內心的自我意識,給了他重新找會自己的勇氣和力量,他終於回去挑戰刀疤,奪回了榮耀國國王的地位。

這就是自我的力量,找回自己的力量。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生活在如牢籠一般的大山裡,還經常會被哥哥肖恩不問青紅皂白地暴打。在一次被暴力時,回家的另一位哥哥泰勒將她解救出來,問她是否考慮出去讀書遠離大山。肖恩是塔拉黑暗生命中的一束光,塔拉緊緊地跟隨這束光,通過自己刻苦努力的自學,考上了楊百翰大學。

隨後塔拉在2009年又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很難想像,一個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的人,竟然能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她寫的書的名字說明了一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句話出自於《聖經》,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每個人都應該像鳥兒一樣,擁有追求自己的自由,應該努力的飛向自己的山頭,飛向自己的未來。

Part 3

如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說過:你認識你的臉孔,因為你經常從鏡子裡看到它。此刻有一面鏡子,在其中你能夠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裡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覺、動機、嗜好、衝動及恐懼。這面鏡子就是關係的鏡子:你與父母之間的鏡子,你與老師之間的鏡子,你與河流、樹木、地球之間的鏡子,你與自己思想之間的鏡子。

自我認知可以通過自我了解、他人評價、社會反饋、反省總結等方法來認識自己。但孩子因為年紀小,認知能力水平較低,就需要家長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來認識自己。

孩子對自己的判斷最初往往是從父母那得到的。他們會把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的要求加以對比,形成內部的同一感,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作為權威,總是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旦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漠視、沒有反饋、評價太低,或冷嘲熱諷等,都會導致孩子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導致退縮性人格。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要把握好控制和放任、溫暖和冷漠的「度」。

這裡推薦幾條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方法,供各位家長們參考借鑑,具體還需要大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

(1)父母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對自己進行積極、正確、客觀的評價,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會有短處或不足。要教育孩子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望。告訴孩子子,有時社會評價一個人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牛頓和愛因斯坦小時候都曾被人們稱為「笨」孩子,可是他們後來都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

(2)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往往認識不足,有時可能會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導致失敗,從而客易產生自卑情緒。父母要引導孩子量力而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應符合其身心發展的特點。鍛鍊孩子堅強的意志同樣很重要。要讓孩子具備別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把失敗和挫折變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3)鼓勵孩子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比如,晚上睡前和孩子一起簡單回顧一天的活動,反省做得滿意的地方和不滿意的地方。在這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做示範,先對自己的某些事情進行反省,比如告訴孩子「我也許應該換一種方式來做這件事情」,孩子可以學習到以類似的方式內省。父母不要總是在給孩子評價,當孩子完成某件事情,試試讓他來談談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比父母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情。

(4)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和孩子的聊天中,我們可以和他交流哪些事情是他最喜歡的,最煩惱的,最不開心和最有成就感的。在孩子看電視、看電影和接觸到各類信息時,交流他的感受。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同時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總結和歸納他的感受。這能讓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逐漸地他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進行選擇。

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是一個美麗的旅程。

孩子們在這個旅程的起點躍躍欲試,而我們也同樣在這個旅程中。讓我們就在這樣的攙扶中,一面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一面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人生的過程。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原標題:《自己的孩子將成為普通人,你甘心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嗎?
    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教授舉自己女兒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放棄成功,也未必是件壞事。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課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劉教授說的沒錯——做普通人,是大多數人的宿命。
  • 我們的孩子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這有錯嗎?
    」 「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每個人的價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用舒適、用從容、用輕鬆去交換成功,而追求舒適、從容、輕鬆也未必是什麼罪過。」 劉瑜將自己的教育觀歸納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把沿著孩子身上的獨特性、幫孩子找到喜歡的事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
  • 清華教授的孩子成為普通人?你的維持現狀,可能是別人的終生夢想
    「普通人」這個詞,在不同人口中含義不同。今天看了儲殷教授的一個視頻,了解到清華大學一個劉教授的演講。在演講中,劉教授表示自己的孩子「將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劉教授所謂的普通人,和普通人所理解的普通人,就不一樣。
  • 當孩子勢不可擋的成為普通人,自信是唯一的籌碼
    劉瑜教授這樣的社會精英知識分子都在感嘆自己的孩子已成為普通人,那麼更加普通的「普通家庭」,甚至「寒門」再也出不了貴子顯然已經成為了不可爭辯的社會事實。可就是在這樣的殘酷社會現實面前,在西藏的某個地方,一個帥氣小夥子的笑臉卻讓大眾為之動容,樸實、純潔而溫暖的笑臉,這並不是一張被教育和文化浸潤過的臉,卻讓人感覺無比自然,從內心中散發出的純潔充滿雙眼。
  • 毛不易:我就是個普通人!孩子想做普通人,父母能接受這個夢想嗎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昨天在一個教育群裡討論,主持人問了一個問題,「你希望你的孩子未來會成為什麼樣子?」當時,我就非常想說一句:「做一個普通人不好嗎?」之前,在貴州黔東南的一處廣場,一家三口正在收攤,7歲男孩動作嫻熟。男孩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因為疫情,學校目前還沒有開學,所以,孩子只要有時間就會來幫爸爸擺攤。有人問孩子:-你為什麼來幫爸爸擺攤呢?
  • 「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是雞湯還是毒藥?
    她表示,自己一開始就從「虎媽戰車」上解綁了,而自己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而她作為一個母親的座右銘是: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
  • KillerSoap歌曲普通人完整版歌詞介紹 普通人好聽嗎
    KillerSoap歌曲普通人完整版歌詞介紹 普通人好聽嗎  普通人  歌手:KillerSoap  作曲 : 文文  作詞 : 陳樂基  編曲:殺手鐧  監製:Adrian Chan  音樂推廣:北京YuGe音樂  宣傳專員:孟慶宇
  • 清華的孩子都是普通人了 你的孩子呢?
    最近,清華教授的演講視頻火了,很多人都紛紛感慨:「清華教授的孩子也都只是個普通人而已」,然而,這樣想未免太過偏離。首先,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清華教授的孩子雖然可能是普通人,和同班其他同學比不見得有優勢,但是,孩子卻可以享受清華系的幼兒園、小學、初中,而他們上清華的概率比一般人也高出很多,而且,對於能夠學習鋼琴並且能輕鬆承擔相應費用的家庭,也已經不是普通家庭了吧。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決不能簡單粗暴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選擇普通,放棄努力」。最近,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凡言凡語」火了。因為一句「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被網友戲稱為凡爾賽文學界的「高級凡」。7.自己所奉行的教育觀是:認識自我、接納自我。↑↑↑ 以上7點,你看明白了嗎?再簡單一些總結,就是:大家別焦慮了,別雞血了,接受現實,佛系吧!這些觀點,引發了全網熱議。有人贊同,有人反對。但反對的聲音基本還是佔大多數。
  • 小區500家學鋼琴,你學鋼琴就能成功?成為一個普通人不好嗎?
    現在學鋼琴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很多小區一個小區就有500人學鋼琴,但是我們會發現,在班級之中總有那麼一兩個孩子多才多藝,而他們如此的多才多藝,也是因為犧牲了我們玩的時間去學習。所以有些家長就為孩子該不該學鋼琴而爭吵起來,母親會說為了孩子光明的未來必須學鋼琴,但是父親就說這麼多人學鋼琴,長大之後還有誰會去彈鋼琴,想要在數以萬計的人群之中脫穎而出沒有天賦實在是太難了。
  • 203先領受再甘心給予1
    當時雅各在離開他舅舅家的時候說:"如果不是我的神,你早就將我的一切都奪走了。"是不是說實話了?意思就是說"我不管你雅各怎麼折騰,我就一條定律,你敢搶走我的,我就殺了你。"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累不累?永遠你的一生都在爭戰當中。有很多的人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一生都在抓。為什麼這樣拼命靠自己去抓呢?
  • 清華大學副教授:我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在一路的競爭比拼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們雖然外在條件優秀,卻漸漸成為一個「空心人」。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甚至很多孩子由此陷入長期抑鬱的狀態,甚至被診斷為抑鬱症,更為嚴重的還伴有自殘自殺行為。  對此,劉瑜說,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 精英勸看開: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網友:再不濟也是高曉松
    我們得認清一個事實,身為劉瑜和周濓的孩子,本身就不是普通人了,他們的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環境和接收到的資源就已經超過大部分家庭了。 我一直覺得,看開這種話只有在自己得到後才有資格說。換言之,「看開」只能是對於坦然放手而言。
  • 克服「出眾心理」:接受自己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作為一個名人,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而大部分的人都和自己的女兒一樣,並非天賦異稟,但是她/他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而家長的使命應該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因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課。劉瑜的想法和英國《生活課堂》專欄作家不謀而合,來看看這篇叫做《克服「出眾心理」》的文章吧。
  • 難怪九靈元聖甘心當坐騎,你看太乙救苦天尊能給他什麼好處!
    關於《西遊記》,有個問題一直讓人津津樂道,九靈元聖法力如此之強,甚至可以秒殺孫悟空,為何甘心給太乙救苦天尊當坐騎?有人認為,因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實力比九靈元聖更強。我們且不說九靈元聖的實力是否真的只達到了太乙救苦天尊坐騎的水平,即使九靈元聖只有坐騎水平,難道就一定要給太乙救苦天尊當坐騎嗎?西遊世界中,只有坐騎水平的妖怪比比皆是,難道他們都是神仙坐騎?俗話說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一個實力比較平庸的人,也更傾向於在普通人中當頭兒,也不願在優秀群體中當老末,何況九靈元聖這樣的頂級高手?
  • 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告訴你「孩子都是不一樣...
    近日,清華教授的一篇文章「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網上引發很多人共鳴。也有媒體報導,北京警方公布多起報警錄音,家長稱自己的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離家出走了,慶幸最後孩子都找回來了。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扎心現象:「我的孩子是學習上的差生!我的孩子未來或將是一個普通人!」
  • 清華教授支持女兒成為一個普通人?知識分子熬的雞湯,少喝
    她的原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更是得到廣泛轉發。演講中,她提出很多值得思考的內容,說現在無止境的教育軍備賽,是對家庭的傷害,對孩子的傷害;內卷教育,沒完沒了的補習班,令家長和孩子身心俱疲;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認定女兒是普通人,將來開個奶茶店,煎餅店就好了......
  • 問問自己,你快樂嗎?
    遇到自己不喜歡不樂意的事情就只會逃避,我們很快又會陷入一不快樂就想放棄的死循環。也許是因為看穿了如今年輕人的這種通病,來自廣州的歌手陳蕾在創作了一首《出走》鼓勵人們放膽出走以後,又用一曲《你快樂嗎》引發大家的思考:你最近一次覺得快樂是多久前的事?嘗試多次「出走」後有沒有問過自己,「你快樂嗎」?這是一個雖然很簡單但卻並不容易給出內心真實答案的問題。
  • 你眼裡的「普通人」並不是別人眼裡的「普通人」
    你眼裡的「普通人」並不是別人眼裡的「普通人」——張桂梅PK清華大學教授劉瑜最近一段時間,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一段演講視頻在網上很火,她演講的原題目是《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但是被自媒體在發布的時候改成了《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然後視頻被廣泛轉發。
  • 清華女教授劉瑜的演講:她的女兒不可能成為普通人,真信你就輸了
    演講裡的金句「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朋友圈裡,尤其是在為教育而焦慮的家長群裡小小的火爆了一把。截止到今天,就有三個朋友分享了連結給我。這篇演講我也看了,劉瑜的觀點很多,其中一個大意是:現在的教育太瘋狂了,過度教育的軍備競賽坑害了很多孩子,我們還是不能搞應試教育,要搞素質教育,不要讓孩子去殘酷的競爭,要讓孩子快樂一點,不僅要接受,還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