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信(一作紀成),生年不詳,祖籍趙國(今屬河北),西漢初年著名將領,曾隨同劉邦參與鴻門宴,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等四人一起護送劉邦抵達霸上,後安全返回漢中。
《史記》記載: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四月,漢王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圍困在滎陽城內,劉邦自知不是對手,於是向霸王項羽請和,項羽不同意,霸王的謀士、亞父範增勸說項羽一定不要錯失良機,除掉劉邦。
夏五月,滎陽城內斷了糧草。
紀信向漢王劉邦獻計說:「事已急矣,請為王誑楚為王,王可以間出……」
——事情緊急,臣請戴上大王的王冠,穿上大王的衣服,乘坐大王的馬車,從東門出去,冒充大王向楚軍詐降,大王可微服從西門出城,臣一個人赴死,可保全三軍,漢室可興矣!」
劉邦採納了紀信的建議,命陳平寫了降書,派人送往楚軍大營,項羽看過降書,見漢王言辭懇切,於是信以為真,準備好了接受漢王的投降。
半夜時分,城內婦女相繼出城,紀信就戴上漢王的王冠,身穿漢王的朝服,假扮成漢王劉邦,乘坐漢王的「黃屋車」出了東門,向楚軍大營駛去,劉邦趁機率數十個騎兵從西門逃出,向成皋(又稱虎牢關,今屬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方向一路狂奔。
漢王「夜出女子滎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
城中婦女穿著鎧甲陸續出城,楚軍士兵四面圍攻這些女子,等到城中的婦女走完了,天已大亮,楚軍將士才發覺上當了。
紀信乘坐的馬車來到楚軍大營,一直用手遮掩著面孔,楚軍將士以為漢王沒臉見人,紛紛放聲狂笑。紀信大呼:「城中食盡,漢王降。」
楚軍將士異常興奮,紛紛山呼萬歲。
項羽畫像
項羽走出大營,發覺眼前這個「劉邦」好像不對勁兒。
項羽仔細一看,才知道是別人假扮的。
項羽惱羞成怒,大聲叱問:「你究竟是何人?如此大膽,竟敢要冒充漢王劉邦?」
紀信不卑不亢地回答說:「我是大漢將軍紀信!」
項羽氣急敗壞地說:「漢王安在?」——漢王劉邦現在哪裡去了?
紀信面無懼色回答道:「漢王已出矣!」——漢王早就出城離開這裡了!
項羽強忍憤怒,他覺得紀信算得上忠義之士,於是勸說紀信投降,紀信嚴詞拒絕,誓死不降。
項羽勃然大怒,命手下齊聚火把,「燒殺紀信。」
紀信「滎陽誤楚,身殉漢皇」,被後世讚譽為「漢代孤忠」。
紀信像
司馬遷評價紀信:「當滎陽圍急之時,紀信不忍漢王束手就擒,願殺身代之,仁也;知楚人之無識,乃易服誑之,智也;乘漢王車,坦然以赴死,勇也!」
滎陽城被楚軍圍困,紀信不忍心看著漢王束手就擒,願意代替漢王受死,這是仁義;
知道楚人愚蠢無知,換成漢王冠服欺騙了楚軍,這是智慧;
乘坐漢王的馬車,坦然赴死,這是英勇。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表彰紀信的忠義,建立了「忠佑廟」祭祀紀信,頒布誥詞高度評價紀信說:「以忠殉國,代君任患,實開漢業。」
後世帝王對紀信多有追封,如宋代追封他為「忠佑安漢公」,元代追封為「輔德顯忠康濟王」,明代追封為「忠烈侯」。
鄭州城隍廟紀信神像
民間有一種傳說,後來劉邦還下令全國各縣城建城隍廟。
故後人稱紀信廟為「城隍廟」,紀信塑像為「城隍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