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後世譽為「漢代孤忠」,為救劉邦,被項羽活活燒死

2021-01-13 騰訊網

紀信(一作紀成),生年不詳,祖籍趙國(今屬河北),西漢初年著名將領,曾隨同劉邦參與鴻門宴,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等四人一起護送劉邦抵達霸上,後安全返回漢中。

《史記》記載: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四月,漢王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圍困在滎陽城內,劉邦自知不是對手,於是向霸王項羽請和,項羽不同意,霸王的謀士、亞父範增勸說項羽一定不要錯失良機,除掉劉邦。

夏五月,滎陽城內斷了糧草。

紀信向漢王劉邦獻計說:「事已急矣,請為王誑楚為王,王可以間出……」

——事情緊急,臣請戴上大王的王冠,穿上大王的衣服,乘坐大王的馬車,從東門出去,冒充大王向楚軍詐降,大王可微服從西門出城,臣一個人赴死,可保全三軍,漢室可興矣!」

劉邦採納了紀信的建議,命陳平寫了降書,派人送往楚軍大營,項羽看過降書,見漢王言辭懇切,於是信以為真,準備好了接受漢王的投降。

半夜時分,城內婦女相繼出城,紀信就戴上漢王的王冠,身穿漢王的朝服,假扮成漢王劉邦,乘坐漢王的「黃屋車」出了東門,向楚軍大營駛去,劉邦趁機率數十個騎兵從西門逃出,向成皋(又稱虎牢關,今屬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方向一路狂奔。

漢王「夜出女子滎陽東門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擊之。」

城中婦女穿著鎧甲陸續出城,楚軍士兵四面圍攻這些女子,等到城中的婦女走完了,天已大亮,楚軍將士才發覺上當了。

紀信乘坐的馬車來到楚軍大營,一直用手遮掩著面孔,楚軍將士以為漢王沒臉見人,紛紛放聲狂笑。紀信大呼:「城中食盡,漢王降。」

楚軍將士異常興奮,紛紛山呼萬歲。

項羽畫像

項羽走出大營,發覺眼前這個「劉邦」好像不對勁兒。

項羽仔細一看,才知道是別人假扮的。

項羽惱羞成怒,大聲叱問:「你究竟是何人?如此大膽,竟敢要冒充漢王劉邦?」

紀信不卑不亢地回答說:「我是大漢將軍紀信!」

項羽氣急敗壞地說:「漢王安在?」——漢王劉邦現在哪裡去了?

紀信面無懼色回答道:「漢王已出矣!」——漢王早就出城離開這裡了!

項羽強忍憤怒,他覺得紀信算得上忠義之士,於是勸說紀信投降,紀信嚴詞拒絕,誓死不降。

項羽勃然大怒,命手下齊聚火把,「燒殺紀信。」

紀信「滎陽誤楚,身殉漢皇」,被後世讚譽為「漢代孤忠」。

紀信像

司馬遷評價紀信:「當滎陽圍急之時,紀信不忍漢王束手就擒,願殺身代之,仁也;知楚人之無識,乃易服誑之,智也;乘漢王車,坦然以赴死,勇也!」

滎陽城被楚軍圍困,紀信不忍心看著漢王束手就擒,願意代替漢王受死,這是仁義;

知道楚人愚蠢無知,換成漢王冠服欺騙了楚軍,這是智慧;

乘坐漢王的馬車,坦然赴死,這是英勇。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表彰紀信的忠義,建立了「忠佑廟」祭祀紀信,頒布誥詞高度評價紀信說:「以忠殉國,代君任患,實開漢業。」

後世帝王對紀信多有追封,如宋代追封他為「忠佑安漢公」,元代追封為「輔德顯忠康濟王」,明代追封為「忠烈侯」。

鄭州城隍廟紀信神像

民間有一種傳說,後來劉邦還下令全國各縣城建城隍廟。

故後人稱紀信廟為「城隍廟」,紀信塑像為「城隍老爺」。

相關焦點

  • 項羽死後,劉邦是如何處置他的屍首以及族人?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楚懷)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範增為末將,救趙。」因此,劉邦用魯公的名義安葬項羽其實也有一番深意的,暗示自己是為楚懷王報了仇,繼承楚懷王衣缽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如今的項羽墓早已被破壞,僅存舊址和殘碑,可談一世英雄,卻落得如此之下場,真是世事難料!
  • 西楚霸王項羽:一個為後世上演了一系列著名典故的曠世英雄
    然而,在天下初定,亟需建立一個大一統王朝之際,他卻缺乏政治眼光,將天下分封給各路起義軍頭領後,自己率部返回故鄉,天下依然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後來劉邦從漢中殺向關中,與項羽形成兩雄問鼎中原之勢,經過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項羽敗亡,劉邦建立了了漢朝。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全部姓「劉」,其中有何高見?
    歷史上用一句話來形容項羽:不以結局論英雄。原因是因為項羽雖然在楚漢相爭中成為了失敗的一方,但在後世人的心目中,項羽仍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英雄。秦始皇雖然一統六國,並奠定了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發展,但秦二世治理天下時,百姓已經過起了民不聊生的生活。推翻秦朝統治,也算是順應民心。
  • 項羽和劉邦反目成仇後,是怎樣對劉邦的父親和呂雉的?
    項羽和劉邦反目成仇後,項羽曾以烹殺劉邦的父親為由要挾劉邦。但最後劉邦的父親卻完好的成為太上皇。項羽對待劉邦的父親如此,對待呂雉自然也是如此。 項羽要挾劉邦時,劉邦對其說道:你我二人是結拜兄弟,我父即是你父,你烹殺我父和烹殺自己的父親有何區別?
  • 有人勸項羽留在關中,項羽說了十四個字,此人懟了一句就被活活煮死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後,即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行至函谷關發現有兵守關,項羽軍無法通過,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鹹陽,項羽大怒,派當陽君攻破函谷關,四十萬大軍駐紮於新豐鴻門,劉邦軍十萬駐紮灞上。劉邦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並且用子嬰為相,珍寶全部佔有。
  • 楚漢爭雄《一品三國》劉邦項羽穿越來襲
    遊戲武將系統亦是囊括三國歷史上數百名將,不但如此,更有漢代豪傑穿越來襲助陣。自刎空餘恨 隱忍奪天下一品三國顛覆歷史,創造了漢國崛起,形成與魏蜀吳四國爭霸的背景,而隨著漢國崛起,遊戲更設計了一批漢代名將穿越而來,其中典型代表就是項羽和劉邦。
  • 劉邦為什麼能推翻秦朝,打敗項羽?原來他有這些才能
    劉邦,也就是漢高祖皇帝,他是漢王朝的第一個皇帝,但是劉邦是怎樣在英雄輩出的年代一步一步當上的皇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歷經四百零七年的帝國的呢?下面你就聽小編給你講講歷史上真實的劉邦。劉邦早年間一直都沒有工作,也沒有結婚,也就是四十歲之前,劉邦算是一個很失敗的人。
  • 項羽能逃脫成王敗寇的規律:一靠戰績夠光輝,二靠劉邦不搞汙名化
    但也有較為奇怪的例外,就拿垓下之戰被逼烏江自刎的項羽來說,劉邦似乎就沒有汙名化項羽,在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筆下,他依然是那個威震八方的西楚霸王。 為什麼大贏家劉邦,允許失敗者項羽在史書上留下如此輝煌的形象?
  • 劉邦贏了天下,為何身後名卻沒有項羽好?兩人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後來經過劉邦的努力,終於將項羽逼得在烏江自刎,從而開創了大漢王朝。按理說,成王敗寇,劉邦的身後名應該比項羽這個失敗者強很多。可是後世對兩人的評價恰恰相反,人們祭奠項羽,並稱他為西楚霸王,可是劉邦卻沒有這樣的待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楚漢傳奇》項梁兵敗定陶,劉邦結拜項羽
    於是他選擇將大軍駐紮在平原之上以虛張聲勢,再暗中派遣兩路人馬合圍定陶。長史欣大人認為章邯將軍進可以直插定陶,退可以駐紮滎陽,那裡糧草充足。但是現在章邯將軍不進不退,勾引項羽前來上鉤,讓項羽變成一個強盜。兩人英雄所見略同,彼此相視一笑。在營中,韓信通過琢磨地形,發現了章邯的用兵之策,於是他在路上攔截,但是遭到項梁的熟視無睹,還讓韓信好好當兵,再不要胡思亂想。
  • 項羽點名要單挑劉邦,劉邦淡定回復8個字,至今都很多人用
    此時劉邦已是人至中年,而他在這之前的人生實在是無法形容的輝煌,甚至於可以說是非常落魄,在這期間,當他看到自己已是三歲大的嬴政如此威風,他終於發現原來人生也可以有如此精彩的樣子。所以,當陳勝於公元前209年發動大澤鄉取義時,項羽也和劉邦一樣,作為天下群雄之一,開始響應。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以儒家的評判標準來看,項羽出身高貴,他是名門貴族之後,一開始就應該帶著閃光的主角光環,而劉邦出身草民小吏,打眼看過去就是個地痞流氓,身上沒有一點高貴的氣質。況且,項羽是復國,劉邦那是造反。最讓儒家嫉恨的是,劉邦開國後不尊儒家而尊道家,所以儒家不罵劉邦罵誰?
  • 攻破項羽老巢,劉邦:「來呀,快活啊!」被教做人:「背水」別狂
    而此時的項羽,正在齊國「滅火」。這要從項羽滅秦後主持的「封王」說起。項羽封王,隨性而為,導致很多人不服,齊國宰相田榮就在此列。田榮不滿的原因在於,自己的主子原齊王田市被項羽「發配」,封為膠東王;新齊王則由項羽親自「任命」的田都來當。
  • 為何司馬遷把項羽寫進本紀?你以為他是在捧項羽,其實他在幫劉邦
    項羽只是西楚霸王,為什麼司馬遷就給他寫入了只有帝王才能進入的本紀呢?對此,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司馬遷是項羽的死忠粉,所以硬要拔高項羽,把本不應該進入本紀的項羽列入本紀。實際上不是的,司馬遷或許真是項羽的死忠粉,司馬遷在項羽的傳記中也或多或少地對項羽有著美化的傾向。但是,司馬遷絕不會因為自己對某個人物的偏好,就好這個人拔高到他本不應該有的高度。如果我們不相信司馬遷的專業態度,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何司馬遷把他很喜愛的韓信寫入列傳而非世家了。
  • 劉邦是如何安排項羽後事的?殺人、誅心兩不誤
    幸好有驚無險,不然劉邦等人會頭疼死。宋代李清照有詩歌項羽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死後是不是鬼雄,活著的人是不會知道了,知道他生前是人傑就可以了。《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是從容赴死的: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 劉邦戰勝項羽獲得天下的關鍵在哪裡?
    項羽為何失敗、劉邦緣何成功,是一個不解之謎。 這段話首先比較了劉邦和項羽的個人教養:劉邦不尊重人,項羽仁義愛人。關於劉邦的素質,《史記》 中有很多負面的記載。比如,司馬遷就直言劉邦「好酒及色」。對於投奔他的儒者,劉邦動輒解其儒冠,小便於其中。有一次,周昌奏事,打擾了劉邦和戚姬的宴飲。劉邦起身追打周昌,還騎在周昌脖子上。這些都是「慢而侮人」的表現。
  •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張良的一生事跡廣為人知,極富傳奇色彩,如博浪沙刺秦、黃石公授兵法、輔佐劉邦進取關中、鴻門宴智救劉邦、下邑之謀聯軍破楚、功成之後急流勇退等等,早已膾炙人口,天下皆知。但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業績功勞都不次於張良,但影響力和知名度、乃至後世評價卻都不如張良。最能體現陳平智謀水平的,莫過於滎陽之戰。
  • 項羽究竟是忠義的英雄,還是殘暴的小人?他和劉邦到底誰適合為王
    對於項羽的評價爭議頗多,有人覺得他忠義兩全,最終無法奪得江山烏江自刎很是可惜,但是歷史卻記載他殘暴無知,為奪江山不擇手段,是完全相反的評價。現世人評價: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因為項梁曾經告訴他學習知識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幹的事,他必須要鍛鍊自己的體能,學會刀劍之術還有兵法知識,這樣才能在今後的生活中為自己的楚國復興大業作出貢獻,因此項羽一生都在為此奮鬥。
  • 項羽找劉邦單挑,劉邦不敢應戰用8字回懟,如今成讀書人的口頭禪
    但是其實也並不是所有的歷史書寫者都是這樣的,就像司馬遷寫《史記》,成功的劉邦被他寫成了地痞、無賴、小人,失敗的項羽卻被寫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大英雄。 《史記》的內容也基本都符合事實,但是他通過一定的修改內容的結構,對歷史人物的形象形成了很大的改變。 在《史記 高祖本紀》當中,劉邦一生的敗仗都被記載得清清楚楚,而劉邦大破匈奴,奇襲關中等勝仗則被司馬遷記載到了別人的傳記當中,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劉邦這個人,打仗太次。而且司馬遷還記載劉邦的桃色新聞,寫劉邦「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 劉邦四大用人經驗總結:堪稱後世之典範
    劉邦可以說是從地地道道的農民開始創業,聯合項羽擊敗暴秦,為了自己的帝王夢,與項羽決裂,展開楚漢相爭,最終贏得天下,這一切,都在於劉邦的非凡用人手段。就像韓信,曾經沒落街頭受過胯下之辱的流浪小子,劉邦也沒在乎,對於陳平,更是背著「受金盜嫂」的罵名,劉邦一樣重用他。這些沒有社會背景的人,在劉邦這裡都能一視同仁,最後也是這些人心存感激,為劉邦打天下使出渾身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