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貧窮的,除非他沒有知識。一個人能力的大小固然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後天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塔木德》
世界上猶太人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六百萬人。如果以世界人口六十億來計算的話,他們只不過佔了0.27%而已。然而猶太人當中卻生成了很多的天才,像愛因斯坦、佛洛依德、伯格森、卡夫卡、海涅、蕭邦、孟德爾頌、梅紐因、夏卡爾、卓別林等,不勝枚舉。
在一八九二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這個獎可以說是由猶太人所獨佔,因為有32%的得獎人是猶太人,其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為什麼猶太人有這麼多天才呢?答案很簡單,因為猶太人的幼兒教育進行得非常好。
01
猶太人有著獨特的育人藝術,他們教育學生的方法是:按學生該走的路來認真地教育他。猶太人很注重因材施教,而且教育方法有很強的靈活性。
在教育學生時,猶太老師對於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他們把好學生和差學生安排在一起,藉以帶動差學生向好學生學習,這種方法很有效果。猶太老師獎罰分明,他們會適當地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他們不會去懲罰學生的失誤,因為他們認為,懲罰失誤可能會使學生退縮或者叛逆,而對於大錯給予適當的懲罰會使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
這就是所謂哈柏露塔」(Havruta)的教育方法,「哈柏露塔」的原意接近英文的fellowship,有夥伴關係、友誼的意思,原本是宗教上學習猶太經典的方式,是一個傳統的拉比辯證猶太經典《塔木德》一書的研究。由兩個學生一組,一起研讀經文文本,然後分析、討論、辯論。 但重點不在於辯論輸贏,而是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傾聽與思考。它注重培養孩子「由內而外地學習」,可以不需要老師,引導學習自主高效學習。
哈柏露塔式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保持清醒,組織他的思想為邏輯論證,解釋他的推理以及合作夥伴的立場。必要時還要有質疑對方邏輯與想法的能力,提出對方思考的錯誤。
這種方法,不強調師生關係,而是所有成員以平等的同學關係互相學習與教導。一個人扮演老師,另一個人扮演學生進行討論,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身分的區別,而是在同等地位中,進行大量的互相學習。
猶太拉比們認為,老師在給學生上課時,如果學生不理解老師的講解,老師應該不厭其煩地反覆講解,直到學生們完全理解並掌握為止,而不可以對遲鈍的學生發火,這是對老師道德方面的最基本要求。而且,猶太拉比們還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在老師重複了好幾遍後才可以掌握講課內容,這並不表明他比別人差,他不應該在那些只聽一兩遍就能掌握老師講課內容的同學面前感到羞愧。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如果發現有的學生在學習時粗心大意或懶惰,就應該幫他們糾正錯誤或者嚴厲地責備他們,這是老師的責任。如果老師對這樣的情況置之不理或者視而不見,那麼這就是嚴重的失職。
02
猶太老師注重教學方法,他們要求老師不能強行給學生們加重負擔,因為給學生加重負擔會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而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必要時,老師要給學生們一些小小的獎勵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感到高興。
老師可以故意在學生們面前擺出「漏洞」,然後再通過向學生提問,來激發學生們思考問題的興趣,從而考察學生們對老師所講內容的掌握程度。
如果學生在上課時走神或者搗亂,老師可以把他安排到一個學習勤奮的學生旁邊,或者可以像猶太拉比們那樣講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使他們保持注意力。
例如一位拉比在一次演講中,發現他的聽眾竟然都睡著了,他很失落。為了能讓聽眾振奮起來,他突然高聲叫道:「一位埃及婦女一次生了6000個孩子!」一位學生聽到這句話,一下子就從睏倦中驚醒了,他大聲問拉比:「這怎麼可能?她是誰?」拉比大聲答道:「確有其人,她就是約克白德,她生了摩西,一個摩西等同於6000個普通人。」
這位拉比的做法很高明,他用巧妙的語言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他的這種做法值得教師們學習。
猶太人認為,教育學生要有緊有松,不要太苛刻,一定不能像約書亞那樣,把學生力拒門外。
一次,約書亞帶著他的學生從亞歷山大到耶路撒冷,途中經過一個小酒店。酒店的主人知道約書亞是個有知識的人,所以對他非常尊重,非常熱情。「這個aksania可真漂亮啊!」約書亞說。
aksania有兩層意思,既可以描述酒店也可以描述酒店老闆。很顯然,約書亞是在稱讚酒店設計得很漂亮。他旁邊的學生聽到老師的話便說道:「她是很漂亮,但遺憾的是她的眼睛小了些。」顯然,這個學生說的是酒店的老闆娘。
「沒有道德的傢伙!」約書亞叫道,「難道這就是你整天想的事嗎?」於是,約書亞毫不客氣地將這個學生逐出了師門。這個可憐的學生知道自己錯了,他多次找到約書亞,苦苦哀求老師讓他繼續留下來,但是約書亞的態度非常堅決,他拒絕接受這樣的學生。
一天,在約書亞祈禱的時候,這個學生又來了。約書亞決定收留這個學生,於是,他向這位學生做了一個手勢,意思是等他做完祈禱再說。可是這位可憐的學生理解錯了,他以為又被老師拒絕了。於是,他黯然地離開了老師,轉而崇拜起月神來。
猶太人認為,像約書亞這樣的老師是不合格的,這是做老師的一大失敗。通過這件事情,猶太人也對學生提出了忠告:不能說沒用的話和沒禮貌的話,言辭要謹慎,學習要刻苦。
03
猶太人中流傳著一句話是說:「不做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猶太人不僅非常重視知識,而且更加重視才能。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認為,一般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而沒有任何的創新,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所組成的;學習便是經常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智慧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就會懷疑得越多,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發問使人進步。
猶太老師總結出了許多可供學生採納與借鑑的學習方法:
1.反覆學習。
一個把知識複習了一千遍的人,是一個把知識複習了一百遍的人永遠也比不上的。這也揭示了溫故而知新、熟能生巧的道理。
2.認真閱讀。
寫完東西以後,要注意再仔細地讀一遍,因為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疏漏。哪怕是寫了一封簡訊,也絕不能因為匆忙而不去再讀一遍,要仔細地檢查其中的錯誤。這是猶太人學習嚴謹的體現。
3.在寫文章時要正確地使用語法,要注意準確用詞。
因為一個人如果在寫作上出現了大錯誤,人們會一直記著他的這些錯誤,這可能會影響他的聲譽。對於學習,猶太人精益求精。
英國哲學家維根斯坦說:「在猶太民族那片不毛之地上,在其薄薄的石層底下,流淌著猶太精神和智慧的泉水。」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說:「猶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永不消逝的溫情和魅力,那是對人類靈魂永恆秘密的充滿激情的探索。」
04
對比猶太人有遠見的教育方法,我們課堂教學缺少什麼?我以為,重要的是缺「人」——缺思考的人、缺生活的人、缺互動的人、缺平等的人。
我們的課堂缺思考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有言,「接觸孩子的心靈世界是小心翼翼的藝術,就如同接觸含苞待放的玫瑰花瓣上的晶瑩露珠一樣,需要世界上最精緻的工匠」。
觀摩過很多節公開課、展示課、優質課,總感覺在這些課堂上,無論什麼科目,教師都是使出渾身解數,又是實踐操作、小組討論,又是合作學習、遊戲競賽,花樣繁多,層出不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被調動得淋漓盡致。可這熱鬧的背後卻總感覺缺少了什麼。缺少了什麼?缺少的就是教師和學生靜靜的思考。
我們的課堂缺生活的人。作為家長,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孩子在學校、在家庭的兩面性。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在課堂安靜聽話的孩子,卻背著你說髒話打架等,這也是我們所謂的「玩成熟」的一類學生。
我們在評價學生時,好像只有那些對教師恭敬順從的學生更能贏得教師的喜歡,評先總是在這些學生中產生。課堂文化和班級管理上的這種專斷帶來的必然是學生對教師的迎合。孩子是很敏感的,很多孩子在這種評價機制的導向下,學會了掩飾自己的本質,迎合老師的喜好。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 「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生活的人,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教會他們掩飾、迎合,甚至是做他們掩飾迎合的催化劑。
我很贊同童話大王鄭淵潔的觀點,我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的課堂缺互動的人。我常常在課堂上聽到或看到這樣的場景:老師問「聽懂了沒有?還有什麼問題?」學生齊答「聽懂了」。
教師有時也提供一些問題給學生回答,讓學生有發言的機會,但在文字表達和解答上的專斷並沒有改變,教師對於那些不符合「標準答案」但經過學生自己思考的有創造性、有個性的回答,不是有意無意地忽視,就是排斥、否定。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常常淪為一個背誦「標準答案」的過程,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則被扼殺在萌芽狀態,造成學生不提問題甚至懶於思考問題。
我們的課堂缺平等的人。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曾說, 「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教學」。
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提高,對學科的體驗和感受,主要是從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師生對話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表現形式。目前小學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對話的形式主義和造作現象,教師要營造平等和諧的環境,讓學生敢交流;教師要交給學生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會交流;教師要引發思維上的矛盾和衝突,讓學生善交流。讓知識在師生平等交流中實現無限增值。
參考文獻:
《像猶太人那樣思考和做事》,餘潔,中國三峽出版社