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究竟是什麼意思,至今為止人們還是弄不清,道不明。「忍辱」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強撐違逆,硬吞苦果,忍耐羞辱。
所謂「忍字心頭一把刀」,一個人如果不能忍受違逆之事,那麼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行為,甚至一個眼神,都能激發內心的嗔怒,容易因一時憤慨,釀下大禍。
現實中很多血氣方剛的人,時常秉承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處事原則。
他們一致認為「忍辱」就是懦弱、退縮的代表,故而十分蔑視「忍辱」的行為。這種見地顯然是十分片面膚淺的。
事實上,「忍辱」才是人生真正的「勸世之方」。
昔日我曾受某寺廟主持邀請,參加了一場名為「以忍為力」的主題法會,在開示過程中,那位主持將「忍」視為一種道德修養,是信眾修持菩薩道所必修的科目之一,更是每個人必須擁有的能安於實相、敢於擔當、善於化解的無上智慧。
「不忍」容易觸犯「五毒」,即「貪嗔痴疑慢」,見不得他人利好,受不了別人挑釁,心胸小,容不得別人一點過失。
由「怨恨惱怒煩」誘發出「憂思驚恐悲」,身心俱疲,誘發疾病,這便是「不忍」所帶來的果報,其危害不容小覷。
忍辱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人要胸懷寬廣,有「海納百川,山承萬物」的雅量,才能身心健康,平和喜樂,否則因不忍而自招煩惱,那才是真正的騎虎難下,求福無門了。
01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
每逢提及「辱」字,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羞辱、侮辱、恥辱」這些帶有貶義的詞語。
認為別人欺負自己、打自己、嘲諷自己,總之對自己有各種不利好的行為,那就算是在「辱」自己。
這是世俗對於「辱」的認知,那麼佛家是如何看待「辱」的呢?
從佛法角度來講,「辱」並非單純指身心遭受傷害。而是「一切不如意,受一切痛苦」都是辱。
譬如:生老病死給人帶來了煩惱,這便是來自自然規律的「辱」;事業上「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讓自己心力憔悴,飽受精神折磨,這便是生活給予自己的「辱」。
這些「辱」固然難堪忍,但是靠發脾氣,宣洩情緒就能消除負面影響嗎?顯然不能。
我們生在娑婆世界,即是苦樂善惡,各自參半,面對那些不好的事情,光是一念嗔怨,只會雪上加霜,火上澆油,讓事態越來越難以收拾,徒增不必要的麻煩。
面對不堪,唯有忍辱,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也不是讓我們忍氣吞聲,甘為違逆的「階下囚」,而是在忍辱過程中修煉自己的心,靜心,平常心,隨緣心。
要想求得內心寧靜祥和,沒有不平之氣,沒有煩惱,就要學會忍辱。忍辱,才能成就自己,「萬毒不侵」。
忍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忍到「忍辱」成了身體裡的潛意識和習慣,才會真正的解脫自己,得到思想道德上的成就,進一步達到智慧的升華,讓自己到達離苦得樂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