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上來講,猶太民族擁有自己的教育智慧,而這種教育智慧能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這種教育智慧也值得所有父母借鑑。
猶太人的教育方式是非常獨特的,這使猶太人創造了世界奇蹟。獨具特色的猶太人的教育,蘊含著足以啟迪全人類的教育智慧。
1.好學即敬神。
猶太人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最甜蜜的。典型的猶太人家庭有個風俗就是把蜂蜜滴在《聖經》上,讓略諳世事的兒童去舔,這意味著嘗到「知識」的甜蜜。
在古代,這種風俗是一種非常正式的儀式。孩子們頭一次進教室上課,要穿上新衣,由教土或有學問的人帶到教室。在那裡,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塊乾淨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寫成的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聖經》文句。孩子們一邊誦讀字母,一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隨後,拉比們會分給他們蜜糕、蘋果和核桃。所有這一切,都旨在使他們在學習上一開始就嘗到甜頭。
這種儀式已成為歷史,現在幾乎沒有猶太家庭再這樣做了。但透過遠古的儀式,人們可以窺見猶太人對學習的重視態度。
2.酷愛學習。
智慧來自就猶太人的宗教傳統,所以在猶太人的心中,學習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有人問我太人這樣一個問題:「最重要的是什麼?」猶太人一定會回答說:「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人說,我的年紀太大了還學什麼?或者。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學習。這對猶太人說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在我太人的眼中,不管一個人到了多大歲數,也不論他有多麼貧窮。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學習。因此,猶太人認為人們可以造過學習保持「青春」,保持年輕人的心態,還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財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凍學習的西勒爾」的故事,是一個猶太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酷愛學習的西勒爾年輕的時候,抱著一個很大的希望,那就是專心致志研究《猶太教則》,可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充裕的金錢。他的願望顯得有些遙不可及,因為他實在太窮了。
在左思右想之後,他終於發現了一個可以完成心願的辦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錢的一半過活,把剩下的錢送給學校的看門人。「這些錢給你。」西勒爾對看門人說,「不過,請你讓我進學校去聽課,我很想聽聽賢人們在說什麼。」
在幾天之內,西勒爾就靠著這種辦法聽了不少課,可是他的錢實在太少了,到最後他連一片麵包也買不起。這時候,讓他感到難受的並不是飢餓,而是看門人堅決地攔住了他,不再讓他走進學校一步。
怎麼辦呢?他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沿著學校的牆壁慢慢爬上去,然後趴在天窗邊。這時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見救室裡面上課的情形,也可以聽到教師講課的聲音。
在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凍,冷風刺骨,但西勒爾全神貫注於聽課,忘記了寒冷。在第二天,學生們照常到學校去上課,屋外陽光燦爛,可是屋裡卻漆黑一片,學生們很納悶,為什麼那麼暗。
原來,西勒爾趴在天窗上,身上積了一層白雪,已經被凍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經趴了整整一夜了。
從此以後,凡是有猶太人以貧窮或者沒有時間為藉口不去求學,人們就會這樣問:「你比西勒爾還窮嗎?你比他還沒有時間嗎?」
只要是活著,猶太人總是不停地學習,因為對猶太人來說,學習是一種神聖的使命。猶太人認為到達天國之前,人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即使是一位最偉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對學問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猶太人一向認為肯學習的人比知識豐富的人更偉大,直到今天,很多猶太人仍秉持著這種信念。
3.要按照孩子的特點訓練他。
猶太人認為,一個孩子在學習《聖經》上有進步,而在《猶太法典》上沒有進步,那麼就不能試圖通過教他《猶太法典》來讓他進步。如果他看得懂《猶太法典》,就不要逼他學《聖經》。要在他熟悉的事情上訓練他。
在教育孩子時,拉比們認為,如果老師教的課程學生不理解,那麼,老師不應該大發脾氣,而應該反覆重複課程,直到學生們完全理解並掌握為止。
但是,老師不應強行給孩子們指令,因為指令只有在輕鬆愉悅地傳達時才有效果。要給孩子們小小的獎勵來讓他們高興。一個專心的學生會自己閱讀,如果一個學生不專心,那麼就把他安排在一個勤奮的學生旁邊。一個老師應該在他的學生面前露出「破綻」,通過提問,激發學生們的才智,並探知學生們是否記住了他所教的東西。
同時,猶太人認為,作為學生也應該講究學習的方法。猶太人對學生有一個著名的忠告:「不要說!如果有空的話我就學習。因為你可能不會有空。」
4.投資教育即是投資未來。
猶太民族是個具有古老文明傳統的民族,熱愛知識和重視教育是猶太人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早在以色列建國之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就把教育作為復國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在巴勒斯坦出現的猶太人組織是猶太學校。以色列建國前,猶太人就已建立了兩所大學和許多中心小學。
以色列歷屆領導人一直把能否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看作一個關係到民族能否生存的根本問題。教育立國、科技立國是以色列從成立之日起就追求的目標。他們認為,如果不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建立一個模範的社會,則以色列在戰場上將處於軍事劣勢,在國際上得不到尊重,也無法吸引猶太人來定居。這樣,以色列就無法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