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史」陳晉:黨史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歷史學科,一定要有現實...

2020-12-14 澎湃新聞

陳晉:黨史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歷史學科,一定要有現實感——黨史研究是「常學」

學習黨史

★★★★★

我是1977級大學生。我們這屆大學生經歷了從「老路」到「新路」的轉折全過程。我們於「歷史在徘徊中前進」的時候參加高考。跨入校門不久,便出現了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歷史轉折」。到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黨作出第二個「歷史決議」,國家結束了撥亂反正的歷史階段。那四年,名副其實地是從老路到新路的四年,是轟轟烈烈、舉國沸騰、大思大進的四年。對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來說,也是不關心時事、不思想解放、不張揚青春個性、不「精神貴族」都很難的四年。

「兩個轉變」

我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的文化組,開始關注文藝界、思想文化界的各種現象,研究現實問題,視野更廣了。中央書記處研究室解散的時候,我有機會到別的中央機關部門,條件也非常好,可我就是一門心思想搞學問。正好,1986年我讀到過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一本叫《毛澤東的讀書生活》的小冊子,作者是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等前輩,發現毛澤東讀了那麼多書,裡面還談到毛澤東評論《紅樓夢》等,跟我的專業很接近。我就給當時在中央文獻研究室當副主任的龔育之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想到文獻研究室工作的意思。龔育之同志向室裡推薦後,1987年年底我就到了中央文獻研究室。從此,一幹就超過了30年。

到中央文獻研究室後,我被分配到當時的理論組。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校對《毛澤東哲學批註集》的書稿。1988年,我的幾本文藝論著出版,那時出書還不像現在這麼容易,一時便不知天高地厚地送給一些同志「批評指正」。室主任李琦同志有一次碰到我,就跟我說:「陳晉呀,你寫的東西我們都看不懂呀。」那時候喜歡拽新名詞,就是新方法、新觀念什麼的。這句話給我的觸動很深,從此開始了兩個轉變:一是轉興趣,立意研究黨史文獻,特別是研究毛澤東;二是轉文風,要學會寫非學院派的文章。

在積累材料方面,中央文獻研究室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當時文獻研究室找了三個年輕人來完成一本文獻選編,我在裡面。於是我就開始看毛澤東的檔案材料,兩年時間,從頭看到尾,看了一個遍。看材料的過程很興奮,越看越覺得毛澤東的語言風格、文章、氣勢,包括他的決策過程,都特別吸引人。看了兩年多,我覺得該寫點東西了。

我寫的第一篇關於毛澤東的長篇論文,叫《毛澤東與文藝傳統及其文化性格》。因為心裡沒有底,就先請我們理論組的組長石仲泉同志把關,他覺得不錯,1990年在《黨的文獻》分三期連載。好多人都覺得角度比較新,很多老同志都很支持我。龔育之讀了以後,專門跟我說,你這篇文章很好,我再給你補充一個材料。他說有首詞傳說是毛主席寫的,當時他在中宣部還考證過,也以為是毛主席寫的,實際上後來查證是山東大學一個叫高亨的教授寫的。我還把這個材料補充到了我別的書裡面。後來就寫得越來越多了。

研究黨的歷史和理論如何做好積累工作

做研究,主要靠平時積累。而編輯黨的文獻,研究黨的歷史和理論,本身就是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工作。文獻研究室編輯了那麼多書,基本上是不署名的,背後不光是材料積累,也是研究積累。特別是對年代遠一點的文稿,要考證,要查明版本,還要寫題注、注釋等,很麻煩,其實這也是在研究。我到中央文獻研究室不久,就聽說當時編一本毛澤東著作選編,為給其中一篇文獻中提到的王實味作注,參加工作的同志就寫了幾萬字的考證材料,最後落實到正式文字上,也就80多個字。還有,為了弄清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的一篇文稿中提到的是「茶油」還是「茶、油」,參加工作的同志不知查閱了多少文稿,還到井岡山實地調查。

我也有這方面的體會。編輯《毛澤東文藝論集》的時候,為了弄清楚毛澤東1938年一次講話中提到的,關於徐志摩說過的「詩要如銀針之響於幽谷」這句話的出處,我們把徐志摩的書、魯迅的書、陳西瀅的書,翻了個遍,遺憾的是,最終還是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總之,我覺得文獻研究室的日常工作都是在搞研究,至少是為研究積累材料、思路。我在這樣的氛圍中工作,自然也不會把工作和研究對立起來。對毛澤東的思想生平著作比其他研究單位的人熟悉一點,是很自然的。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研究都離不開前人的積累。我的研究是建立在老一代黨的文獻工作者對毛澤東等老一代領導人的著作的編輯和研究基礎上的。他們扎紮實實地編了很多書,有的可能是年齡大了,就沒再寫了,比較起來,我當時年輕,所以有勁頭寫寫。在寫作上,也是向文獻研究室的老一代同志學習,比如逄先知、龔育之、金衝及、石仲泉等。對我們這些人,他們總是主動地「傳幫帶」,充滿熱情。

研究毛澤東的心得

研究毛澤東卓有成效的專家很多,我是後來者,只是在具體領域有些心得。

第一,做黨的歷史和理論研究、領袖人物研究,有很多種切入視角。但無論哪種視角,都應該靠材料說話。毛澤東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時代在往前走的時候,總難免回過頭來評價和研究毛澤東。這時候,學術界理論界的研究就很重要了。關於毛澤東,現在網上有不少議論,但有的議論不能算是研究。有的人是靠感覺,容易被情緒左右,容易被先入為主的感受左右。我們看了不少材料,編了很多書籍,考證了不少細節,得出的結論是以材料為根據的。比如就我參加《毛澤東傳》《毛澤東年譜》這樣的項目編撰來說,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是,不能保證把所有的材料都寫上去,那也不可能,但凡是寫出來的材料,都是要有可靠依據的,這是得出觀點的一條底線、一個前提。當然,這也是中央文獻研究室給我們的一個恩惠,這種機會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但是一旦得到了這個機會,只要按照規律辦事,寫出來的東西,別人還是認可的。

第二,我覺得黨史文獻和毛澤東研究,是一個大領域,每個人都做到各種專題都精通,各個歷史階段都精通,每位領袖人物都精通,是不可能的。要在這個領域裡馳騁,大概要處理好「根據地」「制高點」和「長徵」三者的關係。根據地就是基礎性工作,比如寫傳記、寫年譜,編各種綜合或專題文獻集等。此外,還要有「制高點」,就是要有體現專長和學術個性的深入研究,要有帶興趣點的領域。我從文化性格、文化思想、理論個性、實踐個性、人格個性這些角度切入,來研究毛澤東,大概也算是在尋找「制高點」。但是,如果總是固守一個「制高點」也不行,時代在變化,人們關注的熱點也在變化,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從根據地出發,利用在制高點上積累的優勢,進行「學術長徵」,開闢新的根據地。「學術長徵」是最考驗水平的,最顯功底的,最顯創造性的,而且這是一個無盡頭的研究過程。總體上來說,「根據地」「制高點」「長徵」的關係,就是「由博入約」和「由約入博」的兩個過程。

第三,就是「讓歷史插上文學的翅膀」。黨史文獻研究要走得遠,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通過紮實研究,得出相應的史實結論或者是緊扣時代的理論新見。一種是善於把自己的見解以信達雅的方式呈現出來。通俗曉暢還要雅致地表達,這就是學術翅膀,有了翅膀,觀點會「飛」得更遠。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難道不是一篇美妙的散文?所以,我一直主張讓歷史插上文學的翅膀。老一代的大歷史學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文學素養很高的。黨內的大理論家,被稱為「二胡」的胡喬木、胡繩,他們的文字就不一般,讀起來就是有味道。黨史文獻研究,一定要「把有意義的事講得有意思」。有意義的人物、有意義的歷史事件講出味道來,這樣的話別人接受起來才容易。研究的目的是讓人閱讀、接受。黨史也好,毛澤東也好,那麼波瀾壯闊,那麼豐富生動,本來就有魅力,如果文章傳達出來是毛澤東一向反對的「八股」面目,那豈不是對不起他們了?總之,材料的角度,領域的角度,插翅膀的角度,我想應該是黨史文獻研究需要認真講究的。

搞黨史研究,恐怕要有一種做「常學」的心理準備

黨史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乃至90年代前期,是熱門「顯學」,現在是「常學」。顯學是全社會都關注,常學是經常要用的一門學問,但是不一定大家都去關注。今天搞黨史研究,恐怕要有一種做「常學」的心理準備。

「常學」好不好?好!社會變化很快,實際上我們往前走,現實總會帶來些矛盾,帶來些不安,帶來一些對未知的焦慮,這是必然的。於是,人們就難免回頭看一看,過去是什麼樣子,我們是怎樣走到今天的,怎樣才能走得更好。這是歷史進步帶規律性的現象。但往回看不是往回退,而是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毛澤東就有句話,看歷史會看到前途。意思也是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為什麼出發,一路的風景如何,有什麼坎坷,最後會把我們帶向哪裡去這樣一些問題。這就是「常學」的價值所在。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樣大的歷史節點上,黨史這門「常學」發揮的作用就更明顯了。黨史還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歷史學科,一定要有現實感。什麼叫現實感?主要是研究至少應熟悉當代理論,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陳晉:長安街讀書會成員、

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央視頻、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原標題:《「學習黨史」陳晉:黨史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歷史學科,一定要有現實感——黨史研究是「常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學習黨史」陳晉: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
    陳晉: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學習黨史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引領和推動, 有什麼特點, 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這裡簡述幾點。一、從充滿悲情的被動學習到充滿自信的主動探索1840年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以後, 中國便踏上了睜開眼睛看世界, 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各方面學習西方的曲折道路。向西方學習的目的很明確:追趕世界的現代化潮流。
  • 「學習黨史」陳晉:毛澤東與「西學」
    陳晉:毛澤東與「西學」學習黨史★★★★★社會上有一種印象,覺得毛澤東喜歡鑽中國古書,不大願意讀西方著述,對西學不了解。毛澤東讀中國古代文史著述確實比讀西方著述要多,而且興趣更大。但不能說他對西學不了解,或不願意讀。事實上,毛澤東對西方著述不僅有興趣,所讀在他那個時代並不算少。
  • 心得丨陳晉:在毛澤東研究領域裡馳騁,需處理好這三者的關係
    從此,一幹就超過了30年。到中央文獻研究室後,我被分配到當時的理論組。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校對《毛澤東哲學批註集》的書稿。1988年,我的幾本文藝論著出版,那時出書還不像現在這麼容易,一時便不知天高地厚地送給一些同志「批評指正」。室主任李琦同志有一次碰到我,就跟我說:「陳晉呀,你寫的東西我們都看不懂呀。」那時候喜歡拽新名詞,就是新方法、新觀念什麼的。
  • 「學習黨史」陳晉:中國道路上的精神譜系
    陳晉:中國道路上的精神譜系學習黨史★★★★★大事業,大奮鬥,總會呼喚並滋養著相應的大精神。中國道路沒有大精神的支撐,是走不出來的,也不可能形成含光咀華的軟實力和相應的文化自信。比如,毛澤東便以他的精神風範,影響和帶動了黨內良好作風的形成,包括他在任何困難面前絕不低頭,不怕鬼、不信邪,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鮮明個性,從人民群眾利益角度考慮問題的堅定立場,善於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向書本學習的領導方法,等等。三是,貼近實踐和時代需要來培育和塑造黨的精神。中國共產黨常常是立足於歷史任務的轉變和現實的需求,來倡導相應的精神建設的。
  • 學黨史要帶著溫度和情感
    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之一,就是善於學習,尤其是從黨和國家的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明確黨史學習的內容、原則和方法,有助於更好地學懂黨史,觀照現實。   越是真理的東西,越不用講得雲裡霧裡   記者:有學生稱您講授的黨史是「活的馬克思主義」。對於學習黨史,您認為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 認真學習黨史為實現中國夢補鈣鑄魂
    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密切聯繫,並非是四段歷史的接續,而是大時間段與小時間段包含交錯的。這其中認真學習黨史對於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黨史,能夠深刻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邏輯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 《秦邦憲研究》:深化和豐富了早期黨史的研究路徑
    看過電視劇《長徵》的觀眾可能都還記得「博古同志」,他在劇中的戲份不少,實際上他在現實中、在中國革命史中確實非常重要。博古,原名秦邦憲,是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是黨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秦邦憲研究涉及黨史、革命史、新聞史、傳播史、理論史等多個方面,這本書也反映了新時代對於秦邦憲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各個專題,我認為是達到了一定水準。」 忻平說道。
  • 讀黨史 念薄老
    作者與薄老(右)孫尚臣翻開厚厚的中國共產黨黨史,仿佛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畫卷。我們黨經歷了九十年的風風雨雨。早年的橫空出世,後來的艱苦卓絕,今天的燦爛輝煌,都濃縮在厚重的黨史史冊中。「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激昂的旋律,嘹亮的歌聲,我們在童年時就會唱,但是要真正懂得這首歌曲的深厚內涵,是在我入黨之後,尤其是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邊工作的那段日子裡,對黨的認識,不僅有了理性的理解,更有了感性的體會。這兩者結合在一起,不斷積累升華,使自己的黨性有了質的提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一生,就是一部活著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 黨史和文獻部門網絡評論和審稿工作培訓班在古田幹部學院舉辦
    在題為《提高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政治自覺 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題報告中,徐永軍全面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系統梳理了當前黨史領域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上的新動向和主要風險點,深刻剖析了新時代黨史和文獻工作者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應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用新媒體講好黨史新中國史
    黨史居然有了漫畫版。」4月29日,看到剛剛上線的黨史漫畫《大慶石油會戰》,一名網友直呼沒想到。 黨史漫畫出自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這個以黨的歷史和理論研究見長的權威機構,正藉助新媒體致力於講好黨史新中國史。 「90後」杜碩是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街道綜合辦公室的一名幹部,同許多年輕人一樣,他喜歡玩手機、上網。偶然間看到《開國大典》短視頻,杜碩頗感意外。
  •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歷史的細節與主流——中共黨史研究...
    作者簡介:盧毅,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國共兩黨與抗日戰爭》《抗日戰爭與中共崛起》等多部專著,並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
  • 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召開《中國共產黨在陝西的編年史》和《中國...
    5月8日,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召開《中國共產黨在陝西的編年史》和《中國共產黨在陝西100年歷史大事記》編撰工作專題會,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任惠林主持會議並講話,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一處、二處、三處主要負責同志和相關人員參加。
  • 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分...
    為更好地研究和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推進新時代黨史研究和宣傳工作,在對黨的非凡歷史深入思考中服務現實、走向未來。同時,促進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建設學習型、研究型人才隊伍。今年初,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向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申請成立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分中心。近日,重慶市委宣傳部正式批准成立該中心。該中心是為全市黨史研究人員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史理論研究,開展學術交流,培養學術人才,提高學術水平,推出理論成果,抓好成果轉化搭建的一個重要平臺。
  • 日照黨史史志書籍文獻 走進城市書房
    11月17日上午,中共日照市委黨史研究院、日照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長李世恩帶領市方志館有關人員向日照城市書房櫻花園館捐贈了一批黨史、地方志書籍及文獻資料,主要有一輪、二輪《日照市志》《日照年鑑》《中共日照歷史第一卷(1921—1949
  • 新時代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若干思考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要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在學習歷史中堅定信仰、把握規律、走向未來。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作者簡介:王樹蔭,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講好黨的故事光大紅色基因——《黨史年志》正式出版發行
    讀本以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事件和重要成就為核心內容,以國家博物館收藏的300餘件革命文物、美術作品為對照,部分內容配合二維碼形式呈現國家博物館講解音頻,以日誌形式推出的建黨百年珍藏版讀本。書中展現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九死不悔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心中有民敢於擔當的責任意識、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進取精神。
  • 重慶市直機關「讀黨史、守初心、擔使命」活動讀書分享決賽舉行
    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曾維倫,重慶市委直屬機關工委、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有關領導,各市直機關黨務幹部以及黨員代表150餘人參加活動。活動現場,由各市直機關黨組織推薦、機關黨建工作協作組選拔,來自市直機關的15名同志圍繞「讀黨史、守初心、擔使命」這一主題,從不同維度分享了各自體會,充分展示了市直機關黨員幹部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的精神面貌。
  • 短視頻、漫畫、微紀錄片 黨史新中國史的新表達
    通過二度開發,研究院在快手短視頻平臺開設了「黃城根下」快手政務號,每天不間斷地為廣大網友提供黨史、新中國史學習素材。已發布《籌建新中國》《我們走在大路上》《永遠的長徵》等微視頻作品222個,點擊播放突破3800萬次。
  • 「胸科樂閱讀徵文」《黨史可以這樣講:初心.使命》讀後感
    近日學習了《黨史可以這樣講:初心.使命》一書,很有感觸。全書涵蓋黨的創建與紅船精神、井岡山鬥爭與井岡山精神、紅軍長徵與長徵精神、延安歲月與延安精神、抗日戰爭與民族精神、解放戰爭與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與國際主義精神、新中國成立30年與愛國創業精神、改革開放與時代創新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等。
  • 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湖南女子學院黨校學員赴湖南省黨史...
    湖南女子學院黨校學員聆聽 「湖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微黨課現場湖南女子學院黨校學員參觀湖南省黨史陳列館現場紅網時刻長沙12月8日訊(通訊員:陽洪霞)近日,湖南女子學院黨校組織第六期預備黨員培訓班、第八期發展對象培訓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