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職工作做得好,誰還管你私生活?貞觀長歌下李世民的表裡不一

2020-12-14 歷史真鑑

在上千年的封建時代。我國湧現了很多英明的君主,也湧現了很多昏庸的君主。然而論個人成就誰都比不過今天本文要說的這位皇帝。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想必沒有人會不知道他的生平事跡,他最為著名的事跡就是他在還是秦王的時候,在玄武門這個地方發動政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然而在史上卻並沒有人說過李世民的一點壞話,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筆者將從李世民的生平來講述一下,為何李世民殺兄屠弟奪取皇位,卻並沒有人說過他悖逆人倫的事情。

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李世民這個人從小就非常大膽聰明,且勤奮好學,禮賢下士。他出生於公元598年12月,他的父親也是隋朝時代的封疆大吏李淵,母親是北周的皇族,可謂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據說李世民四歲的時候,有一位民間的道士給他算了一卦,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能夠濟世安民,於是李淵便給他起名叫做世民。公元前617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紛紛向隋朝進攻。此時李淵作為太原的鎮守官員,拿不定主意是向隋朝造反還是保護隋朝,李世民勸他說:現在天下大亂,兵強馬壯的人才能坐天子。隋煬帝暴虐昏庸,就算您在這個時候能夠保衛隋朝的江山,他平定叛亂之後也不會對您加官進爵,不如趁亂世能夠分一杯羹。李淵聽後堅定了造反的信心。於晉陽這個地方開始動員軍隊向隋朝進攻。公元618年,李淵在太原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秦王。

李世民,從小就有一身好武藝,他經常在戰場上一馬當先,率領千軍萬馬向敵人進行進攻,甚至還親手殺敵。有一次在太原城下,李世民衝入敵陣,雙手持刀砍向敵軍,最後袖子都被敵人的血給塞滿了。

唐朝建立之後,疆土還非常的狹小,並沒有統一天下,此時地方上還存在很多軍閥和割據勢力。李世民便經常率軍出徵平定天下,他徵伐的軍閥不計其數,有的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在他帳下誓死效忠,從此李世民的聲望到達了頂點。由於他已經是秦王兼大將軍,李淵無法再封官,他只能批准他開啟天策府,能夠自己評定管理,有自己獨特的官僚體系。

玄武門之變

李淵能夠在太原起兵到後來稱帝,都是得益於李世民的建議,李淵據說曾經答應過李世民稱帝之後封李世民為太子,將自己的江山都傳給他。但是李世淵在建立唐朝之後,卻對自己的兒子食言而肥,沒有封李世民為太子,只當了一個秦王和天策上將軍。封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對此當然是不滿的,但是對李世民後來修改的史書上記載,李世民對此事並無怨言。

皇太子李建成對自己的這個野心勃勃並且戰功卓著的弟弟非常忌憚,他手下的大臣也對李世民方面的大臣互相攻擊,互相傾軋。並多次下毒準備殺死李世民,但由於李世民運氣好都躲過了這些暗殺。

最終有一次李建成想要控制李世民的軍權,並且派兵殺死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消息之後和手下中心的幕僚商量了一下,便決定先發制人,從此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的後續我們就不多說了,因為這件事情很多讀者都耳熟能詳,從此李世民就成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舊唐書》:

「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貞觀之治

前文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李世民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並且逼自己的父親退位,但是史書上並沒有對李世民此舉有過多的非議,這是為什麼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是李世民作為皇帝做得實在是非常優秀。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到處都是割據軍閥,山賊盜寇,百姓民不聊生,人口急劇下降,在隋朝末年全國只有200萬戶。李世民作為皇帝,下令民間修生養息,自己的衣食起居也都是非常簡樸,號召全國官員崇尚簡樸,摒棄奢華。並且下令在民間查訪逃亡的流民,遣送回原籍,使民間的戶口大增,每年的財政收入也增加了許多。

在歷史上所有的明君幾乎做的事情都差不多,無非都是崇尚節儉與民休養生息,減輕民眾身上的負擔。如果李世民只是做到了這一點的話,他還不能說是一名合格的千古一帝。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族採取很多軍事行動,平定了突厥等多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於是唐朝的國力和威望在國際上也是水漲船高的。其中最著名的軍事行動就是李世民消滅高句麗,有人說高句麗這個地方非常狹小,人員也並不是特別多,為什麼隋唐兩代的皇帝都要急著消滅它呢?其實則不然,雖然現在的國土只有一點,而且高句麗和現在的朝鮮半島並不是一回事。在隋唐時期,高句麗是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大國,它的版圖囊括了今天的東北三省,甚至已經到了華北平原。李世民有一句著名的話說得好:今日不取,必為子孫的禍患。因為高句麗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個超級大國,如果不趁著現在的皇帝是一個明君,國力強盛消滅它,將來如果子孫有才能不夠英明的皇帝繼位,國力再不夠強盛的話,這個外族政權就會變成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

李世民在軍事上取得的成就,還有就是消滅了突厥人,並且將突厥的可汗抓到長安城。這回可汗被消滅之後,並沒有對李世民有怨恨之心,反而自願每天晚上位李世民站崗守夜。在宮廷宴會上還經常為李世民起舞,這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無法想像川普在人民大會堂為中國的官員們翩翩起舞的景象。

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男主人公玄裝,就是李世民時代出現的大德高僧。當然李世民並沒有和玄裝結拜兄弟,玄裝取經也不是李世民派遣的。總而言之,在李世民統治中國的時代,不管是軍事,政治,外交以及民族自信都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

李世民作為皇帝,他治下的百姓負擔極小,而且民間的經濟非常發達,使得百姓幸福感爆棚。自古以來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皇帝並不多,因此百姓非常愛戴這位皇帝。對於他殺兄屠弟這件事也只不過是他們家的家事,與百姓富足的生活無關,因此百姓並沒有太多詬病這位皇帝。由此看來,只要能夠讓人民群眾得到幸福。百姓們是不會關心這位統治者私生活是怎樣的。

參考資料:

《舊唐書》《新唐書》《隋唐史》

相關焦點

  • 11年前的《貞觀長歌》隱藏了許多明星,除了聶遠,你認出唐嫣了嗎
    11年前的《貞觀長歌》隱藏了許多明星,除了聶遠,你認出唐嫣了嗎電視劇《貞觀長歌》是一部長篇古裝歷史劇,於2007年首播,講述唐太宗在位
  • 11年前的《貞觀長歌》隱藏這麼多大牌明星,你認出唐嫣了嗎?
    說起歷史正劇,不知道大家還記得《貞觀長歌》嗎?這部11年前的老劇的口碑挺不錯的,劇情也很有看點。如今再看,估計你會感嘆原來這部劇隱藏了這麼多明星大咖,你還記得哪幾位?1、唐嫣《貞觀長歌》是唐嫣剛進入演藝圈時拍的古裝劇。拍攝《貞觀長歌》的時候,唐嫣還沒大學畢業呢。那時的唐嫣還只是新人,她在劇中演的採磯這一角色戲份並不太多。
  • 孤獨的岑文本,幹了十幾年中書侍郎,再不轉正李世民都不好意思了
    《貞觀長歌》李世民盛讚岑文本 岑文本做官太小心謹慎,這點在《貞觀長歌》中編劇給予無限的擴大,尤其是結局那段君臣對白看得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
  • 長孫皇后,李世民「貞觀之治」背後的女人
    一提起盛唐景象,人們自然會想到歷代帝王中享譽甚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並聯想到輔佐他的名臣良相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徵、褚遂良等等,卻往往忽略了被李世民稱為「良佐」的長孫皇后。貞觀八年的時候,長孫皇后跟隨李世民出巡,路上感染風寒,引發了舊疾,隨後調養時病情也不見好轉。長孫皇后認為人的生死是天理命數,不能由人力幹擾,且自己一生並未做過有損德義之事,所以並不同意祈福。
  • 貞觀初年的五位宰相,一個被李世民逼死,另外四個被李世民侮辱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迫於形勢,有條件退位為太上皇。李淵退位的條件,是保留武德朝的一批宰相,以此維繫在朝中的存在感。 李世民根基不穩,不能和父皇翻臉,就接受了父皇的條件。貞觀初年,朝中的宰相班底,保留了武德朝的裴寂、宇文士及、陳叔達、蕭瑀、封德彝。
  • 李世民到底有多強?
    虎牢關大戰之後的李世民早已是天下第一人,功高蓋世,李建成可以和當時的「天下第一人」相提並論嗎?在這個基礎上,玄武門之變就是必然,不是因為他和李建成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而是太子和天策上將根本不能共存,李世民不殺兄弟,兄弟就要殺李世民。
  • 四本精品歷史小說,每本都展示了唐朝盛世,讓我們一品貞觀盛世
    起點精品歷史小說分享(十七):精挑細選4本幾百萬字完本歷史小說,主角百變騷套路不斷,精彩好故事果斷收藏大家好,本次小S花了大力氣,把起點所有的精品書都整理了一遍,準備做一檔起點精品小說分享,第一部分會先涉及到玄幻、仙俠、都市、歷史。所以如果本期沒有符合你口味的小說也別急,關注我!
  • 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漸漸地,房玄齡的為政也讓李世民不滿意。公元629年4月,李世民在群臣面前公開批評宰相的工作,他非常生氣地說:「你們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應該負起責任來,做得好的要表揚,做得差的要懲罰,不能做老好人,我在你們的報告中看不到誰幹得好誰幹得差,如果這樣,我們還要人才做什麼?」房玄齡唯有叩首道歉。
  •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其時年號為「貞觀」 ,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所以,他統治的這一時期史稱「貞觀之治」。後世之人一直認為: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 李世民曾在遼陽城下背土填溝
    唐代瓦當碎片大面積的散布反映了當年平定遼東時戰鬥的慘烈,它還見證了遼陽城下,唐太宗李世民為鼓舞士氣,和士兵一起負土填塹的歷史事件。聽到這裡,李世民說:「誠然。但一慮之失而尤之,後誰為我計者?」他認為李勣講得對,並且認為一而再地錯過良機,以後誰還會再為國家出謀劃策?於是決定親自徵討遼東。為了保證東徵順利,李世民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
  • 李世民問李靖劉邦劉秀誰厲害,為啥李靖說劉秀遠勝劉邦?
    李靖之所以會帶劉秀遠勝劉邦,就是對李世民說,皇上我知道了,我應該退位讓賢了。那麼為什麼李世民會拿劉邦、劉秀來暗示李靖呢?實際上這和韓信的結局,雲臺二十八將的結局是息息相關的。不知進退、終得禍患。徒用千金酬一飯,不知明哲重防身,這就是韓信最後悲劇的一個縮寫。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一、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溝通是什麼方式?長孫皇后做為李世民後宮的管理者,她對貞觀之治的貢獻,和李世民身邊的文武大臣們不同,既不是躍馬提槍,也不是改革弊政,更不是縱論天下,而是不失時機而巧妙的進諫。長孫皇后對李世民說,你現在遇到的這件事,春秋時期曾經發生過,當年齊景公也因為馬死了要殺養馬人,當著齊景公的面,上大夫晏子對養馬人說他犯了三重罪,養馬而使馬死,是一重罪;惹得齊景公因為馬死而殺你,使得百姓們對齊景公產生怨恨,這是犯的第二重罪;這件事傳到諸侯國那裡,讓諸侯看不起齊國,這是犯的第三重罪。
  •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麼樣了?
    所以李承乾做得最荒唐的事就是逼宮謀反,他的謀反卻是李世民一手造成!我們來看看李世民是如何對待李承乾的。李世民對待李承乾——愛之深責之切!不單是李世民喜歡自己的嫡長子,李淵對李承乾也是疼愛有加,剛出身沒多久就被封為恆山王,賜名承乾。5歲的時候被封中山王,此時玄武門之變還未發生,這也是對李世民的恩賜!
  •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為何51歲時突然暴斃?
    站在他的角度來講是這樣的,一生「以少敗多」,大唐當年尚紛亂,他都能理順整個中原和半個亞洲,而貞觀十九年的唐朝已經很強了,但卻拿不下隋朝時就一直在砍的高句麗。李世民離開高句麗後,高句麗王族鬆了一口氣,高句麗人民依依不捨...。在高句麗以低戰損打得敵方哭爹喊娘,但李世民卻說了一句,如果魏徵還在,就不會讓我來打這戰了。
  • 佛品西遊|唐王遊地府,小小判官受誰指使給李世民加陽壽20年?
    太搞笑了吧,既然是要審案,哪有還沒有審,就把案子結了,還把原告給轉生了的?這還怎麼對案?說明所謂三曹對案根本就是藉口,把太宗合法下地府才是目的。而佛教小乘宗只注重個人內修,大乘教法卻主張修行者須超度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救世精神,正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所以,崔判官在送唐王還魂的時候,再三囑咐:「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陰司裡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後代綿長,江山永固。」
  • 歷史謎團:渭水之盟,除了李世民房玄齡和高士廉,還有三人是誰?
    《資治通鑑》只提到了李世民、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三人,那麼還有三個人是誰?渭水之盟,和李世民同行的是哪五個人?兩個文臣,三個武將,我們一一來看一下。《資治通鑑》記載:「(貞觀七年)八月,乙丑,左屯衛大將軍譙敬公周範卒。上行幸,常令範與房玄齡居守。範為人忠篤嚴正,疾甚,不肯出外,竟終於內省,與玄齡相抱而訣曰:"所恨不獲再奉聖顏!」周紹範最後官居左屯衛大將軍,李世民外出他和房玄齡共同執掌中樞,可見他絕對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渭水之盟李世民讓他隨行並不令人意外。
  • 李世民納妃,聽聞妃子已訂婚,新郎說:我們沒訂婚,魏徵:你騙人
    唐朝貞觀八年,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齡和另一位宰相魏徵吵了起來,震動朝堂,李世民因此非常頭疼,因為這件事因李世民而起。當年,李世民要納一位16歲的女子入宮為妃,而妃子在之前疑似訂婚了,到底該如何處理,兩大宰相產生了爭議。這件事,還要從半年前說起。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他們分別是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幼子李治(唐高宗),長女長樂公主、次女城陽公主、三女晉陽公主、幼女新城公主。
  • 大唐貞觀年間,君臣關係堪稱典範,為啥後世少見?人治巔峰難複製
    封建社會,說白了就是人治;而貞觀年間清明政治風氣的形成,根本原因就在於皇帝李世民個人。你不信?那我舉個例子: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先後跟隨妹夫南徵北戰、參與玄武門之變、為貞觀之治獻策獻力,無論在任何階段,他都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一展所長。而李世民對他也是無比信任,君臣關係無比和諧。
  • 朱棣和李世民都是皇二代,他倆誰更會打仗?
    說起皇二代,不得不提倆個最有名氣的皇帝,那就是朱棣和李世民,這倆人都是一代雄主,都是牛人,朱棣開啟了永樂盛世,而李世民開啟了貞觀之治,他倆都是中國古代有名的皇二代,如果這倆人一較高下,他倆誰更會打仗呢?我認為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