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曾在遼陽城下背土填溝

2020-12-07 天眼新聞

鄒寶庫收藏的唐代蓮花紋瓦當殘片的背面(上)和正面(下)。

唐代的蓮花紋瓦當模具(上)和菱格紋板瓦殘片(下)。

上下圖都是遼陽博物館展出的唐代蓮花紋瓦當殘片。

魏晉時期古墓壁畫上的遼東城圖。

核心提示

遼陽博物館展出幾塊暗紅色蓮花紋瓦當殘片,這是隋唐時期遼東常見的文物。散布在遼陽城區古代遺址附近的瓦當質地堅硬,有的甚至跨越了近1400年仍然基本保存完好。唐代瓦當碎片大面積的散布反映了當年平定遼東時戰鬥的慘烈,它還見證了遼陽城下,唐太宗李世民為鼓舞士氣,和士兵一起負土填塹的歷史事件。

老城區時常出土紅陶瓦當殘片

找尋明代以前遼陽古城遺址的工作一直在進行當中,因為城區還在使用,難以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因此明代以前、最早始自戰國時期的遼陽古城遺址的具體方位和保存狀況至今仍然是個謎。

遼陽博物館原副館長、1990年退休時為副研究員的鄒寶庫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參與這項工作,那個時候,只要遼陽有建築工地,人們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鄒寶庫說:「雖然明代以前遼陽古城的具體位置還不清楚,但是我們根據遼陽周邊的古墓分布情況,可以推測出遼陽古城遺址的大致範圍。」這是因為,古時候人們安葬故去的人與現在沒有明顯區別,大多是安葬在城區的周邊,一般不會將故去的人葬在城區當中。

遼陽古稱襄平,是東北地區最早載入史冊的城市。考古專家推測,古城遺址大體就在現存遼陽老城區的下面。

鄒寶庫說:「在遼陽老城區,漢代以前的文物出土較少。」當年遼陽市在搞人防工程建設的時候,人工開挖了很多簡易的防空洞。由於遼陽市區地表土層較薄,防空洞挖得深一些便直接挖出了河沙,那種簡易防空洞隨時都有塌方的危險。為了進行考古調查,只要見到這樣的工程,鄒寶庫便帶著手電筒進去查看,遼陽博物館館藏的幾件漢代陶井圈、銅器便是他那時冒著生命危險採集的。

襄平的名稱一直沿用到魏晉。到了後燕時期,遼陽被納入遼東割據部族的勢力範圍,改稱遼東城。

對於遼東城的情況,史料記載不多。不過,上世紀50年代,在一座南北朝時期的古墓中,出土了一幅壁畫。壁畫中主城的外城題有楷書的「遼東城」三字,表明所畫的是遼東城。這幅壁畫與傳世的漢末魏晉時期題有「鹹谷關」三字的函谷關石像風格非常相像,進而旁證了它的年代。

從這幅壁畫中,人們可以看到當時的遼東城呈方形,有內外兩重城牆,內城有兩層、三層的建築,應該是官署,外城為民居和商業街市。城中共有三座城門,建有雙層的門樓,東西相對,應當有中心大街。壁畫中的遼東城城牆上建有角樓、雉堞、女兒牆等設施,規模宏偉。城外的西北方向還建有兩層建築,太子河從城東牆外流過。

當然這個時期留存下來的文物略多一些,其代表性的建築構件便是紅泥陶質蓮花紋瓦當。

在當地的街邊地攤,鄒寶庫偶爾也會遇到有人出售紅陶瓦當。早些年前,他就從那裡購買了一件較為完整的蓮花紋瓦當。

這件瓦當的瓦身殘損,但是瓦當面基本保存較好。瓦當正面呈圓形,中間雕有變形蓮花紋,瓦身雖然殘損,但可以看出原件呈半圓弧形,內面布紋,外面斜方格紋。瓦當拿起來沒有普通灰瓦慣有的輕浮感,感覺比較堅實。鄒寶庫說:「雖然這種瓦當同屬紅泥陶,但是質地堅硬,是因為燒制溫度較高的緣故。」輕輕敲擊瓦當,可以聽到金屬般的噹噹聲。

鄒寶庫當年在遼陽城區很多建築工地上都看到過這種瓦當的殘片,有時甚至會看到成堆散落的殘片,這與1400年的時光對古代遺物所造成的影響有關。不過,鄒寶庫說:「讀史,我們知道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徵遼東,在遼陽城發生過一場激烈戰鬥,看到殘片就可以感受到史書所記不虛。」

打與不打,朝廷討論激烈

查看遼陽自建城以來的歷史大事件,大多伴隨著戰爭,如燕太子丹扼守襄平、司馬懿徵公孫淵、隋煬帝三伐遼東等。其中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攻拔遼東城之戰,為後世留下很多關於這位千古明君的佳話。

唐朝初年,遼東割據部族很長時間裡派遣使臣入朝稱臣,被冊封為上柱國、遼東郡王。

變化發生在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遼東割據部族內部發生政變,權臣蓋蘇文刺殺遼東郡王高建武,另立他的弟弟為王。

獲知這一消息後,有大臣提出派兵一舉平定叛亂。

最初唐太宗是猶豫的,《新唐書》載:「帝曰:『蓋蘇文殺君攘國,朕取之易耳,不願勞人,若何?』」也就是說,唐太宗最初不太願意為這件事興師動眾。畢竟有過隋煬帝三次東徵導致亡國的前車之鑑。

經過與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商議,決定派使臣前往安撫。

然而,出乎人們的意料,蓋蘇文生性好鬥,對唐朝使臣好言應付後,開始派兵攻打鄰近部族,受害一方連忙派使臣向唐太宗求救。唐太宗派使臣責令蓋蘇文停戰,《新唐書》載「(蓋蘇文)答曰:『……今非盡反地,兵不止。』」意思是說,不把想要的土地奪過來,想休戰,沒門!

此事立即在朝堂上引起爭論,反對出兵的褚遂良擔心,如果出師不利,後患無窮。當時主戰的為兵部尚書李勣。《新唐書》載:李勣曰:「不然。曩薛延陀盜邊,陛下欲追擊,魏徵苦諫而止。向若擊之,一馬不生返。後復叛擾,至今為恨。」他引述當年平定薛延陀叛亂時沒有一網打盡的往事,認為如果不消除隱患,後悔就晚了。

聽到這裡,李世民說:「誠然。但一慮之失而尤之,後誰為我計者?」他認為李勣講得對,並且認為一而再地錯過良機,以後誰還會再為國家出謀劃策?於是決定親自徵討遼東。

為了保證東徵順利,李世民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

《新唐書》載,「召長安耆老勞曰:『遼東故中國地……賊殺其主,朕將自行經略之,故與父老約:子若孫從我行者,我能拊循之,毋庸恤也。』即厚賜布粟。」這段話講的是李世民將長安的老年人召集來,發放了糧食和布匹,安慰他們,「如果有子孫跟隨我出徵的,我一定會照顧好他們。」同時向北運糧到營州(今朝陽市),向東儲糧到古大人城(今山東龍口市)。調兵遣將,並且親率六萬大軍向遼東進發。

行軍途中,李世民還下旨:「朕所過,營頓毋飭,食毋豐怪,水可涉者勿作橋梁,行在非近州縣,不得令學生、耆老迎謁。朕昔提戈撥亂,無盈月儲,猶所向風靡。今幸家給人足,只恐勞於轉餉,故驅牛羊以飼軍。且朕必勝有五:以我大擊彼小,以我順討彼逆,以我安乘彼亂,以我逸敵彼勞,以我悅當彼怨,渠憂不克邪!」《新唐書》這段記述講的是李世民要求行軍不擾民,對東徵懷有必勝信心。

《新唐書》還記述了兩件小事,其一是李世民的裝束:「帝身屬橐房,結兩箙於鞍。」當年出徵的李世民背著弓箭,還在馬匹的兩側掛上兩個箭袋。

另一件事是,出徵前長孫無忌覺得李世民僅帶10名女官服侍他,有點兒少。《新唐書》載:「帝曰:『士度遼十萬,皆去家室。朕以十人從,尚恧其多,公止勿言!』」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農曆二月,李世民親徵遼東到了定州(今河北省定州),他坐在城門口,每過軍隊都要前去撫慰,遇有傷病人員便親自看望,安排附近州縣治療。《新唐書》載「士大悅」。

在定州,李世民對左右隨從官員講:「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徵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李世民背土填溝激勵將士

李世民親徵遼東,還留下一段佳話。《新唐書》載:「(皇帝)身到城下,見士填塹,分負之,重者馬上持之。」意思是說,李世民到了遼東城下,看到士兵在背土填溝,立即上前幫助,特別沉的就放到馬背上運送。

皇帝親自背土填溝的行動在軍中產生強烈號召力,《新唐書》載:「群臣震懼,爭挾塊以進。」

在遼陽博物館展廳中陳列有一幅唐太宗登城覽月的場景畫,描繪的是攻拔遼東城之戰後,李世民登臨城頭,抬頭觀賞雲中月影的場景。

李世民在遼東城頭還留下了一首詩——《遼城望月》,詩的內容為:「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暫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詩中,李世民借明月原本在雲中穿梭,到城頭看時已經雲去月明的景色變化,表達攻拔遼東城後的喜悅心情,同時遙望遠處的敵方巢穴,對終將平定叛亂擁有必勝信心。

從《新唐書》的記述看,攻拔遼東城是唐太宗東徵時親自參加的第一次大規模戰鬥。

此前,唐軍已經對割據遼東的部族展開攻勢。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先頭攻佔了蓋牟城,得到2萬戶人口、10萬石糧食,將那裡改為蓋州。總管程名振攻佔沙卑城,俘虜8000人。

隨後,唐軍包圍了遼東城。割據遼東的部族見狀,連忙調兵增援,被江夏王李道宗擊敗,斬首千餘人。

唐太宗督軍渡過遼河後,下令撤掉橋梁,以此來堅定士兵勇往直前的信心,進軍並在首山下紮營。

當時遼東城中有割據遼東部族的神廟,看到唐軍密集的包圍圈,守將開始裝神弄鬼,說什麼有神靈保佑,城會完好。

攻城之戰隨後展開,李勣將拋石車列於城下,用車拋大石,能拋到300步以外,巨石落下的地方一片狼藉。守敵用木架做成戰樓,上面拉上粗繩網,然而面對飛來的大石完全無效。李勣又調遣衝車猛撞城樓,城樓被撞得紛紛傾塌。這時,忽然又颳起了大南風,攻城士兵在西南方向縱火燒城。火勢一直燒到了城裡,房屋幾乎被燒光,被燒死的約有萬餘人。

唐軍隨後迅速登城,敵軍蒙著盾牌抵擋,唐軍就用長矛猛刺。同時,拋擊礌石像雨點兒一樣砸過去,不久便攻破城池,俘獲敵兵1萬人、4萬人口,繳獲50萬石糧食,攻拔遼東城一戰成功。

史記

婦孺皆知的徐懋功就是李勣

鄒寶庫笑著說:「很多人讀史都沒轉過這個彎,指揮攻拔遼東城之戰的就是評書中常常講到的徐懋功啊!」

或許是因為當年評書《隋唐演義》連續熱播產生的影響,能掐會算、善於算計、被程咬金描繪成牛鼻子老道的徐懋功深入人心,即使多次讀過相關史料,也讓人一時間難以同《新唐書》中這位能徵善戰的英國公李勣聯繫起來。

在鄒寶庫指點下,記者反覆研讀《新唐書》中關於李勣的傳記,才理清這個變化的來龍去脈。

《新唐書》載,「李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人,本姓徐氏。」這段話說得明白,懋功是他的字,而他的本姓是徐。

關於改姓李的事,史載與唐高祖李淵有關。

隋朝末年,17歲的徐懋功參加了農民起義軍,並且成為瓦崗軍的重要將領。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瓦崗軍的頭領李密歸順大唐,他管轄的地盤中,東起大海,西到直汝,南起長江,北到魏郡的區域由徐懋功統轄,但徐懋功還沒決定投靠哪一方。

這個時候,徐懋功就跟手下人商量說:「咱們看管的這塊地方,本來是魏公李密的,如果我去獻給大唐,是借著過去主人的失敗,用別人家的財產為自己請功,我覺得這種行為可恥。」於是,他派人抄錄了郡縣人口,報告給了李密。

當時,唐高祖李淵聽說徐懋功派了使者來,非常驚訝他居然不是給自己送信。於是招來使者詢問,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李淵高興地說:「這是一位忠誠可靠的臣屬啊!」

《新唐書》載:「賜姓,附宗正屬籍,徙封曹,給田五十頃,甲第一區。」徐懋功由此被皇帝賜姓為李。

此後,李勣一直為唐王朝東徵西討,立下很多戰功。

跟隨唐太宗東徵,是李勣參與唐朝平定遼東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

數年後,李勣受命於唐高宗,再次統兵出徵遼東,並且一舉結束遼東持續多年的割據局面。

郭平 來源 遼寧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每天4個瑜伽動作,練薄背部,再現撩人背溝
    每天4個瑜伽動作,練薄背部,再現撩人背溝 背部線條在女人身體線條上所佔的比重很大,背溝則詮釋了女人背部的迷人曲線。
  • 95歲老人耳聰目明,身體硬朗,下溝種地,長壽秘訣是什麼
    但是,依然是身體健康,耳不聾眼不花,可以下到溝裡拾糞,上到山坡種菜。老人為什麼95歲高齡,身體那麼好呢? 除此之外,僅有的就是瓦盆、瓦甕和土鍋灶。張奶奶年輕的時候只給丈夫生下來一個閨女。
  • 太原翹楚驗房解密:山區地基中填土地基有什麼注意事項?
    6.3.2當利用未經填方設計處理形成的填土作為建築物地基時,應查明填料成份與來源,填土的分布、厚度、均勻性、密實度與壓縮性以及填土的堆積年限等情況,根據建築物的重要性、上部結構類型、荷載性質與大小、現場條件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地基處理方法,並提出填土地基處理的質量要求與檢驗方法。
  • 貞觀長歌下李世民的表裡不一
    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想必沒有人會不知道他的生平事跡,他最為著名的事跡就是他在還是秦王的時候,在玄武門這個地方發動政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然而在史上卻並沒有人說過李世民的一點壞話,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筆者將從李世民的生平來講述一下,為何李世民殺兄屠弟奪取皇位,卻並沒有人說過他悖逆人倫的事情。
  • 511臺背回填該套什麼定額?給你掰開揉碎詳細分析
    臺背回填是在路堤與橋梁、涵洞銜接處,橋臺後方耳牆之間採用砂性土、沙礫石、灰土等透水性材料或半剛性材料分層回填夯實,是剛性結構物與柔性路面結構的過渡段,做好臺背回填可有效減少通車後臺不均勻沉降,減輕橋頭跳車。
  • 李世民欲修洛陽宮,張玄素罵他是隋煬帝,李:睡大街上也不修了
    >李世民非常留戀江都的繁華,自武德初打下洛陽時就被其豪華的宮殿所震撼,貞觀一朝有十多次巡幸江都;貞觀末年備受李世民信賴的李大亮死前進諫,勸其以關中為意,以宗廟為重,不要效仿隋煬帝南巡。貞觀四年,有關部門在沒有巡幸計劃的情況下徵集百姓修繕洛陽宮,給事中張玄素以當前朝廷所急不在宮殿為由勸李世民停止徵役,又言修繕所費計以萬財,而今之府庫不如隋十分之一,當年陛下攻下洛陽城時曾下令毀掉一些宏偉建築,如今不到十年又重新修繕,為何前日惡之而今日效之,張玄素越說越激動,竟放言:「如若繼續如此大興土木,則陛下之惡甚於隋煬帝!」
  • 八品縣丞給李世民上奏,阻止李世民幹一件大事,卻造福了唐朝百姓
    作為帝王,李世民要離開長安,前往洛陽,就需要解決居住的宮殿問題。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洛陽是各大梟雄攻伐的重點,王世充、李密、竇建德、宇文化及等都曾攻打過洛陽,多年戰亂,洛陽皇宮損壞嚴重。李世民若想住的舒坦,就必須下令重修洛陽皇宮。這引起了部分大臣的反對。例如,一貫喜歡向李世民提意見的魏徵就說:  陛下撥亂返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於卑宮。
  • 李世民是個聖明的君主,他也有被人詬病之事,你知道是什麼嗎?
    李世民稱帝後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當然李世民也有犯糊塗的時候,下面我們就去看看他到底有哪些「昏庸」之處? 李世民把弟媳納為己有 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以逼宮的形式登上了帝位。雖然說他在政變中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兩,但這都是他們兩步步緊逼之後而造成的,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動手,那麼死的將是他。
  • 李元吉死後她被李世民強佔入宮,生下兒子,卻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可誰曾想到她的父皇竟然是位亡國之君呢!本來想靠著父皇的帝威樂享人生,可真是「靠草鞋搗腳板」啊!就在父皇天下岌岌可危的時候,楊氏嫁給了李淵的三公子李元吉。楊李兩家本來就是姑表親,所以,楊氏心想把自己一生託付給自己的這位表哥,會沒有什麼大問題了。因為隋朝末年的李家,可也是位高權重的大家族。
  • 隋末梟雄竇建德,為何會敗給李世民?
    這些人,後來在隋末都曾傭兵自立,成為一方勢力的領袖。不過當時,竇建德家裡還勉強過得去,所以也沒被逼的走投無路,非得起義的地步。但是,到了大業七年之後,一件偶然事件的發生,徹底改變了竇建德的命運。因為當時竇建德人緣特別好,認識的各路草莽也比較多。所以這些草莽勢力四處劫掠的時候,往往都會避開竇建德家裡這邊。
  • 李世民納嫂子入宮,洋洋得意,大臣委婉提醒,李世民:快送她回家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兄長李建成、四弟李元吉誅殺,李淵被迫退居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杜絕後患,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全部誅殺。當清理二人的家眷時,李世民想到了他的四弟妹、李元吉之妻楊氏。最終,李世民公開將楊納入後宮,史稱楊妃,後來還為李世民生下第十四子李明。
  • 李世民明知唐僧不能喝酒,為何送行時不僅讓他喝還專門放了泥土?
    ,李世民在這裡有一個多餘的動作,他做此事的意味是什麼呢? 如來在安排好涇河龍王的歸宿後,就派遣了自己的貼身秘書觀音去往東土大唐,還專門囑咐對方一定要把手裡的錦斕袈裟和九環錫杖交給真正的取經人。 李世民從鬼門關出來後,可真是被嚇了一個激靈,麻溜的就把水陸大會的籌備展開了,關於這次大會的特約教授也已經請好了,就是聞名於眾人間的狀元陳光蕊之子江流兒。
  • CCTV尋找武威「馬背騎士」
    【中央媒體看甘肅】 「三區三州」行丨甘肅天祝:「馬背騎士」的宣講「最後一公裡」 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大紅溝鎮,常年活躍著一支馬背上的宣講工作組。
  • 唐僧為什麼主動接過李世民敬的酒?說好的取經三年為何卻用了14年
    您可能明白了,好像酒裡還有一把土,這個禮節性的場合當然不會被追究破戒。 唐僧這個舉動,明顯是怕李世民! 什麼唐僧怕李世民,李世民不是封了唐僧為御弟嗎?李世民不是非常器重唐僧嗎? 可你不知道,伴君如伴虎,李世民對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尚且殘忍,對你這個非親有故的御弟能沒有戒心嗎?
  • 住在懸崖上,吃在巖溝邊,行在雲霧中!
    住在懸崖上,吃在巖溝邊,走在雲霧中,是我對綿山最直觀的印象,綿山,又名綿山、介山,它是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的發源地,集山水、文物、佛寺、革命遺址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點。綿山地勢險要,歷來兵家必爭,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綿山下雀鼠谷大敗宋金剛,收降尉遲恭,一百二十回《水滸傳》留下了田虎帶領農民起義軍與官兵對壘的故事,綿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萬"和愛國主義的特殊風景線。以上只是對綿山的簡要介紹,最後感謝大家閱讀此篇文章。
  • 西工區櫻桃溝村!
    西工區櫻桃溝村!其中溝西蔡家坑上世紀90年代只有一條土路與王坑相通,每到雨天此路就泥濘難行,雖有滿溝的櫻桃,但道路不通,信息不暢,村民們只能望溝長嘆,賣不完的櫻桃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爛掉,曾有言「好女不嫁王坑村」之說,是一個典型的遠郊貧困村。2000年,洛陽市區劃改革,原洛陽市郊區屬地紅山鄉劃歸西工區管轄。
  • 玩車場|他把一臺AE86連人帶車翻溝裡去了
    請轉告他爸,他連人帶車翻溝裡去了 ... ...下層粘自然土,增加細節;山體幹掃,提升真實感上層著膠,粘草粉模擬植被;瓦楞紙(等)製作護欄;造水劑填溝;基座外面塗黑
  • 唐朝兩位食人魔王,一位被李世民處死,一位為李世民守墓千年
    第二個是李世民的將領丘行恭,他本是軍閥出身,後來才投靠李世民。他可謂是生性殘暴,立下很多戰功,在貞觀時期,他曾經在劉蘭成謀反後,抓住他將他心肝烹飪吃掉,結果事後遭到了李世民的呵斥。不過因為丘行恭曾多次救過李世民的性命,所以李世民一直對他十分感激,哪怕他性格殘暴,李世民仍然對他十分寬容。後來在建造昭陵的時候,李世民特地讓人將丘行恭的雕像可在上面,為李世民守墓千年,直到近期才被盜取。
  • 西遊記中,十殿閻王都要出殿迎接李世民,為什麼李淵卻成了野鬼?
    唐太宗答應保他,而且也知道這次行刑的人是魏徵,於是夜裡也拉著魏徵不讓他走,沒曾想到,魏徵厲害啊,夢中就把涇河龍王給砍了。就這樣,涇河龍王天天託夢給唐太宗,讓他賠自己性命,時間久了,唐太宗就一命嗚呼,下了地府去找涇河龍王打官司去了。
  • 西遊記中,十殿閻王見到李世民都要行禮,為什麼李淵卻不受待見?
    唐太宗答應保他,而且也知道這次行刑的人是魏徵,於是夜裡也拉著魏徵不讓他走,沒曾想到,魏徵厲害啊,夢中就把涇河龍王給砍了。 就這樣,涇河龍王天天託夢給唐太宗,讓他賠自己性命,時間久了,唐太宗就一命嗚呼,下了地府去找涇河龍王打官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