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芳芳 STEAM在線 收錄於話題#教育觀念2個
清華副教授劉渝的一次演講火了,她說她的孩子正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這讓很多人不滿,你眼中的普通人,也是別人眼裡的精英了,可是大家都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她的孩子為什麼沒有成為像父母一樣的精英,而是必然要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呢?這其中的根源是什麼?這對於教育的啟發點又是什麼?家長不甘心怎麼辦?
她孩子的起點的確很高,對很多人來說,高不可攀,具備成為精英的一切外在物質條件。但是孩子卻勢不可擋地要成為普通人,這是為什麼呢?根源就是,這一切都是父母為孩子設計的成才路線,但,這是孩子真心想要的嗎?如果孩子真心不想要父母給她設計的人生,他會成為父母渴望成為的樣子嗎?
Part 1
以前的人生不是自己設計的
以後的人生也不知道如何設計
我有一個朋友,柔柔弱弱的一個女孩子,她的父母親很希望她能成為一個公務員,天天給她灌輸公務員的好,甚至逼迫她,強迫她把工作辭了,在家裡備考公務員,考不上就不允許出門等等。
但她是怎麼做的呢?為了反抗父母的壓迫,為了自由,她偷偷地溜出去,給自己紋了身,在很明顯的身體部位,她說,做了27年的乖小孩,她只想為自己活一次。而那時候,在父母的強迫下,她差不多已經患了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而她的父母親卻沒有在乎過她的感受,只想讓女兒按照自己設計的路線活,還覺得這挺好的。
這是一個令人唏噓的真實事件。而更讓人無語的是,很多985畢業的高材生,自嘲自己是廢物。985畢業,這在很多人眼裡已經具備了精英的光環,等待他們的應該是金燦燦的遠大前程,可是他們自己本人呢,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用,自嘲是廢物,好迷茫的一代啊!他們的學業有成,到底毀了誰?念個985出來,難道就是為了平庸麼?
當然不是。他們乖乖地完成父母規劃的人生路線,成了985的高材生。但卻無法阻止他們平庸的命運,那就是,這並不是他們發自內心真心想要的,他們以前的人生不是自己設計的,以後的路線也不知道該如何設計,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
所以,教育的轉折就是,把生命的主動權還給孩子,教會他去做自己,讓他自己去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尋找自己的樂趣,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一個成年人,喜歡別人對自己指手畫腳,幫自己下決定麼?我想肯定不喜歡,即使別人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你也會非常反感和排斥,有種被剝奪「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權利的感覺。我不要你做主,我要我做主。讓孩子自己來做主,讓他自己去走他自己的路。
讓他自己去走他自己的路,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給予有益的指導,把自己做選擇的方法教給孩子,指導他去選擇,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引導他走正確的路。但不是強求他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思選擇,即使他沒有選擇你所期望的,也要尊重他的選擇。
Part 2
一個人做自己究竟有多重要?
馬雲、牛根生、郭廣昌等一眾企業家,曾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大廈拜訪李嘉誠,並向李嘉誠請教如何把商業做的如此有成就的時候,李嘉誠只說了八個字,就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他一生都在努力的成就自我,即使在獲得輝煌的成就之後,依然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去幫助他人,達到無我的境界。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句至理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你是誰」這個問題也成了哲學史上的首要問題。
有句話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識自己、做自己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因為唯有弄清楚我是誰,才能明白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去成就自己。
一個人不管走過多少的人生路,如果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不是他自己選擇的,他就無法活出他自己的生命來,他也無法真正認識他自己,也無法發揮他自己的優勢,更無法取得屬於他自己的成功。
《千與千尋》裡有一句穿透生命力的話,「只有記得自己的名字,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白龍告訴千尋,一定要記得自己的名字,才能離開這裡。湯婆婆會拿走他們的名字,給他們改名,讓他們做繁重的勞動。一旦忘記自己的名字,就永遠無法離開了。只有記得自己的名字,才能重獲自由,找到回家的路。
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無論怎樣繁重的學業、或者工作,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是誰,都一定要找到自己,認清自己,記得自己是誰,去成就自己。
當下的自己是此岸,未來的自己是彼岸。記住彼岸的方向,努力向對岸遊去,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沒有此岸和彼岸,人生又該往何處去?又怎麼可能會成功呢?
記住自己是誰,無論身在何方,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都可以奮力遊向彼岸,成就自己。
《獅子王》中,辛巴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了父親的去世,滿懷愧疚與痛苦地逃離了榮耀王國,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獅子。但是娜拉找到了他,告訴他,他是未來的獅子王,辛巴並不接受,兩位吵了一架分開了。你看,即使別人告訴你你是誰,你自己內心不認同,還是沒有用的。
後來,狒狒找到了辛巴,把他帶到了湖邊,聽到了父親木法沙的呼喚,並且告訴辛巴說:」Remember who you are,you are my son,the only one true King. 」(記住你是誰,你是我的兒子,唯一真正的國王)父親的聲音喚醒了他內心的自我意識,給了他重新找會自己的勇氣和力量,他終於回去挑戰刀疤,奪回了榮耀國國王的地位。
這就是自我的力量,找回自己的力量。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生活在如牢籠一般的大山裡,還經常會被哥哥肖恩不問青紅皂白地暴打。在一次被暴力時,回家的另一位哥哥泰勒將她解救出來,問她是否考慮出去讀書遠離大山。肖恩是塔拉黑暗生命中的一束光,塔拉緊緊地跟隨這束光,通過自己刻苦努力的自學,考上了楊百翰大學。
隨後塔拉在2009年又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8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很難想像,一個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的人,竟然能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她寫的書的名字說明了一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句話出自於《聖經》,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每個人都應該像鳥兒一樣,擁有追求自己的自由,應該努力的飛向自己的山頭,飛向自己的未來。
Part 3
如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說過:你認識你的臉孔,因為你經常從鏡子裡看到它。此刻有一面鏡子,在其中你能夠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裡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覺、動機、嗜好、衝動及恐懼。這面鏡子就是關係的鏡子:你與父母之間的鏡子,你與老師之間的鏡子,你與河流、樹木、地球之間的鏡子,你與自己思想之間的鏡子。
自我認知可以通過自我了解、他人評價、社會反饋、反省總結等方法來認識自己。但孩子因為年紀小,認知能力水平較低,就需要家長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來認識自己。
孩子對自己的判斷最初往往是從父母那得到的。他們會把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的要求加以對比,形成內部的同一感,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作為權威,總是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旦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漠視、沒有反饋、評價太低,或冷嘲熱諷等,都會導致孩子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導致退縮性人格。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要把握好控制和放任、溫暖和冷漠的「度」。
這裡推薦幾條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方法,供各位家長們參考借鑑,具體還需要大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
(1)父母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對自己進行積極、正確、客觀的評價,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會有短處或不足。要教育孩子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望。告訴孩子子,有時社會評價一個人不一定是正確的。比如,牛頓和愛因斯坦小時候都曾被人們稱為「笨」孩子,可是他們後來都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
(2)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往往認識不足,有時可能會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導致失敗,從而客易產生自卑情緒。父母要引導孩子量力而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應符合其身心發展的特點。鍛鍊孩子堅強的意志同樣很重要。要讓孩子具備別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把失敗和挫折變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3)鼓勵孩子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比如,晚上睡前和孩子一起簡單回顧一天的活動,反省做得滿意的地方和不滿意的地方。在這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做示範,先對自己的某些事情進行反省,比如告訴孩子「我也許應該換一種方式來做這件事情」,孩子可以學習到以類似的方式內省。父母不要總是在給孩子評價,當孩子完成某件事情,試試讓他來談談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比父母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情。
(4)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和孩子的聊天中,我們可以和他交流哪些事情是他最喜歡的,最煩惱的,最不開心和最有成就感的。在孩子看電視、看電影和接觸到各類信息時,交流他的感受。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同時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總結和歸納他的感受。這能讓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逐漸地他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進行選擇。
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是一個美麗的旅程。
孩子們在這個旅程的起點躍躍欲試,而我們也同樣在這個旅程中。讓我們就在這樣的攙扶中,一面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一面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人生的過程。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後臺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原標題:《自己的孩子將成為普通人,你甘心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