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忍辱,並非忍氣吞聲,而是這個答案,別搞錯了

2020-12-22 千面略懂先生

「忍辱」究竟是什麼意思,至今為止人們還是弄不清,道不明。「忍辱」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強撐違逆,硬吞苦果,忍耐羞辱

所謂「忍字心頭一把刀」,一個人如果不能忍受違逆之事,那麼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行為,甚至一個眼神,都能激發內心的嗔怒,容易因一時憤慨,釀下大禍。

現實中很多血氣方剛的人,時常秉承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處事原則。

他們一致認為「忍辱」就是懦弱、退縮的代表,故而十分蔑視「忍辱」的行為。這種見地顯然是十分片面膚淺的。

事實上,「忍辱」才是人生真正的「勸世之方」

昔日我曾受某寺廟主持邀請,參加了一場名為「以忍為力」的主題法會,在開示過程中,那位主持將「忍」視為一種道德修養,是信眾修持菩薩道所必修的科目之一,更是每個人必須擁有的能安於實相、敢於擔當、善於化解的無上智慧。

「不忍」容易觸犯「五毒」,即「貪嗔痴疑慢」,見不得他人利好,受不了別人挑釁,心胸小,容不得別人一點過失。

由「怨恨惱怒煩」誘發出「憂思驚恐悲」,身心俱疲,誘發疾病,這便是「不忍」所帶來的果報,其危害不容小覷。

忍辱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人要胸懷寬廣,有「海納百川,山承萬物」的雅量,才能身心健康,平和喜樂,否則因不忍而自招煩惱,那才是真正的騎虎難下,求福無門了。

01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

每逢提及「辱」字,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羞辱、侮辱、恥辱」這些帶有貶義的詞語。

認為別人欺負自己、打自己、嘲諷自己,總之對自己有各種不利好的行為,那就算是在「辱」自己。

這是世俗對於「辱」的認知,那麼佛家是如何看待「辱」的呢?

從佛法角度來講,「辱」並非單純指身心遭受傷害。而是「一切不如意,受一切痛苦」都是辱。

譬如:生老病死給人帶來了煩惱,這便是來自自然規律的「辱」;事業上「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讓自己心力憔悴,飽受精神折磨,這便是生活給予自己的「辱」。

這些「辱」固然難堪忍,但是靠發脾氣,宣洩情緒就能消除負面影響嗎?顯然不能。

我們生在娑婆世界,即是苦樂善惡,各自參半,面對那些不好的事情,光是一念嗔怨,只會雪上加霜,火上澆油,讓事態越來越難以收拾,徒增不必要的麻煩。

面對不堪,唯有忍辱,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也不是讓我們忍氣吞聲,甘為違逆的「階下囚」,而是在忍辱過程中修煉自己的心,靜心,平常心,隨緣心

要想求得內心寧靜祥和,沒有不平之氣,沒有煩惱,就要學會忍辱。忍辱,才能成就自己,「萬毒不侵」。

忍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忍到「忍辱」成了身體裡的潛意識和習慣,才會真正的解脫自己,得到思想道德上的成就,進一步達到智慧的升華,讓自己到達離苦得樂的彼岸。

相關焦點

  • 佛教:忍辱的六大境界
    佛門有忍辱這個修行法門,人能夠忍辱就離開貪嗔痴妄念,就沒有痛苦煩惱,修忍辱是菩薩成佛必經之道,也是我們凡夫在當世生活是否得到安樂的重要修行手。須菩提尊者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你叫他坐,他就不站;你要他立,他就絕對不坐,這不是懦弱,這是忍的力量。《金剛經》中,佛陀說他自己作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割截身體,他都不生氣,他所表現的正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行功夫。所以,成佛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福慧俱全,這就是佛陀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相好從那裡來呢?都是從忍中修來的啊!
  • 佛緣專欄:【忍辱的修持】
    佛教的忍辱修持,並不是單純的容忍或忍受,而是令心擁有超越的力量,使自己不受情緒的困擾。忍辱帶給我們利己利他的強大力量,也是我們趨向自在解脫的要素之一。苦難和問題也是一種增上緣,但是,並不表示我們必須自找問題虐待自己,而是面對苦難時,還可以自我體會其他許多優良素質。苦難折服高傲,使人更謙卑,會升起慈悲心,更懂得憐憫別人的苦難。就如一個人患上某種疾病,自然就會對其他同病患者產生同病相憐之心。當自己老了,就會理解年老者的痛苦。
  • 佛教:念《心經》中的咒,究竟有多大成就?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咒的,尤其是後來的大乘佛教,甚至把咒當成佛的真言和總持。可見,咒在佛教之中的重要地位。答案是《心經》中的咒,即:「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佛在《心經》中說道:
  • 佛教: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
    佛教:遇到惡人時,心中牢記佛的一句話,瞬間把怒氣轉為福報。佛說人與人的關係有四種,即「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無論是夫妻兒女,親戚朋友,總是這四種關係。緣的淺深不同,緣結得深的,就變成一家人;緣淺一點的,就是親戚朋友;如果沒有緣,那就是陌生人。
  • 阿旺上師:我們一般的人修行,忍辱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正法消除逆緣比較痛苦,在這個過程當中經常懺悔,自己的心量要打開一些,要包容父母,這個很重要。我們一般的人修行,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家裡老公打你要修忍辱,當作冤親債主來的,前世你欠了老公,今世還給你了。你要忍辱,不要生氣,你開心地忍下去,業障消掉了他會好起來。什麼時候業障消了就好起來了。
  • 別搞錯了,她們是這個意思
    可能很多男人都會對女人這樣的叫法很反感,畢竟男人和女人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所以男人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當女人喊你「哥哥」,也就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嬌弱,然而這樣的女人還很可愛,在現實生活中,你要是遇到了這樣的女人,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 佛教:有3種所謂的「善行」,不但無功德,而且危害很大
    佛教的本質是一種教育的體系,教育人們認知宇宙和人生的真理。通過學習和修持佛陀宣講的佛法,了知真相,找到解脫之門。真正的學佛即是「善行」,然而有的人表面上是在學佛,其實有所曲解,這不但不是善行,反而有害。以下3種行為,需要慎重對待。
  • 勤修忍辱波羅蜜,是成就八正道的善因
    宗喀巴大師,曾勤修忍辱波羅蜜修學佛法,需要有慈悲濟世的寬容,思惟空性的智慧,精進有為的進取,也要有安忍的修為。說起安忍,在漢文佛經中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忍辱」,許多人在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一聽說學佛要忍辱,就會特別的排斥,因為生活之中本來就有許多難過的事情,為了尋求內心的清淨才來到佛門,怎料想進了佛門就要去忍辱?其實佛門的忍辱,是有智慧的修持,而不是一昧地煎熬忍受。
  • 易經提醒:人際交往中別得罪這三種人,寧可忍氣吞聲,也別有過節
    易經提醒:人際交往中別得罪這三種人,寧可忍氣吞聲,也別有過節人生在世,總得與旁人打交道,但並不是每一次人際交往,都能圓滿收場。遇上三觀不同者,話不投機者,徇私偏向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立場和利益,很多時候你不得不與其爭辯,甚至是翻臉。
  • 別再愚痴無知了
    佛教講因果循環,我們都知道因果關係。當然,我們也知道六道輪迴是可怕的。世俗法和佛教法是有區別的。有弟子認為,在這六道輪迴中,畜生道的生命時間最短,雖然畜生道它們的生命很短,卻很難擺脫畜生道的軀體。今天的主題是告訴大家,我們學習佛教,要有一個關鍵的問題要糾正。大多數人用世間法來理解佛教,但事實上,學習佛教應該用出世間法來理解世間。大多數人學佛沒有進步,都是因為找不到這個方法!讓我們來談談佛經中記載的「鬼道」。對我們來說,一天等於一個月。因此,在農曆正月十五,我們需要供養鬼道。
  • 佛教:「布施」的究竟含義
    佛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說的並不是具體數字,而是形容修行的方法很多,為了教學的方便,佛陀將它歸納為六大類,就是佛門常說的「六度萬行」。這六大類再歸納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布施」。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布施的含義。
  • 佛教中,四相是什麼?為何說還有四相的人,並非菩薩呢?
    在佛教之中,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為什麼說它這麼重要呢?因為它是判斷修行之人是否有所成就的標準。這個概念就是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共四相。那麼,如何理解這四相呢?第三相是眾生相,因為有了對待他人之相,而他人並不只是一人,而是多人,因而也稱為眾生相。
  • 佛教中「三界六道」和「解脫果」的關係
    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是什麼呢?以現代的觀點來說,就相當於是我們的世界觀。佛教的世界觀認為,眾生皆是生活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無量劫以來,眾生皆在這裡面生死相續,不斷輪迴。相反三善道中,若能夠清靜持戒,斷嗔忍辱,時時刻刻進行修持,證到相應的果位(初果、二果),就能夠得到相應的解脫。
  • 佛教:念誦六字真言,其意義是什麼?
    觀世音菩薩像據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位名叫除蓋障的菩薩,懇求釋迦牟尼傳授六字大明咒,佛告訴他,這個咒並不是他的發明,而是從蓮花象王佛那裡學到的,他說當年蓮花象王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謁見阿彌陀佛時也就是說,六字真言這個咒語,是釋迦牟尼佛還未成佛之前,就曾學會並深懂得此咒的真義,在他成佛之後,也曾在多個場合傳授此咒。由此可見,六字真言這個咒有多麼重要。
  • 佛教:什麼叫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難道有人辱罵自己也要忍嗎
    這個就是對忍辱這個法相的理解——解釋什麼叫忍。這個忍,有三種忍,一個生忍,一個是法忍,一個是無生法忍。什麼叫生忍?生忍就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眾生本具的這種忍辱性。眾生本來具備一種忍辱的本性,就是與生俱來的這種忍辱,比如說媽媽對兒子的這種忍辱,親人對親人之間的忍辱。
  • 為何「上座部佛教」在東南亞紮根,而大乘佛教衰退,有這4點原因
    有這樣的說法:公元一世紀時,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在斯裡蘭卡十分流行。但今天我們見到的斯裡蘭卡,卻是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社會。這個轉變是怎樣形成的?是什麼因素導致上座部佛教在東南亞紮根?上座部佛教如何在東南亞紮根說大乘佛教於公元一世紀在斯裡蘭卡流行是不對的。
  • 很多人一直搞錯了,這次千萬別再弄錯啦!
    答案當然是按陽曆來看的。農曆是屬於我們國家獨有的一種傳統曆法,而星座學來源於古巴比倫的佔星學。很多人用農曆來看自己是什麼星座,所以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正確方法是用你出生時的陽曆時間來看你的星座。
  • 佛教: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其中含義,你知道嗎?
    我國佛教信仰人數非常多,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節日,許多信眾往往都會選擇到寺院裡燒炷香、禮佛供養,以廣作功德,得佛菩薩慈悲護佑和加持。我們如果經常到寺院,會發現佛教裡有一句出現頻率最高的話,那便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常常出現在寺院的牆壁上,殿堂內的黃色幡布上,佛菩薩寶像前,等等,甚至僧眾之間見面打招呼也會用上這一句話。
  • 揭秘佛教四大菩薩坐騎的名稱及含義
    四大菩薩座騎含義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而這四位菩薩的坐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象徵的含義也有區別。比如,文殊菩薩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文殊菩薩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下面一起來看佛教四大菩薩的坐騎分別是什麼及其含義。文殊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