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譯言 譯言
譯言·譯眼看世界
11月1日,著名暢銷書作家、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進行了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在這個看似高深難懂的教育議題上,她用一些接地氣的例子傳達了自己的理念。
作為一名母親,她在演講中提到現在孩子普遍的焦慮、抑鬱症、空心病等問題,還有育兒重擔由女性承擔的後果。她試圖論證,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人選擇「放棄成功」,也未必是壞事。作為一個名人,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而大部分的人都和自己的女兒一樣,並非天賦異稟,但是她/他的興趣、愛好、個性,都有自己的獨特性。而家長的使命應該是:沿著孩子的這種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因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課。
劉瑜的想法和英國《生活課堂》專欄作家不謀而合,來看看這篇叫做《克服「出眾心理」》的文章吧。
01
崩潰可能是一次情緒復健
有這樣一個問題,它相當簡單,卻與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直接相關:你的童年經歷是否讓你覺得,總的來說自己是個還不錯的人?還是說人生的某個階段讓你有了這樣的想法:你需要與眾不同才能在這個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換句話講,你現在是否對自己已有的地位和狀態感到滿足? 還是說你變成了一個焦慮的成功追求者,表面風光無限,卻是在對「平庸」的恐懼和羞愧感的裹挾下發足狂奔。
大約20%的人都曾處在後面這種不舒服的狀態:要麼拒絕對任何事情表示滿足,要麼因為成功的機率很小,就悲觀地認定自己必然是「失敗者」。在學校裡,我們可能非常努力,不是因為我們被那些學科所吸引,而是被動地努力上進,即便在當時我們並不知道為何要這麼做。學習變成了一種「軍備競賽」:我們只知道我們必須每天晚上複習,必須在班上名列前茅才是正確的。儘管我們在某一時刻可能並不出眾,但卻幾乎每時每刻都處在要變得「出眾」的壓力下。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童年時的故事:父母需要我們與眾不同——無論是在智力、長相還是與人相處方面——來幫助在社會中沉浮和掙扎的他們實現自我價值。孩子需要有所成就,不能得過且過,但在規劃那些關於未來的宏偉藍圖時,他們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卻從來不被考慮。父母在他們的世界裡很痛苦: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正在與抑鬱症作鬥爭、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絕望或憤怒、又也許正受到配偶的折磨……而這個孩子的使命,就是貢獻出他自己,從而讓一切變得更好。
從這個角度看來,「成就」似乎變得很奇怪,它不是報紙告訴我們的那樣,而是更像是一種精神疾病。那些建起摩天大樓的人,那些寫暢銷書的人,那些在舞臺上表演的人,那些成為合伙人的人,實際上可能是心理上不太健康的人;而那些能夠享受平凡生活的人,也就是對現狀感到心滿意足的「平庸之才」,實際上可能是情感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貴族」、心靈上的「領袖」。這個世界因而可以這樣劃分:一部分人選擇平庸,卻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而另一部分人選擇逼自己一把,最終有所成就。
然而後者卻很有可能面臨情緒崩潰。突然之間,在多年的成就滿滿的生活之後,他們突然不願起床了。他們陷入了深深的沮喪之中。他們會產生極度的社交恐懼。他們拒絕吃東西。他們說話含糊不清。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在日常生活的車輪上戳了一個大洞,將自己暫時地藏在裡面。
情緒崩潰或許不單是一種突發的瘋狂或情緒障礙,而是我們想要放手一搏,將自己調節到一個健康的狀態。它是我們腦中長期以來被束縛的一部分潛在思想強制更新另一部分思想的過程,也是自我理解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只不過大多數時候,我們沒有膽量去完成這件事。用一種比較矛盾的表達方式來說,這是一種嘗試,試圖通過生病的方式來迅速恢復健康。
在生病的狀態下,我們可能會「聰明地」放棄一份高壓卻無法帶來快樂的職業。我們可能努力減少我們的承諾和付出。我們也許是在試圖擺脫別人的期望,因為這些期望對我們來說往往是殘酷而荒謬的。
02
普通≠失敗
可以肯定的是,在集體層面上,我們的社會缺乏對美好的普通人形象的正向宣傳。大家往往把「普通」和「失敗」聯繫在一起。我們認為平凡得沒有漣漪的生活是走投無路的失敗者才會選擇的道路。我們無情地把「優秀」作扁平化解釋:身處世界的中心——無論是在大都市裡,還是在萬人聚焦的舞臺上。我們不喜歡秋天的成熟,也不喜歡欲望的潮起潮落後隨之而來的平靜。但我們卻忽視了一點:世界沒有中心,或者更確切地說,世界中心其實就是自己。
偶爾會有一些藝術家的創作提及這種平凡智慧。17世紀50年代末,荷蘭藝術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一幅名為《小街》的畫,挑戰人們普遍崇尚成功的價值體系。
(譯言君按:這幅畫繪於 1657-1658年,展示的是代爾夫特幽深巷道的街景,畫面十分稀鬆平常。事實上,《小街》的主題正如那你所能理解到的那樣毫無浪漫氣息,都是關於日常雜務。Athony Balley在他關於維米爾的書中所提到:女人們進行著她們日常勞動以維持她們的世界運轉,這樣描繪的圖像與建築細節結合起來,傳達出一種更具大局的信息:「 時間在這一刻停滯,並由此生出一種永恆之感。這似乎才是維米爾的重要主題。另外,磚牆與砂漿之上歲月的痕跡清晰可見。而那些細碎事實因為無法回答,而支撐著我們脆弱而短暫的存在)
畢竟,成功也許僅僅是在家裡,在簡樸的街道上,和孩子們一起度過一個安靜的下午。在契訶夫或雷蒙德•卡佛的小說中,在鮑勃•迪倫的《被遺忘的時光》中,在託馬斯•瓊斯的《那不勒斯的一堵牆》中,在埃裡克·侯麥的電影《勒人耶弗》中,你都能發現類似的觀點。
然而,大多數電影、廣告、歌曲和文章並不是這樣想的,它們不斷向我們展示其他事物的魅力:跑車、熱帶島嶼度假、聲名、崇高的命運、頭等艙航空旅行和忙碌。這些事物有時確實充滿吸引力,但日積月累的宣傳是在無形中向我們灌輸這樣一種觀念:我們自己的平凡生活是毫無價值的。
其實,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需要不同的技巧,也會帶來巨大的歡樂和價值:把孩子培養成獨立且人格健全的人;多年來與伴侶保持良好的關係;讓家裡變得井井有條;有很多早睡的夜晚;負責任地、愉快地完成一份不太令人興奮或報酬不高的工作;正確地傾聽他人;不對生活中的矛盾和屈服感到憤怒……
當我們學會不帶偏見或自我懷疑地看待這些問題時,我們就已經擁有了自我欣賞的財富。就如同當我們真的努力達到了別人的期望後,就會發現,生活中真正的奢侈品可能只是簡單、安靜、脆弱的友誼,沒有觀眾的創造力,沒有太多希望或絕望的愛,熱水浴和乾果,核桃和黑巧克力。
原文連結:
https://www.theschooloflife.com/thebookoflife/overcoming-the-need-to-be-exceptional/
原文標題: Overcoming the Need to Be Exceptional
原文作者: the School of Life
譯者: Jiangfan
版權說明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連結。商業合作請聯繫editor@yeeyan.com
原標題:《克服「出眾心理」:接受自己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